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华(下)宋代~民国之卷

服饰中华(下)宋代~民国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服饰史
  • 宋代服饰
  • 明代服饰
  • 清代服饰
  • 民国服饰
  • 中国服饰
  • 传统服饰
  • 文化史
  • 历史
  • 服饰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巨作~
跨越历史长河,中华服饰七千年实物汇整,
以物证史,研究者必备资料集。

  【下册内容】
  ◎第一章 宋代的服饰 
  ◎第二章 辽、西夏、金与元代的服饰
  ◎第三章 明代的服饰  
  ◎第四章 清代的服饰  
  ◎第五章 中华服饰文明迈向平民化、大众化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
  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
  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
  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
  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
  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升。
  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
  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本书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
  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
  注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
  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附图精美,
  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
  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
  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鑑别真伪的优良读物,
  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编排最科学,
  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鑑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着。

本书特色

  ◎师承沈从文,继《中华服饰五千年》古服饰研究另一高峰:

  3大服饰研究权威携手合作,从夏商周~隋唐五代、从宋代~民国,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第一手史料汇整,体现中华一脉相承的七千年服饰文化,为该领域必备经典着作。

  ◎以物证史,体现各朝代官场、民间服饰制度、文化变迁之轨迹:
  各朝代服饰特征、官服制度、民间流行衣装、服饰禁忌、改革等分章节介绍,图文相佐,流变清晰,体现服饰发展历史和与之相伴相生的服饰礼仪。

  ◎首饰与其他穿戴象征,多彩纷呈的中国传统工艺形成内涵探讨:
  首饰、配饰、冠帽、鞋履、带钩、篦梳……史料不清处以手绘补足,各艺术形式交织并陈,体现着装者身分地位、财富、品味考究,形式,考证、记录扎实。
 
书籍介绍:锦绣芳华——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流变与传承 卷宗名称: 锦绣芳华——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流变与传承(第一卷) 适用范围: 本卷主要聚焦于中国先秦至唐代(不含宋、元、明、清)的服饰文化、礼制变迁及其艺术特征的深度剖析。 --- 第一部分:黎明之初——夏商周的礼制服饰与“衣冠上国”的奠基 引言: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第二皮肤”,它不仅遮蔽身体,更承载着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审美情趣。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服饰体系的源头,探究其如何在文明的初期,被赋予严格的政治与宗教意义。 第一章:先秦服制的萌芽与确立 1.1 史前服饰的考古学证据: 简述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早期,衣料的初步发展(麻、丝的雏形),以及对“深衣”概念的早期想象。 1.2 夏商的巫术性服饰: 探讨青铜文化背景下,服饰如何与祭祀仪式深度结合。重点分析上层贵族服饰上的“饕餮纹”与“雷纹”等装饰母题的象征意义,以及冕服制度的初步形态。 1.3 周代礼乐制度下的服饰革命: 详细解析西周“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剖析《周礼》中对官员等级、朝觐礼仪所规定的冠、裳、带、履的具体形制。着重阐释“玄上絳下”的色彩规范及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 1.4 春秋战国的服饰思潮碰撞: 考察礼崩乐坏的时代,服饰在各国间的差异性发展。楚国服饰的浪漫化倾向(深衣的宽松化),以及中原诸国对周制礼仪的坚守与变异。 第二部分:百家争鸣中的形制创新——秦汉的“法服”与“常服” 引言: 秦朝大一统的建立,意味着服饰标准的空前统一。汉代则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全面融入服饰的细节之中,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汉服”基础。 第二章:秦汉的制度化与大一统服饰 2.1 秦代的尚黑与法制化: 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尚黑”的政治色彩策略。分析秦代官服(如襜褕、曲裾)的形制如何体现中央集权的威严。 2.2 汉代服饰的体系化与曲裾的演变: 重点研究汉代礼服(如朝服、祭服)的结构。曲裾的穿法与展开后的视觉效果,如何象征着“曲合之道”。 2.3 袍服的兴起与常服的普及: 论述直裾袍作为日常服饰的普及过程,以及“襦裙”形制在女性中的地位巩固。解析汉代帛画、画像石中反映的社会阶层服饰差异。 2.4 汉代织绣工艺的巅峰: 专门分析汉代“织锦”、“缂丝”的早期技术,以及对衣缘、袖口装饰的工艺要求。 第三部分:胡汉交融的绚烂篇章——魏晋南北朝的飘逸与风骨 引言: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服饰不再仅仅是僵硬的礼制符号,而是开始展现出士人的精神追求——魏晋风度,这使得服饰的线条和气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章:玄学思潮下的服饰审美 3.1 魏晋士人的“宽博”风尚: 深入分析“褒衣博带”的流行原因。探讨玄学思想如何影响了衣衫的剪裁,追求宽松、自然、洒脱的艺术效果。 3.2 襕衫与裤褶的实用性革新: 考察胡服(如裤褶)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融入。分析襕衫这一形制如何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并成为后世官服的重要基础。 3.3 南北朝的服饰差异与融合: 比较南朝的文雅清瘦与北朝的粗犷健硕。重点研究汉族服饰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汉化”过程中服饰的互相吸收。 3.4 刺绣与纹样的抽象化: 魏晋时期,服饰纹样从具象的神话图案转向更具写意和象征意味的植物、几何图案,体现了审美情趣的升华。 第四部分:盛世气象的登峰造极——隋唐的开放、华丽与多元 引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自信、最开放的时代。其服饰文化吸收了西域乃至更远方的元素,形成了气度恢宏、色彩斑斓的盛唐气象,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章:万国衣冠拜长安 4.1 隋代服饰的承上启下: 简述隋朝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整合了南北朝的服饰元素,为唐代的开放奠定基础。 4.2 初唐服饰的保守与革新: 考察初唐时期对隋代制度的继承,以及武德时期对传统仪式的回归。 4.3 盛唐服饰的“胡化”与时尚前沿: 深度解析唐代女性服饰的革命性变化。重点关注“袒领装”(U型领)的出现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分析“胡服”、“圆领袍”在唐代各个阶层中的广泛应用。 4.4 裙装形制的再造: 详细描绘“高腰襦裙”(齐胸襦裙)的结构,探讨其在视觉上拉长身段、增强女性曲线美的效果。分析“帔帛”在舞蹈与日常中的佩戴方式。 4.5 织染工艺的繁盛与服饰色彩哲学: 探讨唐代“绞缬”、“蜡染”等染色技术的成熟。分析唐代服饰对“红色”、“紫色”的偏爱,及其所代表的富贵与活力。 4.6 宫廷服饰与“品色衣”制度: 详述唐代对官员服饰的严格规定,如“品色衣”制度对不同官阶的颜色、佩玉、腰带材质的细致划分,体现了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 --- 结语: 本卷通过对夏商周礼制服饰的奠基、秦汉法服的制度化,魏晋风度的浪漫转向,直至隋唐盛世的多元融合,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在萌芽期到成熟期的重要发展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服饰如何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记录了社会结构、思想潮流和审美品味的深刻变革。读者将从这些精妙的剪裁、严谨的制度和绚烂的色彩中,窥见中华文明初创时期的独特神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能福


  黄能福,原名黄能馥,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1927年出生。1942年义乌县立初中肄业后在家务农,1949年被母校聘为语文教员。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年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并任工艺美术研究室祕书,全国第一届民间美术展览会会场管理组副组长、少数民族馆馆长。195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选组员兼祕书。1982年起历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国家科委、科技馆赴加拿大「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展览会」纺织科技顾问。1987年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198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同年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兼实用美术部主任。1992年任纺织工业部服饰博物馆总顾问。1994年任北京现代实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1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并任中国工艺美术馆顾问,中国云锦协会顾问。2008年10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09年5月受聘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顾问。

陈娟娟

  女,北京人,汉族,1936年出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鑑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顾问、苏州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丝绸文物研究复制学术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刺绣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饰研究会研究员。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四十余年,一直从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鑑定工作,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鑑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

  主要学术着作见黄能福简历中的合着部分;此外还与他人合着《国宝》、《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等,并在《文物》、《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2005年其专着《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编入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2002年3月,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全国文博考古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赫、治学经验丰富、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之一。

黄钢

  男,北京人,汉族,1961年出生。着名织绣文物收藏家、画家。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个人作品在德国慕尼黑、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联展,并在中国香港J画廊举办个人展。20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和IN SEARCH OF画廊画展。2002年在美国纽约宝林画廊参加纽约博览会画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展。2003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在美国西雅图沃尔茨画廊参加亚洲现代艺术联展及美国芝加哥沃时画廊芝加哥艺术博览会画展。2004年参加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画廊中国艺术家联合巡展、韩国汉城国际博览会及北京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画展。    

  2005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在中国台湾平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法国巴黎JGM GALLERY参加「毛,当代视觉」画展,在北京A空间参加北京与纽约十位艺术家联展,在中国香港安娜宁画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中国台湾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北京的记忆」个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远方的唿唤」个人作品展,并参加北京的「新东方精神」、「艺术史里外」、「流动的星」等联展。2009年参加由深圳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参加由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 编着《中国龙袍》(与黄能福合着),由紫禁城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2008年 11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凯旋艺术空间编着《黄钢 HUANG GANG》大型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宋代的服饰  
.一、封建衰败期封闭保守的文化背景
.二、宋代的冠服制度
.(一)祭服
.(二)通天冠、远游冠服
.(三)朝服
.(四)公服
.(五)时服
.(六)幞头形制的变化
.(七)宋代文人的巾帽
.(八)宋代的甲胄
.(九)宋代命妇的服装
.三、宋代男子的一般服装
.(一)袍
.(二)襦、袄
.(三)短褐
.(四)褐衣
.(五)衫
.(六)直掇
.(七)襕衫
.(八)道衣
.(九)鹤氅
.(十)褙子、半臂
.(十一)旋袄与貉袖
.(十二)宋代平民百姓所穿服装
.(十三)宋代大理国
.四、宋代妇女的一般服装
.(一)襦、袄
.(二)衫
.(三)袍
.(四)褙子
.(五)半臂
.(六)背心、裲裆
.(七)围腰
.(八)抹胸、裹肚
.(九)裙
.(十)裤、裈(裩)
.(十一)足履
.五、宋代妇女的头饰
.(一)冠饰
.(二)发式
.(三)花子
.六、宋代流行的服饰纹样
.七、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服饰
.(一)褂
.(二)单衣
.(三)褙子
.(四)夹衣
.(五)背心
.(六)裤
.(七)裙
.(八)抹胸
.(九)佩绶
.八、福州茶园山南宋墓及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服饰
.九、1987年贵州平坝棺材洞出土的宋代蜡染棉布服装
.十、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服饰
.(一)短衣
.(二)裤
.(三)衫
.(四)丝绵袍
.(五)抹胸
.(六)裳
.(七)丝绵蔽膝
.(八)菱纹绮履
.(九)䌷袜裤
.(十)罗面贴绣褡裢
.(十一)漆纱幞头
.十一、出土的宋代首饰品
.(一)发饰
.(二)耳饰
.(三)颈饰

.第二章 辽、西夏、金与元代的服饰  
.一、辽国服饰
.(一)辽国服制
.(二)契丹人的发式
.(三)辽国皇后服饰
.(四)辽国服装对汉族的影响
.(五)绘画作品描绘的契丹人服饰形象
.(六)辽国的服装和首饰文物
.二、西夏服饰
.(一)西夏建国的历史
.(二)西夏人服饰形象的资料
.(三)出土的西夏纺织衣料
.三、金代服饰
.(一)金代服饰制度
.(二)《金史‧舆服志》所记男子官服形式
.(三)《金史‧舆服志》所记女子服饰
.(四) 考古发现的金代服饰
.四、元代服饰
.(一)元代蒙古人的发式
.(二)元代的冠服制度
.(三)元代的质孙服
.(四)元代的禁服令
.(五)元代的女服
.(六)元代的服饰名目
.(七)出土的元代首饰
.五、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服饰纹样

.第三章 明代的服饰  
.一、明代服饰发展的背景
.二、明代的官服制度
.(一)皇帝冠服
.(二)皇后冠服
.(三)文武官冠服
.(四)命妇冠服
.(五)明代冠服的禁令
.(六)明代服装的几种基本款式
.(七)明代的巾帽
.(八)明代的履制
.(九)明朝中后期服饰风尚的变化
.三、明代的丝绸衣料
.(一)缎类
.(二)绢类
.(三)罗类
.(四)纱类
.(五)䌷类
.(六)改机 (双面锦)
.(七)绒类
.(八)绫类
.(九)丝布
.(十)锦类
.(十一)缂丝
.四、明代的服饰纹样
.(一)明代龙袍的几种款式纹样
.(二)明代宫中的时令服装花式
.(三)明代服饰纹样中的吉祥图案
.(四)明代服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五、北京定陵出土丝绸文物的保护与科学复制
.六、明墓出土的首饰佩饰
.(一)首饰
.(二)耳饰
.(三)手饰和臂饰
.(四)琥珀念珠
.(五)七事儿
.(六)腰带
.(七)佩饰
.(八)纽扣

.第四章 清代的服饰  
.一、清代服饰发展的背景
.二、清代的冠服
.(一)冠帽
.(二)清代男子冠服
.(三)清代妇女冠服
.(四)清代冠服配饰
.三、清代一般服饰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二)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四、清代军戎服
.五、清代宗教服装
.(一)道教服装
.(二)佛教服装
.六、清代戏剧服装
.七、上用衣料盒

.第五章 中华服饰文明迈向平民化、大众化  
.一、太平天国服装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孙中山先生创导的中山服
.四、旗袍的黄金时代
.五、衫裙装的简化
.六、婚礼服
.七、女衫
.八、斗篷
.九、列宁装、军便服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序二

  黄能福教授、陈娟娟研究馆员和黄钢的专着《服饰中华—七千年艺术巨作》快要出版了,他们要我为此书作序,我于此道实属外行,因此也只能说些外行话。

  我国素称「衣冠文物」之邦,这「衣冠文物」大概就相当于「文明」、「文化」之类的意思。于此可见,「衣冠」也就是「服饰」,确实就是「文明」或「文化」的象征。

  考我国的原始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早在距今4000年到8000年的时期内,我国境内不论东西南北,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发生了,这许多原始文化,有不少是自生的而不是由一处向四周传播的。但是伟大而丰富复杂的中华文化,并非仅仅是这许多原始的自生的文化,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这许多原始文化交融发展而成的。在交融发展的过程中,又有一种作为主体的文化在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主体的文化,也就是华夏的文化或中原的文化。研究我国的原始文化或早期文化,这多元论、交融论和主体论是紧密连系的,三者缺一不可。仅仅承认其中之一或之二,都是不全面的。

  服饰是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我国的服饰史,有着与原始文化同样长的历史,如果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制造的骨针算起,则已经有2.5万年的历史了,它远远超过了以新石器时期计算的原始文化的历史。由此看来,中国的服饰史,也应该是多元的、交融的和有主体的。

  服饰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能直立,能劳动,能进行高级的思维,能用语言交流。服饰就是高级思维的成果。服饰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的思维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发展。

  从服饰,可以区别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古人对民族服饰的区别是十分重视的。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就是说,改变服饰,当亡国奴是绝不容许的。所以明末清兵入关,下薙发令,易服,造成了汉人的奋死反抗。

  从服饰,也可以区别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等级。大家知道,在封建时代,从皇帝、文武百官,到庶民,到刑徒(罪人),在服饰上是有严格的区别的,丝毫也不能混淆。

  从服饰,也可以反映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皮裘业的发展,印染业的发展。我们看到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4700年前的丝织物,不能不感到我们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看到各地博物馆所藏的汉唐织物,尤其是看到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公分,两袖通长190公分,领边、袖边还镶有5.6公分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不足一两(50克),不能不为之惊叹。我们在敦煌莫高窟见到的北魏和唐代的塑像,其服饰之华丽名贵,简直莫可名状,虽然是绘画,并不是实物,但这必然是依据服饰实物描绘的,绝非虚构。

  从服饰,也可以看到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从上举这些例证,尤其是现存各地博物馆的各个时期的服饰和织物,可以充分证明,我国的服饰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所以一部服饰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常说,历史是圆柱形的,不是平面的。那么,服饰史,也就是圆柱形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常说,无论是学文学还是学历史的,不能光学空洞的理论。理论是重要的,但要与实际结合,涉及具体事物,则要与具体事物结合。汉诗《陌上桑》描写罗敷的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如果结合服饰史与出土文物对照来看,那么这许多描写就立体化了,读者所得的概念就不是平面化的了。同样,杜甫的《丽人行》说:「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隐称身。」这许多描写,如果能与唐画、唐墓的壁画以及出土文物来对照,所得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停留在概念化上了。

  前些年,我在作校注《红楼梦》的工作,在第三回凤姐出场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描写,光是服饰和佩戴,就有八种,如果将这样一个角色搬上舞台或萤幕,就必须首先解决角色的全身服饰,而我们在注释过程中,就是调查了不少博物馆,参考了不少实物才得以初步解决的。

  由此看来,一部服饰史,却牵动着整个文化史或者说整个历史。也因此,一部服饰史的作用,何止于服饰,它实在是读文化史、文学史、历史等所不可缺少的。

  昔年,沈从文老先生索居斗室,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曾去拜访过他,丈室之中,只能放一张双层床(上层放书,下层睡觉),一张二屉桌,此外就再无宽绰之地了,但沈老终于完成了此皇皇巨着,为中国服饰研究树立了丰碑和典范。以至于今天我们谈到服饰研究,就自然而然地会怀念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学术也是发展的,从那时以来,我国的考古发掘,又有了许多进展,何况已出土的文物,也难于以个人之力去穷尽究索,故近年来服饰研究之作,续有所出,足证这一学术领域的蓬勃气象。

  黄能福及其已故夫人陈娟娟两位先生,是我国着名的丝绸织绣、文物考古专家,工艺美术专家,他们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印染织绣》上、下集,早已驰誉国内外,他们有关这一领域的其他专门论着,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和《中国服装史》、《中国服饰志》等,也久为学术界所珍视。现在这部《服饰中华—七千年艺术巨作》,则更是他们的皇皇巨着。他们根据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按照人类演化的历程,以大量具体的考古材料与中国原始神话相对照,探讨了中国原始服饰艺术的起源及演变,把中华原始服饰的研究推向深入。

  服饰文化具有精神和物质两重属性,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给予服饰艺术以内容的制约和形式的规范,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给服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依据,而多元文化的交往和相互融汇,是繁荣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条件。《服饰中华──七千年艺术巨作》抓住以上脉络,按照时代顺序,分章论述我国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参照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图文并茂地介绍章服制度、服装面料、印染织绣科技、纹样色彩、服装款式、首饰佩饰的基本面貌,从而揭示中华服饰艺术的光辉成就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了照顾可读性和兴趣性,他们还尽量採用白话文配合图片,做到既通俗易懂,又有学术深度。这是与他们数十年从事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印染织绣美术设计及史论、中国古代织绣文物鑑定、中国服饰、艺术史研究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形象资料,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修养分不开的。就形象资料而言,本书已经包容了目前国内外出土和收藏的各个历史时代有关服饰艺术文物资料的精华,内容之系统广泛,包容量之丰富,也可说是空前的。我相信,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学术着作,它的问世,必将对我国的服饰史、服饰艺术研究,乃至于服饰文化的研究,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个人读书,一向喜欢旁搜远钻,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学一句现在时髦的话,叫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其实苏东坡早就提出了「八面受敌法」,也就是从多角度去「攻书」(古人称读书叫「攻书」),从书的一面说,就要多角度地受攻。现在有此一部渊深而又晓畅的服饰艺术史专着,对我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个读书的角度,多了一个凭借,我自然欣喜无量,我自然也为天下的读者欣喜无量。承蒙本书着者要我写序,我就把我的这一点私心窃喜和盘托出,公之于世。至于其中谬误,我自然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教正。
 
冯其庸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院长,红楼梦学会会长,
书画家,研究员,着名学者,现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服饰中华》(下):宋代~民国之卷,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关于中国服饰史的书籍。它不仅内容丰富、考证严谨,而且叙述方式生动、解读深刻。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窗口,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服饰智慧和审美情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服饰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本书对清代服饰的梳理,更是让我看到了汉族与满族服饰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一直对清代的“旗袍”和“马褂”很感兴趣,书中对其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穿着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旗袍的早期形态以及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式的过程,书中都给出了清晰的脉络。书中对清代官服的描绘,如“龙袍”的形制、纹样、颜色,以及其象征意义,都让我对清朝的皇权和统治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清代各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不仅仅是汉族和满族,还包括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使得我对清代的服饰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梳理服饰史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比如,在介绍宋代服饰时,会提及当时的节日庆典、宴饮聚会等场合,以及人们在这些场合的穿着打扮。在介绍明代服饰时,会穿插讲述一些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文人雅趣。这种将服饰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历史人物和服饰都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生动、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服饰中华》(下)对这一时期的服饰变迁的解读,简直太精彩了!我一直对民国初期的“袄裙”以及后来旗袍的出现很感兴趣,书中对这些服饰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受到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响,都有着非常深入的分析。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旗袍的款式变化,还探讨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流行情况,以及它如何成为了一种新的女性时尚符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介绍,从传统的长袍马褂到西装的引入,以及它们如何并存、融合,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转型和文化碰撞。

评分

这套《服饰中华》(下):宋代~民国之卷,简直就是我心目中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服饰史最权威、最详尽的解读!作为一名对历史服饰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从宋代到民国这段漫长而精彩的服饰演变过程的书籍。我翻阅过不少资料,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服饰中华》(下)彻底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对服饰的形制、材质、纹样、色彩、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阐述。 宋代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它对“褙子”和“衫”的详细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是从考古发现、传世画作、文献记载等多方面进行佐证,甚至对不同时期褙子的演变也做了清晰的辨析。它告诉我,原来我们现在理解的“褙子”在宋代有着如此丰富的形制变化,从最初的无袖到后来的两侧开衩,再到与裙、裤的搭配方式,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书中对宋代女性服饰的描绘,比如“曲裾”、“直裾”的区分,以及裙子的颜色、款式,都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宋代男子服饰的特点,如官服的等级制度、士人服饰的雅致,甚至连寻常百姓的衣着都有涉及,这使得对宋代服饰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册,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智慧的著作。它让我明白,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比如,书中对宋代服饰材质的考证,从丝绸的种类、染织工艺,到当时人们对服饰的追求,都展现了宋代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传统服饰元素,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作者在引用文献和考古发现时,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深信不疑。

评分

读《服饰中华》(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服饰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服饰的“形”,更是在挖掘服饰的“神”。他会从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对外交流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服饰的产生和演变。比如,书中对元代服饰中马具、弓箭等元素的体现,就让我明白了服饰与军事、游牧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方式上也极具匠心。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细致的图解,以及引人入胜的文字,将历史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服饰细节的放大呈现,比如一针一线、一抹色彩,都经过了细致的描绘和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手触摸那些古老的衣物。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明代的部分,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服饰中华》(下)对明代官服、命妇服饰、士人服饰的梳理,严谨而详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补子”的解读,书中不仅解释了不同官职对应的补子图案,还深入探讨了补子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明代官场中的重要意义。看到那些精美的补子图案,我仿佛能感受到明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明代女性服饰,如“袄裙”、“比甲”等,书中都有细致的图文展示和历史考据,让我得以窥见当时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对明代“凤冠霞帔”的详细介绍,从其形制、材质到穿着场合,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婚礼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明代服饰中“交领右衽”的强调,以及一些细节上的演变,都展现了历史的细微之处。

评分

到了元代,这本书展现了其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服饰上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特色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对元代的“质孙服”很好奇,书里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图示,还解释了它的穿着方式和功能,原来这种方便活动的袍服,对于当时骑射生活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忽略元代统治阶级对汉族服饰的继承和改造,比如对官服制度的沿袭,以及在材质和纹样上的微妙变化。书中对于元代女性服饰的描绘,特别是“上衣下裳”的搭配,以及不同阶层女性服饰的差异,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有了更生动的想象。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元代服饰在当时社会地位、民族身份象征作用的分析,这让我明白,服饰从来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