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
借欧西史志外交、亚际空间时事、波云诡谲人情、
海上都会繁华、纷纭香艳时尚等诸多范畴,
吕文翠的《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呈现时移世易的现代性动态图景,
辩证╱验证交叉错纵的脉络中之「文心」,
透视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世变与世故的「人情演义」、
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百美图」相。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共分七章,由三大部分「新史学——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与「『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组成,所涉文字有政论、新闻、当代史、翻译、小说、诗文、图像、杂录,立意于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凝聚「文心」表征讨论知识「变」、「续」过程中的才子主体形塑过程。本书以脉络化方式穿行其间,构建文化回廊交错延伸于诸多范畴:在公领域中窥见私领域、在冶游情欲中揭示家国想像、让佳人艳事与稗官野史共构、从俗世悲欢离合中孳衍前世今生的人情。论域不嫌广泛,归宗只在「文心」。

  《易代文心》主要说明,易代「文心」由「才子」造就,现代知识主体就是在才子脉络和海上语境中生成。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充满活力,明代的江南才子传统不绝如缕,汇聚海上的几代文人因应中外交通的历史情境变化而形塑其个人主体,其于世变中吸纳与蕴含的多元文化因素,在洋场租界上转异新变出现代文化生产机制。文人们从传统的文化格局中走出来,将经史子集的知识修养从修齐治平的应用目标转变为谋生本钱;他们立身海上现代文化中而不脱「才子」气息,因了解学习泰西文明而适应洋场文化氛围;他们运用文字为稻粱谋而龙虫并雕,远离了服从科举考试的「君子」生活范式;他们一身而寓几个面相,养成了洋场文化的人格而良莠不齐。本书以「易代文心」为题的缘由,就是要由王韬等洋场才子的为文变通、顺应天道循环、文化融汇,一窥晚清文心变化之理路,借张爱玲「不相干」的「小我」主体,反思《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人情文学在民国时期断续之脉络。此中特别关注,晚清民初这一番文心易代必须归因于海上洋场之新闻、印刷的发达便捷了传播与接受,形塑了新型文化结构,将文心放大、文字广播乃至视觉图像反转引导生活。

  本书第一部分「新史学──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由前三章构成。

  第一章〈海上法兰西──王韬与东亚知识社群的当代史志书写〉,聚焦王韬所撰法国史志与相关着作,论析晚清时期辐辏于海上的文人与知识社群之思想融汇与文化实践,揭示「海上知识社群」交会于上海一地,而始终面向世界的特征。

  第二章〈由《朝野新闻》看王韬与中日菁英社群诗文中的亚际文化融汇〉,欲复现一八七○年代末亚际文化回廊上的生态,回溯时空语境。本章集中观察《朝野新闻》所载王韬在日期间的文化活动与所作诗文,仔细梳理报刊中饶富文化交融意义的相关消息,探究十九世纪末叶亚际文化融汇的复杂内涵。

  第三章〈冶游、城市史与文化传绎──以王韬与成岛柳北为中心〉,则探讨冶游文学在晚清上海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东京城市文学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特别关注明清之际着名文人余怀记述南京秦淮河畔青楼文化兴衰的《板桥杂记》之影响印痕。

  第二部分「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由第四章与第五章构成。

  第四章〈香港的文学「易」代──从王韬到张爱玲〉关注动盪不安的晚清时期与太平洋战争期间,两位文坛重量级的人物──王韬与张爱玲──与香港结下的不解之缘。

  第五章〈五详《红楼梦》,三弃《海上花》?──张爱玲的人情文学系谱〉,深入分析张爱玲与《红楼梦》、《海上花》间的文学传承与相互阐释的复杂关系,可梳理出张爱玲自觉建构自身文学定位的曲折心理脉络,更得窥晚清民初都市文学如《歇浦潮》写实呈现的现代主体之复杂内涵。

  第三部分探讨「『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子题。由第六章〈点石飞影.海上写真──晚清「百美图」叙事的文化转渡〉与第七章〈民初海上「百美图」时尚叙事与性别文化的塑形嬗变〉构成。此两章可视为姊妹篇,梳理悠久的百美图叙事传统自明末到民初的转型衍变过程,聚焦探讨清末民初「百美图」除画面形象同一为女人外,几次三番变相,呈现出媚、美、艳、学的脉络过程,二文因之分别论述。清代图像的媚、美、艳三阶段呈现是香艳传统与物质文化结合渐变为海上文化标志的过程;民初图像的媚美传统转化为以女学生的形象身分为主,在开启民智与自由独立的意识背景上更显性别文化之多面意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文翠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2012-2013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人,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专长:近代报刊与文化、海上文学与视觉文化、晚清都市文学及洋场才子,论着刊登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专书,着有《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1849-1908》(2009)。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新史学──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
第一章 海上法兰西──王韬与东亚知识社群的当代史志书写
第二章 从《朝野新闻》看王韬与中日菁英诗文中的亚际文化融汇
第三章 冶游、城市史与文化传绎──以王韬与成岛柳北为中心
 
第二部分: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
第四章 香港的文学「易」代──从王韬到张爱玲
第五章 五详《红楼梦》,三弃《海上花》?──张爱玲的人情文学系谱
 
第三部分:「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
第六章 点石飞影.海上写真──晚清「百美图」叙事的文化转渡
第七章 民初海上「百美图」时尚叙事与性别文化的塑形嬗变

后记
征引文献
本书各章出处
索引
 

图书序言

绪论

  一

  本书立意于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凝聚「文心」表征讨论知识「变」、「续」过程中的才子主体形塑过程。所涉文字有政论、新闻(当代史)、翻译、小说、诗文、图像、杂录,内容包括欧西军事外交、亚际空间时事、海上都会繁华、纷纭香艳时尚、波云诡谲人情,触及的人物更是辗转八方、形形色色、侧身变相而身分难归旧类,幸而可借鲁迅所谓「洋场才子」概其形神,清代同、光年间这一派海上文化图景正是莺飞草长、葳蕤芜杂。我之研究乃以脉络化方式穿行其间,构建文化回廊交错延伸于诸多范畴:在公领域中窥见私领域、在冶游情欲中揭示家国想像、让佳人艳事与稗官野史共构、从俗世悲欢离合中孳衍前世今生的人情。论域不嫌广泛,归宗只在「文心」。

  本书论述採用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将纷繁的论述对象脉络化,接下来致力于脉络的结构化,进行文化回廊的建造,在其中选取鸟瞰「节点」贯串诸多脉络,在交叉错综的脉络里辩证/验证「文心」。此外,我并不专一运用任何理论,除非它已经成为某一元素内化在结构脉络中。

  本书抽绎的论述脉络,多不基于现成的线性历史。将那些规制之下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材料脉络化,我甘冒非凤、非龟的「四不相」风险,跨越既定学科界域、跨文化建构起自己的论述,由是固定理论的基准便难以生效,在撼动既定准则中完成那些才子的知识主体的塑形。因为要突出其文心,便有了种种越界之举:「百美图」的脉络不合艺术史研究路数,与民初小说的互文阐释也跳出了文学史;「海上法兰西」的史志研究,由《普法战纪》带出「东亚知识社群」的跨国文人集团之前所未有的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关注,也于史学研究途径殊异。这一切无非为了追求:在无路处踩踏出歧径幽境,于芜杂蔓生的荒园中搭建回廊以便观赏另一片寥阔风景,于生机勃勃中凸显那个世界里搏/驿动的文心。

  在晚清民初的这片歧路花园的文化回廊上,建构一些重要「节点」,立于这些节点上鸟瞰花园,才得以把握回廊的结构性关联。这些节点可以是一些多面相的人物,也可以是一类写作方式,还可以是一部经典小说。多面相人物譬如王韬(一八二八─一八九七):可以在中西文化经典翻译的脉络中讨论他对《圣经》或「五经」双向沟通的贡献,可惜我不谈义理;可以在报人圈中论其《循环日报》的功绩,只看刊载〈台湾番社风俗考〉就说明他对东亚局势的敏感与关注,番社问题本书未及详论,但他的文章在上海、东京报纸上的流转刊载便显现其沟通亚际之功;他关注普法战争的方式足以为东亚历史、政治着述的先驱或导师;其香艳风月文字与日本文士同调,现代风流蜕变中的都市上海与东京遥相唿应;法国史志的东亚写作方式标志了中日知识阶层对欧洲、美洲的认识的一致与互补,正是在这种现代知识氛围中,东亚的文化秩序已被重新组构。《海上花列传》作为人情小说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已经确立无疑,然而晚清出现一系列「海上小说」的现象并未保证被仿效者的地位,却大有被遮蔽的危机,赖张爱玲英文翻译、吴语/国语转换之力重回晚清,并且以她的美学阐释将小说、都市洋场、人情的现代谱系振作起来,这样的文化回廊不是按时间顺序建构的。我们可以在香艳小传统中勾勒图像的媚美系列,但是吴友如之为前瞻后顾的节点,是前此作百美图者无可比拟,后来者沈泊尘、丁悚、但杜宇等人亦无法掩盖其光芒。

  建构这些文化回廊的价值是:将人事置于变动不居的易代背景上、在复杂迂回的文化现象与脉络中,更聚焦现代知识阶层形塑的「过程中的主体」(subject in process)。多样化的过程中主体的重叠交互之结构性呈现,才是时移世易的海上现代性的复杂样貌。若问本书所讨论的现代知识主体究竟如何清晰状貌?答曰:始终处于过程中者无由定型,即使居于同一过程者亦人各异象。故晚清、民初乃至「五四」或国民政府统一、甚而言之抗战,都没有形貌一致的现代知识主体,不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便无须强求知识分子的同质化。明乎此,易代文心之深邃多元可得而察焉。

  二

  目的与方法说明之后,有一些概念须得正名。

  「海上」一词从明末三百多年来被人们用作俗语指称地域,我的研究中借它构建繁复的文化回廊,结构关联多个脉络。我所见文化人亲笔「海上」,最早不过《题琴鹤高风诗册》中自署「海上晚生徐光启」者(见下图)。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之交往已是学界常识,其人文、自然包括农学的百科全书般的贡献,端赖「欲求超胜,必然会通;欲求会通,必须翻译」的理念。在他的意念中,堪舆之学的「海上」与思想文化知识的世界交流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他的文化身分也以此为标志。晚清以降,「海上」历来也是上海文化圈中对本地之别称。我用「海上」乃循清末民初文化特征,溯徐光启之端绪,试图呈现深层次的内涵,非徒标示区域地名或行政单位划分,意旨侧重于交通,既有舟楫交际,更有意识观念遥通东亚乃至泰西之涵义。对外,它是通往异域、异族文化乃至欧西器物文明之「门户」;对内,空间上它的地域边缘呈模煳扩张,不断地吸纳周边(特别是苏南、浙江,也有安徽、江西、湖北沿江地区)之官绅仕商、中下阶层布衣平民,文化上它呈现其提升文明、擢拔人之识见的同化力,呈巨大吸纳融涵之能量。在我的研究中,「海上法兰西」之「宏观海上」指陈当代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新闻、历史在东亚的回响,从资讯层面上说,有全球化的意味;「中观海上」则以上海、香港、东京的亚际文化回廊为标志,现代书籍、报刊新闻的文化流转催生出东亚现代知识主体;「微观海上」则以华洋杂处的上海租界与旧城为地理标志,洋行资本、掮客买办、才子文人、书寓妓女麕集,这些形象的寓言表达则有《海上花列传》,它引起一系列的以「海上」命名的追随小说,余下大小报纸都记载彼时特殊的洋场人文。

  易代「文心」由「才子」造就,现代知识主体就是在才子脉络和海上语境中生成。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充满活力,明代的江南才子传统不绝如缕,汇聚海上的几代文人因应中外交通的历史情境变化而形塑其个人主体,其于世变中吸纳与蕴含的多元文化因素,在洋场租界上转异新变出现代文化生产机制。文人们从传统的文化格局中走出来,将经史子集的知识修养从修齐治平的应用目标转变为谋生本钱;他们立身海上现代文化中而不脱「才子」气息,因了解学习泰西文明而适应洋场文化氛围;他们运用文字为稻粱谋而龙虫并雕,远离了服从科举考试的「君子」生活范式;他们一身而寓几个面相,养成了洋场文化的人格而良莠不齐。这复杂的海上世代既满蕴生机也充斥是非矛盾,随机局部地面对与评价任何现象,都令人难以遽断,故需要加以脉络化,在多方位的脉络中建立出结构化的文化回廊。
 

图书试读

第五章
 
五详《红楼梦》,三弃《海上花》?──张爱玲的人情文学系谱
 
前言
 
本章讨论张爱玲穿越晚清、五四与整个二十世纪,于一九六○年代开始《红楼梦》考证、透过英译及国语註译研究《海上花列传》,熨帖阐释社会文化易代的晚清「文心」,让韩邦庆的文学遗产复活于当下时空。与鲁迅将《海上花列传》类分为「狭邪」小说一脉的观点互异,她认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与《金瓶梅》、《红楼梦》乃一脉相承的人情文学系谱。小说中的妓家人际关系亦人之常情,且历经层叠世变后,在晚清主流小说中充满活力,持续影响民初《歇浦潮》为代表的社会小说浪潮。易代的张爱玲阐明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在王韬开拓的历史文化回廊上,添置了华洋杂处的新风景。故深入分析张爱玲与《红楼梦》、《海上花》间的文学传承与相互阐释的复杂关系,可梳理出张爱玲自觉建构自身文学定位的曲折心理脉络,更得窥晚清民初都市文学《歇浦潮》如何赓续衍异人情小说系谱的丰饶内涵。
 
一、从「石头」说起:「对照」「详梦」与自我诠释的生命文本
 
(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头,尤其红楼梦。
 
着笔于一九六○年代,张爱玲生前从未发表的几部自传体中英文小说无疑让张迷兴奋异常:二○○九年在台湾率先出版,销售火红与回响热烈的《小团圆》(一九七六年完成);动笔于一九五七年,完成于一九六三年庞然巨册一分为二的两部英文自传小说《雷峰塔》(Fall of the Pagoda)与《易经》(The Book of Change),于二○一○年四月在港、台出版,由郑丕慧翻译的中文版紧接着于该年九月推出。评者有言,这三部自传小说,可从她的自传式中英文散文以及《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一九九三年出版)找出故事的素材与人物原型。
 
因此不论题材或情节上,这几部自传小说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对「张迷」而言早已是琅琅上口的典故,了无新意。王德威于是重提他在二○○四年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诠释: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以此解释日后出土的《小团圆》、Fall of the Pagoda与The Book of Chang依然适用。然而,就如王德威受访时所言,对于这三部生前终未发表的自传小说,也许张爱玲的态度是「但愿大家不要找到我」。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