图书序言
序
阅读之旅的反思
1
每个人对于自己读过的作品都有特别的想法,总是依据自己过去的阅读总经验来形塑己见。谈起我的阅读经验,往往觉得不知从何说起。记忆中的小学学习过程,除了模煳不清的黑白教本外,接触最多的是破残幽暗图书馆中的几份报纸。少得可怜的零用钱舍不得买零食,全给租书摊了。
我出生在偏远澎湖小岛上,从未奢求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相当贫乏。我不敢自称为「文艺少年」,虽然当年《中央日报》的副刊是我的最爱。在饥不择食的年代里,可以细读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懂不懂并不重要。也曾经试写数篇小文,投给家乡《建国日报》的儿童版。虽然不敢说言之有物,但还算是通顺,所以篇篇上报,同学不胜羡慕。可惜的是,不懂得剪报留存,至今什么也没存。
上了初中高中,慢慢懂得动笔抒怀。胸无大志,笔下尽是琐事陈述,磨练文字,内容却未臻于完美。进了大学,学习重心变成英语教学,但文学课程带来不少冲击,无论是小说、诗歌、戱剧或散文选读,都刺激我的阅读口味,譲我更能区分文字之高下,内涵之有无。
毕业后开始漫长的教书生涯,在解析文法结构、命题与批阅作业和试卷中度日,乏善可陈,大学时代的文艺气息逐渐消散。进了新闻研究所,传播理论和社会学成为主修课程,幸好博士论文以研究文革后小说为主轴,重新回到文学世界,只是研究取代了创作。先后在四间大学(师大、政大、文化、威斯康辛)攻读不同的学科,感受到异于他人的心智冲击,是我这辈子的福分,尤其感谢带我撰写论文的三位智者:谢高桥博士、侯健博士和刘绍铭博士。
1993年教育部邀请历届国家文艺奖得主赴金门参观,认识了李潼。他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作家,在他的力邀之下,我开始撰文介绍青少年文学作品。23年过去了,至今已出版10册青少年文学专书,翻译6册绘本、10册少年小说、1册文化理论、1册传记,并编选了16册青少年文学选集。
2
这本阅读之旅笔记是过去六年(2009-2015)勤读与细读青少年文学作品的积淀。每一篇文字都是各家出版社邀约的,因此没有固定于某种文类,虽然其中以评析少年小说最多。
由于阅读是一种提升心灵层次的历程,本书的编排借用了神话大师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 在其名着《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提及的英雄历险层次:召唤→启程→历险→归返。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也就是回应了作者的召唤,立即展开后面的层次。
谈阅读同様需要理论架构来支撑,这本书的论述一再引用数位名家的说法。在理论方面,笔者偏爱以坎伯在《千面英雄》中对英雄旅程的创见做为「在家、离家、返家」(Home→Away→Home)这个基本模式的深层诠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9)在《为什么读经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中对青少年阅读的叙述、罗森布莱特(Louise Rosenblatt,1904~2005) 的阅读功能、莱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对「受过教育的野蛮人」(“the Educated Barbarians”)等说法,以及美国雷根时代的教育部长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在《美德书》(The Book of Virtue: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中的品德主题,台大教授宋维村对品德教育范畴的说法,因此在不同文字中重复使用、刻意强调。
23年来,我一直努力推广文字阅读,但在图像挂帅的年代,我的努力往往有如石沉大海,并没有激发多大的作用。但儍事总要有人做,我尽量找各种机会撰写相关文字,这本书就是这些文字的总结,希望能激起一些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