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研究

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
  • 文学理论
  • 理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 学术史
  • 程朱理学
  • 心学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学自从在宋代正式形成以来,虽各时期有各时期的不同风貌和演变,但经历宋、元、明、清各朝始终佔据各朝学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尤其,宋明二朝乃是理学的全盛期,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学术界几乎都在理学的笼罩之下。 其实,明代理学的盛况并不亚于宋代,理学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明代整个学术的影响也不减于宋代。不过,学界关于宋明理学家的文学理论方面,除了宋代部份已有较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成果之外,明代部份则仍鲜有人问津。学界也较少对明代理学与文学的问题表示关注,即使有所关注,其关注多侧重于理学对各种文学的诸般影响问题,且因受其关注点的限制,对明代理学家的文学理论批评则几无论及。本书基于此,对一向不甚受学术界重视的明代理学家的文学理论进行了一番较为详尽的探讨。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个“不包含”您指定图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原因如下: 1. “不包含”的定义模糊且无法执行: 撰写一个图书简介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该书的内容、主题、结构和核心观点,从而吸引潜在读者。如果您要求一个“不包含”特定书目内容的简介,我实际上需要描述的是另一本完全不同的书。 2. 内容生成限制: 我的设计目标是根据用户的明确指令和已知信息来生成相关内容。您只提供了目标书名(《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研究》),但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您希望我描述的“另一本书”的具体信息(例如书名、主题、作者、主要论点等)。 3. 避免“空洞”描述: 要写一个长达1500字的详细简介,必须有扎实的文本内容作为基础。如果我试图凭空捏造一本不存在的书的内容,无论如何详尽,都将是虚构和不真实的,这违背了提供准确信息的原则。 要让我为您提供一个符合要求的详细图书简介,您需要提供以下信息: 请告诉我您希望我为您撰写简介的那本书的实际名称和主题。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请为一本名为《宋代山水画中的禅意表达》的书撰写一个详细的图书简介。” “请为一本探讨当代科幻小说中后人类主义主题的著作撰写一个1500字的简介。” 一旦您提供了目标书籍的主题和名称,我将能根据您的要求,以专业和详尽的方式(约1500字,避免任何AI痕迹)为您构建一个独特的图书介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赞淳


  一九六五年于韩国庆州出生。一九八八年韩国国立庆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九二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毕业,硕士论文题目《初唐史学家文论研究》。一九九九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毕业,博士论文题目《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研究》。自一九九八年起于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又松大学等校授课。二○○二年起于永进专科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着作有:〈刘勰『言意』观试论〉、〈明代理学家与文人论『情』、『真』〉、〈《文心雕龙》〈辨骚〉篇几个问题之商榷〉、〈论皇甫湜、孙樵的顾问特色与晚唐古文之衰落〉、〈谈唐宋『古文』之称的缘起问题〉、〈李翱、皇甫湜文论特色之探讨〉等篇。另外曾经参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之翻译出版。译有《朱熹文学研究》(与庆北大学李鸿镇教授合译)。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旨趣  1
第二节 研究概况  4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与大纲  12
一 研究范围与方法  12
二 研究大纲  14

第二章 明以前理学家文学理论  17
第一节 宋代程朱的文学理论  17
一 引言  17
二 文学否定论  19
第二节 元代许、郝、宋的文学理论  27
一 许衡(1209-1281)  28
二 郝经(1223-1275)  31
三 宋濂(1310-1381)  37
第三节 小结  44

第三章 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  47
第一节 初期诸家的文学理论  48
一 方孝孺(1357-1402)  48
二 曹端(1376-1434)  55
三 薛瑄(1389-1464)  59
四 吴与弼(1391-1469)  75
五 胡居仁(1434-1484)  79
第二节 中期陈、王的文学理论  91
一 陈献章(1428-1500)  92
二 王守仁(1472-1529)  124
第三节 中晚期其他诸家的文学理论  146
一 罗钦顺(1465-1547)  146
二 王艮(1483-1540)  151
三 聂豹(1487-1563)  153
四 邹守益(1491-1562)  155
五 王畿(1498-1583)  159
第四节 末期诸家的文学理论  179
一 顾宪成(1550-1612)  179
二 高攀龙(1562-1626)  187
三 刘蕺山(1578-1645)  191
第五节 小结  195

第四章 影响与渊源  201
第一节 明代理学家与七子派  202
一 论「情」  204
二 论「复古」  212
第二节 理学与晚明文学思潮  218
一 王学、左派王学论「情」论「真」  221
二 晚明文人论「情」论「真」  223
第三节 传统儒家与理学家的文学理论  228
一 孔子与理学家的文学理论  229
二 〈诗大序〉与理学家的文学理论  231
三 韩愈「古文」理论与理学家文学理论  232

第五章 结论  235
参考资料  24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之前我对明代理学家的文学理论了解不多,总觉得是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没想到在这本书里,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清晰的方式将这些理论展现在我面前。特别是关于“理”与“气”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从王阳明心学出发,如何理解“致良知”在诗文中的体现,以及如何看待“意境”的生成。我以前总觉得理学家们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可能会束缚文学的自由,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在他们看来,“理”并非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生命冲动,文学的表达恰恰是这种内在生命力的彰显。书里对“格物致知”在文学批评上的应用也很有启发,比如如何通过对事物的深入体察来理解作品的真意,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辞藻。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明代文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沉浸在现代文学理论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穿越”。作者对明代文学理论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试图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细致描摹,比如王阳明的心学如何影响了后来对“情”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又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理学家们在文学理论上的某些局限性,但同时又着重强调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观点。书中对“道”、“德”、“性”、“情”这些核心概念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阐释,为我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明代那些看似“枯燥”的理学大家们,比如朱熹、王阳明等,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构建上的贡献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思想,并非只是书斋里的清谈,而是与当时的文人生态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因为“明代理学家文学理论”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枯燥。然而,读了之后,我着实被其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书中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文学理论上的不同侧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特别是对于“格物致知”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实践,作者的论述颇具匠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念”与“言辞”关系的探讨,书中分析了理学家们如何看待作者的主观意识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实现,以及这种实现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理性”原则。虽然有些理论表述仍然需要反复咀嚼,但作者通过引用的史料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书中的一些段落,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性”,在明代理学家的视角下,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对文学的“功用”和“价值”的看法,也与现代的观念有所不同,这种对比和反思,无疑增加了阅读的厚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耐心和投入的,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作者在梳理明代理学家的文学理论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一个孤立的学术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功夫”论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例如如何通过“格物”来体察事物,如何通过“诚意”来表达真情。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学究气”,但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将其与文学创作中的“立意”、“构思”等环节联系起来,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其指导意义。书中对“格言”和“诗教”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文人如何通过文学来传承和发展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明代文学的全新维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理学思想,其实与当时的文学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明代理学家的文学理论,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兴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与“质”在文学中的辩证关系的分析,这让我明白,在理学家的眼中,文学的生命力并非仅仅来自于主观的情感宣泄,也需要有扎实的“质”作为基础。同时,作者对“情”在文学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打破了我之前认为理学家们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的刻板印象。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文献资料,这些一手材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诗言志”与“性情”关系的章节,作者的论述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志”的背后,是更为宏大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古代文人在特定的思想背景下,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