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者林远泽最新论着,参酌批判理论的道德发展理论版本
阐明儒家做为一种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如何能在结合正义与关怀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以正名论的道德文法学,建构礼治社会的实践理想。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透过道德发展理论的知行同轨论与自然法平行论假设,釐清儒家工夫论与天道论的理论内涵,也同时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文化病理学的诊断。它尝试说明,中国文化在以往产生启蒙辩证的回退(两汉),以及启蒙未竟完成之停滞现象(宋明)的原因。希冀最终能指明,儒学做为以人伦常道建构礼治社会的实践哲学,其能重启中国文化之现代发展的理论潜能何在。

  儒家在两千多年前,以批判习俗道德、追求社会革新的姿态,站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但曾几何时,它在今日却普遍被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年轻学子,视为是传统守旧的文化毒瘤。儒家诉求重构社会体制的批判动能如今安在?探讨儒家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理念,即是试图阐明,儒家具有何种批判的潜能,以至于他们在诉求超越习俗道德之后,还能负责任地提出应如何重构社会体制的理想蓝图。《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并不是为传统儒学申冤而写的辩护状,而毋宁是一封想寄给未来儒家的邀请函。透过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阐释,邀请每一位致力于推动文化革新的现代公民,站在原始儒家的批判立场上,共同面对重构当代社会体制的思考挑战。本书试图从道德发展理论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观点,阐释儒学所涵蕴的理论内容。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观点代表道德发展的最高序阶,它主张我们在道德能力或道德人格的培养中,不仅要超越习俗伦理的观点、学会掌握依道德原则而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以能在后习俗的道德序阶发展中,达到具有依道德自律以实现人格尊严,以及依平等对待他人的正义理念建构良序社会的能力,更要求在理想性的道德诉求之外,能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去考虑在理想上被认为具有义务正当性的规范,如何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能具有被遵循的可期待性,或实践的可应用性。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虽分成七章,但其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阅读:第一、三、五章是重构性的第一层次,它依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分别重构了内含在儒家心性论、工夫论与天道论中的道德理念。第二、四章则是批判性的第二层次,它依第一层次的重构,探讨儒学如何能是一种普遍主义伦理学,以及儒学在历史中的思想发展,是否及为何会发生启蒙辩证的回退,与启蒙终未完成的停滞现象。透过重构与批判,本书第六章与第七章则是建设性的第三层次,它说明以儒学的理念来看,解决当前实践哲学问题所急需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应包含哪些内涵。以至于能进一步说明,在儒家未竟实现的启蒙中,仍有哪些理念具有推动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潜能。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构、批判与建设性的后设研究,在今日似乎愈来愈必要,也愈来愈可行了。接续当代新儒家的开创性研究,当前学界对于东亚儒学以及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远泽


  1965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南华大学哲学系、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现任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用学的哲学、伦理学、批判理论。着有《责任伦理学如何可能?论科技时代之对话伦理学的先验语用学奠基》(德文)、《关怀伦理与对话疗癒:医护人文学的哲学探究》,并发表关于德国古典语言哲学、哈伯玛斯以及实践哲学等期刊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
一、以人伦为常道的儒家哲学概说
二、儒学重构的道德发展理论线索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普遍主义预设
 
第一章  仁义内在──道德发展理论的当代争议与儒家伦理学性格的釐定
一、道德发展理论的两性争议
二、仁义内在的儒家伦理学性格──正义或关怀伦理?
三、后习俗脉络主义的责任伦理学构想
(一)科尔伯格论义务论伦理学的责任伦理学扩大
(二)吉莉根论后习俗脉络主义的关怀伦理学
(三)对话伦理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观点
四、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之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知言与知人──儒家普遍主义伦理学的行动诠释学基础
一、孔子论「知言」与「知人」的行动诠释学建构
(一)孔子论知言与知人
(二)孔子论知与行动诠释学的关系
二、孔子的一贯之道与行动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
(一)一贯之道的两条进路:子贡与曾子的理解差异
(二)体现于历史之伦常规范的脉络相对性
三、行动诠释学对于孟荀伦理学建构的影响
(一)孟子论「知人」与「知言」
(二)荀子论「劝学」与「解蔽」
 
第三章  内圣与外王──儒家工夫论与知行同轨论的责任判断基础
一、工夫论与实践理性的动机促动问题
二、知行同轨道的责任判断基础
三、儒家工夫论之本真伦理的定向与局限
 
第四章  人伦与常道──伦理性儒家的回退与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启蒙
一、人伦能否为常道?
二、礼教的神圣化与伦理性儒家的回退
三、儒家伦常观点之未完成的启蒙
 
第五章  天道与性命──自然法平行论的假定与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转化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自然法平行论假定
二、自然法平行论假定的道德发展理论解说
(一)道德的最终奠基与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内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阶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论与对道德神学的批判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识的理性内涵
 
第六章  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一、克己复礼章的诠释学争议与仁的实践理性类型学
(一)克己与道德自主性的诠释学争议
(二)复礼与社群伦理性的诠释学争议
(三)仁的实践理性类型学分析
二、克己复礼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一)仁做为后习俗脉络主义的责任伦理学
(二)克己──从根源性伦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三)复礼──从道德自我立法到礼治的社会整合
 
第七章  礼治与正名──儒家对于政治正当性之伦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学构想
一、儒家礼治对于政治正当性的伦常奠基
(一)儒家为何没有发展出民主法治国的理念?
(二)礼治与仁的伦常性奠基
二、正名论与社会立宪的道德文法学
(一)正名论的道德文法学
(二)道德文法学的规范建构程序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仁义内在-道德发展理论的当代争议与儒家伦理学性格的釐定

「为往圣继绝学」一直是儒家自许的学术使命。但在当前西方各种哲学理论的激盪下,做为儒学最核心的道德意识,其在伦理学上的理论性格究竟应如何理解,却早因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近代伦理学主要依据人格尊严与共同福祉的道德观点,来建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以能对行为对错的应然判断,提供理性推理的最高前提。这种认知主义的倾向,虽然已经遭到当代新亚里斯多德主义在德行伦理学或社群主义方面的批判。但如果回复到生活世界的伦理实体,以在文化相对主义的前提下,仅接受具脉络普遍性的习俗道德,并不是我们唯一剩下来的选项,那么对于儒家关注个人如何透过道德的修养工夫,以使人类普遍的生命价值能在道德实践的行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与自觉地肯定──这样的问题,西方近代的伦理学其实也还没有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以供我们借镜。

相较之下,当代的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实践的应然期待必须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它们因而着重于研究,使完整的人格发展能真正实现的道德教育基础。这反而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始终将道德行动的实践根源与个人修养之具体步骤的探讨,视为是道德思考的核心,更具有殊途同归的理论旨趣。传统儒家伦理学对于「心性论」、「工夫论」与「天道论」的长期探讨,同样意在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根据、道德修养的教育学方法与对「为何行道德?」的道德最终奠基,提出根本性的说明。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想对比西方当代伦理学与传统中国儒家伦理学的思想洞见,以为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人格发展提供未来的远景,那么与其参照西方近代启蒙之后的「义务论」或「效益论」等原则主义伦理学,或诉诸回归古代社群生活的「德行伦理学」,都还不如先从当代为说明道德教育的基础,而在心理学领域所提出来的道德发展理论,更能为釐定儒家伦理学的特殊性格,提供相应而恰当的理论参照架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