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

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田野調查
  • 武陵山區
  • 民俗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地方誌
  • 湘西
  • 土傢族
  • 少數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為一門以世界為田野的學科,人類學成長之道植根田野。在這裏,我們感受多元文化,體驗豐富生活,啓迪智慧,充實人生。我們秉承著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規範,滿懷人類學的期許走進武陵山間,親近龍河河畔,深入田間地頭。

  通過田野現場的教學與指導,學員們抒寫瞭集體田野的篇章。在這裏,我們分享田野生活的點點滴滴,共同領略田野的文化震撼,記錄世界與人生的多彩筆記。集體田野是田野調查一種新的訓練嘗試,青年學子在集體的深耕中感悟文化魅力,同時,這種嘗試與創新也承載著學術夢想、社會關懷、生活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阡


  湖北省荊州市人,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人類學博士。現任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係主任、西南大學城鄉統籌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國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所所長,教授。兼任中國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學學會副秘書長。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專長為族群與區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流域人類學。著有《勾町古國文韻――廣西西林人類學考察》、《「邊緣」的「中心」――龍河流域土傢族村落的文化變遷與族群建構》、《美美與共:渝東南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自為與共用:連片特睏地區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社會基礎》等。
 

圖書目錄

序:永遠不結束的故事—關於團體式田野工作的知識論/潘英海
序:田野一個月,發現心中最美的人類學/張文義
前言:風從西南來
第1天‧7月31日 齣發前的憧憬
第2天‧8月1日 漫遊橋頭國
第3天‧8月2日 「掛」在懸崖上
第4天‧8月3日 「他們要來吃飯」!
第5天‧8月4日 「大寨坎」,又來瞭?!
第6天‧8月5日 神仙牌
第7天‧8月6日 靈堂旁的歌舞團
第8天‧8月7日 塵歸塵,土歸土
第9天‧8月8日 文化變遷
第10天‧8月9日 打酸糟
第11天‧8月10日 男婚女嫁
第12天‧8月11日 信仰
第13天‧8月12日 消費
第14天‧8月13日 成傢與分傢
第15天‧8月14日 曆史的記憶
第16天‧8月15日 說吉利話
第17天‧8月16日 黃金係列
第18天‧8月17日 天方夜譚
第19天‧8月18日 算命
第20天‧8月19日 壽比南山
第21天‧8月20日 敢問路在何方
第22天‧8月21日 修生基
第23天‧8月22日 贈送布鞋
第24天‧8月23日 離彆
後記
特彆緻謝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給我帶來瞭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神之旅。我並非人類學專業背景,純粹是被書名中“武陵”二字勾起的古樸想象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描繪桃源仙境,或是探討古代風物的曆史散文。然而,當我翻開它,卻被作者筆下那生動而真切的田野生活深深地吸引。書中的敘事並非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細微之處,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幾乎被遺忘的角落,那些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他們的日常、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被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齣來。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山村野徑,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樸實無華的生活氣息。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她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故作高深,隻是將她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有時,我會因為書中人物的淳樸而感動,有時,又會因為他們麵對生活睏境時的堅韌而若有所思。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含義,它不僅僅是衣食住行,更是一種與土地、與人、與傳統的連接。它讓我意識到,在我們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那些更為根本的東西,或許正悄然流失。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節慶和習俗的描繪,那些代代相傳的儀式,背後承載的是怎樣的情感和信念,作者的筆觸讓這些古老的傳承煥發瞭新的生命力。

评分

《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這本書,在我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讓我陷入一種沉思。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風俗人情的百科全書,會充斥著大量的學術術語和理論分析。然而,它呈現給我的,卻是一份份飽含情感的生命敘事。作者以一種極其樸實的語言,描繪瞭她與當地居民在田野中的點滴互動。這些互動,有時是簡單的問候,有時是深入的交流,有時甚至是一起勞作的汗水。正是這些平凡的瞬間,構建瞭書中豐富而立體的社會圖景。我被書中人物身上所展現齣的那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所摺服,他們對土地的敬畏,對季節的遵循,以及在有限的資源下所創造齣的獨特生活方式,都讓我反思我們現代社會中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和破壞。同時,我也看到瞭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傳統文化所麵臨的挑戰和衝擊,以及人們在傳承與發展之間所做的努力和掙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敏銳,她能夠捕捉到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之下的深層含義,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是瞭解,更是去感受和體會。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人類學研究,並非僅僅是紙麵上的理論,而是紮根於真實的土地,與鮮活的生命對話。

评分

初讀《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我的期待是能夠窺見某種神秘的地域文化,或許會有一絲探險的獵奇感。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的是復雜而真實的人性。作者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觀察者,她將自己完全沉浸在田野之中,與當地人一同生活,一同勞作,一同分享喜悲。這種“融入”的態度,使得她筆下的記錄充滿瞭溫度和共情。我常常被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所打動,比如一次祭祀儀式前,人們臉上虔誠的錶情;比如一位老人講述傢族曆史時,眼中閃爍的光芒;又比如孩子們在田埂上追逐嬉戲的歡聲笑語。這些碎片化的場景,通過作者的梳理和串聯,構成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讓我得以深入理解那個地方的人文肌理。書中的人物並非符號化的“少數民族”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煩惱,有自己的欲望,也有自己的智慧和堅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記錄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尊重和審慎,她不評判,不預設,隻是默默地觀察和傾聽,然後將這份真誠帶給讀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生命,都蘊藏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和價值,而人類學的價值,恰恰在於發現和記錄這些被遺忘的光芒。

评分

《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部充滿溫度的社會縮影。我原以為會讀到一些枯燥的民族誌,但實際內容卻遠超我的想象,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和生動的方式,展現瞭作者在田野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人物刻畫的細緻和深入,她沒有將當地居民簡單地標簽化,而是努力去捕捉他們復雜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失落。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為書中的某一個人物而動容,為他們的堅韌而感動,為他們的智慧而摺服。這本書也讓我對“田野調查”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數據的收集,更是與人建立連接,感受生命的過程。作者在記錄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同理心和尊重,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她用一種溫和的筆觸,講述著那些可能被主流社會所忽視的故事,那些關於生存的掙紮,關於傳統的堅守,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它讓我看到,即使在偏遠的山區,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充滿著智慧和韌性的。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旅程,它讓我們有機會去看見,去感受,去思考,那些與我們不同,卻同樣珍貴的生命。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關於遙遠地方的傳說和故事充滿好奇,當我在書店看到《武陵縱歌:人類學田野筆記》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想象。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本書,走進一個我從未觸及過的世界,感受那裏獨特的風土人情。而這本書,也確實滿足瞭我最初的期待,並且帶來瞭更多的驚喜。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方的介紹,更是關於“人”的故事。作者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用她的眼睛去觀察,用她的耳朵去傾聽,然後用她的筆去記錄。我仿佛跟著她一起,穿梭在蜿蜒的山路,感受著清晨的露珠,聆聽著炊煙升起的聲音。書中關於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描寫,是如此的生動逼真,讓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他們的麵容,聽到他們的笑聲,甚至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情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傳統節日的描寫,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以及背後蘊含的社群情感和文化意義,都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人類的多樣性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社群的獨特生活中。它是一次真實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探索,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