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

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蕃关系
  • 唐朝历史
  • 吐蕃历史
  • 中外关系
  • 边疆史
  • 丝绸之路
  • 历史研究
  • 民族关系
  • 古代战争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位处中原西陲的吐蕃
崛起过程中,建构吐蕃天下体系
整合青康藏高原之部族
促使各部族于文化、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吐蕃化
使得中原西陲原本为分裂割据,且相互盗抄的人文生态
为之一转而统合于吐蕃化的浪潮之中。

  今天包括西藏、青海、西康、甘肃、云南、四川等地之2500公尺以上地区,即地理上所谓青康藏高原的区域,大部属信奉藏传佛教,饲养牦牛,种植青稞,以糌粑为主食的特色文化区,凸显中国之多元文化特征,就是吐蕃以其建构之天下体系,将其所控弦之地,予以吐蕃化所打下的基础。更因吐蕃于唐代所展现强盛辉煌的武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史实,永垂于中国史,令后代子孙印象鲜明,而于民间留传中国西部的藏传佛教世界,永远是一个武功高深且神秘不可测的世界。君不见金庸小说中吐蕃高僧的龙象神功,武林第一,且性格诡谲难测。民间所有涉及宋、蒙元时期以还的武侠电影,凡是来自西方的喇嘛,个个武功高强等等,凡此,均为唐代吐蕃于中国历史上所留下雪泥鸿爪的结果。

  《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系林冠群教授以其所习得阅读藏文史籍的能力,遍览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时期的碑刻、吐蕃简牍等唐代吐蕃第一手史料,以及历代藏人所撰写的史籍等为基础,从中理解吐蕃本身对唐朝的概念、立场与策略,以及历代藏人对唐蕃关系的见解,以之与中原王朝所书写的吐蕃史与唐蕃关系等记载,作比较研究。林教授经年累月地就唐蕃关系,反覆思量、考索,并详参中外学界相关的论着,经三十年的积累,终破解世所难详的唐蕃关系,完成一本三十六万字之专着,贡献一家之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冠群


  1954年出生于台北市。祖籍福建林森。政大东语系土耳其文组学士、政大边政所硕士、文大史学所博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阿尔泰学系访问学者。历任政治大学民族系教授;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代理院长。现任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专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国民族史、隋唐史。着作有《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唐代吐蕃史论集》、《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唐代吐蕃史研究》以及70余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教育部第56届学术奖;大陆第1届、第3届汉文专着珠峰奖。
 

图书目录

自序
藏文字母与罗马拼音对音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唐蕃关系之研究情况

第二章 初唐时期唐蕃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初唐时期李唐天下秩序的建构
一、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秩序
二、从隋文帝可汗号看隋型天下秩序
三、唐承隋建构唐型天下秩序
四、唐型天下秩序的特色
第二节 雅砻部落崛起与吐蕃王朝的建立
一、青康藏高原另类天地与人文特征
二、神王统治的世界
三、雅砻龙兴与统一西藏高原
四、迈出高原的吐蕃王朝
第三节 唐蕃接触甫初之吐蕃形象
第四节 唐蕃首缔和亲关系
一、「面子战争」的始末
二、文成公主和亲考实

第三章 唐蕃蜜月期双方却于边区角力
第一节 唐蕃蜜月期的互动
第二节 唐蕃蜜月的变调
一、李唐为吐蕃所蒙蔽
二、影响重大的唐蕃大非川之役
三、吐蕃成为李唐西陲大患
第三节 吐蕃权臣当道
一、吐蕃内部政情的发展
二、吐蕃两面策略的运用
第四节 武后时期李唐的反击
一、史籍所见武后时期李唐之主动出击
二、唐蕃野狐河之会的经过
三、唐蕃情势之翻转

第四章 唐蕃再次建立和亲关系
第一节 墀都松治下的吐蕃
一、《敦煌古藏文卷子》中的墀都松
二、墀都松当政及其与李唐之关系
第二节 牝鸡司晨下的吐蕃
一、矛盾的历史现象──唐代吐蕃妇女的地位
二、墀玛蕾主政下与李唐之关系
第三节 金城公主和蕃相关史事
一、汉史料中的金城公主
二、西藏教法史料中的金城公主

第五章 唐蕃舅甥关系与对等关系的拔河
第一节 唐蕃舅甥关系与对等关系
一、「舅甥」之汉字义与内涵
二、吐蕃对舅甥的理解
三、「舅甥关系」沦为操控和战的工具
第二节 墀德祖赞时期吐蕃对唐心态与政策
一、墀德祖赞对唐之心态
二、墀德祖赞朝对唐之战略
第三节 吐蕃型天下秩序的概观
一、吐蕃赞普为「天子」的概念
二、蕃型天下秩序受中原天下观的影响
第四节 玄宗时期李唐对吐蕃的观感
一、孤负圣恩的远寇小丑
二、忘我大德的吐蕃小丑
三、不识礼经尚待教化的西戎
四、视信义为无物的穷寇

第六章 唐蕃关系的丕变
第一节 李唐天宝年间国力的耗损与下降
一、李唐内部蠹蚀寝衰
二、李唐对外用兵毫不节制
三、安史乱起造成李唐浩劫
第二节 吐蕃政权移转的波动
一、墀德祖赞遇弒之谜
二、吐蕃拜安史乱之赐
第三节 唐肃宗屈服于吐蕃之压力
一、唐肃宗于灵武即位
二、下国李唐对上国吐蕃形势的抟成
第四节 唐代宗力图挣脱唐下蕃上的逆势
一、唐代宗即位吐蕃送「贺礼」
二、吐蕃攻陷长安的检讨
三、仆固怀恩叛唐牵动唐回蕃三边关系
四、代宗时期与吐蕃的和战关系
第五节 西元760至779年间的墀松德赞
一、由群相掣肘到意气风发
二、对外用兵同时对内倡佛

第七章 唐蕃对等关系的确立
第一节 德宗主动改善唐蕃关系
一、德宗视吐蕃为与国
二、吐蕃要求敌体礼
第二节 唐蕃清水会盟
一、清水会盟之筹备及其形式
二、清水会盟盟文及其意义
第三节 吐蕃显露好谋略的本事
一、唐蕃再度龃龉之因
二、唐蕃形势互易
第四节 德宗君臣吐蕃观的争议
第五节 叱咤风云的吐蕃赞普墀松德赞
一、从〈琼结桥碑〉碑铭谈起
二、吐蕃天下内涵的变迁
三、墀松德赞对佛教政治的具体实践

第八章 唐蕃关系僵局的破解
第一节 墀德松赞继立与吐蕃形势的变化
一、墀松德赞晚年吐蕃内外所呈现的危机
二、墀德松赞之作为与其对唐之政策
第二节 宪宗时期李唐与吐蕃的互动
一、吐蕃持续主导唐蕃关系的进展
二、宪宗是否有意规复陇右故地
三、宪宗君臣之「吐蕃观」

第九章 唐蕃全面停战时代的来临
第一节 墀祖德赞时期的吐蕃
一、僧相辅佐时期之吐蕃
二、唐蕃长庆会盟的时代意义
三、墀祖德赞自主时期之吐蕃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唐蕃互动之尾声
一、唐蕃双方互示善意友好互动
二、吐蕃内乱与唐蕃外交关系之终止
第三节 中晚唐时期李唐君臣之吐蕃观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唐蕃关系的总结
第二节 唐蕃互动中唐人对吐蕃观念的演进与意义
第三节 唐蕃关系于中国史的意义与影响
一、蕃唐关系为吐蕃对外关系中的重头戏
二、唐蕃关系对李唐之影响
三、唐蕃关系于中国史上的意义

附录唐蕃关系大事纪年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唐朝文治武功为中国史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故此,唐朝对外关系一直是唐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图书馆、坊间书肆不乏相关的论文与专书,特别是唐朝与北亚、中亚诸部族国家;以及与东北亚、东亚诸国;乃至于与西亚、南亚诸国等关系之探讨,均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

  唯独研究唐朝与其西方之吐蕃关系的成果,较之于上述诸论题,不论质与量均无法与之相埒。而且于海崃两岸甚至国外学界均未有以唐蕃关系为研究主轴的专书。有之,则置于其他相关的论题之中,一併讨论,例如王吉林的《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一书,将吐蕃置于唐朝与南诏关系中的一个关节,作为与唐朝竞逐云南的角色予以讨论;复如王小甫之《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一书,将焦点置于三雄于西域的角逐;或是将唐蕃关系置于汉藏关系之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作为汉藏关系的初始阶段一併讨论;或是于藏族史之中,列一章节,做为历代藏族向外发展的主题,予以论述。凡此,「唐蕃关系」如此具重大意义,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题,并未受到必要的重视,导致有了以下的后遗症,包括因不了解唐蕃关系的实质内涵,致日本学者与国内部分学者持「唐宋变革」的观点,直言以为由于宋代中国周边诸国自主意识高涨,加诸北宋国势寝弱,不得不以平行对等的方式,与周边诸国互动,于是形成东亚多元国际系统的新形势。复基于上述主张,以为中国史由中古史时期演进至近世史,就在于北宋。

  倘以如是观点看唐蕃关系,李唐王朝因西元755年安史乱兴,国势一落千丈,失去了亚洲独霸的地位。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提升回纥地位,使之成为李唐兄弟之国,以争取回纥骑兵入援助收京师;复以吐蕃乘乱落井下石,侵占李唐河西、陇右国土,在前有安史叛众,后有吐蕃大军的压迫下,李唐不得已採取平行对等的模式,与吐蕃互动,不但承认吐蕃与李唐俱为大国,且于唐肃宗时期,同意每年贡奉吐蕃五万匹绢缯,以为岁币,并承认河陇为吐蕃国土。如是,唐肃宗可谓开创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第一个与外邦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首例,时值西元762年正月。肃宗子代宗甫登基,立即废弃其父王与吐蕃之誓约。吐蕃以李唐毁约,派遣四位众相领军,于西元763年十月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京,吐蕃另立金城公主姪子承宏为傀儡皇帝,改元,署置百官,占领13天以后,撤出长安。上述事件的意义代表吐蕃系以李唐上国自居,吐蕃以李唐新任皇帝不履约为由,兴兵犁唐廷、扫唐穴,换掉不守誓约的皇帝,另外代为建立一新的「唐廷」。吐蕃如是作为不正是李唐处理「失礼」的周边诸国之翻版。职是之故,若彼日本学者及国内部分学者了解安史乱兴时期李唐对外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唐蕃关系,当不至于作出错误的论述。

  犹记得民国六十五年,当时任教成功大学历史系的石万寿教授,于完成〈唐回关系新论〉一文以后,深感唐蕃关系的重要性,于是蒐求翻译过的吐蕃史料,以便撰写〈唐蕃关系新论〉。石教授乘参加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于民国七十三年办理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之便,前来边政所询问,然因当时有关汉译唐代吐蕃史料尚属有限,在避免写出泛泛之论的考量下,石教授放弃撰述。当时石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深感治吐蕃史对于唐蕃关系的破解与诠释,居关键地位,特别是吐蕃方面的史料,诸如吐蕃金石铭刻、敦煌古藏文卷子的译解,尤其是如何正确理解古藏文所记载史事的意义等,更是影响唐蕃关系研究的良窳。时光荏苒,笔者在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突破艰难与困顿,终完成以唐蕃双方所遗留下来的史料为主要依据,不偏信,就史实论史实的一本唐蕃关系新作。新作问世,距石教授意欲撰述唐蕃关系之时,竟逾三十年,竖子驽钝,想来羞愧不已。

  笔者忆及台湾藏学之父欧阳师无畏,曾于民国七十七年四月之间,于笔者接送欧阳师前往政大边政所演讲途中,训勉笔者云:「学习藏文从来不嫌晚,我也是很晚才学习藏文,关键在于要下定决心。」笔者谨记师言。同样的道理,唐代吐蕃的研究从来就是冷僻艰深的领域,要做好唐代吐蕃史的研究,就必须先要有决心学好藏文,以及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心理准备,要能习于坐冷板凳,仍能自得其乐。寄望将自己的研究所得付梓,藏诸图书馆,让继行者能踩着笔者所走过的足迹,或驳正,或更新,或延续,使得吐蕃史研究生生不息。每思及此,满心宽慰,于愿足矣。

  李唐与吐蕃的互动关系,经常有友好和平、互遣使者与军事冲突、甲兵厮杀并行的现象,笔者依此现象,以「玉帛干戈」为本书主标题,以凸显唐蕃关系的特征。本书完成需感谢科技部专书撰写计画之补助,同时感谢中国文化大学提供稳定且良善的研究环境。其间,疏影斋主人李义雄先生为笔者之研究成果制作电子书,一字一句键入电脑,由于字数甚伙,致影响其视力,其情可感,友情可贵,铭记于心。同时必须感谢张云、马德、李永宪、霍巍等诸位先生,慷慨地提供本书附图照片;陈又新先生以其深厚的藏语学养,提供本书封面的藏文书名;以及两位匿名审查者的宝贵意见等,在此一併致上十二万分的谢忱。教研这一路上,若没有老师、好友、家人的扶持、支撑与谅解包容,也没有今日的成果。是为序。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李唐系国史中属辉煌耀眼的王朝,文治武功脍炙人口,为国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之一。西元7世纪时期亚洲以唐朝为中心,形成二个政治势力圈,亦可称为文化圈,一为中国文化圈,包括李唐、日本、朝鲜半岛、琉球、越南等;另一为游牧文化圈,亦可称为天可汗势力圈,包括北亚、中亚等游牧地区。易言之,李唐在当时的东亚、北亚、中亚等地称霸,盛极一时。

然而,在位处东亚、北亚、中亚、南亚之辐辏地区的青康藏高原,崛起一半农半牧的高原政权──吐蕃,竟于西元7世纪末叶开始迫使唐朝光辉灿烂的文治武功,为之蒙尘。李唐史官不得不曲笔或掩藏事实,其中包括唐朝曾于西元762年敬奉吐蕃岁币5万匹绢帛,并于肃宗朝以后的每一次唐蕃所签订的和盟中,李唐放弃吐蕃历次以战争手段所侵占的领土主权,用以争取唐蕃之间的和平,类此丧权辱国的和盟,均为史所讳言,或曲笔曰:「吐蕃请和」。

现今学界也多注重于唐蕃两造表面上是否以对等方式签订条约,但却忽略肃宗朝以后每一次唐蕃会盟的实质内涵。事实上,在唐蕃交手过程中,李唐大臣曾多次透露吐蕃的强大,李唐无法应付的窘境,例如武后时期,正字陈子昂曾云:「且臣闻吐蕃桀黠之虏……自敢抗天诛,迩来向二十余载,大战则大胜,小战则小胜,未尝败一队,亡一夫。……」,唐太宗曾自诩盛唐军力云:「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然而,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于求娶唐公主不成后,进犯松州,唐蕃首度交锋之胜负结果,史所讳言,至今成谜,但李唐竟于战后应允许婚,足见当时吐蕃军力之壮盛,绝不在李唐之下,唐太宗有所忌讳。往后,吐蕃终形成李唐心腹巨患,常年入侵,鲸吞蚕食的结果,李唐原有掌控之地包括青海、中亚、新疆等,均转入吐蕃之手。

甚且,李唐的固有领土包括河西走廊、今陕西省陇坻以西、剑南西山等地,均遭吐蕃以战争手段侵占成为吐蕃的疆域,强迫上述地区的汉人百姓吐蕃化,结辫散发、毡服毛裘、取用蕃式名字、戎文蕃语近90年,仅能于春节当日着汉装哭祭先祖。吐蕃甚至于唐代宗广德元年(西元763年)攻占李唐京师长安达13日,立傀儡皇帝,改元,署置百官,凡此均为中国西部藏羌部族在国史上的业绩,开国史之先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