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

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欣赏
  • 语言风格
  • 修辞分析
  • 文本解读
  • 写作技巧
  • 文学理论
  • 阅读方法
  • 风格学
  • 语用学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一个语言,虽然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行业、年龄,还会产生一种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这就是风格变体。每个人说话都有他自己的风格特色,或者表现在发音上,或者在用词上,或者在造句上。文学作品也是一样,每一个作家,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往往是他个人的,这种风格特色,会贯串在他的作品里。探索这些风格特征,无论是古代或现代,无论是口语或书面,无论是白话或文言,无论是文学作品或应用文体,这个学科就叫做「语言风格学」。语言风格学者就像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一样,把一个陌生的语言变体,或者虽常用,却习焉而不察的语言文本,其中的各种组成规律,有系统地说出来,把人们驱遣语言、运用语言的秘密揭发出来,这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探索工作。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前六章属于总论,从语言风格学的定位、类型、分枝、历史发展、功能、说到研究方法。后七章属于分论,从《诗经》、佛经、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说到现代文学的语言风格。读者阅读时,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可以前后参照。每一章的最后,加上了「思考与讨论」,提供读者做进一步的融会与贯通。使读者能够更有效的掌握语言风格学的观念与研究方法。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穿越时空的建筑密码》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穿越时空的建筑密码》 图书简介 《穿越时空的建筑密码》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建筑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史教科书,更是一场带领读者进行时空穿梭、解码文明密码的智力冒险。本书以建筑为载体,追溯了从史前洞穴到未来主义都市的演变轨迹,揭示了建筑如何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工具,更是特定时代文化、技术、信仰和政治的具象化表达。 本书结构精巧,分为“起源与象征”、“古典的秩序与理性”、“中世纪的信仰之塔”、“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回归”、“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材料的诞生”、“现代主义的革命与功能至上”以及“后现代的解构与未来展望”七个核心篇章,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手稿、建筑透视图和当代摄影作品,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建筑世界。 第一章:起源与象征——石头的低语 本章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我们探讨了巨石阵、金字塔等早期巨型建筑的建造技术、社会组织基础,以及它们作为宗教和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作者细致分析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建筑如何被用于巩固法老的绝对权威,以及早期材料(如泥砖、石块)的局限性如何塑造了最初的建筑美学。重点分析了“轴线”与“永恒”的概念如何渗透在这些早期构造中。 第二章:古典的秩序与理性——希腊与罗马的逻辑之美 进入古典时代,本书详述了古希腊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的严谨比例与哲学基础。雅典卫城的设计理念如何体现了人类对和谐、数学完美的不懈追求。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古罗马,重点剖析了拱券、穹顶和混凝土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万神殿的结构奇迹、罗马斗兽场的实用主义设计,以及庞贝古城留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揭示了罗马工程学无与伦比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帝国雄心。本书强调,古典建筑的“密码”在于其清晰的数学逻辑和对人尺度的尊重。 第三章:中世纪的信仰之塔——光影中的神圣空间 中世纪是信仰占据绝对统治的时代。本章深入剖析了罗马式建筑厚重、内敛的防御性特征,以及哥特式建筑的惊人飞跃。我们详细解析了飞扶壁、肋拱和玫瑰窗如何解决了高耸石墙的结构难题,使得教堂内部得以被斑斓的彩色玻璃光线所充满。这些高耸入云的“天国之梯”,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胜利,更是中世纪社会对超越性、对救赎的集体渴望的终极表达。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回归——人与尺度的再发现 文艺复兴的曙光重新将焦点拉回到人本身。本书论述了布鲁内莱斯基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学和透视法“重新发现”了古典的和谐。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被视为人文主义精神的象征。这一章节详细对比了帕拉第奥的别墅设计如何将古典原则与地方环境巧妙结合,确立了影响西方数百年的建筑美学标准,即清晰的对称、明确的层级感和以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 第五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材料的诞生——钢铁与玻璃的宣言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彻底颠覆了建筑的可能性。本章着重介绍了新材料——铸铁、钢结构和玻璃——如何挑战传统石材的地位。从水晶宫的轻盈与快速建造,到埃菲尔铁塔的工程学宣言,再到早期摩天大楼的出现,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垂直空间的新极限。本书探讨了功能性(Function)在设计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早期迹象。 第六章:现代主义的革命与功能至上——“形式追随功能”的狂热 二十世纪初,一系列社会变革催生了激进的现代主义运动。本章系统梳理了包豪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核心理念。我们分析了“白盒子”美学如何摒弃装饰,追求纯粹的几何体和开放平面;“新建筑五点”如何彻底解放了建筑的底层逻辑。本书不仅赞扬了现代主义在解决快速城市化问题的贡献,也批判性地探讨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标准化、去地域化和人情味缺失的问题。 第七章:后现代的解构与未来展望——多元化与可持续性的探索 随着现代主义的僵化,后现代主义以其戏谑、符号化和对历史的重新引用,为建筑注入了活力。本章讨论了对“真理”的质疑以及建筑如何重新肩负起叙事和文化记忆的责任。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当代,深入分析了高技派的精细化、解构主义的破碎美学,以及当前全球建筑界面临的紧迫挑战——可持续性、生态材料和智能技术。我们探讨了建筑密码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被重新编写,指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未来。 结语:解码人居的永恒追问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理解,每一座伟大的建筑,都是一个特定时代在特定材料下,对“我们如何居住”这一永恒问题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密码”的破解,我们不仅能欣赏建筑的形态之美,更能洞察人类文明的深层驱动力与无尽的创造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竺家宁


  国立政治大学教授退休,曾任韩国檀国大学客座教授(1982~1983)、巴黎EHESS 1996~1997访问学者,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学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长(2000~2003)、美国IACL理事(2005~2007)。韩国「国语教育学会」聘为「海外学术委员」、中国声韵学会理事长(2008~2012)。着有《四声等子音系蠡测》等专书二十多部。所着《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一书,日本驹泽大学译为日文本发行。近着专书有《词汇之旅》2009、《声韵之旅》2015。2004年获选入「中国语言学会」评选之《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

图书目录

自序 I

壹、总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语言风格学」? 001
第一节 语言的空间变体/002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变体/003
第三节 语言的风格变体/003
第四节 两个脚色的不同:创作者与诠释者/006
第五节 语言风格学的四个原则/009
第二章 语言风格学的类型 017
第一节 言语风格与个人风格/018
第二节 文学风格(诗词、散文、小说、戏剧)/019
第三节 非文学语言的风格/020
第四节 时代风格/021
第五节 地域风格/022
第六节 体裁风格/023
第三章 语言风格学有哪些分枝? 025
第一节 韵律风格学/027
第二节 词汇风格学/031
第三节 语法风格学/035
第四章 语言风格学的历史发展 065
第一节 古代的风格研究:从文体四分到镜花水月/066
第二节 现代西方的风格研究/071
第三节 王力《汉语诗律学》/078
第四节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080
第五节 大陆的几部专着/081
第六节 台湾的几部专着/084
第七节 役之而不为之所役/085
第五章 语言风格学有什么功能? 089
第一节 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090
第二节 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116
第三节 个人言语特色的描写/120
第四节 观察论说文体、公文文体等非文学体裁的语言特色/122
第五节 谚语、熟语的韵律风格/127
第六章 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方式有哪些? 135
第一节 「比较法」在语言风格学中的应用/136
第二节 描写法:个别作品或个人特点的发掘/142
第三节 统计法:统计法应用的原则/143
第四节 三个步骤:分析、描写与诠释/148
第五节 探索诗歌的「模稜性」/152
第六节 「走样句」与「共存限制」/157
第七节 语法的「假平行」现象/161

贰、分论
第七章 《诗经》、《楚辞》的语言风格 169
第一节 《诗经》的词汇风格/170
第二节 《诗经》的语法风格/176
第三节 《诗经》的声韵风格/183
第四节 《楚辞》的语法风格/205
第五节 《楚辞》的声韵风格/207
第六节 其他上古文献的语言风格/208
第八章 佛经的语言风格 215
第一节 佛经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216
第二节 禅宗语录的句法结构/217
第三节 翻译佛经的副词特色/230
第四节 翻译佛经中的双音词/233
第五节 翻译佛经中的爱与恨/236
第六节 佛经中的词缀/238
第七节 佛经如何表示动作的完成/240
第九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 251
第一节 唐诗的声韵风格研究/252
第二节 唐诗的词汇风格研究/264
第三节 唐诗的语法风格研究/269
第四节 边塞诗的语言特色/277
第十章 宋词的语言风格 283
第一节 由词的对仗状况看语言风格/284
第二节 由词的同字押韵看语言风格/286
第三节 宋词「一字豆」的语言风格/287
第四节 东坡词的一字逗/292
第五节 东坡词的语法/295
第六节 宋词的用语呈两极化风格:「古文化」与「口语化」/296
第七节 同一词牌,语法不尽相同的现象/298
第八节 比较法的应用/299
第九节 上古语气词用法的通俗化/301
第十节 由宋词的单字使用分析语言风格/302
第十一节 由宋词的颜色词分析语言风格/304
第十二节 由音韵效果看宋词的语言风格/306
第十三节 由词汇频率看宋词的语言风格/309
第十一章 元曲的语言风格 313
第一节 元曲语言常见的几种风格/314
第二节 元曲的对偶类型/315
第三节 元曲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317
第四节 元曲语言的重叠风格/319
第五节 元曲语言的语法风格/324
第十二章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 329
第一节 从词汇看《红楼梦》的语言风格/330
第二节 从句法看《红楼梦》的语言风格/333
第三节 《红楼梦》的词缀现象/335
第四节 从词缀看《红楼梦》作者问题/336
第五节 《红楼梦》「∼子」缀「∼儿」缀的分佈/338
第六节 《红楼梦》量词加「子」缀和「儿」缀的现象/340
第七节 《红楼梦》词缀反映北京方言的风格/342
第八节 《红楼梦》各种派生词的频率和使用风格/342
第十三章 现代文学的语言风格 345
第一节 语言风格学拓广了文学欣赏的视野/346
第二节 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346
第三节 现代作家个人风格的研究/348
第四节 不同作家描写同一题材的不同风格/354

参考书目 359

图书序言

自序

  笔者对语言风格学产生兴趣,应始于1960年代,当时在淡江大学中文系念书,先师许世瑛先生在声韵学课中讲授王粲〈登楼赋〉,正是把声韵学的知识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赏析,立即开启了眼界,深刻体悟到原来赏读文学作品,传统的作法是不足的。过去,国文课的文学篇章,老师大约都是从作者生平开始介绍,然后是字句解释,然后是通篇翻译,顶多再谈谈其中的内容、情感、意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再多就是谈谈其中的艺术价值、修辞效果。这样,成为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标准模式。听了许先生的讲课,才感觉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好像漏掉了什么。后来在思考中,逐渐了解,作品篇章就是一个「符号体」,借着这个符号形式,才能传达其中的内容、情感;借着这个符号形式,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我们对这个篇章的完整认识,能舍弃这个符号体吗?当然不行,文学内涵,赖以呈现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文字,也就是声韵、词汇、语法的知识。这就如同门前这棵树,我们要怎样了解它呢?你可以说它亭亭玉立、高大挺拔、盘根错节,也可以说它枝叶繁茂、历尽风雨沧桑;可以说它荫庇大地、充满生命的斗志,也可以说它是童年的记忆、是坚毅的忍者等等。的确,这些都是这棵树的一个面向,有助于我们对这棵树建立一个鲜明的印象。但是,我们不是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更具体的层面来描述这棵树吗?我们可以说,这棵树高十六米,主干的树围有四米半,上半截有八个粗大的分枝,有十二个细小的分枝,它栽种在一片六十多坪的草地上,它的树龄已经度过八十六个寒暑,树种是什么?树叶是互生?还是对生?叶片形状如何?加上了这些描写,我们对这棵树的了解就更清楚、更完整了。作品也是一样,既需要内容情感的了解,也需要语言构造、语言形式的分析。就像结构主义符号学说的,任何一个符号体,都应该包含「所指」和「能指」两个层面,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文学作品来说,是一样的道理,内容的了解,偏向求美,形式的认知,偏向求真,也就是探索文学家驱遣语言、塑造语言的「真相」,求真和求美一样重要。我们认知、欣赏的过程,往往始于综合的、印象的、感性的、主观的,接着再进一步,必须提升为分析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

  古代文学理论也注意过语言学式的分析,于是产生了文学格律的研究,在六朝时代,也曾盛极一时。所谓四声八病、声律论、永明体、平仄律、双声叠韵,就这样,建构了后来的「文学格律」,然而中古以后,这方面的知识就停滞在六朝的水平上,再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直要到现代语言学的融入,把当时从印度传来的语言学重新作了update。这就是现代语言风格学的诞生。

  笔者于2001年出版了《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这部书是个人自1970年代开始,在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正大学、政治大学等校博硕士班主讲「语言风格学」课程的讲义,结集成书。笔者1993年指导了几篇语言风格学的学位论文,同年又在台北《中国语文》发表了〈岑参《白雪歌》的韵律风格〉,并在第十一届全国声韵学研讨会发表了〈《诗经》语言的音韵风格〉。这两篇论文,代表了笔者早期在语言风格学领域的思维。2001年《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出版之后,逐渐在教学中,又有了一些更新和补充,2005年出了修订版。如今又十多年过去了,去年新学林出版社毛基正总经理来访,在我政大的研究室建议,把近十多年语言风格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再作结集,分享社会大众。感于毛先生的殷勤热忱,乃决定执笔撰稿,命名为《语言风格之旅》,併入笔者长期规划的一系列「○○之旅」中,以「文学欣赏的新途径」作为副标。规划的一系列「○○之旅」,共十部,号为「语言十旅」,这是其中第五部。其特色在深入浅出,把象牙塔里的知识,分享社会,提供大众。因此这部书不谈枯燥的理论,完全是介绍相关学者论着中的实例。想要表达的道理,就寄放在实例当中,读者阅读时,也当从此方向思考。笔者年逾古稀,时间精力有限,因此,这部语言风格学的应市,应当是代表了笔者晚年的最后定论。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前六章属于总论,从语言风格学的定位、类型、分枝、历史发展、功能、说到研究方法。后七章属于分论,从《诗经》、佛经、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说到现代文学的语言风格。读者阅读时,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可以前后参照。每一章的最后,加上了「思考与讨论」,提供读者作进一步的融会与贯通。使读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语言风格学的观念与研究方法。

  这部书的完稿,要感谢许许多多的同道先进,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笔者一一引用介绍,希望把大家的成果,借着这部结集,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这部新着的出版,能够提供年轻的朋友一条新思路、新视野。更希望同道先进,不吝给予指正。

  这部书的出版除了感谢新学林出版社毛总的积极促成,也要感谢贤妻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安定的写作条件,才能够心无旁骛,专心撰稿。有时行笔中无法暂停,以致通宵达旦,贤妻亦能体谅,常准备了消夜点心,笔者不离电脑,在电脑桌上,一面撰稿,一面进食,备感温馨。没有贤妻的鼓励,就没有这部书的诞生。

序于台北内湖居所
2017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文学欣赏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要么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要么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很难真正触及到那些让文字闪耀出生命力的核心。但《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这本书,却在不经意间给了我惊喜。它不像许多评论家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让你望而却步;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迎合读者而牺牲深度。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精准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语言的温度、节奏和色彩。 我特别喜欢它剖析一些经典片段时所用的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段写得好”,而是深入到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去揭示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营造出某种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或者塑造某个角色。举个例子,它解析某位小说家如何通过长短句的交错,来模拟人物内心的焦灼和思绪的跳跃,那种感觉就像是把作者的笔触放大了一百倍,让你清晰地看到文字背后那个精密的、充满智慧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文学,不仅仅是理解故事,更是去聆听文字在纸页上跳跃的音乐,去感受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洪流。它没有让我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但它确实让我变成了一个更懂得欣赏的读者,一个能从一篇平淡无奇的文字中,品出甘醇的读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毕竟,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任何试图“规范”或者“指导”阅读的书籍,都可能带来一种被预设的束缚感。然而,《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这本书,却巧妙地绕过了这个陷阱。它没有试图告诉你“应该”如何去读,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 书中的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不同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其语言风格的差异。我从未想过,同样是描写同一片海,有人会用雄浑激昂的笔触,有人则会用细腻婉转的词藻。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例证,将这些风格差异具象化,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辨别出不同声音的特质。这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我开始回想自己读过的那些作品,试图从中找出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或者让我感到疏远的语言特质。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见那些曾经模糊的、被我忽略的细节,从而重新审视那些我熟悉的作品,发现它们新的层次和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起我情感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但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无法理解一些公认的佳作而感到沮丧。《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化解了我这种困惑。它没有给我设定任何阅读的“标准”,而是邀请我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 书中对于节奏和韵律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从未想到,文字的“声音”竟然如此重要。作者通过举例,让我能够切身感受到,长句的绵延带来的舒缓感,短句的顿挫带来的紧迫感,以及押韵的重复带来的音乐感。这让我对那些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我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它们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旋律。我开始尝试放慢阅读的速度,去体会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去感受每一个句子的流动。这本书没有教会我高深的理论,它只是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细致地去“品味”语言,如何从文字的细微之处,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这让我觉得,我的阅读之旅,似乎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风景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

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个偶然。我在书店里随意地浏览,被它简洁而富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我对文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欣赏水平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无法深入理解那些被誉为经典的作品。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提升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仅仅是“读懂”故事,而是能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书中没有那些佶屈聱牙的学术术语,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语言的世界,去探索那些构成文学作品骨架和灵魂的元素。我尤其喜欢它分析人物对话的章节,它告诉我,同样的语境下,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是如何透露出他们的性格、背景和心理状态的。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们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他们独特而鲜活的语言。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对文学的热爱更多地源于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慰藉。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然而,有时候,我也困惑于为何有些作品如此受欢迎,而有些我却难以进入其意境。 《语言风格之旅:文学欣赏的新途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本小说有多好”,而是引导你去关注那些构成“好”的语言要素。书中关于叙事视角的探讨,让我对不同作者如何构建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同样一个事件,通过不同的“眼睛”去讲述,其呈现出的效果会截然不同。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几本同题材的书,再次品味时,竟然发觉了许多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这本书不是在教我如何去“鉴赏”文学,它更像是在教我如何去“聆听”文学,如何去辨别那些构成作品生命力的声音。它让我的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变成了一种更具互动性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