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新赏:以美学、逻辑、文史学等创新角度全面评赏唐诗【精装附插图】

唐诗三百首新赏:以美学、逻辑、文史学等创新角度全面评赏唐诗【精装附插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美学
  • 文史
  • 鉴赏
  • 经典
  • 唐朝
  • 文化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618~907)诗歌好比四季缤纷的花朵,初唐诗似春花之高华,盛唐诗如夏花之璀璨,中唐诗若秋花之孤绝,晚唐诗又像冬花之冷艳,各展风姿,妆点古典诗歌的园地。

  清代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作为有唐一代诗歌的缩影,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邱燮友老师率领门下弟子,一群爱诗、懂诗的学者,为大家重新说解、品赏这三百首诗歌,让我们一起含英咀华,沉醉在唐诗的飨宴里。
览古今之变,探人文之境:一部穿越时空的审美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唐诗的某一特定领域或流派,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文化脉络与更精微的个体感知,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阅读唐诗的工具箱与思维框架。它摒弃了传统导读中常见的生僻字注释与陈旧的文学史梳理,转而致力于发掘诗歌文本背后蕴含的永恒价值与跨时代意义。 导言:从“背诵”到“对话”——重塑经典阅读范式 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阅读经典作品的心态转变。本书认为,唐诗不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固定章节,而是可以随时开启的对话场域。我们挑战“知人论世”的单一视角,主张读者应以当代审美和逻辑体系去审视古人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分:光影与结构——诗歌的视觉美学与形式逻辑 本章深入剖析唐诗在形式构建上的匠心独运,将其视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视觉艺术”和“逻辑推理”。 1. 意象的拓扑学:空间关系与层次建构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解释“月亮代表思乡”,而是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构建出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三维空间。例如,探讨王维诗中的“空”与“满”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环境描绘(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现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效果。我们将诗歌的结构类比于现代建筑的布局,解析层次的推进与转折点(Pivot Points)的设置,是如何引导读者的目光在文本中游走的。这种分析,要求读者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句法张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词义层面。 2. 韵律的声学工程:节奏的心理学效应 本章超越了对平仄的简单规则罗列,探讨格律设计对诗人情感释放的精确控制。我们将诗歌的韵脚视为一种“声学锚点”,分析特定韵部的选择(如“东”韵与“阳”韵)如何与诗歌的主题产生心理学上的共振。重点分析律诗中颔联、颈联的对仗,如何通过镜像结构制造出一种“形式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而非单纯的文字游戏。我们将对比不同体裁(如古风、乐府、律绝)在节奏处理上的差异,揭示节奏变化如何映射心境的起伏。 3. 留白与张力:留给读者的“未完成任务” 本书强调诗歌的“不完备性”是其魅力所在。我们将“留白”视为一种主动的创作策略,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省略主体、悬置动作或使用模糊词汇,迫使读者进入“主动构建意义”的状态。这部分借鉴了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观点,将每一次阅读都视为一次对文本的重新编码过程。 第二部分:文明的侧影——超越文本的文化考古学 本章将唐诗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审视,不再将唐代视为一个固定的历史名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交汇的文明熔炉。 1. 哲学思辨的日常化:儒释道的兼容与冲突 我们考察唐诗如何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如庄子的逍遥、佛教的缘起性空)转化为日常可感的经验。重点不在于介绍具体的哲学流派,而在于分析当这些观念被诗人内化后,如何通过具体的情境(如送别、登高、隐居)得到“生活化”的表达。例如,分析“禅意”如何通过对自然瞬间的捕捉,实现“即景悟道”的效果。 2. 技术与生活:诗歌中的物质文化史 本书关注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器物、服饰、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符号,并探讨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变迁。例如,分析“玉笛”、“青铜镜”、“胡服”等意象,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时代经济基础、风俗习惯乃至国际交流的侧影。这部分内容要求读者跳出文学批评,进入到对生活史的研究视角。 3. 边疆与交流:唐帝国视野下的“异域”书写 我们将重点研究那些描绘边塞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的诗篇,分析诗人如何构建“我族”与“他者”的认知边界。这部分批判性地考察了“浪漫化边塞”与“异域情结”的双重倾向,探讨诗歌在记录军事冲突的同时,也无意中留下了早期跨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录。 第三部分:情感的结构——心理学与叙事的功能重构 本章将唐诗视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早期心理学案例库,探讨诗人如何精准地捕捉、提炼和外化复杂的情绪状态。 1. 情绪的“去中心化”:从主体到客体的转移 我们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将强烈的情感投射到外部景物(如风、雨、落花),实现情绪的“间接表达”。这是一种精妙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诗歌张力的来源。本书将使用现代叙事学中的“焦点化”(Focalization)概念,来界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处的情感视角。 2. 时间的非线性体验:记忆、预感与当下 唐诗对时间的处理往往是跳跃且多层次的。本章探讨诗人如何将瞬间的体验拉伸、折叠或回溯。我们对比“怀古”(对过去的回溯)与“忧患”(对未来的预感),分析这些时间维度是如何在有限的诗歌结构内实现共存的,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线性流逝的“永恒瞬间感”。 3. 场景转换与情景交融的心理机制 本书详细解析了诗人如何在不同场景间快速切换,以及这种切换如何揭示潜意识的流动。例如,从宴会的喧嚣到夜半的独处,这种场景的并置,反映了盛唐社会内部的张力与个体精神的疏离感。 结语:古典在当下的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装备读者一套穿透时间壁垒的欣赏能力,让唐诗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激发当代人审美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活水源泉。我们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跨学科的眼光,重新发现这些文字的无限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燮友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现职:东吴大学兼任教授

黄丽容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淡水真理大学语文学科专任副教授

张宝云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孙贵珠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现职:大同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

王珍华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国防医学院前专任助理教授

徐月芳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台北海洋技术学院专任副教授

王碧兰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戏曲学院高职部专任教师

林素美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刘奇慧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立空中大学人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黄美惠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故宫博物院导览志工

熊智锐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
  现职:台北市内湖社区大学讲师

简彦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现职:辅仁大学、空中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编者简介

邱燮友/总主编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现职
  东吴大学兼任教授,在研究所及大学部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李白诗学专题研究、杜甫诗学专题研究、陶谢诗、诗选及习作等课程。

  ◎专长
  擅长中国文学史、乐府诗、中国诗学

  ◎着作
  《中国文学史初稿》、《国学导读》、《新译唐诗三百首》、《新译古文观止》、《新译千家诗》、《唐代民间歌谣》、《童山诗论卷》、《品诗吟诗》、《白居易》、《中国历代故事诗》、《台湾人文采风录》、《诗叶新声》、《唐诗朗诵》、《唐宋词吟唱》、《散文美读》、《美读与朗诵》、《童山诗集》、《天山明月集》、《童山人文山水诗集》、《花开并蒂》、《并蒂诗花》、《并蒂诗风》、《并蒂诗情》等。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总主编序

五言古诗
五古乐府
七言古诗
七古乐府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七律乐府
五言绝句
五绝乐府
七言绝句
七绝乐府

附录:诗人简介

图书序言

总主编序

  

  清代康熙年间,命曹寅召集翰林学士,一起编辑《全唐诗》,于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四月十六日完成,共录二千二百余家,收集唐代诗歌,共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费时约十年之久,完成一部诗歌总集。但一般人不可能将约五万首诗全部阅读一遍,于是有唐诗选本的出现,清干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孙洙和其妻子刘兰英,将唐诗的精华,选七十七家,包括无名氏两家,将他们的诗选三百一十首,号称《唐诗三百首》,以蘅塘退士之名编成。是书以分体排列,但原刻本已不得见,今所见乃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章燮的注疏本。大抵章注本仍保留原刻本的规模,只增选了十首,合计为三百二十首,流传于世。

  

  诗歌的欣赏,要求平易近人,人人能读,又能朗朗上口。例如李白的〈夜思〉,也有称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浅白易懂,望月思乡,人之常情;同时以月光如地上霜比喻,带来美感。其实这首诗,也可以深究,如果我们再追究,李白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地点在何处?又有一番趣味。所以我们欣赏诗歌,可以留意下面几个要诀:

  (一)慢读品诗(Slowly read poetry),我们发现李白〈静夜思〉,敦煌写本又作:

  窗前山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作「床前」或「窗前」,又作「明月」或「山月」,这里便可以细读品赏。「床前」是月光斜照,「窗前」是月光当空照;「明月」是平原的月光,「山月」是山区的月光。唐人敦煌写本作「山月」,可知李白二十五岁时,离开四川的故乡,刚离开故乡,望月思乡,是人之常情,所以这首诗,是他离乡不久写的。加上「山月」,说明他写这首诗的地点是在湖北安陆,因为安陆是山区,所以才用「山月」,不用「明月」。

  (二)欣赏诗歌,传统的方法,是用子夏的〈诗大序〉,採用赋、比、兴的分析法:赋是平铺直叙,比、兴是譬喻法或暗示、象征法。诗要多用比、兴,才有诗趣和诗境。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比喻,非常高妙,如洛阳亲友问起王昌龄在外做官的情形,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其品行清廉高洁,真是妙问巧答,是诗的语言,而有诗趣。如果作「洛阳亲友如相问,两袖清风不贪污。」那就太直接而没有诗趣。诗是弯曲的语言,才显得诗的意味兴趣,又有弦外之音,意在言外。

  (三)诗歌的欣赏,可用跨科系的方法,发现新意。例如用建筑或绘画、摄影美学,转化为诗歌美学的欣赏,我们可以用「黄金比例」(Golden Ration)或「黄金切割」(Golden Section),来说明诗歌美学的黄金比例。也就是三分之二是主题,三分之一是烘托主题或点题。我们不妨举米勒的〈拾穗〉为例:〈拾穗〉的画面,三分之二是大地,画三个女子在麦田收割后拾穗的情景。麦田主人无意将麦穗收尽,留些残余的麦穗,让贫家妇女挑拾。那三位妇女拾穗的画面占三分之二,其他画面是天空和农庄,约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比例,是最美的画面,可称为黄金比例的美学。

  将黄金比例转化为诗歌的黄金比例美学,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是对母亲的怀念,后二句是将游子比作寸草心,怎能报答如「三春晖」母爱的伟大?这首诗前四句占三分之二,对母亲的怀念,是主题;后两句,是赞扬母爱的伟大,是点题。这样的比例,正好合乎绘画美学中的黄金比例。黄金比例的运用很广,如生活的黄金比例「三八制」,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三八制」是生活的黄金比例;又如人体美学,也可以用黄金比例来说明它的美学原则。

  (四)诗歌情节的安排,有三S的铺叙法,所谓三S,本为法国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研究法:即(1)惊奇(Surprise),(2)悬疑(Suspension),(3)满意(Satisfaction),这三S,也可以转化为对诗歌情节安排的欣赏。诗歌情节的安排,在叙事诗中,尤其显着。例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形容公孙大娘弟子的舞姿,是何等的令人惊奇,因而想起公孙大娘的舞姿,想起玄宗皇帝,也想起自己晚年不知投身何处的悬疑手法,读完整首后,这首诗在情节上的安排,的确令人满意。
(
  五)诗歌的分类:由点、线、面到立体,第三度空间(3th Dimensional)的写实世界,到第四度空间(4th Dimensional)想像诗歌的描写。其中包括第四度空间的文学,如神话、寓言、志怪、游仙、虚拟、虚幻、玄思、禅语等,均属于此类的诗歌。例如王维的〈桃源行〉,是依据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写的诗歌,桃花源是虚拟的地点,是想像中的地方,如同〈木兰诗〉中的木兰,也是想像中的人物,哪有「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女子混迹军中,十二年不被发现,这现象可能发生吗?其实木兰也是虚拟的人物,属于第四度空间想像的文学。

  文学的欣赏,以上仅略举数端,说明诗歌的赏析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发挥高度的想像力,从真实的层面,到想像的空间,才能真正欣赏诗歌的奥祕,得到读诗的乐趣。诗人的思考,是存在的真,他将存在的真,写下一篇篇的诗篇;让读者享受诗人最真实的语言,而表现真实的存在。宇宙会故意留下小破绽,在未来的墙上,开一扇小窗,让你探测未来。那面墙上的小窗,便是诗人留下的诗歌,让你窥见诗人心灵的奥祕,也让你窥见生命的过去和未来。

  

  本书参与编写的学者,共十一人(不含本人),都是我在大学、研究所教学中指导过的学生,他们几乎都拥有博士学位,如今大部分都在大学教书。就学历而言,都是文学博士、高材生;就教学而言,大多在大学中任职,从事文学教育的工作,又对中国诗歌有高度的爱好。让他们一起合编一部书,是极难得的组合;就如同诗歌,是高难度情意的浓缩,也是高密度文字的排列组合。

图书试读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是一首闺愁的诗,以女子的口吻,道出心中的哀愁。一般人往往将此诗解释为春去的相思;其实「春思」,是春日的怨愁,「思」要读去声,便是春天的忧愁。
  
唐人律诗,四句对仗的诗,称「绝律」,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六句对仗的诗,称「小律」,例如李白的〈春思〉、孟郊的〈游子吟〉;八句的律诗,称「今律」;一般的律诗,以八句为准则。八句以上为「排律」,如〈长恨歌〉、〈琵琶行〉便是。律诗除了今律,其他都是律诗的变体,如绝律、小律、排律,除此之外,还有「拗律」,拗就是不合格律,如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不合律,也没对仗,后四句都是平起格的律诗,既对仗,又合平仄。另外,「偷春格」的律诗,也是律诗的变体,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有云:律诗首联便对仗,次联反而不对仗,就如梅花偷得春光而先开放,称之为「偷春格」。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端「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首联便对仗,次联不对仗,这便是偷春格的律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全面评赏”的理念。它不像一些传统的解读,可能侧重于某一类诗歌,或者仅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分析。这本《唐诗三百首新赏》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全方位地领略唐诗的魅力。作者在诗歌的选取上,兼顾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代表作,确保了评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在解读方式上,他更是将美学、逻辑、文史等多种视角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评赏体系。读完一首诗,你不仅能感受到它的音韵美、意境美,还能理解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洞察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甚至能领略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这种“全方位的”评赏,打破了我过去对唐诗解读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唐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让我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唐诗解读类书籍。

评分

《唐诗三百首新赏》这本书,将“文史学”的视角融入唐诗的解读,无疑是其一大亮点。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本身的赏析,更将诗歌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之中进行考察。这种“融会贯通”的解读方式,让诗歌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厚重的底蕴。作者在分析每一首诗时,都会不厌其烦地考证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通过这些史实的铺垫,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感受诗歌所承载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比如,解读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仅是欣赏其雄浑的意境,更要了解当时边疆的战乱情况,才能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这种将文学与历史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唐诗的解读更加立体、饱满,也让我们对那个辉煌的唐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唐诗“逻辑”层面的挖掘。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毕竟诗歌是以情感和意象为主的艺术形式,怎么会有逻辑可言?然而,作者的论证却令人信服。他不仅仅是在分析诗歌的叙事线索,更是在探究诗人情感递进、意念转折的内在逻辑。例如,在解读一些抒情诗时,作者会细致地梳理诗人情绪的起承转合,从最初的触景生情,到内心情感的涌动,再到最终情感的升华或沉淀,整个过程是如何层层递进,形成一种严谨而富有张力的逻辑链条。这种对诗歌“思想性”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唐诗超越时代和情感的智慧。作者仿佛一位侦探,抽丝剥茧,找出诗歌背后那股推动情感和思想流动的暗流。这种对“逻辑”的深入剖析,让我在欣赏诗歌的优美之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光辉,这对于我理解和品味唐诗,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升华。

评分

拿到这本《唐诗三百首新赏》后,简直是惊喜连连。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解读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的装帧就让人爱不释手,精装的质感,配上精心挑选的插图,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的视角吸引住了。它不像其他版本那样仅仅罗列诗歌和注释,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新赏”唐诗。特别是关于“美学”的解读,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分析了诗歌的意象、韵律,更深入探讨了唐诗如何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上达到极致的美学高度。比如,他如何剖析杜甫的“沉郁顿挫”之美,李白的“浪漫飘逸”之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亲身感受诗人是如何用文字雕刻出绝美的艺术品。这种“以美学观之”的角度,让原本抽象的诗歌变得触手可及,更具感染力。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唐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但如何真正“挖掘”和“欣赏”这些宝藏,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唐诗三百首新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提供的“创新角度”,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真正地将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首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象”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意象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意象在唐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比如,为何“明月”在唐诗中如此频繁出现,它背后承载了怎样的思念、孤寂与期盼,作者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书中丰富的插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诗歌的意象增添了视觉上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也让我对唐诗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