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精选4:苏东坡传【经典新版】

林语堂作品精选4:苏东坡传【经典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苏轼
  • 苏东坡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散文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引领当时学派风潮;一个是享誉国际世界的学者,开创中英写作代表,两人都是将生活艺术发挥至极致的大家,苏东坡在林语堂的笔下,将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

  ※进入文学殿堂,典藏大师精品!完整重现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了解他的写作历程、心灵世界及感情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
  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忠实。
  他天生不善政治的狡辩和算计;
  他的笔下反映了心灵自然的流露,
  永远真挚诚恳幽默,不自欺欺人。

  他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引领当时学派风潮;
  他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即使被贬也不改其乐。
  他将佛理融入儒诗,标榜豪迈洒脱的生活哲学;
  他充满赤子之心,却被批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他择善固执,以一人之力对抗黑暗的政治环境!

  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分。——林语堂

  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间的考虑都置之度外。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亦是着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更是知名的美食家,标榜「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境界,有「东坡肉」传世。并开凿湖泊和运河,建筑堤坝。自採药草,被视为药权威。
《林语堂作品精选3:京华烟云(上卷)》 一部跨越时代、气象万千的家族史诗 内容提要: 《京华烟云》(上卷)是林语堂先生的鸿篇巨制之一,以清末民初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为宏大背景,细腻描摹了北平一座传统士大夫家庭——姚氏家族的荣辱兴衰与命运沉浮。本书是“林语堂作品精选”系列中的重要一卷,深刻展现了林语堂先生洞察世事、融贯中西的非凡功力。 全书围绕着姚、曾、牛三大家族的联姻与交织展开,核心人物是充满古典气息与现代精神的闺秀姚木兰。故事始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年代,彼时,旧的秩序尚未完全崩塌,新的思潮已然涌动。林语堂以其标志性的幽默、豁达与深沉,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富商与旧式大家庭在面对新旧交替时的迷惘、挣扎与选择。 上卷的叙事重点在于人物的塑造与环境的铺陈。我们得以窥见旧时代中国士人的生活图景:从他们精致的起居、复杂的礼仪,到他们内心深处对“道”与“术”的权衡。姚家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文人气和一丝迂腐,而木兰的弟弟则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教育带来的实用主义。木兰本人,则如一株不屈的中国兰花,她既恪守传统美德,又具备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远见。她的婚姻、她的学识、她对家族的担当,构成了那个时代女性精神觉醒的缩影。 林语堂并未将笔墨仅仅停留在家族琐事上,他巧妙地将历史的洪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义和团运动的阴影、辛亥革命的火花、军阀混战的动荡,都以一种不动声色却又无法回避的方式,影响着这些上流社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侧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阶层所承受的文化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危机。 本书的语言风格,继承了林语堂一贯的雅致与风趣。他笔下的对话,既有文人的典雅机锋,又不失市井的烟火气。对于传统文化的描绘,充满了深厚的理解与温情的怀念,而非僵硬的复古或盲目的批判。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温和立场,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党派、超越意识形态的持久魅力。 主题与深度挖掘: 《京华烟云》(上卷)的核心议题在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一、传统精神的韧性: 姚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文化自持力。林语堂赞美的是那种根植于儒家思想深处的“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而是懂得在极端中寻找平衡,在断裂中保持精神的连续性。 二、知识分子的处境: 书中描绘了许多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求立足之地。他们渴望改革,却又被旧体制的惯性所牵绊;他们接受了西方的理性,却又无法完全割舍东方的诗意。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普遍的困境。 三、女性的觉醒与坚守: 姚木兰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不像一些激进的女性那样热衷于政治口号,她的“革命”是内敛而深刻的——是对家庭的维护、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在乱世中保持人格尊严的努力。林语堂通过木兰,表达了他对中国女性智慧的最高敬意,这种智慧是实用主义的,更是精神性的。 四、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故事中不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但林语堂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他并非简单地赞扬西方,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两种文明在接触、碰撞后所产生的新的文化景观。他对服饰、饮食、礼仪的细致描述,构成了研究民国初年生活史的珍贵资料。 艺术特色: 本书的叙事结构宏大而不失精妙。林语堂擅长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一个或一组人物的命运,使读者在关注个体悲欢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 其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白描手法的高超运用,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侧面;对环境的烘托,北平的四季、宅院的布局、园林的幽静,无不成为人物心境的载体;以及内在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并非插科打诨,而是源自对人生无奈之处的深刻理解和宽容。 《京华烟云》(上卷)是了解林语堂文学思想和民国初年社会风貌的必读之作,它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永不褪色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京城风俗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漳州)人。谱名和乐,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改名玉堂。28岁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钖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返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开始以语堂为名发表文章。以人生为课本的林语堂,声称自己从老妈子黄妈身上习得中国女教的良好思想,即便是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都能教导他一段人生哲学,品味生活的艺术。

  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更是具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以及发明家于一身的近代中国学者。他的作品充满了赤子之心,代表着他亦庄亦谐的生活态度,也阐释了他独特的生活艺术。

  他以《京华烟云》三大家族的故事,勾勒出庚子义和团拳乱至抗战时代四十年来的中国轮廓,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以《风声鹤唳》描写抗日时期的民间百态;以《朱门》及《红牡丹》描述女子勇于突破旧有传统;以《武则天》与《苏东坡传》重新诠释一代女皇及才子苏东坡;以《赖柏英》纪念其初恋情人,并对中西文化差异、男女对感情的看法,有独到的描写。以《生活的艺术》、《吾土与吾民》向国外讲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曾高踞美国畅销书籍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一年,为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强力推荐。

图书目录

原序 林语堂
译序 宋碧云

第一卷 童年至青少年时代(一○三六~一○六一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少年
第四章 应考
第五章 父子行

第二卷 壮年期(一○六二~一○七九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国家资本主义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为恶行
第十章 手足情深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与和尚
第十二章 抗议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讯

第三卷 成熟(一○八○~一○九三年)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第十八章 东飘西荡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绘画艺术
第二十一章 自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第四卷 流放生涯(一○九四~一一○一年)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岭南谪居
第二十六章 仙居伴朝云
第二十七章 海外
第二十八章 终站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书目表   

图书序言

原序

林语堂


  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间的考虑都置之度外。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像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

  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着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

  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得他受伤害。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

  他挥动笔尖,有如挥动一个玩具。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顽皮或严肃——非常严肃,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愉快、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仪式中,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嘲弄一位理学家,措辞伤了对方,日后为此尝到不少苦果。但是别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对事情生气,却无法恨别人。他恨罪恶,对作恶的人倒不感兴趣,只是不喜欢而已。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这是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觉强烈,思想清晰,文笔优美,行动勇敢,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对同胞的福祉倒非常关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

  他单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苏东坡却遭到贬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在玄学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样东西暂时的表现,是短暂躯壳中所藏的永恆的灵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担和不幸的理论——不见得。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由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坩埚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

  人生最大的范畴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润、支持所有的生命。在这个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生命毕竟是永恆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

  本书不附加太多长註,不过书中的对话都有出处可查,而且尽可能引用原句,只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罢了。所有资料都来自中文书,註脚对大多数美国读者没有多大的用处。书目附表中可以找到概略的资料来源。为了避免读者弄不清中国名字,我将比较不重要的人名省略了,有时候只提姓氏。中国学者有四、五个名号,也有必要从头到尾只用一个。英译中国人名,我去掉恶劣的「hs」,改用「sh」,这样比较合理些。有些诗词我译成英文诗,有些牵涉太多掌故,译起来显得怪诞不诗意,不加长註又怕含意不清,只好改写成英文散文(译註:中文版已「还原」成诗词)。

译序

宋碧云


  翻译林语堂的作品,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因为背景是中国,专有名词不能音译,也不能意译,必须查出中文的原名。翻译《苏东坡传》除了这些困难,还要面对苏诗苏文的「还原」问题。苏东坡生前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词,八百封信件,数不清的短记和题跋,不少奏议、碑铭、杂文,还为朝廷拟过八百道圣诏,别人谈论他的文章更不计其数。本书所引的就有好几百篇。某些诗文有篇名或写作时间供译者参考,查起来还不太困难。有些引句除了上下的括号,没有任何「线索」可查,只好用死方法,依照林先生所列的参考书目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往下翻。除了手边的《苏东坡全集》、《宋词》、《古文观止》和《王荆公》等书,中央图书馆更成为我经常光顾的所在。有时候译一页原文,动笔的时间不到一个钟头,查书倒花了五、六个小时。

  举例来说,林先生的原序中说苏东坡的作品都是真情流露,有如「the cries of monkeys in the jungle or of the storks in high heaven, unaware of the human listeners below.」照林先生的文风来判断,他很可能是用苏东坡本人的作品来形容他。但是这两句话到底是诗,是词,是碑铭,是书信,还是他的「文谈」或「诗话」,我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他笔端的产物。我只好拿起苏东坡的全集,一页一页做「地毯式的搜索」,打算查不到时再去翻阅其他相关的书籍。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查到苏东坡给参寥和尚的一首长诗中有下列四句:「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后两句正好吻合上述英文句的意思,前后也相当贴切。「找到了!找到了!」那份意料之中又像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

  说来我接译这本书实在有点自不量力。我虽然学外文,从小也喜欢读读唐诗宋词,自以为国学造诣总可以拿五六十分吧。苏东坡家喻户晓,他那些趣闻轶事人人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粧总相宜」、「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等名句,几乎人人都会背。翻译他的传记还有什么问题?于是一拍胸脯就接了下来。

  仔细读完原着,才知道问题不那么简单。书中引了几百篇题跋、书信、奏议、诏命和诗文,很多我都没有读过。而且林先生声明,书中的每一句对话都根据宋人或后人的笔记译成英文。我虽不打算将这些对话「还原」成古文(读起来太别扭),至少也要查到出处,与英文对照翻译,以保留原句的风采。引用的诗文则一定要「还原」,查考资料将是一件十分吃力的工作。但是一股接受挑战的狂劲却使我不甘心打退堂鼓。反正林先生在书后列了一百多本参考书。了不起下「死功夫」,一本一本借来查嘛!于是一行一行译,一页一页查,前后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整天埋头苦干,终于把这本书译出来了。

  我这本译作不敢奢望「传神」,只求尽量不出错,但也只是「尽量」而已。如果有任何不妥当的地方,欢迎每一位朋友提出指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我一直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喜爱。他的文字,总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深邃的道理蕴含于平实的叙述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启迪。这本《苏东坡传》,虽然我尚未开始仔细研读,但仅凭翻阅的几页,便能感受到林语堂先生一贯的洒脱与智慧。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扁平的,而是充满了多层次的色彩和复杂的人性。我相信,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解读,一定会别具一格,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这本书的整体呈现,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这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好感。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与林语堂先生一同走进苏东坡的生命,感受那位旷世奇才的非凡人生。

评分

林语堂先生的书,总能给我一种别样的惊喜。他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苏东坡传》的全部内容,但仅仅是翻阅,就已经被他那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林语堂先生善于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的细腻情感相结合,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苏东坡,定然不是一个刻板的形象,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着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抱负。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都显得十分精美,触感和视觉效果都极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体验。

评分

初见这本书,就被它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文化的光辉,他擅长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走,用他的笔触解读历史,解读人生。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寻。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苏东坡传》的具体内容,但仅凭我对林语堂先生过往作品的了解,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化大家的声誉,我就可以预见,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他笔下的苏东坡,想必不会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才华也有缺憾的鲜活个体。林语堂先生总有能力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暖感巧妙地融合,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都显得相当考究,细节之处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我相信,这本书的到来,将为我的阅读之旅增添一份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色彩。

评分

林语堂先生的书,总能给我一种古老而又亲切的感觉。拿到这本《苏东坡传》,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光是翻阅的几页,就已经被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悠然自得、豁达洒脱的气韵所吸引。林语堂先生的文笔,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不落俗套,有才情,有深度,又不失幽默。他总是能用最平实、最生动的语言,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他们就活在当下,与我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尤其喜欢林语堂先生在描写人物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他不会直白地告诉你某个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爱上那个书中人。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排版清晰,阅读体验很棒。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案头的一道亮丽风景,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片刻的宁静与智慧。

评分

不得不说,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总能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他的文笔,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却句句珠玑。拿到这本《苏东坡传》,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随意翻了几页,就已经被那种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幽默智慧所感染。林语堂先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总是那么独特而深刻,他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闪光点,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跟随林语堂先生的笔触,去体验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感受他诗词的豪迈,品味他生活的甘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简洁而不失格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生智慧的汲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