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作者序
沉澱下來的足跡 《在綫》簡體版齣版後,我看到、聽到許多讀者的迴饋,感受到本書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些讀者有著不同的職業和教育背景,超齣我原來對讀者群的預期。
就在書齣版兩個月後的2016 年12 月,即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6 年度十大好書。盡管在朋友轉給我評選結果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評選,但還是感謝這次評選對書的評價,「《在綫》是一位中國互聯網工作者作齣的獨特、深刻、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的價值遠超齣瞭互聯網經濟的範圍。」
2017 年7 月,媒體人秦朔在其朋友圈發瞭〈不理解在綫,就沒有真懂互聯網〉一文,流傳甚廣。文中他也談到瞭「會上網的公司不等於在綫的公司。」更錶達瞭「世界就是那麼大,那麼多未知,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完全有條件做齣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是任何一本書都應該追求的。
同樣,《南方都市報》評委對書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在評價《在綫》這本書時,我們決定拋開王堅的身分不管:不管他過去乾過什麼,也不管他現在在乾什麼,隻看他的書傳遞的是怎樣的觀念。」
我在各種不同場閤將書中的內容講給那些不太瞭解中國,也不會講中文的各國朋友聽。齣乎我意料的是,這些帶有我濃重個人經曆的故事並沒有影響這些人對「在綫」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書中錶達的觀點已不會受我個人經曆所影響。這讓我有瞭把簡體版《在綫》
奉獻給更廣泛讀者的念頭。這次全新修訂的繁體版是這個努力的第一步。
更讓我敬佩的是《南方都市報》評選的初心,「我們認為,現今一個緊迫的課題,就是中國人能為世界貢獻點什麼精神産品。」
獨立思考互聯網的未來,確實也是本書的初心,也希望本書對此能有一點貢獻。
大學時就讀王佐良先生的譯作,很是崇拜。讀瞭吳國盛先生送給我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也讓我覺得自己離科學近瞭一些。所以當《在綫》與《王佐良全集》和吳國盛先生的《什麼是科學》一起被評為十大好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十足的意外。
要感謝《商業周刊》齣版部的編輯們,沒有他們的創造力、鼓勵和耐心,就不會有全麵更新繁體版的齣版,決心也不會成為現實。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所有和我交流過的朋友,包括在颱灣的許多朋友,是你們讓本書有瞭奇特的活力。這也是我為什麼把許多朋友的文字直接留在書中。我想告訴大傢,這本書不是事後總結齣來的,是大傢不同時間的足跡,沉澱下來就成瞭這本書。
【摘錄】推薦序1
假如10年前就有博士,今天阿裏的技術會很不一樣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互聯網科技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嘆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裏纔有瞭如今的技術布局。
第一次聽博士提齣要進行YunOS 的研發時,我幾乎是憤怒地驚訝於他的膽識。
第一次聽到大傢痛訴雲手機有多爛的時候,我看到瞭博士及其團隊的頑強。
第一次發生Hadoop 和雲梯技術之爭的時候,我驚喜地看見瞭一個瞭不起的、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人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堅持。
大傢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齣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嚮上的大男孩。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傢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傢少;而博士瞭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 年前我們就有瞭博士,今天阿裏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工程師、産品人員和營運服務人員已經具備真正的閤作夥伴思想,那麼阿裏的明天會更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博士是程式師齣身,那麼阿裏的CTO(技術長)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 毫無區彆。
假如,一個樂隊的指揮要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會吹大號,那麼阿裏集團裏麵恐怕沒有人可以勝任CEO(執行長)、CFO(財務長)、CPO(人資長)……這些職位瞭。阿裏的瞭不起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把一個看起來肯定做不瞭啥「O」的人變成瞭獨特的「O」!
感謝大傢對博士提齣的批評,正是這些批評使得博士更加完美。
阿裏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齣色的CTO,就像美國把雷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為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更因為你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大傢今後能夠繼續支援博士的工作。(此文於2012 年9 月完成。)
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雲
【摘錄】推薦序2
當「數據」成為新財富 互聯網、數據與運算是推動數位時代與社會進步的三大支柱。它對業務推動,産品生産與製造,人類的生活與溝通、旅行、理財、購物方式,以及健康與醫療都産生革命性的影響。過去十幾年,由於光縴與無綫傳播技術的發展與擴展,互聯網把全世界電腦、手機、行動裝置、機器與其他物品聯結在一起,這不隻是工程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把人與機器結閤在一起。人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記錄下來,被編輯、統一、精製、分析與模擬,最後為銷售及市場人員、商人與醫生提供新的諮詢建議及策略,提供更棒的服務給客戶與病患。由於互聯網經濟規模很大,這樣的消費(如水電般)多數人可負擔得起,所以不隻是企業,人人都可以享受其帶來的好處。
這本書描寫瞭互聯網把萬物、機器與人聯結在一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産生新的資源,即數據。數據與內容的計算已不局限於單一電腦,而是經由互聯網把所有「端」的電腦結閤在一起,這將産生齣體量無比巨大的運算能力。因此,數據經由互聯網的運算産生智慧,進而推動科技、社會與生活的發展。
王堅博士對於「互聯網、數據與運算」的詮釋與富士康推動雲移物大智網、八大生活的應用,以及科技服務轉型的決心可謂一緻。它使産品生産與製造工藝發生瞭本質上的改變,製造過程中産生的數據經過運算與分析,可産生模型,並預測結果,從而提升與改善生産效率和品質。另外,巨量數據需要與産品有關係纔能産生有用的小數據,進而産生效益。數據本身並無存在的價值,而是看怎麼找到跟行業的關聯性。
王堅博士將互聯網定義為基礎設施,將數據定義為世界的新財富,將運算視為一種公共服務,這對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尤其有吸引力。當數據在未來的世界中扮演關鍵性的財富角色時,如何有效利用這一項新財富來塑造新的企業經營策略,是真正值得企業經營者思考的議題。
鴻海集團董事長 郭颱銘
【摘錄】推薦序3
以在綫為基礎、運算産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 互聯網是各網路間交互連接而形成的龐大網路,各行各業在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的幫助下導緻人類的生活行為産生革命性的改變。其中,關於大數據的研究與發展已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議題。王堅博士在此書中以一種淺顯卻不失專業、嚴謹卻思維跳躍、大膽的方式闡述這新時代的産物,使讀者可以迅速進入狀態並引發其好奇心。
讀完王博士的書稿,深感博士不愧為心理學齣身,邏輯清晰有理,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利用象徵人類文明的火闡述互聯網的價值、新大陸錶示數據在綫後的未知領域、再用電成為基礎建設而蓬勃藉喻運算因網路而産生的價值,此舉例即使沒有太多相關背景也可以體會到各章節中想錶達的概念。你能細細品味書中王博士對「在綫」、「雲」的各種體悟,感受王博士曆時四年撰寫下錶達互聯網的本質與價值所在。你會發現無需將各個單一的章節挑齣來審視,每個章節在書中是彼此緊密連接的,正如人之於曆史的洪流、數據之於浩瀚的「雲」,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與想像力。
此書對電的相關故事,讓我聯想到量子力學中一則有趣的議題──量子延遲實驗。提齣量子理論物理學傢普朗剋說:「我認為意識是基礎,物質則是它的衍生物。我們無法看透意識。我們談論的一切,我們認為存在的一切,都假設著意識。」如同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在盒子未開啓之前,貓同時是活著也是死亡的,這也錶示現象在被觀測以前,無一是實在的。此實驗證明在微觀的角度下,時間是可以迴溯的、因果是可以被反轉的,而未來是可以影響過去的。
從數字化時代即將走入曆史的「摩爾定律」到「在綫定律」的在綫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世間萬物通過位元都在互聯網上流動,且是可以運算之時,人類將第一次取得不是來自「大自然」中的資源。王博士提齣的這些進化的觀點──以在綫為基礎、運算産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這些概念也為人類世界産生波瀾。此著作可謂新世代的交替間不可替代的先鋒,是對「在綫」等概念分析研究之基石。
颱大電機係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羅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