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

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赣文化
  • 民俗
  • 地方文化
  • 风俗习惯
  • 传统文化
  • 江西
  • 赣鄱文化
  • 文化典籍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赣文化通典》分为:方言卷、方志卷、诗词卷、古文卷、书画卷、民俗卷、名胜卷、行政区划及沿革卷和宋明经济卷等九卷。梳理了赣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赣文化博大丰厚的内涵,展示了赣文化丰硕的发展成果,分析和总结了赣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对江西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土民情等进行专题性介绍和研究的丛书。充分反映出江西的历史地位,展示其丰硕的发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总结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赣文化通典(民俗卷)第六册》图书简介 书名: 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册次: 第六册 主题概述: 《赣文化通典(民俗卷)》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记录和研究江西省(赣地)广袤地域内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事象。本卷作为该大型文化工程的第六册,聚焦于赣地民俗的特定面向,力求全面展现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及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一部民俗学专著,更是一部鲜活的江西地方社会历史的切片。 内容聚焦与价值取向: 本书严格遵循“通典”的严谨体例,在第六册中,编纂团队倾注心力,着重发掘和阐释那些在赣地文化脉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可能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模糊的民俗现象。内容深度挖掘了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一、 赣地民间信仰与岁时祭祀: 本册将详尽记录江西各地(如庐山周边、赣南山区、鄱阳湖平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本土神祇崇拜、祖先祭祀的仪式流程、禁忌与祷词。重点关注如“傩戏”在不同地域的形态差异、地方神灵如“风雨雷电神”的信仰演变,以及“送穷”、“迎春”等重要岁时节日中,不同宗族、村落所持守的独特规仪。分析这些信仰活动如何维系地方社区的伦理秩序与社会凝聚力。 二、 传统家族组织与婚丧嫁娶制度的变迁: 婚丧嫁娶是民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第六册将呈现赣地历史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婚姻制度特征,从“换妻式婚姻”、“童养媳”现象到近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型过程。在丧葬礼俗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土葬”、“风水”观念对墓地选择的影响,以及守孝期内各种繁复的礼仪,尤其是那些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烙印的“送葬乐”与哭丧习俗。同时,对宗族祠堂的权力结构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对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 三、 赣地民间技艺与生活物态: 民俗是植根于物质生活的。本册将专门辟出章节,记录与赣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技术与器物文化。例如,对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技术、特定农具的形制与使用方法、以及与手工业相关的匠人行会组织进行文献记录与口述史整理。重点描绘传统手工艺——如赣州玉雕、景德镇制瓷(侧重民间日用瓷的制作而非官窑精品)、以及特定区域的竹编、草编技艺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 地方戏曲与曲艺的田野考察: 江西是戏曲大省,本册将收录第六册所涵盖区域内,除主流赣剧、弋阳腔之外,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曲艺形态。这可能包括山歌、道情、莲花落等在特定节日或集会场合的表演形式、其音乐板式、唱腔特点、以及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旨在抢救性地保存其原生态的艺术面貌。 编纂特色与学术态度: 本册秉持“存真求实,兼顾历史深度与现实广度”的原则。在资料收集上,多方借鉴省级乃至县级档案馆的未刊文书、地方志的零散记载,并结合了作者团队多年来在田野调查中积累的第一手口述资料和影像记录。 结构上,力求条理清晰,避免将不同地域的民俗混为一谈,而是根据地理文化圈进行分类梳理,体现地域性差异的丰富性。在阐释文化现象时,本书避免了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旨在揭示民俗背后的社会功能、心理需求和文化逻辑。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江西地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生活方式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普通读者。它为深入理解“赣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生命力,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民俗概论 015
一、民俗的产生及其内涵 016
二、民俗的类型和特征 020
三、民俗的作用和功能 023
第二节 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民俗 028
一、从民间文学到社会全部习俗:民俗学研究中的民俗 031
二、承载过去的历史轨迹:历史学研究中的民俗 033
三、「现在的领域」:人类学研究中的民俗 037
第三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 04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容 042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 044
第四节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051
第五节 资料来源与写作框架 055
一、主要资料来源 055
二、主要写作内容及框架 057

第二章 农业生产习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及农耕时令 060
一、农业生产 060
二、农谚与耕作 074
第二节 农耕礼仪 114
一、主要农事生产活动习俗 114
二、其他农事活动习俗 135
第三节 渔业生产及其习俗 143
一、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144
二、渔业祭祀与禁忌 160
第四节 林业生产及其习俗 164
一、林木资源及分类 164
二、林业生产 166
三、林业砍伐及运输 178
第五节 畜牧业生产及其习俗 188
一、畜牧业生产习俗 188
二、畜牧业习俗与禁忌 195

第三章 商业组织与商事习俗
第一节 商业、手工业组织 202
一、商帮与行会 202
二、会馆、公所 220
三、商会与同业公会 226
第二节 商事习俗 231
一、商店取名和开张 231
二、交易与借贷有关习俗 234
三、商业行规与禁忌 310

第四章 传统手工技艺与行业习俗
第一节 传统手工行业技艺 334
一、瓷器生产 334
二、茶叶生产 339
三、药材生产 345
四、纸张生产 354
五、夏布生产 360
六、酿酒 369
七、矿冶 376
八、其他 381
第二节 行业习俗 383
一、拜师收徒与行规 383
二、行业神与祭祀 398
三、禁忌习俗 408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 414
一、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414
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415
三、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416
四、婺源歙砚制作技艺 418
五、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 419
六、万载夏布织造技艺 420
七、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424
八、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425

第五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制文化与江西服饰民俗 430
第二节 衣着 434
一、纺织技术的发展 434
二、布料的种类 436
三、衣式 456
第三节 附加饰物 485
一、头饰 487
二、耳饰 501
三、颈饰 503
四、腰佩 505
第四节 修饰与形塑 519
一、修饰身体 519
二、形塑身体 528

第六章 饮食民俗
第一节 日常食俗 541
一、主食类 541
二、副食类 557
三、其他 567
第二节 岁时节日食俗 569
一、春季节日食俗 570
二、夏季节日食俗 583
三、秋季节日食俗 593
四、冬季节日食俗 601
第三节 宴饮食俗 611
一、饮茶习俗 611
二、饮酒习俗 630
三、酒宴习俗 641
第四节 特色食俗 647
一、赣菜的特色 648
二、特色饮食 650
第五节 饮食品制作工艺 681
一、永新县「和子四珍」 681
二、吉安市薄酥饼 682
三、崃江县米粉 683
四、萍乡市花果 683
五、安义县黄洲宗山米粉 684
六、广昌县白莲 685
七、安福县火腿 687
八、金溪县藕丝糖 687
九、进贤县李渡烧酒 689

第七章 建筑与居住民俗
第一节 择地与朝向 692
一、自然条件因素 692
二、风水因素 693
三、防卫需要 698
四、宗教信仰因素 699
第二节 建筑材料 701
一、石 702
二、木 705
三、砖 709
四、混合材料 712
第三节 民居结构和特色元素 716
一、民居结构 718
二、特色建筑元素 726
第四节 雕刻装饰 733
一、婺源 733
二、瑶里古镇 737
三、千古一村— 流坑 740
四、驿前镇 743
第五节 建筑礼仪 746
一、营建礼制 746
二、传统聚落规划 753
三、择地和建房 755
四、装修装饰 758
五、上梁 761
六、迁居 766

第八章 家庭与宗族民俗
第一节 小家庭与大家庭 771
一、家庭的构成与继承 772
二、江西历史上的大家庭 782
三、分家析产习俗 797
第二节 宗族的结构与功能 807
一、宗族组织的形成 808
二、祭祖与修谱 813
三、宗族互助与自我管理 821
第三节 宗族组织与基层社会 840
一、基层社会的宗族化 840
二、宗族组织与基层公共事务 844
三、宗族间的恶性竞争 852
四、「乱宗」与「联宗」 861
第四节 宗族组织与地方行政 868
一、宗族组织的积极作用 869
二、宗族组织的负面影响 879

第九章 岁时节日习俗
第一节 中国岁时节日习俗的现状 896
一、传统岁时节日 896
二、现代节日 897
第二节 农事生产节令习俗 900
一、主要农事节令习俗 900
二、一些农事节令习俗仪式的传说 938
第三节 传统节日习俗 942
一、主要传统节日习俗 942
二、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习俗 1036
三、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的传说 1041

第十章 人生礼俗
第一节 从出生到成年 1049
一、生育礼俗 1050
二、成年礼 1055
第二节 婚嫁礼俗 1062
一、「六礼」 1062
二、「六礼」与江西婚俗 1065
三、特殊婚俗 1090
四、近代婚俗改革 1117
第三节 丧葬礼俗 1129
一、历代丧葬规制 1129
二、《家礼》与江西丧葬礼俗 1133
三、特殊的丧葬民俗 1139

第十一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江西民间信仰探源 1178
一、「信巫事鬼」之俗 1179
二、「瘴疠之地」与「鬼怪丛生」 1182
三、「山都」、「木客」与早期的族群关系 1188
四、斩蛟传说与龙王信仰 1194
五、鄱阳湖的水神世界 1202
六、由「化外」而「化内」 1219
第二节 宗教与江西民间信仰 1227
一、佛道神祇与民间信仰 1228
二、佛道神职人员、宗教节庆与民间信仰 1239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 1251
一、崇祀活动的几个层次 1251
二、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 1269
第四节 「祀典」与民间信仰 1283
一、祀典与官方的崇祀活动 1284
二、「祀典」与民间信仰 1290

第十二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工艺美术 1311
一、陶瓷美术 1313
二、剪纸艺术 1315
三、古建筑美术 1321
四、「赣绣」工艺 1323
五、雕塑 1325
第二节 民间曲艺 1331
一、地方戏曲 1332
二、民间音乐 1374
三、民间文学 1392
四、地方曲艺 1411
五、民间杂技与竞技 1430
第三节 民间舞蹈 1452
一、傩舞 1453
二、灯彩舞 1467
三、盾牌舞 1502
四、狮舞 1504
五、採茶歌舞 1510
六、苏区歌舞 1511

第十三章 结语
附录 1518
参考文献 1533
后记 15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手工艺有着特殊情结的人,《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中的相关内容无疑是吸引我的焦点。书中的“赣地传统技艺与生活美学”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盛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各种手工艺的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艺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在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赣式陶瓷烧制技艺”的介绍所吸引,从选料、塑形到上釉、烧制,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老艺人的访谈和口述史料,使得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重现光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这些技艺所蕴含的“生活美学”的解读,作者将这些实用的技艺与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哲学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赣地人民朴素而又精致的生活态度。除了陶瓷,书中还涉及了木雕、竹编、刺绣等多种传统技艺,每一种技艺的介绍都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文化背景,也有微观的操作细节。读罢此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传统手工艺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评分

拿到《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撼。作为一本“通典”,它的覆盖面确实非常广,几乎涵盖了赣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赣式婚姻习俗的变迁与现代审视”的章节。作者并没有采取单一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婚姻习俗,展现了赣地婚姻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从门当户对到个性选择,作者的论述细致入微,引用的史料也十分扎实。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感兴趣,作者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这种婚姻模式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书中对现代婚姻观念的引入和对传统习俗的审视,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理性,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承认了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民间婚俗的生动案例和故事,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赣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婚姻文化有了更广阔的思考。

评分

刚收到这本《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且富有挖掘的价值。首先,从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朴实无华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比较规整,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赣鄱风俗的流变与现代传承”这部分的论述,作者似乎从历史的深层脉络出发,梳理了赣式民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以及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所经历的演变和创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文化生命力的探究。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某个特定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引用了一些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将原本模糊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使得整个过程跃然纸上,也让我对我们祖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一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民俗活动,如一些古老的婚丧嫁娶仪式、岁时节令的庆祝方式等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解读,这对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者在分析这些民俗的形成原因时,也融入了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考量,使得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民俗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通往赣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评分

我对《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民俗”二字的兴趣,而书中关于“赣地岁时节令与农耕文化”的章节,更是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作者将赣地人民的生活与自然节律、农事活动紧密结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乡村画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春耕秋收”的描写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农时季节,赣地人民所进行的各种农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例如,在播种时节,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在收割之后,则会进行“庆丰收”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简单的劳作,更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对各种节令美食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寓意吉祥的食品,而在端午节,则会品尝香粽,赛龙舟。这种将农耕文化与民俗风情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对赣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

阅读《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回归故土、重温乡情的体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赣鄱水乡的饮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篇章。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乡人民的饮食习惯,从日常的粗茶淡饭,到节日里的丰盛佳肴,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书中对一些传统菜肴的烹饪方法、食材选择,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的食用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对其中提到的“水乡逢年过节时制作的特定点心”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还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庭团聚、祈求丰收等美好寓意。这种将饮食文化与民俗风情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水乡人民的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生动的故事为冰冷的文字增添了温度,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人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情感。读完这一章,我仿佛回到了家乡,闻到了熟悉的饭菜香味,听到了悠扬的乡音。

评分

坦白说,我对民俗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之后,这种兴趣更是被点燃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风俗习惯,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涵。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赣式节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蕴”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止步于对节庆仪式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节庆在维系社区关系、传承家族观念、强化文化认同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对某个地方传统节日中“祭祀祖先”环节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介绍其仪式流程,更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孝道文化、宗族观念以及对先人的敬畏之情。另外,书中对于一些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祈福禳灾”的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且尝试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去解释这些信仰的根源和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个地域在特定节日里使用的特定器物、吟唱的特定歌谣,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民俗文化最鲜活的生命力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赣文化民俗的全新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赣地丧葬习俗的变迁与文化内涵”的章节所深深打动。作者以一种极其尊重和审慎的态度,探讨了赣地复杂的丧葬习俗。从遗体的处理,到葬礼的仪式,再到后期的祭扫,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细致入微,并且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孝道观念在丧葬习俗中的体现”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各种丧葬礼仪的解读,展现了赣地人民对父母的敬爱、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书中引用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为理解这些习俗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同时,作者也对现代社会中丧葬习俗的变迁进行了客观的审视,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承认了其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让我对生死观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抱着一种严谨求证的态度,毕竟“通典”二字就意味着其内容会比较学术和专业。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被书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民俗故事所吸引。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赣地民间故事与传说研究”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收集和整理,而是对这些故事的起源、流传、演变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孝子报恩”类故事的分析感到震撼,作者将其置于儒家伦理思想的框架下进行解读,揭示了这些故事在道德教化、价值传承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书中引用的民间故事,来源广泛,既有广为流传的经典,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本土传说,这为研究赣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在解读这些故事时,还特别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这种将文学性与学术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也极具可读性。

评分

拿到《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这本书,我的目光首先被吸引到的是其中关于“赣地儿童民俗与成长教育”的篇章。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书中描绘的许多童年场景,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而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过去那个时代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作者以一种温情的笔触,描绘了赣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民俗活动,如游戏、歌谣、传说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统童谣的收集与分析”的内容感兴趣,这些童谣不仅是孩子们娱乐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承、道德教育、生活常识的重要载体。作者对这些童谣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传统家庭教育在赣地民俗中的体现,如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以及集体生活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这种将儿童民俗与成长教育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赣地传统的育儿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深远影响。

评分

收到《赣文化通典(民俗卷) 第六册》后,我首先翻阅了其中关于“赣地民间音乐与戏曲艺术”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和戏曲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在赣地民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赣剧的起源与发展”的论述感到惊叹,作者追溯了赣剧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与当地其他戏曲剧种的相互影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曲谱和剧目片段,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赣剧的独特魅力。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如山歌、童谣等,这些音乐形式虽然朴实无华,却饱含着赣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作者在分析这些音乐时,也融入了社会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视角,使得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读罢此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音乐和戏剧的赣地,感受到了当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