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孙中山: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孙中山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革命家
  • 政治人物
  • 鸦片战争
  • 历史人物
  • 国父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知名孙中山研究权威学者黄宇和院士,把几十年来结合档案钻研、实地调查、博览群书与历史想像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重新检视几十年来以四管齐下治史方法所解决的悬案,不拘大小,逐一娓娓道来。

  作者黄宇和院士以文明交战的思路,探索中西史学界对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种种争议,在反驳众多对华夏文明不实指控的同时,亦自省华夏文明的沉疴。在分享治史经验之余,作者将历来破解中国近代史上形形色色不实传闻的过程一一剖析,把自己多年来不懈努力,以实证调究和搜集到的史料,作进一步的消化诠释。

  《孙中山: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试图破解的悬案╱谣言包括:
  ‧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 鸦片有益?
  ‧林则徐竟是制毒巨枭?
  ‧1856年英国人声称其国旗在广州受辱案真相。
  ‧还叶名琛清白,追踪他「六不总督」污名的来源。
  ‧两次鸦片战争与孙中山革命如何环环相扣。
  ‧谁创立了兴中会?
  ‧孙中山伦敦被绑架是自投罗网?
  ‧孙中山是个花花公子?第二爱好是女人?
  ‧孙大砲最「大砲」的「大砲」是什么?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英以色列信仰的关系。
  ‧为何没有一兵一卒在手的孙中山能够成为临时大总统?然后又要让位袁世凯?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主题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着重于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想碰撞与民族觉醒,旨在勾勒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与您提供的书名《孙中山: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形成互补和参照,但内容上避开对孙中山本人的直接聚焦。 --- 铁幕下的风暴:晚清中国与世界的百年激荡 一部关于巨变、挣扎与重塑的史诗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英雄人物的个人史诗,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场域——自西方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之日起,至辛亥革命的曙光乍现之前,那段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跋涉的中国。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古老帝国如何面对现代性冲击、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撕裂与融合的编年史。 第一部分:旧梦的破碎与夷夏之防的动摇(1840-1860s) 故事始于1840年,那声划破天际的炮响,不仅宣告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更彻底撕裂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本书细致剖析了战前清朝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僵化的官僚体系,以及统治阶层对外界异动的集体性盲目。我们追溯了《南京条约》签订后,不平等条约体系如何如同跗骨之蛆,逐步侵蚀中国的国家主权与经济命脉。 这一阶段的叙述,着重于社会内部的应激反应。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的初步尝试,到地方士绅阶层在天灾人祸中表现出的无力与挣扎,直至太平天国的洪流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清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挫败,不仅是农民的起义,更是传统社会结构在巨大压力下的变形与暴力释放。我们审视了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崛起,它们标志着中央集权体系的松动与权力向地方的转移,为后续的自强运动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自强与守旧的悖论:洋务运动的兴衰(1860s-1890s) 在内乱稍歇之后,清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尝试——洋务运动。本书深入探究了这场运动背后的复杂动因:究竟是发自内心的觉醒,还是仅仅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权宜之计? 我们详细考察了从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到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建立过程,并着重分析了洋务派官员(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个人抱负与局限性。运动的成功体现在技术的引进而非制度的变革,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引进坚船利炮的同时,却刻意回避了政治体制、教育理念和法律体系的革新。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得到了最残酷的检验。本书以详尽的笔墨重现了这场战争的决策失误、军队腐败与技术脱节,以及战败后《马关条约》带来的巨大冲击。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对“中体西用”理论的彻底否定,它彻底击碎了精英阶层对体制改良的信心,并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感。 第三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政治的角力(1890s-1900s初期) 甲午战败,如同投向沉睡巨龙的一记重锤,促使知识界开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进行深刻反思。本书详尽描绘了戊戌变法前夕,中国思想界的“百家争鸣”。 我们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如何构建其变法理论,将西方启蒙思想与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结合,试图在不彻底颠覆传统的前提下实现君主立宪的理想。同时,本书也对比分析了早期激进的革命思想的萌芽,以及他们对改良主义路线的批判。 戊戌政变是本书描绘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政变的失败,标志着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道路的彻底断绝,使得主张彻底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力量逐渐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随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的侵略,展示了底层民众在面对帝国主义时的盲目排外与深刻的悲剧性。庚子之乱及其后的《辛丑条约》,将清政府的傀儡化推向极致,中央权威的瓦解已成定局。 第四部分:新政、立宪骗局与革命的蓄势(1900s-1911) 进入二十世纪,清廷在列强的压力和内部动荡的威胁下,被迫推行“清末新政”。本书细致梳理了新政的内容,包括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筹备立宪、编练新军等一系列看似进步的举措。然而,这些改革的本质,往往是为了巩固满清的统治,而非真正走向现代国家。 “预备立宪”的过程充满了权谋与欺骗。地方士绅、立宪派、新军以及留日学生等新兴社会力量的政治诉求,与中央保守势力的抗拒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立宪派的不断失望,使得原本倾向于改良的中间力量,最终也被推向了革命的阵营。 新军的建立,特别是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怀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和军官,他们成为推翻旧秩序的决定性力量。本书在结尾处,着重渲染了潜流之下不断积累的矛盾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最终的武昌首义做好了历史铺垫。 总结: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序曲 本书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思潮的立体交叉考察,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充满内在矛盾的晚清中国。它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被动地卷入全球体系,如何在传统权威的瓦解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痛苦挣扎。这段历史,是理解现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深刻源头。它不仅是关于一个王朝的衰亡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如何寻求自我救赎与民族再造的艰辛历程。 --- (总字数约为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宇和

  1968年香港大学毕业,即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1年完成博士论文后留校。1974年起受聘到澳洲雪梨大学任教,2009年递升至该校近代史讲座教授;2014年2月退休,该校遴选其为荣休终身讲座教授。1978年英国皇家历史学院、2001年澳洲国家社会科学院、2012年澳洲国家人文科学院等三院全体院士,先后投票遴选黄宇和为该院院士。欲观黄宇和院士全部履历者,请至Google:‘Emeritus Professor John Y Wong’,即直达澳洲雪梨大学为黄院士设计、随时更新的英文网页。

图书目录

三言两语
献词:献给林鉅成医师 恩同父母
 
序言
第一章 导言:当不成侦探者不配治史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论
第三章 林则徐乃制毒巨枭?
第四章 鸦片有益论
第五章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秘密武器
第六章 巴麦尊子爵姓巴麦尊、名字的英文字母缩写是H. J. T.
第七章 论三元里抗英乃民间「仇外狂」(一)
第八章 论三元里抗英乃官府「仇外狂」(二)
第九章 伪造圣旨龙颜大悦论
第十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华文专着为何欠奉
第十一章 1856年10月8日英国人指责广州人侮辱了其国旗
第十二章 中国船受英国国旗保护之谜
第十三章 检视1857年1月15日的香港毒面包案
第十四章 生牛排和生洋葱妙用无穷
第十五章 捏造六不总督顺口熘的始作俑者
第十六章 捏造六不总督顺口熘的幕后主谋
第十七章 中外合谋诬蔑皇上钦差的大臣
第十八章 通番卖国的边防大员
第十九章 还叶名琛个清白
第二十章 叶名琛等被俘时之表现
第二十一章 论华夏精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结
第二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命运悬于一线──茶叶
第二十三章 太平天国是革命?是内战?是运动?
第二十四章 《资政新篇》与《实业计画》
第二十五章 孙中山乃中原贵冑的后裔,原籍陈留
第二十六章 孙中山是客家人?
第二十七章 皇帝田预言孙中山成龙
第二十八章 一开间泥砖屋激励孙中山成龙(一)
第二十九章 一开间泥砖屋激励孙中山成龙(二)
第三十章 穷苦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一章 鸦片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二章 西学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三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一):夏威夷国王借《圣经》驱散巫术与迷信
第三十四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二):十足英国气的学校
第三十五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三):孙中山是寄宿生?
第三十六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四):拔萃书室
第三十七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五):在传道所寄食寄宿
第三十八章 孙中山在何时何地和哪种情况下领洗进入基督教?
第三十九章 污水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章 内忧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一章 外患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二章 谁是成龙的料子?──釐清四大寇之谜团
第四十三章 为何中国人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行医?
第四十四章 谁创立兴中会?
第四十五章 乙未香港会党魅力无穷
第四十六章 重阳拜堂?大吉利是!
第四十七章 别搞错新郎哥!
第四十八章 尹文楷是何方神圣?
第四十九章 乙未广州起义的神经中枢在何方?
第五十章 为何孙中山被驱逐出教会
第五十一章 乙未广州起义中「决死队三千人」的谜团
第五十二章 侦破乙未广州起义密谋为何洩露
第五十三章 孙中山红杏出墙
第五十四章 孙中山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五章 孙中山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六章 孙中山从未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七章 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文跑回香港大骂杨衢云?
第五十八章 乙未广州起义谁出卖革命
第五十九章 论「孙大炮」最「大炮」的「大炮」
第六十章 拆穿一副极为畅销的西洋镜
第六十一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孙中山在何处举行首次记者会?
第六十二章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英以色列「信仰」之谜
第六十三章 孙中山是名夜夜絃歌的花花公子?
第六十四章 孙中山的第二爱好
第六十五章 武昌起义爆发,为何孙中山不马上回国主持大局?
第六十六章 民主的英国为何不支持追求民主的孙中山?
第六十七章 为何孙中山能当选临时大总统?
第六十八章 为何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第六十九章 为何孙中山起兵反袁?
第七十章 枪毙孙文!
第七十一章 检视孙中山「以俄为师」之谜
第七十二章 孙中山被英国的「炮舰」镇住了
第七十三章 孙中山如何、为何被「册封」为国父?
第七十四章 论中国的孙中山史学不值西方学者一顾
 
英葡中对照
中、日文刊物
西文刊物
索引

图书序言

序言(节录)

  2014年6月24日,出版界八十八岁的老前辈、香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萧滋先生热情向笔者建议,把几十年来博览群书,档案钻研结合实地调查与历史想像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

  兹承雅命,方式是以「本侦探」的名义现身说法,把笔者曾运用这种四管齐下的治史方法所解决了的一些悬案,不拘大小,娓娓道来。因此本书各章节,有崭新的探案,诸如「林则徐是制毒巨枭」。有把过去「本侦探」已经破解了的悬案,做进一步追查。例如污蔑「叶名琛为六不总督」的顺口熘,究竟元凶是谁?以及由于进一步发掘了新史料而更上一层楼并予以破解了的悬案,包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英以色列信仰」。

  案情繁简决定了各章长短,而各章的上文下理(context),则见本侦探其他拙着,尤其是2011年出版的《三十岁前的孙中山》,2015年出版的《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以及行将出版的《文明交战》(暂定名)。盖本书的部分章节是取材自该三本拙着当中、短小精悍而独立性极强的片段。因此,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各章的题目分别属于两大领域:其一是有关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探案;其二是对孙中山生平具关键性事件的侦察。两次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具体事例,孙中山则是反抗帝国主义侵华的典型民族英雄。

  把帝国主义压迫、民族主义反抗,这两大领域再放到宏观的角度检视,则两次鸦片战争这形于外的事物,是本侦探对敛于内的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个案研究。孙中山这形于外的人物,则是本侦探对涵于内的民族主义所进行的个案侦察。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恰似一块铜板的两面,而这块铜板就是近代史──不单是中国近代史,而且在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史。本侦探追踪近代史的发展,不能偏重帝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因为如此就犹如偏听一面之词。治史必须在档案钻研、实地调查与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兼视兼听来神游冥想,借此广开言路。

  至于为何本侦探选择两次鸦片战争和孙中山两大领域作为个案来探索,则完全是由于机缘巧合。事缘1968年本侦探从香港大学毕业后,马上前往牛津大学当研究生时,长期由英国驻中国大使馆保存的叶名琛档案,刚刚移交英国国家档案馆,并终于开放了。本侦探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再结合英国各机关部门及各地方的英语档案,正好兼顾了中英双方的态度、处境与追求,避免了偏听。于是本侦探决定首先以叶名琛作为个案,切入帝国主义的研究。

  研究愈来愈深入之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适逢1979年广州市中山大学历史系代主任胡守为先生,盛情邀请本侦探当访问学人;更由于该校的陈钖祺先生,屡屡不耻下问有关孙中山的史事和史料,故突然想到孙中山乃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暨民生主义──通称三民主义──是其毕生学习、思考与实践的结晶,于是本侦探决定以孙中山作为个案,借此研究民族主义。

  终于,在2015年6月26日,比原定计画提前四天完成了本书初稿共60章。但马上碰到两只凶勐的拦路虎。其一是「炒冷饭」之嫌。其二是哪怕当时还只有六十章的初稿也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试想:把「独立性极强的片段」结集在一起,「队伍不整,放枪时参差不齐」,真是贻笑大方!说是一本论文集也够不上。准此,唯一能同时打垮两只勐虎的武器是,为全书谱写出一首主旋律。而这首主旋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既能凝聚共识──把60种不同声音编织成一首既多姿多彩而又和谐悦耳的交响乐,更借此全面克服「炒冷饭」之嫌。

  怎么啦?摆明白是把曾经出版过的片段再拿出来献丑,还说不是「炒冷饭」?此点正是中西治史方法的巨大分别之一。在西方,若某甲发掘出大量史料,并解读及运用此大批史料来建构出一套理论,大家热烈鼓掌。某乙运用某甲所发掘出的大量史料,加上自己所发现的新史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同一种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大家同样热烈鼓掌。同样地,若某甲再接再厉而发掘了更多新的史料,加上经过星移物换而在思考问题时更为深思熟虑,又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同一种历史现象,终于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推翻自己过去的结论,大家更是热烈鼓掌,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积极表现。把这种治史方法昇华到思想的境界,则思想家称之为「水平思维」(lateral thinking)。即不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方向,而是从不同的方向、甚至反方向解读史料和思考问题。

  中国史学界则至今仍然深受清朝干嘉时代纯粹考据的治学风气所影响,结果多是致力于史料的考据。干嘉考据诚然是一种追求朴实无华的考据学风,故又称为朴学。但缺点则在于其不注重史料的运用,遑论解读史料并借此以建构出一套符合经世致用的理论。其实,在干嘉考据学风出现之前,明末遗民鑑于明朝的覆亡,痛定思痛之余,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哲学、军事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专制政体和宋明理学进行有力的批判。可惜清朝政权稳固以后,即大兴文字狱──顺治帝施文字狱七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干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把华夏的文化精英吓得噤若寒蝉。谁敢建构理论并抒发己见,等待诛九族好了!君不见,清朝在所有孔庙前面的空地上都竖立一块卧着的石碑,上面刻有「士子不得议论时政」之类的字样。违者的命运将会像该石碑一样──马上躺下来!难怪中央研究院某院士前辈,听了本侦探在2006年11月6日于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后,当场冲口而出地说了一句话:「走火入魔!」。

  也难怪2015年5月5日,中国大陆某学术期刊把拙稿〈孙文之信教与被逐〉退还,理由是「内容与写法可能均与刊物风格不同」。笔者莫名其妙,于是把该文分拆成两章收入本书,即题为〈孙中山何时领洗进入基督教?〉的第三十八章,和题为〈为何孙中山被驱逐出教会〉的第五十章。伫候读者诸君教正内容、写法与风格有何不妥。

  本侦探也不气馁,兴致勃勃地把拙稿转投台湾某学术期刊。2015年8月3日接审查意见说:「尊稿过半内容文字已见于阁下近年两本巨着:《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2015.01)、《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2011.09),重复比例过高,与本刊宗旨不符,本会只得割爱,敬请原谅。」此言一针见血地指出该审稿人的注意力全盘贯注在史料的发掘上,完全忽视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以解决历史学界中有待解答的问题。

  该审稿人没有理解:本侦探之所以撰写《三十岁前的孙中山》,除了发掘有关史料这趟必须履行的手续以外,更高的学术目标是为了解答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问题。又本侦探之所以撰写《孙文革命》,除了发掘有关史料这趟必须履行的手续以外,更高的学术目标是为了解答孙中山「为何」走上革命道路的问题。至于为何〈孙文之信教与被逐〉之作为一个独立专题,至今还没有人运用笔者所发掘出来的史料尝试解答,因而是一个崭新的探索项目。若本侦探运用自己过去发掘出来、哪怕已经收入两本拙着的资料,加上本侦探最新发现的、滴滴皆甘露的珍贵史料,合力试图解答一个前人解答不了的问题,有何不可?

  西方学术界发明「水平思维」快一个世纪了,为何传来传去,总是传不进大陆与台湾?是华夏精英不屑接受、不愿意接受、还是害怕接受?拒绝接受这种现象,是否证明了干嘉时代那种没思想、纯考据的治学之风贻害甚深?尤有甚者,华夏精英不单漠视「水平思维」的治史方法,又竟然以拒收为荣,傲然「割爱」,这是否证明华夏文明的天朝上国心态,至今嵬然不动?

  沿着这条思路进一步考量,就更难怪2015年11月12日,本侦探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的「传承与创新: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拙文「孙文之信教与被逐」后,评论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朱浤源教授,冲口而出地说了一句话:「走火、入魔」。

  哈哈!好事成双:本侦探「走火入魔」之美名,先后刻进广东省中山市「纪念孙中山诞辰140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的录音机,和主办「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台北市国父纪念馆的录音机,留存万世。

  对于本侦探运用「水平思维」来解读和运用史料是可行的治史方法,容本侦探再举一个例子。本侦探的师弟,剑桥大学历史学皇家讲座教授艾文斯爵士(Professor Sir Richard Evans),大半生专攻德国史。他在1990年把他历来所写的书评结集成专着,书名是《重新审视德国史》,出版后受到西方史学界高度重视。什么?炒自己过去所写过的书评的冷饭?重复已经出版了的书评,有什么价值?竟然也会受到广泛的高度重视?关键是:艾文斯爵士借着结集其众多书评的机会,总结他那一代人研究德国史所取得的成绩、心得,指出不足之处和有待努力的地方,并建议将来研究的方向以及可能加强或纠正的史论。归根结柢,他的众多书评在出版以后,已经变成史料了,他正在运用史料──哪怕是他自己所创造的史料(书评)──来宏观地开辟史论新天地。若出版社所礼聘的审稿人,只顾史料之重复而漠视史料的运用,肯定会建议出版社「割爱」!

  准此,本侦探接下来的任务是:构思出一首主旋律作为本书的主心骨,借此凝聚各自为战的初稿共六十章的精神。最后想通了:主旋律宜採当前西方世界天天隐喻地厉声高叫的「中国该打!」。

  「中国该打!」?为何笔锋一下子变得如此凌厉?并採此作为本书的主旋律?因为治史之理想是以史为鑑,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因而治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经世致用,这也是本侦探毕生奋斗的目标。

  事缘哈佛大学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教授在1993年撰文,谓此后世界上的战争将是各大文明之间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似乎证明他有先见之明。而从2012年开始,伊斯兰极端分子在法国首都巴黎发动的连环枪击案,尤其是骇人听闻的2015年11月14日连环枪击案,更是轰动全球。

  文明交战不待今时今日,其实一千多年以来已经一直在大规模地进行着。远至1095年由第一批十字军从欧洲出发东征所开始的、那场旷日持久的生死搏斗,打打停停地延续至今。近至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1839-1841和1856-1860)所拉开序幕的、同样是旷日持久的百年屈辱,皆显着的例子。君不见,在鸦片战争之前,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已经尝试过用「糖衣炮弹」来「开化」华夏。那就是1834年11月在广州外国人商行区成立的「在华传播有用知识协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该会理事会开宗明义就说:「当华夏扼杀了一切促使它与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家结盟的努力之后,我们现在尝试使用智性大炮(intellectual artillery),让知识取得和平」。

导言(节录)

当不成侦探者不配治史

  时人从何得知过往事?看书!——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

  写书的人又从何洞悉过往事?看前人的书。

  前人又从何洞悉过往事?语塞。

  难怪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云太史公司马迁(西元前145年或西元前135年─西元前86年),用以补救图书不可尽信的办法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核实写书的前人可有说谎,也借此增广见闻。在这个问题上,余英时先生(1930-)音译为柯灵乌的英国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教授,也认为历史工作者科研的第一步,犹如侦探破案。侦探要破案,却不到案发现场蒐集证据,是不可思议的。科林伍德是西方历史学理论的鼻祖,司马迁则是华夏文明的太史公,可知古今中外的大师,皆强调侦探般的实地调查是不容或缺的治史方法。若不具备侦探般的行事方式、逻辑思维和实地调查的毅力,确实不配治史。

  而且,治史的要求,比诸侦探更高。因为,若要侦破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所发生的历史悬案,比当代侦探当场破解当代的案件,要困难得多。君不见,司马迁的《史记》仍然从其他书籍中如实般转载了不少离奇怪诞、明显是虚构的故事。当代的中外史学着作也有类似的情况,笔者在各种拙着中,尤其是最近的《三十岁前的孙中山》和《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就列举了不少例子。

  为何如此?近世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年)解释说:「古人着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难以哉。

  如何是好?解决办法是:治史「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

  陈寅恪先生此言是经验谈,因为他本人就曾利用「神游冥想」的治史方法破解了不少今人目之为「可笑可怪」的历史悬案。例如他借此而对魏晋南北朝「宇文泰苏绰不得不创立关陇文化本位政策之苦心孤诣」,喜获同情的理解;又例如,他能「论唐太宗对魏征之所以恩礼不终」,「不得不斥责魏征于已死之后」,也是他成功地「运用神游冥想真了解之法治史的又一例」。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神游冥想」,正是西方史学界所强调的「历史想像」(historical imagination)。众多运用此法中的表表者、牛津大学前皇家近代史讲座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休.崔姆-路普(Hugh Trevor-Roper, 1914-2003)甚至说:没有想像力的人不配治史。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更说,逻辑可以把你从A带到B,而想像力则可以把你带去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不是说想像优于逻辑:逻辑是证明真假的必须手段,但逻辑很难让人有所发明。若要发明,思想就必须有所飞跃。若要思想有所飞跃,就必须靠超人的想像力。想像所得是否可行,又倒过头来必须靠逻辑及实践来证明,否则就变成想入非非了。

  近代着名的上古历史学家郭沫若(1892-1978)先生,就是以超人的想像力而做出骄人的成绩。对于郭沫若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成就,当今儒学大师余英时先生做过如下精辟的评价:「郭沫若以新诗人一变而为甲骨、金文的专家,大家都说他聪明绝顶。他的聪明自是不在话下。甲骨、金文在门外汉看来好像是一个一个字地辨认出来的,非日积月累不能为功。事实上治此学的人在具备了关于古史和古文字的基础知识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把初看毫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展示出全新的意义」。

  且别说古代史研究,其实哪怕是当代探案,若侦探缺乏想像力,就很难在大量证据面前有效地推测、准确地锁定犯案的人。故本章导言取标题为〈当不成侦探者不配治史〉。

  本侦探凛遵古今中外前贤的教导,上穷碧落下黄泉,环球飞行发掘原始档案的崭新资料,配以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藏书以便融会贯通前人智慧,同时竭尽所能进行实地调查(简称调研),更在收集到的坚实史料基础上努力做「历史想像」,效应果然妙用无穷。在1970年代研究两广总督叶名琛时,推翻了当时已经盖棺定论近一个世纪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之所谓「六不总督」顺口熘,侦破了此百年冤案,为叶名琛平反了。在1980年代研究孙中山伦敦蒙难,试图破解国人争论了近百年的、孙中山是被绑架还是自投罗网这悬案。碰巧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所着的《宋家王朝》在1986年出版了,罕有地畅销,它力斥孙中山愚蠢地跑到公使馆宣传革命,结果锒铛入狱。本侦探凭着档案钻研,实地调查和历史想像,证实孙中山的确是被绑架进入公使馆的。如此又为孙中山洗脱了「愚蠢到自投罗网」的冤屈。在1990年代完成的英文原着《鸩梦: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推翻了当时雄踞西方学坛垂半个世纪的所谓「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理论,证明鸦片确实是促使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而并非「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这种笼统概念在作祟。2000年代出版的《中山先生与英国》,澄清了所谓孙中山「联俄容共」(国民党语)或「联俄联共」(共产党语)的真相。2010年代出版的《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破解的悬案包括中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甚至曾引起法律诉讼以及政治风波的所谓「孙中山祖籍问题」。在2015年出版的《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更用这种实证结合历史想像的治史方法,探索学术界长期以来避而不谈的孙中山与基督宗教《圣经》的密切关系。

  正如本书序言开宗明义所说过的:「一千多年以来,文明交战一直大规模地进行着。远至1095年第一批十字军东征开始的旷日持久的生死搏斗,近至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1839-1841, 1856-1860)所展开的同样是旷日持久的百年屈辱,皆显着的例子。……下一场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华夏的『文明交战』,指日可待?」

  在下一场可能发生的「文明交战」中,华夏文明的生存率有多高?

  要生存,就不但需要大量的知识,还急需大量的进化。如何方能进化?想像!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则是无涯的,刺激着进步,人类的进化由此而诞生」。(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准此,反对想像、压制想像,就是压制进化。若华夏精英压制同胞进化,迫使其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时,则将来万一再度发生「文明交战」时,华夏文明将重蹈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的覆辙。期待着本书能起到警世钟的作用,是所至祝。

  从宏观再回归到微观:光从治史的方法看,如何从「想像」飞跃到「进步」?关键是在发掘了坚实的史料之后,如何解读这些史料来重建历史。重建了逼近真实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鑑,并借此达到经世致用之目标。如何重建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历来都有争议。就以中国史学界的后起之秀茅海建教授为例,他与房德邻及贾小叶两位教授的笔战,就很有意思。茅海建开宗明义地说:这场辩论「真是一件应该张开臂膀来欢迎的好事」。他殿后的一句话是,若其他「史林高手们果能新入,也必将绽放绚烂之花。历史学家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而是使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

  年已古稀的本侦探深深地赞同此言。在重建历史的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地沁入个人见解。但不用怕,因为哪怕沁入了作者更多个人见解的「史论」,则先贤陈寅恪先生有如下发人深思的高见:「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今日取诸人论史之文,与旧史互证,当日政治社会情势,益可借此增加了解,此所谓废物利用,盖不仅能供习文者之摹拟练习而已也」。

  此言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最新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今西方史学界强调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本身就是一件不断发展的事物,它应该是充满活力而不是冻结了的,它是当今与过去的对话。窃以为认真地与过去对话,本着求真的态度礼貌地与同侪辩论,以臻「道理愈辩愈明」的文明境界,正是「使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的最佳途径。

  愿与读者诸君共勉之。

图书试读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论
 
2004年2月,八十多岁的澳洲英裔资深学者哈利.盖尔伯(Harry Gelber)讲座教授,出版了他的名着《鸦片、士兵与传教士:1840-1842英国与中国的战争及其后遗症》。兹归纳他的研究心得如下:「从英国的政治角度看,1840-1842那场与中国的战争,并非一场鸦片战争」。言下之意正是: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他继续写道:
 
它只是区区一些地方性的小摩擦。英国坚决反抗那腐朽透顶,却高高在上而又狂妄无知的中国,坚决维护英王的尊严,坚决保护英国男女的性命安全,坚决追偿被中国政府抢夺了的财物。没有任何一个伦敦人,也没有任何一个带兵攻打中国的军官,会认为该场战争与鸦片有任何关系。若中国人有本事控制鸦片走私,就让他们大显身手吧,英军绝对不会代劳。那场战争,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却后患无穷,到了数十年后,传教士目睹中国的苦难,悲天悯人,竟错误地怪罪英国把鸦片强加给中国,由此改变了英美舆论。
 
因此,盖尔伯讲座教授责无旁贷地以纠正此等所谓错误的舆论为己任。本侦探读后极为诧异,因为它大别于鄙人所读过的所有中外有关专着。大别的地方在于:过去哪怕有盎格鲁.撒克逊的文明精英千方百计地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而辩护,但辩护的方式都是防守型的;盖尔伯讲座教授辩护的方式却是攻击型的。这种巨大变化,促使笔者立志查明盖尔伯讲座教授的立论方式,办法是从逐句鑑定其微言大义做开始。
 
其噼头第一句,手法就很高明。的确,当时大英帝国的领地遍布全球,在中国开辟的战场,只能称之为局部性战争,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事实。当读者接受了这个明显的事实以后,盖尔伯教授之把局部性战争等同于这场战争并非鸦片战争的说法,这也会先入为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代史的艰难历程,也折射出孙中山先生伟大的身影。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将我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躁动。从鸦片战争的炮火,到国家民族危亡的呐喊,作者为我们铺陈了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萌芽的土壤。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孙中山先生早期教育背景的详尽描述,以及他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些关于他与陆皓东、陈少白等早期革命同志交往的细节,都显得格外生动,让我看到了革命者之间那种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信念。书中对孙中山先生早年组织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记载,更是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每当读到他为了革命事业,在海外募款、联络同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进行活动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伟大转折。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技巧,将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轨迹与晚清社会的动荡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引发的深层次思考,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深入剖析了孙中山先生早期接触革命思想的契机,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改良派逐渐走向革命派的过程。那些关于早期革命团体、秘密活动、以及与各国人士的交往片段,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反应的描写,无论是士大夫阶层的保守,还是底层民众的觉醒,都衬托出革命的艰难与可贵。读到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在异国他乡继续宣传革命、组织力量的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孤寂与坚定,那种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执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孙中山先生个人生平的简单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深刻解读。作者巧妙地将孙中山先生的个人经历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和行动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太平天国的余波,再到戊戌变法的仓促失败,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社会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孙中山先生的身影逐渐清晰,他从一个有志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书中对孙中山先生早期接触西方民主思想的描绘,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都展现了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于孙中山先生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的细致刻画,这些都让我更能理解他作为一位领导者的不易。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个体,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的选择和牺牲的必然结果。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他是一位遥不可及的伟大领袖,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普通人。书中详细描绘了孙中山先生早年接受西方教育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历史,到清末社会变革的暗流涌动,作者将孙中山先生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成熟,从最初学习西医、希望通过治病救人来改变中国的设想,逐渐转变为认识到必须进行政治革命的必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孙中山先生早期的迷茫和挫折,比如在一些改革尝试中的失败,这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孙中山,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四处奔走,四处碰壁,但从未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依然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奋斗。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坚持与变革的史诗。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孙中山先生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鸦片战争及其后续影响的解读所吸引,这为理解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救国情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孙中山先生思想演变的剖析,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认识到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再到最终坚定走上推翻帝制的道路,都显得逻辑清晰,引人入胜。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反思、学习和进步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孙中山先生神化,而是着力刻画了他作为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困惑与执着,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