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

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中正
  • 北巡
  • 国民政府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战后中国
  • 国共关系
  • 中华民国史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内战期间,中华民国元首蒋中正曾六度北上莅临北平,以此为主要驻停地,从事其巡视活动,当时的报纸杂志尝以北巡称之。本书的内容即在论述此六次北巡的背景原因、经过、特色和影响,借此可一窥期间国共双方势力在北方战场中的消长演变,及其与整个中国局势发展的关连性。
   
  本书最主要的史源依据为《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国史馆藏),及《蒋介石日记》。另征引其他档案、报纸、公报、专书、论文等250余种资料所载,并附有珍贵照片61帧。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探讨的核心事件与历史背景,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抗日战争胜利至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夕的特定历史阶段——1945年至1948年间,蒋中正(蒋介石)对中国北方地区进行的六次重要巡视活动。这四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抗战的胜利带来了短暂的狂喜,却也迅速被“接收”的混乱、接收官员的腐败,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所取代。蒋中正的这六次“北巡”,绝非简单的视察,它们是最高领导人对国家命运、军事部署、政治重塑以及意识形态斗争进行高强度干预的集中体现。 一、 历史背景:胜利的幻灭与接收的困境 (1945-1946)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面临着一个看似光荣却充满陷阱的局面:如何接收沦陷区,特别是广袤的华北、东北地区。本书的第一部分,便详细描摹了战后初期北巡的复杂性。1945年,伴随日本投降,蒋中正的首次北巡(如重庆至南京、北平的行程)主要任务是确立接收的权威性,整饬军纪,并对地方势力,特别是接收东北的宋子文、接收华北的行政官员进行指示。 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接收行动的混乱、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军队的“抢劫式”接收,迅速消耗了民众对胜利的喜悦。书中通过对相关档案、日记及往来电报的梳理,揭示了蒋中正对这些乱象的担忧与应对,包括他试图平衡党、政、军内部派系(如黄埔系、政学系、地方实力派)的努力。这些早期的北巡,是国民政府在和平时期重建国家治理能力的首次大规模尝试,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预兆。 二、 军事部署与政治角力:东北与华北的布局 (1946-1947) 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军事冲突不可避免。本书重点分析了在东北与华北战场局势开始恶化的背景下,蒋中正的军事化北巡。这些巡视不再仅仅是政治表态,而成为实地指挥与军事重心转移的枢纽。 例如,在东北战场陷入被动时,蒋中正的几次巡视,展现了他对军事战略的亲自介入。他需要在锦州、沈阳等地,听取将领的汇报,批准增兵或撤退计划,并试图安抚因战事失利而动摇的文职官员。这些巡视揭示了军事决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上层意志的传达、前线将领的执行力偏差,以及情报的失真。 同时,在政治层面,这些北巡也是对地方实力派和新迁入官员的“敲打”。在华北,围绕着物资调配、治安维护以及地方财政的控制权,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摩擦不断。蒋中正的到访,意在重申中央集权,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地方离心倾向。 三、 经济治理与民心争取:危机中的巡视 (1947-1948) 1947年至1948年,随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政府面临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溃败,更是深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蒋中正试图通过巡视来稳定人心的努力。 在这些危机中的北巡中,他不得不处理棘手的经济问题,包括粮食供应、金融管制和反腐运动。书中详细考察了蒋中正在北平、天津等地视察物价、会见工商界领袖的场景。这些会见往往伴随着强硬的整饬吏治的声明,意图挽回因腐败和经济失控而流失的士绅阶层与民众支持。然而,受制于战争开支的无底洞和机构的僵化,这些“整顿”往往沦为形式。 特别是对于文化和教育界的态度,也是北巡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侧面。在思想控制日趋严厉的背景下,蒋中正如何利用巡视机会,向知识分子群体表达其维护“正统”的决心,同时又试图安抚那些对现状不满的进步人士,构成了复杂的政治博弈。 四、 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与局限 《仆仆风尘》最终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蒋中正形象:一个在战后废墟上试图重建帝国的宏大叙事者,一个焦虑于军事部署的指挥官,以及一个在党内派系倾轧中疲于奔命的政治家。这六次北巡,如同六个重要的历史切片,映照出国民政府从“接收胜利”到“全面内战”的权力转移与衰落轨迹。通过对这些实地考察的细致还原,本书不仅是军事与政治史的梳理,更是对一个时代领导者心路历程和决策逻辑的深刻探究。北巡中的每一次舟车劳顿,都与其后历史进程的剧烈动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将读者带入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平生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历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

  【教职】
  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兼任教授。

  【着作】

  期刊论文
  〈陶模的政绩与思想〉、〈梁启超与湖南时务学堂〉、〈梁启超与讨袁护国〉、〈民初之复辟派〉、〈粤海关志初探〉、〈复辟派的背景及其初期活动(1912-1915)〉、〈丁巳复辟的酝酿〉、〈民国十七年东陵盗案之经纬〉、〈丁巳复辟的开场与收场〉、〈宁夏省的交通(民国十八年至三十八年)〉、〈近代西北史研究研究之回顾〉、〈反蒋派大联合─―扩大会议的成因与反思〉、〈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分水岭─―新四军事件〉、〈抗战初期国共的军事合作〉、〈晋奉涿州之战(1927-1928)及其影响〉、〈政治权谋与战争创伤──一九三四年「拒孙之役」始末〉、〈左翼电影《渔光曲》及其相关史事〉、〈行色匆匆 : 1947年蒋中正的两次北巡〉、〈伦敦世运会(1948):中国男篮队的选拔与参赛〉、〈1948年傅作义与陈继承的龃龉──由《王叔铭日记》等观之〉、〈初冬梅绽――记信阳舰三门湾战役始末〉等三十余篇。

  专书论着
  《梁蔡师生与护国之役》、《梁启超》、《民国初期的复辟派》、《民国时期的宁夏省(1929-1949)》、《中国现代史书籍论文资料举要》(编着,共4册)《抗战前十年间的上海娱乐社会(1927-1937)—―以影剧为中心的探索》。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第一次北巡(1945.12.11.~12.23.)
第三章    第二次北巡(1946.5.23.〜6.3.)
第四章    第三次北巡(1947.10.4.〜10.9.)
第五章    第四次北巡(1947.11.26.〜11.29.)
第六章    第五次北巡(1948.9.30.〜10.9.)
第七章    第六次北巡(1948.10.15.〜10. 30.)
第八章    结论
征引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我立刻被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吸引。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纪实,将我置于1945年至1948年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亲眼见证蒋中正这位国民党领袖,在战后的中国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北巡之路。每一次的北巡,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程,而是一场充满政治智慧与艰难抉择的战役。作者对每一次北巡的精心策划、具体行程、以及沿途的政治活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收复失地、巩固统治、以及与共产党争夺地盘的复杂博弈。书中详实的史料运用,让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依,比如,在描述蒋中正前往东北接收日本投降的场景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前线将领的电报,生动地展现了国民党在接收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人员不足、地方势力抬头、以及苏军的介入等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书中的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历史的质感,仿佛能够听到当时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感受到前线士兵的浴血奋战,体会到普通民众对和平的期盼与对未来的迷茫。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蒋中正的动机和策略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已有的结论,而是力求从更深层次挖掘他当时的思考过程。例如,对于他在某些地区采取的安抚政策,或是果断采取的军事行动,书中都试图解释其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制约。读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将那个时期视为国民党政府的走向衰败,而是看到了一种在巨大压力下,个体与集体所做的每一次努力与挣扎,以及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小但关键的转折点。

评分

这本《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如同一扇打开的时光之门,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硝烟未散的战后中国。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便是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复杂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蒋中正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而是通过对这六次北巡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决策者,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权衡与无奈。每一次北巡,都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政治博弈的舞台,一次战略调整的实践,一次民心向背的试探。我尤其对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目的、行程、以及最终效果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从接收日本投降后的东北,到和平建国的关键时刻,蒋中正的足迹遍布了华北和东北的多个重要城市。这些行程的背后,是国共两党力量的角逐,是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更是无数普通民众的生活悲欢。书中的叙述,不回避矛盾,不回避失败,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例如,在描述某些北巡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报道,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蒋中正的一些决策,在今天看来或许有其局限性,甚至犯下了错误,但通过这本书,我更能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他试图平衡各方利益时的两难选择。那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时代感,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渺小与伟大,都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蒋中正这个人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决策的个体。

评分

《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残酷感。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对蒋中正在战后初期的六次北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数的年代。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描绘,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行程记录,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生动写照。作者深入挖掘了每一次北巡的背景、目的、具体行程,以及其最终带来的政治影响。比如,当他描述蒋中正赴东北接收胜利果实,却发现自己面临着苏联的强大阻力,以及共产党已在那里建立稳固基础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国民党政府在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书中引用的各种史料,包括国民党内部的会议记录、蒋中正的日记、以及当时的各方情报,都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种严谨的史学态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看到了蒋中正为了巩固权力、稳定局势所做的每一次努力,以及每一次努力中所遭遇的挫折和挑战。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蒋中正决策中的一些失误和困境,比如他对一些地方实力派的策略,或者在处理与共产党关系上的某些僵化思维,这些都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蒋中正的六次北巡,更是对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国民党政府走向衰败的一些深层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这本书,带给我一种穿越历史迷雾,亲身感受时代脉搏的震撼。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蒋中正在战后初期,即1945年至1948年间,总计六次的北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解读。每一次北巡,都被作者描绘成一次充满政治智慧与现实挑战的征程。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目的、具体行程以及实际效果的分析,都极具深度。例如,在描绘蒋中正前往北平进行和平谈判时的场景,书中不仅还原了当时会谈的气氛,更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在谈判中可能存在的策略失误,以及蒋中正面对的巨大压力。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如当时的政府公报、将领的电报、甚至是一些外国观察家的日记,都让书中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感。我尤为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蒋中正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权衡。他的一些决策,在当时看来或许是无奈之举,在事后看来或许是失误,但通过本书的解读,我能更好地理解他做出这些选择的复杂原因。这本书让我对战后中国那段动荡时期,尤其是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读《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沉浸式体验。作者巧妙地以蒋中正战后三次北巡这一相对聚焦的事件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变革的时代。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凝聚了那个年代的空气,带着硝烟的气息,夹杂着谈判桌上的尔虞我诈,更弥漫着普通民众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作者对于六次北巡的描绘,不仅仅是记录了行程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他将每一次北巡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在描述蒋中正于1945年10月前往东北接收东北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东北面临的巨大挑战:苏联的干涉、共产党的渗透、以及地方势力的割据,这些都使得接收过程异常艰难。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官方档案、将领的私人信函、以及当时的报纸报道,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窘境,以及蒋中正为了巩固统治所做的各种努力。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理解。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中并未简单地将蒋中正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领袖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经历的压力、困惑、甚至是挣扎。他的一些决策,在后人看来或许存在争议,甚至失误,但通过本书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做出这些决策时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制约。这本书让我对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蒋中正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史学家,用扎实的史料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战后中国一段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作者以蒋中正的六次北巡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了1945年至1948年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每一次北巡,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为了一个复杂的政治舞台,上演着力量的博弈,战略的调整,以及无数角色的命运沉浮。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梳理,都极具深度。从接收东北时面对的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到国内和平建国的希望与破灭,每一次行程都紧密地与当时中国最核心的政治议题紧密相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比如,在描述蒋中正与地方实力派的周旋时,书中引用了许多地方官员的内部报告和当时的一些口头传闻,生动地展现了那种既要拉拢又要控制的微妙平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蒋中正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权衡与无奈。他对某些决策的失误,比如在土地问题上的摇摆,或者在与共产党谈判中的一些固执,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叙述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让我不仅了解了蒋中正的行踪,更是对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国民党政府走向最终失利的一些深层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那种历史的真实与个人抉择的复杂交织。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将我们置于1945年至1948年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蒋中正的六次北巡,被他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一一呈现。每一次北巡,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政治角力、战略调整、以及人心向背的缩影。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即战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了详实的铺垫。从接收日占区、稳定东北局势,到与共产党就和平建国展开的艰难博弈,每一次行程都与当时最核心的政治议题息息相关。作者引用的文献资料,从国民党中央的密令,到地方官员的汇报,再到民间舆论的反映,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时代图景。我尤其赞赏作者对蒋中正决策过程的深入剖析。书中没有回避他的一些失误,比如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迟疑,或者对形势的误判,而是力图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的审慎,让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也对蒋中正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和多维度的理解。

评分

《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紧密相连。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蒋中正战后初期那六次关键的北巡,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次北巡,都不仅仅是行程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缩影。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分析,都非常到位。从战后接收东北的复杂局面,到国共两党围绕和平建国展开的艰难谈判,再到内战全面爆发前的各种军事部署,每一次北巡都紧密联系着当时中国最核心的政治议题。作者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包括大量的官方文件、党政军要员的通信、以及当时的报纸报道,这些都为书中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蒋中正的决策时,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力求还原他所处的真实环境,以及他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制约。比如,对于他在一些地区安抚地方实力派的策略,或者在处理与共产党关系上的一些妥协与坚持,书中都进行了客观的解读,让我对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对蒋中正个人行为的记录,更是对战后中国政治转型时期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战后中国。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宏大的视角,审视了蒋中正在1945年至1948年这三年间,六次重要的北巡行动。每一次的北巡,都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场复杂政治博弈的舞台,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布局。书中对每一次北巡的背景、目的、行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考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蒋中正第一次北巡,即接收东北时,如何面对苏联的强大干涉,以及如何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进行斡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周旋能力与局限性。书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包括大量的官方档案、党政军要员的通讯、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这些都为作者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蒋中正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领袖,而是深入探讨了他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决策在当时的局限性。比如,他对于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拉拢与安抚,或者在与共产党谈判中的一些策略,书中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让我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蒋中正的行动,更是理解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挑战。

评分

《仆仆风尘:战后蒋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手稿,每一页都充满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气息。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对蒋中正在战后不久,即1945年至1948年这三年间,总计六次的北巡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这些北巡,绝非简单的巡视,而是贯穿了他整个战后政治生涯的关键行动,承载着他重振国民党、稳定国家局势的宏大抱负,也映射出那个时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复杂而激烈的力量较量。书中的叙述,尤其在对每次北巡的背景铺陈上,做得相当到位。从接收东北的复杂局面,到华北地区的政治博弈,再到后来内战的全面爆发前夕,每一次北巡都紧密联系着当时最前沿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作者不仅详细记录了蒋中正的行程,更深入分析了他在每一次北巡中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行动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在描述蒋中正如何与地方实力派打交道时,作者引用的那些地方领导人的回忆录和当时的内部报告,生动地勾勒出那种既要安抚又要控制的微妙关系。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蒋中正决策中的一些失误和困境,例如在土地改革问题上的犹豫,以及在与共产党谈判中的一些僵化立场,这些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叙述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蒋中正个人行为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生态的一次深度解剖,让我对战后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