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文豪一起游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庙,还有庶民生活……

和日本文豪一起游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庙,还有庶民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目漱石
图书标签:
  • 京都
  • 日本文学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庶民生活
  • 寺庙
  • 市集
  • 河川
  • 文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着柳宗悦逛晨市 随宫本百合子的舞妓穿过小路 遇见和辻哲郎用色彩描绘的京都四季 聆听木下杢太郎娓娓道来街町上人们的对话 和十三位文豪漫步京都 看见不一样的古都面貌 文豪们的古都一瞬 「不变」与「变」都是永恆 各篇由不同文学作家接力讲述关于京都的风情与市井生活:迷人的街町和私房雅趣,女神般的祇园名樱与不可思议的京都竹林,充满个人色彩的牵绊与感伤,更有旅游书上找不到的触动。 民艺运动代表柳宗悦曾感叹:「……我应该多看看这古都与周边的文化遗迹。除了历史悠久的庙宇,我应该要接触附近的聚落,亲近他们的生活。」书中作品不单单描述京都景色和传统,而是以文豪们为导游,深度分享个人亲身经验的千年古都,或是生活有感的个人随笔、品评,也有实景虚构的小说,让人看见不一样的京都面貌。 日本文豪与京都的一期一会,收录西风东渐的跨文化审美、历久弥新的应时祭典、舞妓的生活日常,以及清幽寺院与名所胜地等各面向的书写。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一本写给大家的非典型京都说明书。 名人推荐 ●推荐人 旅行文字人-Milly 《旅饭》旅行长-工头坚 作家-林琪香 旅日作家-张维中 (按首字笔划顺序排列) ●写在前面:〈京都岁月:日本巨匠作家笔下的古都物语〉 王文萱-作家、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并非您提到的《和日本文豪一起游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庙,还有庶民生活……》。 --- 书名:秘境敦煌:丝路上的千年回响 作者: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瀚海文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页数: 5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秘境敦煌:丝路上的千年回响》是一部跨越千年时空,深入探讨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艺术与社会变迁的鸿篇巨制。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踏上一条追寻文明交汇与信仰传承的漫长旅途。它不是简单的游记或景点介绍,而是一部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和艺术史的综合性研究著作,旨在揭示敦煌——这座被黄沙掩埋又重现光芒的丝路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据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分:大漠孤烟中的历史脉络 本书开篇,作者首先构建了敦煌所处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敦煌,这座汉代以来扼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其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兴衰、西域的纷争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紧密相连。作者详细梳理了从汉代设置敦煌郡,到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传入与石窟的初创,再到隋唐盛世的辉煌,以及宋、西夏、元、明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权更迭。 重点阐述了敦煌在不同政权统治下所展现出的文化张力。例如,在北凉和北魏时期,敦煌的文化吸收了犍陀罗艺术和中原传统,形成了早期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而在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又成为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熔炉。作者通过对敦煌古城遗址和烽燧的实地考察与文献比对,重现了古代戍边将士的艰辛、商旅的往来以及漕运补给的复杂性,让读者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肌理。 第二部分:莫高窟的艺术殿堂与信仰的演变 全书的重心之一,在于对莫高窟艺术的深入剖析。作者避开泛泛而谈的赞美,转而聚焦于壁画和彩塑背后的技术、风格流变和宗教思想的演变。 在技术层面,作者细致描绘了石窟建造的工程学奇迹,从最初的天然洞窟的改造,到后来的崖体开凿、彩塑的泥塑技艺(如草筋泥、木骨架的运用),以及壁画的绘制流程(如打底、起稿、着色、晕染)。书中穿插了大量对特定洞窟和壁画的“微观解读”,例如分析了早期洞窟中源自古印度和中亚的“晕染法”与唐代成熟的“线条勾勒、平涂设色”之间的风格差异。 在主题内容上,本书系统梳理了佛教故事画(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的传播路径,以及密宗、禅宗思想对敦煌壁画题材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飞天”形象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展示了从早期朴拙的躯体到唐代丰满飘逸的风格转变,并探讨了这些形象中融合的世俗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藏经洞的秘密与文献的启示 藏经洞的发现是敦煌历史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本书用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这一“文献宝库”的价值与争议。 作者详细记录了敦煌遗书的发现过程,并分类介绍了其内容构成:包括汉文佛经的抄本(如《金刚经》的早期版本)、道教典籍、摩尼教文献、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文书、回鹘文、吐蕃文的契约、赋役文书、私人信函等。作者强调,这些文献不仅是宗教史的研究材料,更是研究中世纪中国社会结构、民间经济、法律制度和语言文字变迁的一手资料。 书中特别辟出章节,分析了吐蕃统治时期和宋代瓜沙易藏时期留下的地方行政文书,这些文书揭示了敦煌地方政府的运作细节,是研究古代边疆治理的珍贵样本。通过对特定文书的解读,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代农民的负担、寺院的经济活动以及官府的司法实践。 第四部分:丝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保护 在探讨历史遗产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敦煌的“当下”。作者实地走访了玉门关、阳关等烽燧遗址,考察了莫高窟周边的绿洲环境变化。 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包括:沙漠风蚀对崖体的威胁、洞窟内温湿度控制的难度,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研究、文物保护与有限的旅游开放之间的关系。书中不仅介绍了采用的现代科技手段(如环境监测、微裂隙修复技术),也探讨了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 《秘境敦煌:丝路上的千年回响》以其广博的知识储备、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立体而深刻的敦煌全景图。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一座伟大石窟和一座古城的史书,更是一曲关于人类文明在极端环境中如何孕育、交流、冲突与共存的宏大交响乐。阅读本书,如同在丝路的黄昏下,倾听千年回响的驼铃声,感受文明之光穿透历史迷雾的震撼力量。 --- 本书特色: 1.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高清复原图、考古测绘图及作者实地拍摄的细节照片。 2.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叙事引人入胜: 复杂的学术内容通过清晰的章节布局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组织,易于非专业读者理解和深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1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


  小说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于东京仕宦家庭。一八九三年自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一九〇〇年前往英国留学三年,对东、西方文学造诣极高。一九〇五年发表长篇小说〈我是猫〉一举成名,为专心写作遂辞去教职转任朝日新闻社,后陆续发表〈少爷〉、〈草枕〉等代表作。后世尊称其为「日本国民大作家」。

2柳宗悦(やなぎ むねよし,1889-1961)

  日本着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就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时,开始察觉生活中民艺品的实用美学,研究日本及朝鲜的民艺。一九三六年设立日本民艺馆,一九四三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一九五七年荣获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3福泽谕吉(ふくざわ ゆきち,1835-1901)

  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大坂士族家庭,一八五四年前往长崎修习西方学术、文化等洋学,后奉藩命于江户中津藩屋开设洋学塾,成为日后庆应义塾大学前身。一八七二年刊行的《劝学》更热销三百四十万部,确立其启蒙思想家地位。毕生从事着述、出版与教育活动,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4上村松园(うえむら しょうえん,1875-1949)

  女流日本画画家。本名上村津祢,出生于京都。一八八七年进入京都府绘画学校就读,十五岁以《四季美人图》获颁内国劝业博览会奖状,之后于日本美术协会、日本青年绘画共进会、京都新古美术展览会等展览会上,展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美人画而连年获奖。画风深受京都传统文化影响,一九四八年获颁日本文化勋章,为史上第一位获文化勋章的女性。

5和辻哲郎(わつじ てつろう,1889-1960)

  哲学家、伦理学家。出生于兵库县神崎郡,就读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期间,与谷崎润一郎、小山内薰等同为《新思潮》同人。一九二七年前往德国留学,归国后于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任职。于一九五〇年创立「日本伦理学会」,另着有代表作《风土》探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原则与方法,一九五五年获颁文化勋章。

6北大路鲁山人(きたおおじ ろさんじん,1883-1959)

  日本着名全才艺术家,拥有美食家、陶艺家、书法家、画家等身分。一八八三年出生于京都上贺茂,一九二一年在东京开设美术店。曾获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却予以辞退。以「器皿是料理的衣服」为口号,晚年投入陶艺创作,将美意识引进饮食领域,创造日本独特食膳文化。

7九鬼周造(くき しゅうぞう,1888-1941)

  京都学派哲学家。出生于东京。一九一二年自东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一九二二年前往欧洲留学,先后师事新康德派李凯尔特、亨利・柏格森、胡塞尔、马丁・海德格等哲学家。一九二九年归国后任职于京都大学,教授哲学史。一九三〇年发表独自的日本文化论《「粹」的构造》为其代表作。

8宫本百合子(みやもとゆりこ,1899-1951)

  小说家。出生于东京小石川,旧姓中条。一九一六年进入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就读,十七岁发表以穷苦庶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处女作〈贫穷的人们〉,获得「天才少女」之美誉。在写作之外亦参与政治活动,曾多次因与政府思想牴触入狱。入狱期间写给丈夫的四千多封书信后结集成册,以《十二年的书简》为题出版。

9菊池寛(きくち かん,1888-1948)

  小说家、剧作家。出生日本香川县,本名宽(ひろし),毕业于京都大学英文系。在学期间和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等青年文学家为同窗,曾参与艺文同人志《新思潮》之刊行。一九二三年创刊杂志《文艺春秋》,并设立芥川赏、直木赏等文学奖,不仅致力于出版经营、发掘纯文学界新人作家,更活跃于电影事业等多领域。

10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1927)

  小说家,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一八九二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大学在学期间创作短篇小说〈鼻子〉获夏目漱石赞赏,隔年一九一七年发表第一本创作集《罗生门》,正式踏入文坛。〈竹薮中〉、〈河童〉等为晚年代表作。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于自宅饮过量安眠药自杀。

11木下杢太郎(きのした もくたろう,1885-1945)

  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本业为皮肤科医生。出生于静冈县伊东市,本名太田正雄。一九一一年东京帝大医学系毕业,在真菌研究方面卓有贡献。以笔名木下杢太郎走红于文坛,深受同样兼任医生和作家的森鸥外影响,有「小森鸥外」之称。出版有诗集《饭后之诗》和戏曲《南蛮寺门前》、《和泉屋染物店》等。

12织田作之助(おだ さくのすけ,1913-1947)

  小说家,生于大坂。一九四〇年以短篇小说〈夫妇善哉〉获改造社第一回文艺推荐作品受赏,于文坛取得一席之地。擅以平民化方言写大坂庶民生活,与太宰治、坂口安吾等同列无赖派、新戏作派。

13坂口安吾(さかぐち あんご,1906-1955)

  日本着名小说家。本名坂口炳五,一九〇六年出生于日本新潟豪门世家。大学毕业后,和法语学校认识的朋友创刊《言叶》杂志。二十五岁开始于日本文坛展露光芒。战后发表的评论〈堕落论〉与小说〈白痴〉,构筑出一种颓废的「输家哲学」,更在社会与文学界掀起狂潮。

译者简介

侯咏馨


  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误打误撞走上译者之路,才发现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欢透过翻译看见不同的世界。现为专职译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写在前面

〈京都岁月:日本巨匠作家笔下的古都物语〉
/王文萱(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曾做为日本千年都城的京都,像是本活的日本史。上一页还讲述着平安时代的繁华,翻过一页便跳跃了千百年,记录着经历明治维新的千年都城,如何迈向新时代。从古至今的日本,都被记载在现下、眼前的这个京都当中。漫步在京都,常让人觉得像是穿梭来去在不同的时空。

  京都因此迷人。无论于什么时代造访,都可能在不经意之处,一窥她的昔日面容。自古至今,文豪们陆续造访,不但留下了记载着当下的文字,做了时代见证,也为京都的历史,添增了数笔文豪们带来的故事。京都见证了文豪们,抑或说是文豪们见证了京都。

  从幕府锁国踏入开化文明、到民艺运动

  安土桃山时代,许多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后引起江户幕府颁布「禁教令」,进而锁国。芥川龙之介的〈阿忍〉,描写的便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外来的基督教与日本固有的思想,有着甚么样的冲突及矛盾。文章开头的「南蛮寺」,指的是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兴建在日本的教堂。故事结束于神父与女子对话之间的冲突,令人深思基督教的一神信仰遇上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相斥、是矛盾,或是能够融合、进而取得平衡?

  时代来到明治时期。菊池宽的〈鸟羽伏见之战〉,写实地记载了这场在京都南郊鸟羽伏见爆发的武装冲突及其前因。由于新政府决定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返还官位和领地,因此支持幕府的藩军决定向京都进军。明治元(一八六八)年,新政府军队与幕府军队于京都南郊交战,后者战败。在此战之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并且交出职权,预告了新时代即将来临。

  福泽谕吉于明治五(一八七二)年造访京都考察,在〈京都学校记述〉当中,详实地记下进入新时代之后,在京都创立的新学校,有着哪些设备、课程内容,以及上课情形。「四所国中聘雇外国人,教授英、法、德语。授课内容与东京、大坂大同小异。(中略)……有中学设置英语教学女工厂。雇用英国籍教师夫妇,先生教授男子英语,夫人照顾女孩……。」可窥知当时日本刮起的这阵洋风,以何种模样吹进了京都。

  国家近代化,带动商业活动,许多商品被大量生产并消费,因而粗糙滥制,这般背景促成了「民艺运动」的兴起。民艺运动的中心人物柳宗悦,受十九世纪后期由英国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带领的「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影响,致力于发掘民众日常用品之美。柳宗悦在关东大地震(一九二三)之后移居京都共九年,期间他时常造访京都晨市,蒐集市井杂货。他在〈京都晨市〉一文当中记载的两大晨市——弘法晨市及天神晨市,现今仍于每个月举行,聚集了许多当地人及观光客。而民艺运动的中心思想「民艺」两字,其实正是来自于柳宗悦在市集中听到的俗语「下手物」这个词,「下手」表示物品的质普遍又低廉。后来这个词汇被广为流传,为了避免遭误解,柳宗悦等人才选定了用来取代的「民艺」两字。由此可见京都的晨市,对柳宗悦推广民艺运动,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文豪们眼中的京都四季

  生长于京都的女性画家上村松园,笔下的京都柔软可亲。〈昔日京都〉、〈京都夏景〉细腻描绘出她怀想中的昔日京都面容。街上女人们梳着日本发、插上精致的发簪,三味线、净瑠璃、民谣、胡弓……是城里四处不时传出的背景音乐。七月祇园祭、八月中元节,清凉又闲适的夏季景色,历历在目。

  而京都四季当中最诱人的景色,莫过于春樱了,特别是哲学家九鬼周造为之撰文的〈祇园的枝垂樱〉。「在这美神的身旁,我觉得一切皆美,一切至善。……(中略)……无论人们多么疯狂,做出多么离经叛道的行为,在这樱树之前,未必是一件丑事。……(中略)……我打从心底祝福这些不知打哪来的人们,愿他们都能幸福。接木的老樱树啊,快点重返年轻吧。展现你的美与爱,成为维护人性的守护神吧。」擅于使用西洋哲学方法来解析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哲学家九鬼周造,不避谈樱花树下的醉汉、或站着小便的男子。或者可说,正因为这些欣喜赏樱的人们,在樱树下展露出「人」的各种样貌,樱花的美才更为美。

  春日京都,不可或缺的除了樱花之外,还有舞艺妓们登台公演的大型盛会「都舞」。「都舞(都をどり)」是京都最大花街(「花街」指舞艺妓屋汇集的区域)「祇园甲部」舞艺妓们的舞踊表演,现今于每年四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在京都祇园甲部的「歌舞练场」举行。宫本百合子的〈高台寺〉便是以此为背景写成的短篇小说。透过对话,桃龙、里荣这两位活泼的舞妓,好似活脱脱地在我们眼前,举着樱花枝跳舞、嬉闹、恶作剧……。文中描绘了舞妓的生活日常,这种有些平凡、又有些特别的场景,充满了京都风情。

  哲学家和辻哲郎,则是用「色彩」描绘了〈京都四季〉。他居住京都十年,回到东京之后,才发现京都经验让他感到东京的植物色调令人生厌。他仔细描写不同季节、不同树木的各种色调变化,例如只是几十棵枫树,就分成四、五种不同颜色的新芽。叶片由绿变黄、由黄转褐或红,到了冬天还有常绿树与白雪搭配而成的美景。京都就在这份平静且低调的冬日景致当中,准备迎接一年之始。

  料理界的孤高帝王鲁山人

  说到京都的美食,很难有比北大路鲁山人,更适合谈论的了。他对「美」十分敏感,自早便显露出才华,拥有美食家、陶艺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等多样身分,因此他对于「食」,追求的不只有滋味,更讲究「美」。而且他自信过人,个性孤僻、桀傲不驯,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鲁山人批评他人毫不留情,说话率直甚至刻薄,所以透过他的文章,可窥知许多异于平常的想法。

  例如在〈香鱼胜地〉一文当中,鲁山人指出了各地人们总爱敝帚自珍的盲点。「当地生产的新鲜农作物,滋味自然鲜美,大老远送来的食物,岂会好吃?大部分的乡下人,因为这个缘故,认为只有当地的食物最好吃。……(中略)……井底之蛙眼中的世界极小,永远看不见真正的价值。」对美食标准如此严苛的鲁山人,也认定京都北部「丹波和知川的香鱼,实属上乘,……(中略)……目前尚无能出其右者。」可见京都的香鱼,的确值得一尝。

  出身于京都上贺茂神社世袭神职之家的鲁山人,二十岁之前主要在京都成长,早年曾因家庭环境而颠沛流离。他成名后也以食客身分在京都钻研美食,这样的背景让他有机会尝遍京都的各种料理。〈京都的石伏鱼茶泡饭〉一文中的石伏鱼,是连京都人都鲜少尝过的京都美味,而〈夏日小点〉一文中的「雪虎」、「锦木」、「白瓜皮」、「鲣鱼中落味噌汤」等,则是简单、地道又质朴的京都小品。现今即便造访京都可能也少有机会能够品尝这些料理,但透过鲁山人对味觉的精准描写,让人对京都美食的渴望,又多了几分。

  他乡文豪遇京都

  来自他乡的文豪们,在京都各自看到了不同风貌。文豪夏目漱石,一生共造访四次京都。〈抵京之夕〉是他辞去教职、成为职业作家后,最初写作的小品文,记载着他于明治四十(一九○七)年、也就是第二次造访京都时的见闻及心境。当时正值三、四月严冬,在漱石眼中,「京都本是个孤寂之处……(中略)…...纵使数至百条,活了千年,京都依然孤寂吧?」。而这份孤寂当中,还交杂着漱石怀念已逝旧友正冈子规的思绪。

  木下杢太郎的〈京坂见闻录〉,仔细地记述了他于明治四十三(一九一○)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三日,在京都、大坂、神户所见的人事物。明治时代的京都有许多现今已不复存在的景色,例如市街上可见到人们染布——「把各色布块放进四斗樽里,以木棒用力搅动」、「灰色河原石头上, 到处都晾着浓淡不一的鲜艳布块」,相反地,也有许多与今日相去不远的景致。例如「京都已经习惯面对众多漫游的人……(中略)……有不少舞妓与外国人的强烈对照」、「(京都)恰如艺妓与舞妓,整座城市完全是针对他乡客的设计」。看来如何应对接纳来自全世界的观光客,百年来始终是京都的课题。而这篇文章更值得一读的,在于对大坂的描写。「(大坂)有一种在东京浅草、京都京极看不到的趣味。……(中略)……鸟瞰这城市,不像东京那样散漫,更像是一个有机体,可以玩味大坂市的形态与生态。」他仔细描写明治时期的大坂街景、大众艺能、以及人情世故,对杢太郎来说,不为外来游客存在的大坂,比起满是观光客的京都,更有情趣。

  而大正时期的京都,记载在芥川龙之介的〈京都日记〉当中。芥川多次造访京都,甚至以古时京都为背景,写下了有名的短篇小说〈竹薮中〉(黑泽明改编拍成电影题名为「罗生门」)、〈罗生门〉等,却鲜少在文章内提及自己的京都经历。这篇文章是他于大正七(一九一八 )年造访京都时,少数所写下的见闻。这趟旅程为他领路的,是京都出身的日本画画家小林雨郊(一八 九五—一九七六)。他们一同走过位于北区鹰峰的光悦寺、四条大桥、祇园花街、建仁寺的竹林,最后留在芥川心中的,是藏身于京都各处的竹林。他眼中的京都竹林,不仅无刚健之气,还透露出脂粉气息。

  宫本百合子于大正十五(一九二六)年刊载的〈京都人的生活〉、以及坂口安吾于昭和十三(一九三八)年刊载的〈本乡的林荫大道――学生街两样情〉,则用了不一样的角度来观察京都。

  宫本百合子出身东京,她在短短的文章当中,观察了京都人的生活并加以分析,从外在与特质、从男女分工与家庭结构,归纳出了结论――「京都人,无分男女,都是现实主义者」。坂口安吾曾数次短居京都,他眼中的京都,像是一条学生街,全被氾滥的学生佔领了,这些学生们霸道又高调。他拿京都来与东京的本乡做比较,本乡是东京首屈一指的文教区,东京大学的校区便位于此。此外,文中提到的牧野信一,可说是提拔坂口安吾成为小说家的恩人。

  与前述〈京坂见闻录〉一文相对的,是织田作之助〈大坂的忧郁〉。织田作之助出身大坂,擅于描绘大坂的平民生活。此篇文章写作于二战刚结束的昭和二十一(一九四六)年八月,描写了大坂的黑市、私菸、战后的萧条及不堪。「京都本来就是个美丽的都市。想到这是唯一躲过战火的大都市,看在损伤惨重,烧成一片灰色的大坂眼中,如今的京都更美了,简直像一场骗局,更使人觉得大坂肮脏」、「京都原是大坂的小妾,与那饱经灾害,残破、污秽的老公―大坂分手后,反而出落的更标致、更明艳了,甚到还找回生机」。作之助如此形容战后的京都与大坂,与前述的〈京坂见闻录〉相较,可看见半个世纪以来京坂依存关系的变化,值得令人玩味。

  追忆昔日京都

  柳宗悦在文章内写道「直到大正的尾声,我才听说晨市的事,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京都晨市〉)。上村松园也写道「京都的街头如今徒具古都之名,跟我小时候相比,已换上不同的风貌,宛如另一个国度……(中略)……我还是感到怀念,往日依旧美好」(〈京都夏景〉)。显然无论哪个年代,人们都在追忆上个年代的京都,缅怀京都逝去的人事物,而这种现象到了今日亦然。这正是因为京都有太多千百年来的「不变」与「变」,两道力量皆强劲又极端。人们面对着有如洪水般涌来的变动,措手不及,只得奋力抓住千百年来未曾变动的永恆,才能确保自己不被洪水吞噬。于是,文豪们见证了京都在各个年代经历过的变与不变,并且将这些变动,一笔一字,刻划在京都这本史书上。随着时光流逝,书页翻过了一页又一页,这些变动渐渐沉淀成为历史,千百年后,终将成为京都的另一笔永恆。

图书试读

◎京都晨市/柳宗悦
 
我从大正末年至昭和八年(注1:一九三三年),算起来在京都住了近九年的时间。如今回想起来,我应该多看看这古都与周边的文化遗迹。除了历史悠久的庙宇,我应该要接触附近的聚落,亲近他们的生活。我还错过在这古都里,如今仍然传承的各种手工艺工房。我应该到处走访,见识这些技术的工程、完成的作品。工艺品的类别肯定比我见识过的还多吧。关于这一点,再也没有比京都更强的地方了。  今日依然维持远古的传统。我只见识过一小部分,应该充分增广自己的见闻才是。现在想起来,只觉十分可惜。
 
不过我可没有虚度光阴。住在京都的期间,我对晨市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了不少知识。关于这一点,河井宽次郎(注2:一八九○~一九六六,陶艺家)可说是我的前辈。
 
晨市会在当月的特定日期与地点举办,最晚在早上六时许开始的市集。上至二手衣,下至缺角的木梳,什么都卖的市集。而且晨市不只在一处。诸如弘法晨市、天神晨市、坛王晨市、淡岛晨市、北滨晨市(注3:以上皆为京都的地名),会在不同的日子与地点举办。要把这些市集全都逛一遍,大大小小加起来,听了可别惊讶,一个月竟要二十余日才逛得完。其中最大的是每月为期二十一日的弘法晨市,也就是在东寺的市集,在宽广的寺内,摆着满满的商品。与每月二十五天的天神晨市号称双璧,这是在北野天神(注4:北野天满宫)寺内寺外,摆到无一空处的大型市集。
 
这些什么都卖的晨市非常吸引我。直到大正的尾声,我才听说晨市的事,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若是大正初期,甚至是更早的明治时代,卖的商品不知该有多好。随着时代发展,商品的品质下滑,我们经常听商人说:「这阵子完全没好货。」他们说得肯定没错。
 
不过,既然出了门,还是会买点东西。商人会在五点至六点之间,以手推车将商品送到晨市,杂货店那帮人早就在那里等车子,好货先被他们挑走了。六点出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最早也是七、八点才能抵达。来逛晨市的都民绝非少数,天气好的时候,经常都是人潮多到动弹不得的盛况。因此,我们永远都是排名第二、第三的买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如同与一位博学而又亲切的朋友一同漫步京都的体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里的气息、温度和声音。从熙熙攘攘的晨市到静谧的寺庙,从古老的街町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河畔,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生动而真实。 尤其让我难忘的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自己与当地人交流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比如,一位老奶奶向作者分享了她年轻时在这里生活的点滴,一位年轻的店主讲述了他如何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决心。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京都这座城市背后,最鲜活、最动人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我认为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生活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当我们在谈论京都时,总会想到那些庄严的寺庙、华丽的宫殿,但这本书却不厌其烦地带我们走进那些不起眼的街町,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巷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午后,一间老茶馆里传来的三味线乐声,老人们摇着扇子,品着抹茶,脸上带着宁静的微笑。那种慢下来的节奏,是现代都市人久违的慰藉。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鸭川河畔的描写。河水潺潺流淌,两岸的柳树随风摇曳,许多当地居民会在河边散步、野餐、或是仅仅是坐着发呆。书里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位老先生带着他的孙子,在河边放风筝,风筝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孩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快乐,老先生则慈祥地看着,眼神里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温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京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第一次去京都的经历。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懵懂的游客,忙于拍照打卡,却忽略了很多真正值得品味的东西。现在重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重新认识了京都。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仿佛能把你带入那个场景之中。我仿佛能闻到寺庙里烧香的味道,听到街町里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感受到河边微风的轻拂。 书里对京都四季景色的描写,更是美不胜收。无论是春日里樱花盛开的浪漫,夏日里绿意盎然的生机,秋日里红叶似火的绚烂,还是冬日里白雪皑皑的静谧,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经历了一次京都的四季轮回,让人心生向往,恨不得立刻动身前往。

评分

读完《我的图书名称为 和日本文豪一起游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庙,还有庶民生活…… 》,真的觉得好像跟着书中的脚步,重新认识了京都这座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城市。我一直觉得,旅行不仅仅是打卡景点,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当地的呼吸、温度和故事。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走马看花式的旅游指南,而是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娓娓道来京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书里描写的清晨,当阳光刚刚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空气中还带着露水的湿润,作者就带着我们去探访那些晨市。那些贩售着新鲜蔬菜、时令水果、还有各式腌渍小菜的摊位,散发出的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京都人日复一日的生活脉络。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一个卖豆腐的老婆婆的描写,她每天凌晨就起床磨豆腐,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透着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那种质朴的幸福感,透过文字都能传递过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身去感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京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京都人如何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侘寂”美学的讨论,它不是一种物质的堆砌,而是一种对不完美、对时间流逝的接受和欣赏。 书中描绘的一位制作陶瓷的老匠人,他的双手布满老茧,但他却能用它们捏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他对待每一次烧制都抱着敬畏之心,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学习。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生活本身的尊重,正是京都精神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那些平凡的细节之中。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日式美学情有独钟的台湾读者,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京都的所有想象,甚至超越了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玩转”京都的攻略,而是引导你去“感受”京都。它让你放慢脚步,去观察那些细微之处,去体会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美好。比如,书里对京都庭院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禅意,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苔藓,都仿佛经过精心布置,却又显得浑然天成。 尤其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京都的现代化进程,但又巧妙地将古老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在现代化的购物区,一家古老的和菓子店依然坚守着祖传的手艺,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这种新旧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正是京都独特魅力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京都的美,并不仅仅在于那些闪耀的过去,更在于它在时间长河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之处,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京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精致却又不失温情的生活哲学。书里描写的很多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小确幸。比如,一家小小的咖啡馆,老板每天都用心地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不同的咖啡豆,并与他们交流品尝心得。还有那些在自家门前摆放着当季鲜花的老奶奶,她们的举动简单而美好,却为整个社区增添了色彩。 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关于京都传统节日的描写。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庆典,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更是家族传承、社区凝聚的纽带。从花灯巡游到夏日祭典,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京都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建筑,更在于它世代传承的人文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学略有涉猎的读者,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京都与那些伟大的日本文豪联系起来。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探访他们曾经生活过、创作过的地方,来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当我们在祗园的石板路上漫步,想象着川端康成的笔下那些风情万种的艺伎,或是漫步在哲学之道,感受着西田几多郎沉思的痕迹,仿佛能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书里对一个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书店的描写,也让我颇有感触。那家书店保留着上个世纪的模样,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香气。店主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热情地向作者介绍各种珍贵的古籍,还分享了自己与几位文豪的旧事。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字的热爱,以及那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都让我感受到了京都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莫过于它对京都庶民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京都与“高雅”、“精致”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它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一面。那些在传统染坊里辛勤工作的匠人,他们将一生的技艺倾注于一块布料,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可贵。还有那些在小酒馆里,一边喝着清酒,一边畅谈生活的老人们,他们的笑容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豁达。 书里对一个社区节日的描写,更是让我热血沸腾。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活动,但参与其中的居民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孩子们穿着和服,在街上巡游,大人们则在路边敲打太鼓,演奏尺八,整个社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那种邻里之间的温暖和互助,那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让我看到了京都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场关于京都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关于风景,更是关于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京都的肌理,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质朴,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我特别欣赏书里对京都“慢生活”的描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京都却依然保持着一份从容和宁静。无论是老街巷里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是河边静静发呆的年轻人,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踏上京都的土地,去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