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

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中世日本
  • 自我认知
  • 权力与象征
  • 社会文化史
  • 身份认同
  • 仪式与实践
  • 政治史
  • 思想史
  • 自我表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据实性假说」为切入点,考察日本中世以来围绕「崇神尚武」和「崇利尚力」原则而次第推进的对华「请封」和对己「自封」过程。

  日本天皇即位礼「大尝祭」中的「真床覆衾」仪典及相关风俗源出于商朝等学术考证,一定程度上为人们重新认识包括《皇室典范》和《帝国宪法》在内的日本观念结构、制度设计和行动轨迹,提供了某种基因式观察维度。日本史上的祭政二元、万世一系、崇神轻德、拒斥革命以及自我皈依等文化底色和立国性格,曾通过弱势时对华请封和强梁时自我册封等利害周旋和军事行动,一时间达成过其「去中心化」指向下的「自中心化」夙愿。但是,对「神国」错觉的虚幻依赖、精神膨胀和武力扩张,亦无法不使国力有限的日本,反复自陷于胜负无常和速兴速灭的境地。白村江败绩、文永弘安险胜、壬辰丁酉再败、日清战争完胜和侵华战争完败等中日系列兵燹,既记录下两种价值体系的不同世界对待方式,也向东亚内争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
《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图书简介 导言:权力、合法性与行动者的自觉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日本中世(镰仓、室町时代)至近世(战国、江户时代)以来,日本社会中权力结构与行动主体意识形态的演变轨迹。我们关注的核心议题是“自中心化”(Self-Centering)的行动过程——即各种社会群体,从贵族、武士到地方豪族乃至寺社势力,如何在既有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中,通过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策略,确立并巩固自身的中心地位,并最终将这种中心性转化为独立的合法性基础。 本书立足于对传统史学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二元对立叙事之外的第三条路径的探索。我们认为,理解日本中世的政治现实,关键不在于探究一个虚构的、统一的“中央”权力是否有效运作,而在于考察不同权力场域如何通过具体的“行动”(Action)——无论是仪式性的献策、军事上的征服、还是经济上的资源掌控——来界定自身的边界与权威。这一过程,从最初对既有“上层权力”(如天皇、幕府)的“请封”(Seeking Conferment),逐步演变为在实践中实现并维护“自封”(Self-Conferment)的自觉。 第一部:中世的起点与“请封”的逻辑 中世的开端,标志着以贵族血统为核心的传统政治秩序的松动。本书首先考察了镰仓幕府建立初期,武士阶层在获取权力合法性时所依赖的“请封”逻辑。 第一章:院政末期至镰仓幕府初期的“权力真空”与仪式性依附 我们详细分析了源赖朝等武士首领如何巧妙地利用院政期天皇与上皇之间的权力裂痕,以及公家(贵族)政治衰落的现实,来构建自身的统治基础。关键在于,早期的武士政权并未急于否定天皇的绝对权威,而是通过获取“征夷大将军”这一特定职位,将军事领导权形式化,并通过幕府的设立,将实权结构“制度化”。这里的“请封”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计算:通过形式上的臣服来换取实质上的统治权,规避了直接挑战传统神圣权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第二章:守护与地头制度中的“权力协商” 本书深入探讨了守护(Shugo)和地头(Jito)制度的内在张力。这些由幕府授予的职位,初衷是作为中央政权的代理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代理人在地方的长期驻扎,使得他们与领地的关系逐渐从委任关系转变为事实上的所有关系。我们通过对各种文献(如《吾妻镜》中的记录、地方文书)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守护和地头如何通过“请”朝廷或幕府确认其对特定庄园的支配权,但这种“请”的背后,却是对地方资源的强力介入和结构性重组。每一次的“请封”,都是对既有权力边界的一次试探性扩张。 第二部:室町期的“自中心化”萌芽与区域性重构 进入室町时代,室町幕府的统治结构呈现出独特的“二重性”——既有对京都公家的仪式性尊重,又有武家对地方的实质性控制。这一时期,“自中心化”的意识开始在地方领主(守护大名)中显现。 第三章:守护大名的“在职”与地域性的权威构建 室町的守护大名,特别是那些成功在领国扎根的家族,其权力基础已不再完全依赖于幕府的任命。他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御所”和地方行政体系,形成了与京都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和权力运作模式。本书侧重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修建城郭、颁布“国人法”(如斯波义弘的“国人法”),以及与地方寺社、国人(地方豪族)建立新的契约关系,来构建一种“地方中心主义”。这种中心主义的建构,虽然仍需幕府的“形式认可”,但其实质上已是“自成体系”。 第四章:寺社势力的“自主性”与“圣地中心”的维护 与武士阶层的“自中心化”平行发展的是寺社势力。如延历寺、东大寺等庞大的宗教机构,他们不仅拥有广阔的庄园,更掌握着精神裁决权和文化话语权。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宗教团体如何利用其在“请封”体系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如朝廷的祈愿职能),来抵御武士阶层的侵蚀,并主动界定自身的政治与经济权限。他们将自身定位为“圣地中心”,这种中心性是基于信仰的合法性,独立于世俗权力的授予。 第三部:战国乱世中的“自封”实践 战国时代是“自中心化”行动达到高潮的时期。中央权力(幕府)的彻底瓦解,迫使所有行动者从依赖外部合法性转向内部权力逻辑的自我肯定,即“自封”。 第五章:下克上中的“武力正当化”与“家”的法人化 在“下克上”的剧烈社会变动中,新生的战国大名(如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已经不再需要幕府的“请封”来证明其地位。他们的合法性直接来源于对领地的有效统治、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握,以及成功的“家业”继承与发展。本书通过对《甲州法度次第》、《分国法》的研究,展示了这些大名如何将家族的意志转化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完成了从“地方代理人”到“主权者”的身份转变。这里的“自封”,是通过对领民的直接统治和明确的法律构建而实现的。 第六章:对外关系中的“主权确认”与“外交自主” 本书探讨了战国大名如何处理与其他大名以及对外的外交关系。成功的战国大名,其领国不再是幕府的“封地”,而是具有明确边界和独立军事能力的实体。他们之间的往来,不再是下对上的“请”与“许”,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盟约”与“交涉”。这种外交自主,是“自封”在国际关系层面上的体现,标志着传统权力结构的彻底解体。 结论:行动的终结与“自中心化”的遗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梳理“自中心化”行动过程的历史逻辑。虽然德川幕府的建立在形式上恢复了一种新的“中央集权”,但江户时代的权力结构,尤其是“幕藩体制”,深刻地烙印着中世以来各类主体“自中心化”斗争的遗产。幕府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各地藩主已然成熟的“自封”权力的一种承认与平衡之上。 通过对“请封”到“自封”这一渐进过程的细致考察,本书揭示了日本中世以来政治秩序的真实生成机制:它并非自上而下的线性演化,而是由无数行动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为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充满策略性的行动结果。理解了这些行动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日本社会在权力转型期的复杂性与能动性。本书试图提供一个理解日本政治文化中“权力即行动”这一深刻洞察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东育


  1962年生。东京大学博士、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副校长,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日本史、东亚思想史和东亚国际关系史。历任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讲义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现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会长。着有《天人‧人际‧身心: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1994)、《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2003)、《道学的病理》(2007)、《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2009)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

序章 关于日本「古道」之夏商来源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夏商古道」的传入如何可能
第三节 在日「夏商古道」的事实缀合
第四节 《山海经》的疑案与推论
第五节 丸山真男「原型论」考辨

第一章 「华夷秩序」的发生逻辑与早期展开
第一节 「天」、「天子」与「天下」
第二节 「一统」的核心价值及其哲学规定
第三节 「天下」理念的落实与「华夷」观的导入

第二章 关于前近代东亚世界中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先行研究的洞察力与局限性
第二节 前近代东亚秩序的伦理指向
第三节 东亚「两极」的出现与伦理体系的解体
第四节 东亚的伦理意义

第三章 江户日本对儒学经典结构的改变
第一节 中日经典结构的反向演变
第二节 江户思想流派之间的「正反合」循环
第三节 若暗若明的分工协作与「自中心化」隐衷

第四章 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
第一节 武士与武士道
第二节 「死的觉悟」及其动机理解上的歧义
第三节 「奉公」价值下的「自中心」凝聚与「同心圆」扩张

第五章 「华夷变态」论的失实与清朝的「大中华」凝聚
第一节 清廷的内外压力与解压方法
第二节 《大义觉迷录》的问题设定与理论结构
第三节 「大中华」实践的终局验收:〈清帝逊位诏书〉

第六章 日本的变异与东亚的变局
第一节 「中华」价值在日本的「变态」
第二节 日本「自中心化」的推进轨迹:从「请封」到「自封」
第三节 日本对「欧法」的利用与初始行动

第七章 东亚战事背后的事实与逻辑隐情
第一节 日本方面关于战争理由的矛盾陈述
第二节 规定明治、昭和走向的「执拗低音」
第三节 首尾连贯的日本课题
第四节 对东亚战事原因的结构性分析

终章 战后日本的思想与行动
第一节 临场体验下的细微观察
第二节 潜在的思想伏流
第三节 对战后日本的再省察

散论
东亚的生态
东亚的礼争
东亚的表达
后记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四章 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摘录)
 
第一节 武士与武士道
 
日本「武士」的最远古来历,几乎和日本文化源流的悠远难知,没有差别。新渡户稻造之所以把「野蛮人和类似儿童的这种原始意识中」所「存在着」的「极其丰富的道德萌芽」与武士的勇敢作战行为进行对接,并称「我们不能指出一个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来说『这是其源泉』」等表达,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古源头不清的情况下,回到常识,或许才是研究者的正确选项,即「武士道」一般被理解为源起于鎌仓时代、定名于江户幕府初期的日本武士阶层的特有道德。该道德素以忠诚、牺牲、信义、廉耻、洁净、质朴、俭约、尚武、名誉、情爱为指归,是日本封建统治体制的观念支柱。在此前提下,如果我们把中世到近世的日本历史作为「武士道」的时空观察场域,则「武士」依发源地可大别为三:曰东国武士、西国武士和畿内武士。相对于所谓先进地区的西国和畿内,东国所具有的「后进性」,反而成为孕育后世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温床。
 
但是,人们经常喜欢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即「武士道」是否有过真实的存在?如果说有,明治以来人工补造色彩的过于浓重,便容易使人产生失真的印象;如果说没有,则学者对历史上的既有记载和《叶隐》等武士道经典又难以作出符合事实的解释。小泽富夫曾在《作为历史的武士道》一书中讲:「几乎少有像武士道那样被人为改变的思想……在战争年代,武士道经由一部分政治家、学者和军人的倡导,曾不知在国民道德论和军人精神教育方面曾发挥过何等人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武士道反因此而消失,恐并不过分」。就是说,「以往的武士道研究或人为的武士道论,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被改变了的产物,而并非对武士道固有思想的阐扬。」小泽的书名似乎也在强调,武士道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思想而不是后来的产物。然而,无论是《甲阳军舰》还是《叶隐》,有关武士道的代表作,几乎都是江户时代的作品。这意味着,即便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武士道,其中由后人所添加和美化的成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这本书的书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自中心化”这个概念,以及“请封”到“自封”这样一个时间轴上的动态演变。我平时对日本历史,尤其是中世时期,有相当的关注,但总觉得对一些深层次的权力运作机制理解不够透彻。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这一点。在我看来,“请封”可能代表了早期地方势力或新兴权力想要获得合法性,需要向更高一级的权威(比如朝廷或幕府)“请求认可”,这其中包含了臣服和服从的意味。而“自封”则完全不同,它暗示了一种独立自主,甚至可以说是自立为王的状态,不再需要外部的许可。这种从“请求”到“自我确立”的转变,贯穿了日本中世以来的漫长历史,这其中必然充满了复杂的权力斗争、政治妥协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个“行动过程”,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作者会如何解读“自中心化”的内涵?它是否是一种经济上的独立,还是一种军事上的自主,抑或是文化上的自我认同?这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表现形式,是我最想了解的。

评分

拿到《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我一直对日本历史,尤其是中世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活力的时期很感兴趣,那里有武士崛起、幕府政治、地方势力割据等等精彩的故事。而“自中心化”这个词,一开始让我有点琢磨不透,它不像“集权”或“分权”那样直观,但又似乎更微妙,更强调一种内在的、自我导向的权力构建过程。“请封”和“自封”的对比,一下子就勾勒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最初寻求外部认可、获得合法性,到后来能够自主决策、自我确立权威。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这个“行动过程”,它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政治博弈、军事冲突,甚至是经济手段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我尤其想知道,在中世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是怎样一步步演变的,那些地方豪族、新兴的武士阶层是如何在与中央权力的拉锯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并最终形成一种“自中心化”的统治模式的。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会颠覆我之前对日本中世权力格局的一些刻板印象,带来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乍一听,会让人觉得是一篇探讨日本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大部头著作。我个人对日本历史,特别是武士阶层兴起和幕府统治的形成阶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中世以来”这个时间跨度,以及“自中心化”这个略显晦涩但又极富吸引力的概念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立刻点燃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在经历了漫长的集权或分权交替后,日本的权力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一种更趋于分散但又相对独立的“自中心化”状态的。这个“自中心化”,我理解可能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上的离心,更可能包含了一种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于文化认同上的自我强化。作者会如何阐释“请封”和“自封”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请封”是否代表了早期向中央权力寻求合法性,或者是在地方势力尚未稳固时,通过与天皇或幕府的联系来确立自身地位?而“自封”又是否意味着,随着地方力量的壮大,他们开始摆脱对外部权威的依赖,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甚至自己成为权力的新中心?我期待书中能通过详细的史料分析,为我揭示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转型过程,让我看到日本社会权力演变的独特路径。

评分

《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这本书,老实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对书名里的“自中心化”这个概念感到有点陌生,总觉得和我们平常理解的“自我中心”不太一样,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里不同。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感扑面而来。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关于日本武士崛起、幕府政治演变的通俗历史读物?毕竟“中世”这个时间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然后我又想,如果真的只是讲历史事件,为什么会用“请封”和“自封”这样带有某种行动逻辑的词语呢?“请封”听起来像是需要外部权威的认可,而“自封”则暗示着一种内在力量的自主确立。这种从“寻求外部认同”到“实现内部独立”的转变过程,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性和研究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个历史脉络的,是不是会从古代皇权衰落、地方豪族抬头开始讲起,然后逐步分析各个势力如何在权力真空或重组中,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独立、自主的统治模式。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行动过程”的,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甚至是文化思想层面的演变?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应该能让我对日本中世的权力格局有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名《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初读之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感。我个人对日本中世历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请封”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封建制度下,下级向统治者请求册封,以获得合法性和权力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向上寻求认可的路径。而“自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暗示着一种力量的崛起,能够自行决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再受制于外部的封号或认可。这种从“寻求外部授予”到“自我宣称”的转变,无疑是理解日本中世以来权力运作逻辑的关键。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行动过程”,其中必然涉及到无数的政治事件、人物博弈,甚至是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这本书的副标题“自中心化”更是点睛之笔,它可能是在强调一种权力分配模式的演变,即权力逐渐从中央向地方分散,但地方势力并非完全听命于中央,而是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权力运作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