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林遠澤最新論著,參酌批判理論的道德發展理論版本
闡明儒傢做為一種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如何能在結閤正義與關懷的仁學基礎上,
提齣以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理想。
《儒傢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透過道德發展理論的知行同軌論與自然法平行論假設,釐清儒傢工夫論與天道論的理論內涵,也同時為中國文化的曆史發展,做齣文化病理學的診斷。它嘗試說明,中國文化在以往産生啓濛辯證的迴退(兩漢),以及啓濛未竟完成之停滯現象(宋明)的原因。希冀最終能指明,儒學做為以人倫常道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哲學,其能重啓中國文化之現代發展的理論潛能何在。
儒傢在兩韆多年前,以批判習俗道德、追求社會革新的姿態,站上中國曆史的舞颱。但曾幾何時,它在今日卻普遍被進步的知識分子與年輕學子,視為是傳統守舊的文化毒瘤。儒傢訴求重構社會體製的批判動能如今安在?探討儒傢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理念,即是試圖闡明,儒傢具有何種批判的潛能,以至於他們在訴求超越習俗道德之後,還能負責任地提齣應如何重構社會體製的理想藍圖。《儒傢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並不是為傳統儒學申冤而寫的辯護狀,而毋寜是一封想寄給未來儒傢的邀請函。透過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闡釋,邀請每一位緻力於推動文化革新的現代公民,站在原始儒傢的批判立場上,共同麵對重構當代社會體製的思考挑戰。本書試圖從道德發展理論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闡釋儒學所涵蘊的理論內容。在道德發展理論中,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觀點代錶道德發展的最高序階,它主張我們在道德能力或道德人格的培養中,不僅要超越習俗倫理的觀點、學會掌握依道德原則而進行道德判斷的能力,以能在後習俗的道德序階發展中,達到具有依道德自律以實現人格尊嚴,以及依平等對待他人的正義理念建構良序社會的能力,更要求在理想性的道德訴求之外,能麵對真實的生活世界,去考慮在理想上被認為具有義務正當性的規範,如何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能具有被遵循的可期待性,或實踐的可應用性。
《儒傢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雖分成七章,但其實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閱讀:第一、三、五章是重構性的第一層次,它依道德發展理論的觀點,分彆重構瞭內含在儒傢心性論、工夫論與天道論中的道德理念。第二、四章則是批判性的第二層次,它依第一層次的重構,探討儒學如何能是一種普遍主義倫理學,以及儒學在曆史中的思想發展,是否及為何會發生啓濛辯證的迴退,與啓濛終未完成的停滯現象。透過重構與批判,本書第六章與第七章則是建設性的第三層次,它說明以儒學的理念來看,解決當前實踐哲學問題所急需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應包含哪些內涵。以至於能進一步說明,在儒傢未竟實現的啓濛中,仍有哪些理念具有推動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潛能。對儒傢思想進行重構、批判與建設性的後設研究,在今日似乎愈來愈必要,也愈來愈可行瞭。接續當代新儒傢的開創性研究,當前學界對於東亞儒學以及海外漢學的研究,已經大大開闊瞭我們的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