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中華(下)宋代~民國之捲

服飾中華(下)宋代~民國之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服飾史
  • 宋代服飾
  • 明代服飾
  • 清代服飾
  • 民國服飾
  • 中國服飾
  • 傳統服飾
  • 文化史
  • 曆史
  • 服飾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巨作~
跨越曆史長河,中華服飾七韆年實物匯整,
以物證史,研究者必備資料集。

  【下冊內容】
  ◎第一章 宋代的服飾 
  ◎第二章 遼、西夏、金與元代的服飾
  ◎第三章 明代的服飾  
  ◎第四章 清代的服飾  
  ◎第五章 中華服飾文明邁嚮平民化、大眾化  

  中華服飾源於舊石器時代,在7000年前,
  已經發明絲、麻等紡織物縫製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飾,
  和用骨、角、貝、玉、陶等材料製造的美化生活的裝飾品。

  中華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創造的豐盛華美的原始服飾文化,舉世獨步。
  夏商周時期,中華服飾進入以「禮」為規製的發展階段,
  服飾意識與天地同構,內涵深邃。
  漢代以後,以儒學為理念的服飾製度,使服飾品類和材質工藝不斷發展提升。
  數韆年來,華夏服飾不斷受到少數民族和域外異質服飾文化的滋養,
  使中華服飾不斷創新和豐富,形成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服飾傳統,為世人所稱羨。

  本書根據以物證史的理念,按曆史順序,
  以最簡明易懂的文字與服飾實際文物的圖片相對照,
  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中國自原始社會至今的服飾發展,
  注重介紹服裝形式、服飾製度、服裝麵料、服飾紋樣、首飾配飾的具體麵貌。
  特彆著重考古科學的成果與曆史文獻相印證,內容豐富,史料詳實,附圖精美,
  各圖均有詳細圖文說明,適閤高等院校專業教學教材,
  以及作為戲劇影視界服裝設計、服裝裝飾界創新設計、
  美術工作者專業創作和藝術品收藏者鑑彆真僞的優良讀物,
  為迄今齣版的中國服飾藝術史類書籍中內容最全麵、圖片最豐富、編排最科學,
  具有曆史研究價值、藝術鑑賞價值、收藏價值且兼具普及價值的學術巨著。

本書特色

  ◎師承瀋從文,繼《中華服飾五韆年》古服飾研究另一高峰:

  3大服飾研究權威攜手閤作,從夏商周~隋唐五代、從宋代~民國,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第一手史料匯整,體現中華一脈相承的七韆年服飾文化,為該領域必備經典著作。

  ◎以物證史,體現各朝代官場、民間服飾製度、文化變遷之軌跡:
  各朝代服飾特徵、官服製度、民間流行衣裝、服飾禁忌、改革等分章節介紹,圖文相佐,流變清晰,體現服飾發展曆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首飾與其他穿戴象徵,多彩紛呈的中國傳統工藝形成內涵探討:
  首飾、配飾、冠帽、鞋履、帶鈎、篦梳……史料不清處以手繪補足,各藝術形式交織並陳,體現著裝者身分地位、財富、品味考究,形式,考證、記錄紮實。
 
書籍介紹:錦綉芳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流變與傳承 捲宗名稱: 錦綉芳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流變與傳承(第一捲) 適用範圍: 本捲主要聚焦於中國先秦至唐代(不含宋、元、明、清)的服飾文化、禮製變遷及其藝術特徵的深度剖析。 --- 第一部分:黎明之初——夏商周的禮製服飾與“衣冠上國”的奠基 引言: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第二皮膚”,它不僅遮蔽身體,更承載著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與審美情趣。本部分將追溯中國服飾體係的源頭,探究其如何在文明的初期,被賦予嚴格的政治與宗教意義。 第一章:先秦服製的萌芽與確立 1.1 史前服飾的考古學證據: 簡述新石器時代至夏代早期,衣料的初步發展(麻、絲的雛形),以及對“深衣”概念的早期想象。 1.2 夏商的巫術性服飾: 探討青銅文化背景下,服飾如何與祭祀儀式深度結閤。重點分析上層貴族服飾上的“饕餮紋”與“雷紋”等裝飾母題的象徵意義,以及冕服製度的初步形態。 1.3 周代禮樂製度下的服飾革命: 詳細解析西周“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剖析《周禮》中對官員等級、朝覲禮儀所規定的冠、裳、帶、履的具體形製。著重闡釋“玄上絳下”的色彩規範及其背後蘊含的宇宙觀。 1.4 春鞦戰國的服飾思潮碰撞: 考察禮崩樂壞的時代,服飾在各國間的差異性發展。楚國服飾的浪漫化傾嚮(深衣的寬鬆化),以及中原諸國對周製禮儀的堅守與變異。 第二部分:百傢爭鳴中的形製創新——秦漢的“法服”與“常服” 引言: 秦朝大一統的建立,意味著服飾標準的空前統一。漢代則在繼承秦製的基礎上,將儒傢思想全麵融入服飾的細節之中,形成瞭影響後世韆年的“漢服”基礎。 第二章:秦漢的製度化與大一統服飾 2.1 秦代的尚黑與法製化: 探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尚黑”的政治色彩策略。分析秦代官服(如襜褕、麯裾)的形製如何體現中央集權的威嚴。 2.2 漢代服飾的體係化與麯裾的演變: 重點研究漢代禮服(如朝服、祭服)的結構。麯裾的穿法與展開後的視覺效果,如何象徵著“麯閤之道”。 2.3 袍服的興起與常服的普及: 論述直裾袍作為日常服飾的普及過程,以及“襦裙”形製在女性中的地位鞏固。解析漢代帛畫、畫像石中反映的社會階層服飾差異。 2.4 漢代織綉工藝的巔峰: 專門分析漢代“織錦”、“緙絲”的早期技術,以及對衣緣、袖口裝飾的工藝要求。 第三部分:鬍漢交融的絢爛篇章——魏晉南北朝的飄逸與風骨 引言: 這是一個思想解放與民族大融閤的時代。服飾不再僅僅是僵硬的禮製符號,而是開始展現齣士人的精神追求——魏晉風度,這使得服飾的綫條和氣韻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 第三章:玄學思潮下的服飾審美 3.1 魏晉士人的“寬博”風尚: 深入分析“褒衣博帶”的流行原因。探討玄學思想如何影響瞭衣衫的剪裁,追求寬鬆、自然、灑脫的藝術效果。 3.2 襴衫與褲褶的實用性革新: 考察鬍服(如褲褶)在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影響下的融入。分析襴衫這一形製如何適應當時的社會生活,並成為後世官服的重要基礎。 3.3 南北朝的服飾差異與融閤: 比較南朝的文雅清瘦與北朝的粗獷健碩。重點研究漢族服飾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以及“漢化”過程中服飾的互相吸收。 3.4 刺綉與紋樣的抽象化: 魏晉時期,服飾紋樣從具象的神話圖案轉嚮更具寫意和象徵意味的植物、幾何圖案,體現瞭審美情趣的升華。 第四部分:盛世氣象的登峰造極——隋唐的開放、華麗與多元 引言: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最自信、最開放的時代。其服飾文化吸收瞭西域乃至更遠方的元素,形成瞭氣度恢宏、色彩斑斕的盛唐氣象,對東亞文化圈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四章:萬國衣冠拜長安 4.1 隋代服飾的承上啓下: 簡述隋朝如何以製度化的方式整閤瞭南北朝的服飾元素,為唐代的開放奠定基礎。 4.2 初唐服飾的保守與革新: 考察初唐時期對隋代製度的繼承,以及武德時期對傳統儀式的迴歸。 4.3 盛唐服飾的“鬍化”與時尚前沿: 深度解析唐代女性服飾的革命性變化。重點關注“袒領裝”(U型領)的齣現及其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分析“鬍服”、“圓領袍”在唐代各個階層中的廣泛應用。 4.4 裙裝形製的再造: 詳細描繪“高腰襦裙”(齊胸襦裙)的結構,探討其在視覺上拉長身段、增強女性麯綫美的效果。分析“帔帛”在舞蹈與日常中的佩戴方式。 4.5 織染工藝的繁盛與服飾色彩哲學: 探討唐代“絞纈”、“蠟染”等染色技術的成熟。分析唐代服飾對“紅色”、“紫色”的偏愛,及其所代錶的富貴與活力。 4.6 宮廷服飾與“品色衣”製度: 詳述唐代對官員服飾的嚴格規定,如“品色衣”製度對不同官階的顔色、佩玉、腰帶材質的細緻劃分,體現瞭高度集中的權力體係。 --- 結語: 本捲通過對夏商周禮製服飾的奠基、秦漢法服的製度化,魏晉風度的浪漫轉嚮,直至隋唐盛世的多元融閤,勾勒齣中國古代服飾藝術在萌芽期到成熟期的重要發展脈絡。它清晰地展示瞭服飾如何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記錄瞭社會結構、思想潮流和審美品味的深刻變革。讀者將從這些精妙的剪裁、嚴謹的製度和絢爛的色彩中,窺見中華文明初創時期的獨特神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能福


  黃能福,原名黃能馥,男,漢族,浙江省義烏市人,1927年齣生。1942年義烏縣立初中肄業後在傢務農,1949年被母校聘為語文教員。1950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1953年因院係調整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係,當年本科畢業留校讀研究生,並任工藝美術研究室祕書,全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展覽會會場管理組副組長、少數民族館館長。1955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藝術院校統一教材編選組員兼祕書。1982年起曆任中國流行色協會學術顧問、專傢委員會委員。1983年任國傢科委、科技館赴加拿大「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展覽會」紡織科技顧問。1987年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總顧問。198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休,同年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兼實用美術部主任。1992年任紡織工業部服飾博物館總顧問。1994年任北京現代實用美術學院名譽院長。1961年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1981年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並任中國工藝美術館顧問,中國雲錦協會顧問。2008年10月被中國美術傢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奬。2009年5月受聘為蘇州大學兼職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服裝顧問。

陳娟娟

  女,北京人,漢族,1936年齣生。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國傢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代絲綢文物復製中心副主任。曾先後擔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顧問、蘇州絲綢文物復製中心副主任、中國絲綢文物研究復製學術顧問、中國服飾藝術博物館籌建處顧問、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刺綉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服飾研究會研究員。1956年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師從瀋從文先生研究中國古代織綉文物。四十餘年,一直從事古代織綉文物的研究、分析、鑑定工作,為故宮及兄弟博物館分析鑑定瞭數以萬計的織綉文物。

  主要學術著作見黃能福簡曆中的閤著部分;此外還與他人閤著《國寶》、《故宮博物院藏寶錄》等,並在《文物》、《文物報》、《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學術報刊發錶專業論文四十餘篇。2005年其專著《中國織綉服飾論集》由紫禁城齣版社齣版,編入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2002年3月,被《中國文物報》評選為全國文博考古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傢學者之一。

黃鋼

  男,北京人,漢族,1961年齣生。著名織綉文物收藏傢、畫傢。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00年個人作品在德國慕尼黑、柏林、漢堡、法蘭剋福聯展,並在中國香港J畫廊舉辦個人展。20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在美國紐約、芝加哥參加亞洲藝術博覽會和IN SEARCH OF畫廊畫展。2002年在美國紐約寶林畫廊參加紐約博覽會畫展和上海藝術博覽會畫展。2003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作品展,在美國西雅圖沃爾茨畫廊參加亞洲現代藝術聯展及美國芝加哥沃時畫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畫展。2004年參加美國匹茲堡藝術學院畫廊中國藝術傢聯閤巡展、韓國漢城國際博覽會及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畫展。    

  2005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6年在中國颱灣平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7年在法國巴黎JGM GALLERY參加「毛,當代視覺」畫展,在北京A空間參加北京與紐約十位藝術傢聯展,在中國香港安娜寜畫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8年在中國颱灣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北京的記憶」個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遠方的呼喚」個人作品展,並參加北京的「新東方精神」、「藝術史裏外」、「流動的星」等聯展。2009年參加由深圳美術館、湖北美術館舉辦的「曆史的圖像」展,參加由日本東京都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6年 編著《中國龍袍》(與黃能福閤著),由紫禁城齣版社與灕江齣版社聯閤齣版。2008年 11月由保利藝術博物館、凱鏇藝術空間編著《黃鋼 HUANG GANG》大型畫冊,由人民美術齣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宋代的服飾  
.一、封建衰敗期封閉保守的文化背景
.二、宋代的冠服製度
.(一)祭服
.(二)通天冠、遠遊冠服
.(三)朝服
.(四)公服
.(五)時服
.(六)襆頭形製的變化
.(七)宋代文人的巾帽
.(八)宋代的甲胄
.(九)宋代命婦的服裝
.三、宋代男子的一般服裝
.(一)袍
.(二)襦、襖
.(三)短褐
.(四)褐衣
.(五)衫
.(六)直掇
.(七)襴衫
.(八)道衣
.(九)鶴氅
.(十)褙子、半臂
.(十一)鏇襖與貉袖
.(十二)宋代平民百姓所穿服裝
.(十三)宋代大理國
.四、宋代婦女的一般服裝
.(一)襦、襖
.(二)衫
.(三)袍
.(四)褙子
.(五)半臂
.(六)背心、裲襠
.(七)圍腰
.(八)抹胸、裹肚
.(九)裙
.(十)褲、褌(裩)
.(十一)足履
.五、宋代婦女的頭飾
.(一)冠飾
.(二)發式
.(三)花子
.六、宋代流行的服飾紋樣
.七、福州南宋黃昇墓齣土的服飾
.(一)褂
.(二)單衣
.(三)褙子
.(四)夾衣
.(五)背心
.(六)褲
.(七)裙
.(八)抹胸
.(九)佩綬
.八、福州茶園山南宋墓及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齣土的服飾
.九、1987年貴州平壩棺材洞齣土的宋代蠟染棉布服裝
.十、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齣土的服飾
.(一)短衣
.(二)褲
.(三)衫
.(四)絲綿袍
.(五)抹胸
.(六)裳
.(七)絲綿蔽膝
.(八)菱紋綺履
.(九)紬襪褲
.(十)羅麵貼綉褡褳
.(十一)漆紗襆頭
.十一、齣土的宋代首飾品
.(一)發飾
.(二)耳飾
.(三)頸飾

.第二章 遼、西夏、金與元代的服飾  
.一、遼國服飾
.(一)遼國服製
.(二)契丹人的發式
.(三)遼國皇後服飾
.(四)遼國服裝對漢族的影響
.(五)繪畫作品描繪的契丹人服飾形象
.(六)遼國的服裝和首飾文物
.二、西夏服飾
.(一)西夏建國的曆史
.(二)西夏人服飾形象的資料
.(三)齣土的西夏紡織衣料
.三、金代服飾
.(一)金代服飾製度
.(二)《金史‧輿服誌》所記男子官服形式
.(三)《金史‧輿服誌》所記女子服飾
.(四) 考古發現的金代服飾
.四、元代服飾
.(一)元代濛古人的發式
.(二)元代的冠服製度
.(三)元代的質孫服
.(四)元代的禁服令
.(五)元代的女服
.(六)元代的服飾名目
.(七)齣土的元代首飾
.五、遼、西夏、金、元時期的服飾紋樣

.第三章 明代的服飾  
.一、明代服飾發展的背景
.二、明代的官服製度
.(一)皇帝冠服
.(二)皇後冠服
.(三)文武官冠服
.(四)命婦冠服
.(五)明代冠服的禁令
.(六)明代服裝的幾種基本款式
.(七)明代的巾帽
.(八)明代的履製
.(九)明朝中後期服飾風尚的變化
.三、明代的絲綢衣料
.(一)緞類
.(二)絹類
.(三)羅類
.(四)紗類
.(五)紬類
.(六)改機 (雙麵錦)
.(七)絨類
.(八)綾類
.(九)絲布
.(十)錦類
.(十一)緙絲
.四、明代的服飾紋樣
.(一)明代龍袍的幾種款式紋樣
.(二)明代宮中的時令服裝花式
.(三)明代服飾紋樣中的吉祥圖案
.(四)明代服飾紋樣的藝術特色
.五、北京定陵齣土絲綢文物的保護與科學復製
.六、明墓齣土的首飾佩飾
.(一)首飾
.(二)耳飾
.(三)手飾和臂飾
.(四)琥珀念珠
.(五)七事兒
.(六)腰帶
.(七)佩飾
.(八)紐扣

.第四章 清代的服飾  
.一、清代服飾發展的背景
.二、清代的冠服
.(一)冠帽
.(二)清代男子冠服
.(三)清代婦女冠服
.(四)清代冠服配飾
.三、清代一般服飾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飾
.(二)清代女子一般服飾
.四、清代軍戎服
.五、清代宗教服裝
.(一)道教服裝
.(二)佛教服裝
.六、清代戲劇服裝
.七、上用衣料盒

.第五章 中華服飾文明邁嚮平民化、大眾化  
.一、太平天國服裝
.二、袁世凱復闢帝製
.三、孫中山先生創導的中山服
.四、旗袍的黃金時代
.五、衫裙裝的簡化
.六、婚禮服
.七、女衫
.八、鬥篷
.九、列寜裝、軍便服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序二

  黃能福教授、陳娟娟研究館員和黃鋼的專著《服飾中華—七韆年藝術巨作》快要齣版瞭,他們要我為此書作序,我於此道實屬外行,因此也隻能說些外行話。

  我國素稱「衣冠文物」之邦,這「衣冠文物」大概就相當於「文明」、「文化」之類的意思。於此可見,「衣冠」也就是「服飾」,確實就是「文明」或「文化」的象徵。

  考我國的原始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早在距今4000年到8000年的時期內,我國境內不論東西南北,已經有數以韆計的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發生瞭,這許多原始文化,有不少是自生的而不是由一處嚮四周傳播的。但是偉大而豐富復雜的中華文化,並非僅僅是這許多原始的自生的文化,而是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由這許多原始文化交融發展而成的。在交融發展的過程中,又有一種作為主體的文化在起著主導的作用,這種主體的文化,也就是華夏的文化或中原的文化。研究我國的原始文化或早期文化,這多元論、交融論和主體論是緊密連係的,三者缺一不可。僅僅承認其中之一或之二,都是不全麵的。

  服飾是文化的象徵和代錶,我國的服飾史,有著與原始文化同樣長的曆史,如果從周口店山頂洞人製造的骨針算起,則已經有2.5萬年的曆史瞭,它遠遠超過瞭以新石器時期計算的原始文化的曆史。由此看來,中國的服飾史,也應該是多元的、交融的和有主體的。

  服飾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徵,人類之所以區彆於動物,是因為能直立,能勞動,能進行高級的思維,能用語言交流。服飾就是高級思維的成果。服飾的發展,也反映瞭人的思維的發展,生産和生活方式的發展,審美觀念的發展。

  從服飾,可以區彆各個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古人對民族服飾的區彆是十分重視的。孔子曾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就是說,改變服飾,當亡國奴是絕不容許的。所以明末清兵入關,下薙發令,易服,造成瞭漢人的奮死反抗。

  從服飾,也可以區彆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等級。大傢知道,在封建時代,從皇帝、文武百官,到庶民,到刑徒(罪人),在服飾上是有嚴格的區彆的,絲毫也不能混淆。

  從服飾,也可以反映我國紡織業的發展,皮裘業的發展,印染業的發展。我們看到浙江吳興錢山漾齣土的4700年前的絲織物,不能不感到我們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我們看到各地博物館所藏的漢唐織物,尤其是看到馬王堆齣土的西漢初年的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公分,兩袖通長190公分,領邊、袖邊還鑲有5.6公分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隻有48剋,不足一兩(50剋),不能不為之驚嘆。我們在敦煌莫高窟見到的北魏和唐代的塑像,其服飾之華麗名貴,簡直莫可名狀,雖然是繪畫,並不是實物,但這必然是依據服飾實物描繪的,絕非虛構。

  從服飾,也可以看到我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從上舉這些例證,尤其是現存各地博物館的各個時期的服飾和織物,可以充分證明,我國的服飾文化,有著輝煌燦爛的曆史。所以一部服飾史,也就是一部中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常說,曆史是圓柱形的,不是平麵的。那麼,服飾史,也就是圓柱形的曆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常說,無論是學文學還是學曆史的,不能光學空洞的理論。理論是重要的,但要與實際結閤,涉及具體事物,則要與具體事物結閤。漢詩《陌上桑》描寫羅敷的服飾:「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如果結閤服飾史與齣土文物對照來看,那麼這許多描寫就立體化瞭,讀者所得的概念就不是平麵化的瞭。同樣,杜甫的《麗人行》說:「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㔩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隱稱身。」這許多描寫,如果能與唐畫、唐墓的壁畫以及齣土文物來對照,所得的結果,自然也就不會停留在概念化上瞭。

  前些年,我在作校注《紅樓夢》的工作,在第三迴鳳姐齣場時,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

  一語未瞭,隻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瞭,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係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隻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係著豆綠宮縧,雙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灑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麵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啓笑先聞。

  這一段描寫,光是服飾和佩戴,就有八種,如果將這樣一個角色搬上舞颱或螢幕,就必須首先解決角色的全身服飾,而我們在注釋過程中,就是調查瞭不少博物館,參考瞭不少實物纔得以初步解決的。

  由此看來,一部服飾史,卻牽動著整個文化史或者說整個曆史。也因此,一部服飾史的作用,何止於服飾,它實在是讀文化史、文學史、曆史等所不可缺少的。

  昔年,瀋從文老先生索居鬥室,撰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我曾去拜訪過他,丈室之中,隻能放一張雙層床(上層放書,下層睡覺),一張二屜桌,此外就再無寬綽之地瞭,但瀋老終於完成瞭此皇皇巨著,為中國服飾研究樹立瞭豐碑和典範。以至於今天我們談到服飾研究,就自然而然地會懷念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但是,曆史是發展的,學術也是發展的,從那時以來,我國的考古發掘,又有瞭許多進展,何況已齣土的文物,也難於以個人之力去窮盡究索,故近年來服飾研究之作,續有所齣,足證這一學術領域的蓬勃氣象。

  黃能福及其已故夫人陳娟娟兩位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絲綢織綉、文物考古專傢,工藝美術專傢,他們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印染織綉》上、下集,早已馳譽國內外,他們有關這一領域的其他專門論著,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捲》、《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捲》和《中國服裝史》、《中國服飾誌》等,也久為學術界所珍視。現在這部《服飾中華—七韆年藝術巨作》,則更是他們的皇皇巨著。他們根據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按照人類演化的曆程,以大量具體的考古材料與中國原始神話相對照,探討瞭中國原始服飾藝術的起源及演變,把中華原始服飾的研究推嚮深入。

  服飾文化具有精神和物質兩重屬性,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觀念給予服飾藝術以內容的製約和形式的規範,時代的物質生産和科技發展給服飾藝術的發展提供瞭物質的依據,而多元文化的交往和相互融匯,是繁榮發展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條件。《服飾中華──七韆年藝術巨作》抓住以上脈絡,按照時代順序,分章論述我國各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並參照曆史文獻和考古實物圖文並茂地介紹章服製度、服裝麵料、印染織綉科技、紋樣色彩、服裝款式、首飾佩飾的基本麵貌,從而揭示中華服飾藝術的光輝成就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為瞭照顧可讀性和興趣性,他們還盡量採用白話文配閤圖片,做到既通俗易懂,又有學術深度。這是與他們數十年從事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印染織綉美術設計及史論、中國古代織綉文物鑑定、中國服飾、藝術史研究的實踐,掌握瞭豐富的曆史文獻資料和形象資料,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修養分不開的。就形象資料而言,本書已經包容瞭目前國內外齣土和收藏的各個曆史時代有關服飾藝術文物資料的精華,內容之係統廣泛,包容量之豐富,也可說是空前的。我相信,這樣一部體大思精的學術著作,它的問世,必將對我國的服飾史、服飾藝術研究,乃至於服飾文化的研究,産生有力的推動作用。

  我個人讀書,一嚮喜歡旁搜遠鑽,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學一句現在時髦的話,叫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問題。其實蘇東坡早就提齣瞭「八麵受敵法」,也就是從多角度去「攻書」(古人稱讀書叫「攻書」),從書的一麵說,就要多角度地受攻。現在有此一部淵深而又曉暢的服飾藝術史專著,對我來說,無疑是增加瞭一個讀書的角度,多瞭一個憑藉,我自然欣喜無量,我自然也為天下的讀者欣喜無量。承濛本書著者要我寫序,我就把我的這一點私心竊喜和盤托齣,公之於世。至於其中謬誤,我自然希望得到專傢和讀者的教正。
 
馮其庸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原院長,紅樓夢學會會長,
書畫傢,研究員,著名學者,現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到瞭元代,這本書展現瞭其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服飾上融閤瞭漢族與濛古族特色的獨特魅力。我一直對元代的“質孫服”很好奇,書裏不僅給齣瞭詳細的圖示,還解釋瞭它的穿著方式和功能,原來這種方便活動的袍服,對於當時騎射生活至關重要。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忽略元代統治階級對漢族服飾的繼承和改造,比如對官服製度的沿襲,以及在材質和紋樣上的微妙變化。書中對於元代女性服飾的描繪,特彆是“上衣下裳”的搭配,以及不同階層女性服飾的差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女性形象有瞭更生動的想象。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元代服飾在當時社會地位、民族身份象徵作用的分析,這讓我明白,服飾從來不僅僅是遮體禦寒的工具,更是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评分

讀《服飾中華》(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服飾的理解是多維度的。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服飾的“形”,更是在挖掘服飾的“神”。他會從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對外交流等多個角度,來解讀服飾的産生和演變。比如,書中對元代服飾中馬具、弓箭等元素的體現,就讓我明白瞭服飾與軍事、遊牧文化之間的緊密聯係。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對中國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本書對清代服飾的梳理,更是讓我看到瞭漢族與滿族服飾文化的深度融閤。我一直對清代的“旗袍”和“馬褂”很感興趣,書中對其起源、演變、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場閤的穿著方式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特彆是對旗袍的早期形態以及後來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式的過程,書中都給齣瞭清晰的脈絡。書中對清代官服的描繪,如“龍袍”的形製、紋樣、顔色,以及其象徵意義,都讓我對清朝的皇權和統治有更直觀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清代各民族服飾特點的介紹,不僅僅是漢族和滿族,還包括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這使得我對清代的服飾文化有瞭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

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梳理服飾史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比如,在介紹宋代服飾時,會提及當時的節日慶典、宴飲聚會等場閤,以及人們在這些場閤的穿著打扮。在介紹明代服飾時,會穿插講述一些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文人雅趣。這種將服飾與生活場景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曆史人物和服飾都鮮活起來,也讓我對古代社會有瞭更生動、更感性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冊,更是一部充滿曆史智慧的著作。它讓我明白,每一件服飾都承載著一段曆史,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比如,書中對宋代服飾材質的考證,從絲綢的種類、染織工藝,到當時人們對服飾的追求,都展現瞭宋代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傳統服飾元素,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作者在引用文獻和考古發現時,嚴謹的態度和紮實的功底,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深信不疑。

评分

明代的部分,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服飾中華》(下)對明代官服、命婦服飾、士人服飾的梳理,嚴謹而詳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補子”的解讀,書中不僅解釋瞭不同官職對應的補子圖案,還深入探討瞭補子製度的起源、發展及其在明代官場中的重要意義。看到那些精美的補子圖案,我仿佛能感受到明代森嚴的等級製度和禮儀文化。對於明代女性服飾,如“襖裙”、“比甲”等,書中都有細緻的圖文展示和曆史考據,讓我得以窺見當時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特彆是對明代“鳳冠霞帔”的詳細介紹,從其形製、材質到穿著場閤,都讓我對中國古代婚禮習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明代服飾中“交領右衽”的強調,以及一些細節上的演變,都展現瞭曆史的細微之處。

评分

總而言之,《服飾中華》(下):宋代~民國之捲,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令人滿意的一本關於中國服飾史的書籍。它不僅內容豐富、考證嚴謹,而且敘述方式生動、解讀深刻。它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曆史文化的新窗口,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服飾智慧和審美情趣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傳統文化、以及服飾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受益匪淺!

评分

這套《服飾中華》(下):宋代~民國之捲,簡直就是我心目中對中國古代及近代服飾史最權威、最詳盡的解讀!作為一名對曆史服飾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從宋代到民國這段漫長而精彩的服飾演變過程的書籍。我翻閱過不少資料,但總覺得碎片化,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服飾中華》(下)徹底滿足瞭我的需求。首先,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時期,對服飾的形製、材質、紋樣、色彩、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闡述。 宋代的部分,我尤其喜歡它對“褙子”和“衫”的詳細講解,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展示,更是從考古發現、傳世畫作、文獻記載等多方麵進行佐證,甚至對不同時期褙子的演變也做瞭清晰的辨析。它告訴我,原來我們現在理解的“褙子”在宋代有著如此豐富的形製變化,從最初的無袖到後來的兩側開衩,再到與裙、褲的搭配方式,都體現瞭當時社會審美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書中對宋代女性服飾的描繪,比如“麯裾”、“直裾”的區分,以及裙子的顔色、款式,都讓我大開眼界。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探討瞭宋代男子服飾的特點,如官服的等級製度、士人服飾的雅緻,甚至連尋常百姓的衣著都有涉及,這使得對宋代服飾的認識更加立體和全麵。

评分

民國時期,是中國服飾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服飾中華》(下)對這一時期的服飾變遷的解讀,簡直太精彩瞭!我一直對民國初期的“襖裙”以及後來旗袍的齣現很感興趣,書中對這些服飾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受到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響,都有著非常深入的分析。書中不僅展示瞭不同時期旗袍的款式變化,還探討瞭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流行情況,以及它如何成為瞭一種新的女性時尚符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民國時期男子服飾的介紹,從傳統的長袍馬褂到西裝的引入,以及它們如何並存、融閤,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的社會轉型和文化碰撞。

评分

這本書在論述方式上也極具匠心。它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珍貴圖片、細緻的圖解,以及引人入勝的文字,將曆史的畫麵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古代服飾細節的放大呈現,比如一針一綫、一抹色彩,都經過瞭細緻的描繪和解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手觸摸那些古老的衣物。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