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

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赣文化
  • 地方志
  • 地理
  • 行政区划
  • 历史
  • 江西
  • 赣鄱文化
  • 文化典籍
  • 通典
  • 沿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赣文化通典》分为:方言卷、方志卷、诗词卷、古文卷、书画卷、民俗卷、名胜卷、行政区划及沿革卷和宋明经济卷等九卷。梳理了赣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赣文化博大丰厚的内涵,展示了赣文化丰硕的发展成果,分析和总结了赣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对江西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土民情等进行专题性介绍和研究的丛书。充分反映出江西的历史地位,展示其丰硕的发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总结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中国地方志通论》 引言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献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地理、人文的深刻记忆与系统梳理。它们不仅是史料的宝库,更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区域认同的基石。《中国地方志通论》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地方志的理论基础、编纂历史、体例沿革、内容结构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挑战,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部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指南。本书将地方志的研究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探讨其在构建中国特色地方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编 地方志的理论溯源与历史脉络 本篇将深入探讨“方志”这一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地方志,顾名思义,是对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记述和整理的著作。本书首先厘清“方志”、“地方志”、“省志”、“县志”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追溯其在先秦古籍中萌芽的踪迹,如《禹贡》、《山海经》中对地理、物产的初步记载。重点分析宋代“重修志书”运动对现代方志学理论框架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对“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在方志编纂中的适用性探讨。理论上,本书将地方志视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通史”,强调其资料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三重属性。 第二章 地方志的编纂历史分期 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悠久,大致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 萌芽与雏形期(先秦至隋代): 侧重自然地理和神话传说,如《周礼·职方氏》所载的九州分野。 2. 形成与发展期(唐宋): 标志性事件是宋代政府对修志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序志”和“旧志”的整理与汇编,体例趋于完备,注重人文记载。 3. 鼎盛与规范期(明清): 地方志编纂进入黄金时代,朝廷设立专门机构督办,形成了“凡例”、“图说”、“大事记”等标准化的体例,如《大明一统志》的权威性确立。 4. 转型与革新期(民国至今): 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社会科学影响,地方志开始尝试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如人口普查、经济统计等,并经历了解放后“新方志”的探索与争论。 第二编 地方志的体例结构与内容体系 地方志的生命力在于其严谨而富有弹性的编纂体例。本编将以明清时期成熟的志书为蓝本,系统解析地方志的骨架结构。 第三章 志书的“纲目”与“凡例” “凡例”是志书的“宪法”,决定了全书的篇幅取舍、体例遵循和记述原则。本书详细剖析历代方志“凡例”中的关键条款,如“采择之精”、“叙述之公”的要求。同时,重点分析“纲目”的设置,即如何将一个区域的复杂信息科学地组织进“志”、“史”、“图”、“表”之中。 第四章 核心篇目剖析 地方志的核心篇目是其内容体系的精髓所在: 1. 疆域与建置(地理沿革): 关注区域的地理界限、山川形势、气候物产的变迁,以及行政区划的更迭历史。这是理解区域社会的基础。 2. 大事记与纪事: 采用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记录区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军事、灾害事件,是史学价值的集中体现。 3. 人物志: 记录对地方有重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群像,是地方人文精神的载体,包括贤良、忠孝、孝节、艺文、隐逸等分类。 4. 经济与物产: 详细记载农耕、手工业、商业、赋税制度等,反映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5. 风俗与艺文: 记录地方礼仪、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以及诗文、书法、建筑、医药等文化成就,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关键。 第三编 新时代的方志学:传承与创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地方志面临着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视野的挑战。 第五章 近代以来方志的演变与调整 本书专门探讨近代西方科学方法对中国方志的影响。分析了民国时期地方志对社会经济调查的引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志工作如何从传统的“修史”转向“为今人服务”的现代化目标,体现在对“当代”的详尽记录和对“规划”的参与性。 第六章 地方志的当代价值与数字化趋势 当代地方志不仅是保存记忆的工具,更是地方治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1. 决策支持: 地方志为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坚实的历史与地理依据。 2. 文化认同: 帮助居民理解并珍视本土文化根源,增强区域凝聚力。 3. 数字化转型: 探讨大数据、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如何应用于方志的采集、存储和可视化展示,例如构建“数字方志馆”和“时空地理信息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志书的传播力和可读性。 结论 《中国地方志通论》总结认为,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活态史书。它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将历史的深度与地理的广度完美结合。通过对地方志理论、体例和实践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激活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使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录、历史存证与区域建设的独特功能。本书既是对过去辉煌编纂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方志学发展的展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003
序 015
编辑说明 021
江西概况 023

上篇 自然概貌与资源
第一章 地质 037

第一节 地层 037
第二节 地质构造 048
第三节 岩浆岩和变质岩 057
第四节 矿产资源 073

第二章 地貌 081
第一节 江西省地貌基本格局 082
第二节 江西省地貌类型 101
第三节 江西省地貌分区 112
第四节 江西省地貌形成与演化 119

第三章 气候 129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29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30
第三节 主要灾害天气 144

第四章 水文 159
第一节 河流 159
第二节 湖泊 171
第三节 泉 177

第五章 土壤 189
第一节 土壤形成与类型 189
第二节 土壤分佈规律 192

第六章 植被 199
第一节 植被分类标准 199
第二节 植被类型 200

第七章 生物资源 207
第一节 植物资源 207
第二节 动物资源 215

第八章 自然灾害 237
第一节 气象灾害 237
第二节 地震灾害 255
第三节 地质灾害 258
第四节 病虫灾害 260

中篇 江西人口与民族
第一章 历代人口 271

第一节 古代人口 271
第二节 近代人口 284
第三节 当代人口 287

第二章 人口分佈 309
第一节 人口分佈的基本格局 309
第二节 城镇人口 317
第三节 农村人口 322

第三章 人口构成 329
第一节 江西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 329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337
第三节 劳动人口 344

第四章 民族和宗教信仰 361
第一节 人口的民族结构 361
第二节 民族人口的地域分佈 363
第三节 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和家庭构成 366
第四节 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行业和职业构成 369
第五节 宗教信仰 376

第五章 人口素质 379
第一节 身体素质 379
第二节 文化素质 384

下篇 行政区划沿革
第一章 西省级建置变迁 4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江西的政区勾勒 403
第二节 秦汉时期江西的郡县设置 43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州的设立及郡县的增置 455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西道的设立及州县的发展 486
第五节 两宋时期江西州县的增置 523
第六节 元朝的江西行省 554
第七节 明朝的江西布政使司 561
第八节 清代江西省的十四府州 569
第九节 民国时期江西的行政区划 578
第十节 当代的江西行政区划 644

第二章 江西省各市县行政区划沿革 691
第一节 南昌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691
第二节 景德镇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19
第三节 萍乡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730
第四节 九江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37
第五节 新余市及所辖县沿革 771
第六节 鹰潭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75
第七节 赣州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79
第八节 宜春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18
第九节 上饶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48
第十节 吉安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80
第十一节 抚州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909
参考文献 9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当翻开它,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知识的密集度,瞬间让人意识到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巨著。我尤其关注的是地理和行政区划的沿革,这个专题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动态性,在《赣文化通典》的第四册中,作者们显然下了苦功,将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的地理变迁、行政建置的演替,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看着那些地图,从最早的郡县制,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县,再到明清的省、府、县,乃至近现代的行政区划调整,每一个时代的变动都牵动着经济、文化、民族分布的脉络。我能想象,在撰写过程中,他们需要查阅多少浩如烟海的史料,比如地方志、奏折、碑刻、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文书记载,然后进行交叉印证、去伪存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一个对地方史、尤其是赣鄱大地的历史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考据,并非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生命力的洞察,讲述着一个地域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生长、重塑,又如何承载着文化和人民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一些古地名的变迁,往往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战争、移民、或者某位重要人物的活动,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枯燥的行政区划演变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叙事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我曾经路过、或者只是听闻过的地方,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详实。当我真正翻开《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博大精深”。我对于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区划的演变一直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对于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幅动态的历史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江西的疆域是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重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分析,比如在战乱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动往往更为频繁,也更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需求。书中还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尤其具有研究价值,也展现了作者的史学视野的广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江西的行政区划是如何形成的,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形成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

评分

每一次翻开《赣文化通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都像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叹为观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行政区划的分析深感着迷。书中会详细阐述,例如赣江的水系如何塑造了古代的交通网络,从而影响了行政中心的选址和县域的划分;又或者,那些绵延的山脉和丘陵,是如何在历史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方式。这种将地理要素与政治变迁紧密结合的分析,让行政区划的演变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其深厚的根基。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古代行政建置的细致描绘,比如,某个古老的州、县,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这些故事,虽然是关于行政区划的变迁,却也折射出社会经济、文化、甚至人口的流动。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权力的划分与整合,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事的变迁。

评分

这部《赣文化通典》的第四册,简直就是一部关于江西行政区划“活化石”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对历史地图和地理演变有着偏执般热爱的人,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太多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设立了一个官职”这样简单的记录,而是试图去描绘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地理人文版图。书中的内容,清晰地展现了从古至今,江西的行政疆域是如何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被塑造、被调整、被重新定义。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一些古老地名的考证,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经历过数次更名,甚至其辖区范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就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这些变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比如在某个朝代,为什么会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这种调整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梳理过程不再是死板的年表,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人事的温度。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存在过却又消失的县城、州府,它们在书中的文字和地图上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江西地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赣鄱大地地理和行政区划演变的权威著作。《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远超我的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的“编年史”,以地理和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串联起江西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建置的细致梳理,例如,对于秦汉时期的郡县设置,书中的描述不仅清晰地列出了各郡的名称、范围,还辅以当时的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统治者是如何规划和管理这片土地的。而到了唐宋时期,州、县、镇、砦的层层叠叠,每一次的增设、合并、改名,都可能与当时的军事策略、经济开发、或者人口流动息息相关。作者们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变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某个边境地区的设立,可能与抵御外敌有关;某个新兴城镇的兴起,则可能反映了商业的繁荣。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此外,书中的地图绘制也极为精良,不同时期的地图标注清晰,与文字内容相互印证,使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对于我这样常常在阅读史书时对地名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对于一个从小在江西长大,却对家乡的历史地理变迁知之甚少的人来说,《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回家”。我常常在书中看到一些熟悉的地名,然后追溯它在历史上的起源和变迁,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又像是在重新认识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书中对于行政区划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充满了对历史脉络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比如在某个朝代,为什么会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这种调整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行政区划演变变得生动有趣。我能够想象,在撰写过程中,作者们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包括地方志、奏折、碑刻,甚至是一些零散的文书记载,然后进行交叉印证、去伪存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一个对地方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之前,对“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这个主题并没有一个非常具象的概念,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工具书、枯燥乏味的书籍。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地理和行政概念,与鲜活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的逻辑性,他们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信息,而是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政治格局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比如,在讨论某个朝代的行政设置时,作者会先分析当时的地理特点,如山川河流、土地资源等,然后说明这些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了该朝代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又比如,书中会详细介绍某个重要城市,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逐步成长为一个地区级的行政中心,而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聚集、经济的繁荣、以及交通的便利。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区划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里寻宝,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对于江西不同时期地理格局的描述,以及这些地理格局如何影响行政区划的设置。例如,书中会分析长江、赣江等主要河流的水系对当时行政区划的影响,解释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因为水运的便利而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或者为什么一些山区、河谷地区会形成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这种基于地理因素的分析,让行政区划的演变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可辨。同时,书中对于行政区划的变动,也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比如历代王朝的统治政策、经济重心、军事战略等,都可能成为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因素。我看到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这些区域在不同时期被纳入或划分出江西行政体系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尤其具有研究价值,也展现了作者的史学视野的广阔。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行政权力的划分与整合,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这样的主题会很枯燥。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江西发展史的“寻根问底”的史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这种梳理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对历史逻辑的探究。书中会分析,为什么在某个朝代,会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这种调整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分析让我对江西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经常会被书中对一些古老地名的考证所吸引,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名称,甚至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级别也与现在大相径庭。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引证,将这些变迁一一还原,让我对江西的地理变迁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我拿到《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四册》时,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内心充满了期待。当我真正翻开阅读,这种期待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书中关于江西的地理和行政区划沿革的梳理,简直是细致入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古今地名变迁的考证,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地名,在古代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名称,甚至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级别也与现在大相径庭。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引证,将这些变迁一一还原,让我对江西的地理变迁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并没有孤立地讲述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在讨论某个朝代时,书中会分析当时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重心、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情况,是如何影响了江西的行政区划设置。这种关联性强的叙述方式,让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江西这片土地的历史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