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吉林:农安卷

文化吉林:农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吉林省
  • 农安县
  • 地方文化
  • 民俗
  • 历史
  • 风土人情
  • 东北文化
  • 文化地理
  • 图文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传统文化为主打,树立「传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读性」风格。其立足于挖掘吉林省内传统经典或是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培育民间艺术潜在市场,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风采。立足于吉林省,辐射半径逐渐扩张,并逐渐覆盖全中国。力主为读者呈现吉林省乃至全国最前沿的艺术饕餮盛宴,给读者带去最具享受的艺术体验。
文化吉林:农安卷 编者按: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展现吉林省农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代文化发展成就。农安,作为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县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构成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所焕发的文化生机,共同构筑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本书并非简单的文化资源罗列,而是力求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农安”。 第一编:历史的回响——农安文明的源与流 第一章 远古的回声与早期文明的萌芽 本章聚焦于农安地区远古至先秦时期的历史变迁。通过对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探讨了包括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以及地方性文化在农安土地上的传播与融合。重点分析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生产工具的演进以及初步的社会结构形态。 第二章 辽金铁骑下的文化交融:女真故地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农安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及文化交汇点。本章详细考述了辽代(契丹)和金代(女真)在此地的建制与治理,特别是金代设立的“农安州”对地方行政、经济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着重研究了农安作为“女真故地”所特有的军事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的冲突、学习与最终的融合过程。重点分析了金代官方文化与地方民间信仰在这一时期的相互渗透。 第三章 明清的定鼎与东北的开拓 进入明清时期,随着汉族人口的逐步迁入和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农安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章梳理了清代盛京周边的特殊地位,考察了“闯关东”移民潮对当地社会结构、方言土语及风俗习惯的重塑。详细描述了地方士绅阶层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儒家思想如何逐步成为主流价值观。 第二章 地域の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农安的“声”与“色”: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本节集中展现农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 地方戏曲: 深入剖析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地方戏曲在农安的流变。考察其如何吸收地方民歌、民间故事,形成独特的表演程式、板式和表演风格。收录和分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唱词和剧目片段。 民间音乐与歌谣: 记录并整理了农安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婚丧嫁娶的仪俗音乐、以及具有历史叙事功能的传统歌谣。探讨了这些音乐形式在口头传承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烙印。 曲艺与说唱: 考察当地说书、大鼓等曲艺形式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其在讲述地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方面的贡献。 第二节 匠心独运: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 本节侧重于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这些技艺的工艺流程、材料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农安剪纸与年画: 收集和分类分析了以农耕生活、吉祥寓意、历史故事为主题的剪纸和年画作品,探究其构图特点和艺术语言。 传统服饰与刺绣: 研究了当地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特点,以及汉族服饰在特定场合下的变化,特别关注以刺绣为代表的纺织品装饰艺术。 传统酿造与饮食文化: 不仅记录了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更深入挖掘了这些食物背后的节令习俗、待客之道和家族传承意义。例如,对传统豆制品、高粱酒的酿造技艺进行详细描述。 第三章 文化的载体:物质遗存与人文景观 第一节 历史建筑与古迹遗址 本章通过对现存和已消失的历史建筑的考察,构建农安的物质文化地图。 城池与衙署遗址: 考察金代故城遗址的布局特点,以及清代县城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城市规划思想与防御功能。 宗教建筑的兴衰: 详述佛教、道教在农安的发展历程,对现存或遗址性的寺庙、关帝庙、财神庙等进行建筑学和历史学上的分析,揭示其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民居建筑的地域性: 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如“万字炕”的布局、门窗装饰的寓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哲学。 第二节 文脉与人物:教育与思想的流传 近代教育的肇始: 追溯农安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历程,考察西方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是如何逐步渗透到这片东北土地的。 乡贤群像: 选取对农安历史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乡贤人物,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或社会实践,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当地的精英文化和道德风尚。 第四章 时代的新篇:当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章 现当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在地化 本章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如何与农安的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分析了文学、美术、摄影等领域中,本土创作者如何以农安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第二章 红色记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农安地区在近现代革命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重点梳理与东北抗联、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场馆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分析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功能与意义。 第三章 文化激活:农安文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旅游的融合: 考察农安如何利用其历史遗迹、民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分析“文化+旅游”模式的实践案例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品牌化与数字化: 探讨农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标准化、品牌化产品转化的努力,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结语:展望未来——文化自信与区域发展 本书最后总结了农安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强调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农安应如何立足本土优势,实现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的吉林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附录: 重要历史事件年表 农安地区文化遗产名录索引 访谈录摘要 参考文献及田野调查说明 本书体例严谨,图文并茂,是研究吉林地方文化、东北地域历史、以及文化人类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弘扬长白山文化 打响吉林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主编寄语

第一章.文化发展概述
014 历史文明演进
020 文化发展足迹
026 山川化育与人文胜蹟
029 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章.文化事件
034 扶余定都—两千年前的扶余王城
037 「黄龙府」的由来—耶律阿保机之死
039 二十六天农安行—一九五八年罗继祖文物普查日记
047 群众文化盛会—黄龙府文化艺术节
057 一脉诗魂百姓心—巴吉垒农民诗歌现象
061 痴心不改文学梦—黄龙文学社里的那些事儿
064 关东勐虎啸京华—中华世纪坛巨幅国画长卷展
067 扶起人间美丽—秦雅丽歌词谱曲创世界纪录
069 亮相大西北—黄龙书画受邀新疆行
071 墨蘸乡情写新春—十届黄龙府元宵书画笔会
073 唱响《歌声与微笑》—老干部艺术团走进央视舞台

第三章.文化名人
080 一朝大儒淳民风—金太师李靖
081 艺博德高泽黎庶—元礼部尚书、书画家张孔孙
085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红色音乐家李劫夫
090 笔底生春千年花—才华横溢女书法家刘义贞
092 对生命的深度掘进—吉林省作协原主席杨廷玉
097 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徐善循
099 应答心灵的唿唤—长春市剧协原主席王福义
105 民族戏剧的一曲浩歌—黄龙戏代表性传承人赵贵君
108 平峦大壑的底蕴—寄情山水的国画家朱玉铎
111 伉俪虎王啸关东—工笔虎画家王焕富、郑淑萍
114 寻找唯一的人—中国书法十杰之刘福生
117 追寻灵魂的丝路—油画家金锐
122 焚烧思想留下的舍利—「旧体新诗」的旗帜刘庆霖
125 雷霆威震黄龙府—黄龙戏表演艺术家雷霆
130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龙戏剧团主演马忠琴
134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剧作家、作家杜今学
137 百炼精钢锋自出—黄龙诗社社长田成明
144 一棵纯朴的麦子—儿童文学作家谢华良
148 秀逸如萍—人物画家韩秀平
151 墨含烟雨任浓淡—书法家赵延辉
157 乡土文学的旗帜—长春市作协原主席侯树槐
161 黑土地的耕耘者—二人转剧作家宫庆山
164 神圣的崑崙军魂—军旅作家姜国芝
172 心中不变的汽车梦—汽车诗人姜维青
176 有一种执着叫坚守—黄龙剧团原团长姜宝玉

第四章.文化景址
182 文化景址概述
186 元宝沟遗址
189 左家山遗址
191 南楼遗址
192 农安古城
195 万金塔古城
197 广元店古城
199 益州古城址
200 威州古城
201 岳王城古城
202 顺山古城址
204 小城子古城址
205 农安辽塔
208 石人屯古墓葬
209 城子里烽火台遗址
210 顺山堡烽火台遗址
211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波罗湖
217 烟波浩渺太平池
219 农安人民公园

第五章.文化产品
224 民族艺术瑰宝—农安文化龙头黄龙戏
233 笔墨奇崛各成峰—浑厚隽永的黄龙书画
246 乡情催绿满园春—蔚为大观的黄龙诗歌
256 总有繁花遍地开—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就
260 十年耕耘一树花—文学艺术阵地《黄龙府》
261 朴素的愿望—推陈出新的太平鼓

第六章.文化风俗
266 特色乡俗
268 日常服饰
277 地名由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是需要专业人士去研究和解读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往往难以深入。然而,《文化吉林:农安卷》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文化研究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十分深刻的方式,将农安地区的文化精髓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农安地区传统建筑的介绍。那些古老的村落,那些饱经风霜的房屋,它们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世代居住者的情感寄托。我看到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也体会到了农安人民对于家和土地的热爱。书中对于农安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用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充满了匠心和创意,每一件都仿佛拥有生命。我曾是一名业余的木工爱好者,对木材的纹理和雕刻技巧有着天然的敏感,书中对农安木雕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工坊,感受着艺术家们创作时的专注和热情。这本书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农安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藏在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里。

评分

一开始拿到《文化吉林:农安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地方志,记录一些人名地名,可能有点枯燥。但翻开之后,我被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角度,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切入,一点点地揭示农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安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比如那些精美的刺绣和剪纸。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技艺,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这些手工艺是如何反映农安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甚至是他们的精神信仰。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无数双巧手在辛勤地劳作,用一针一线,一片片纸,编织着属于农安的美丽。书中的一些篇章还对农安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欢快热烈的舞步,那些悠扬动听的歌谣,都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广场上飘荡的音乐,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语言,向我讲述着农安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它让我明白,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就流淌在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之中,闪耀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当我看到《文化吉林:农安卷》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安的历史,更是一种对农安文化生态的全景式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农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细致描绘。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房屋的样式,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农安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我看到了那些依山而建的房屋,那些错落有致的院落,它们都诉说着农安人民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书中对于农安地区的传统服饰和装饰品的介绍,也同样让我着迷。那些色彩斑斓的布料,那些精美绝伦的图案,它们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更是农安人民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他们对美的追求的表达。我仿佛能看到身着这些服饰的人们,在田野里劳作,在节日里欢庆,他们的身影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安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积淀,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将农安的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又立体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安地区传统节日庆典的描写。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活动流程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节日在农安人民生活中的意义,比如它们如何维系家庭关系,如何传承民族精神,如何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仿佛能听到春节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能感受到元宵节时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书中对农安地区民间故事的讲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故事,有的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有的则反映了农安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农安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了农安人民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他们的乐观向上,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安文化是如何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如何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明白,文化并非是静态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随着人民的生活而流淌,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关于农安历史事件的堆砌,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枯燥乏味,毕竟我对历史的兴趣并没有那么浓厚,尤其是那些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很容易让我产生疏离感。但是,《文化吉林:农安卷》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农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呈现在我的眼前。书中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农安的风土人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安地区传统节日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祭祀活动,那些家庭团聚的场景,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气息。我仿佛能听到过年时热闹的鞭炮声,闻到节日餐桌上诱人的香气。书中对于农安民间艺术的介绍也同样精彩,那些精美的刺绣、生动的绘画,以及别具特色的戏曲,都展现了农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惊叹于那些艺人们高超的技艺,也感叹于这些传统艺术能够历经岁月而得以传承。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的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展现了农安文化如何在当下得到发展和创新。它让我看到了农安人民在保护和弘扬自身文化方面的努力,也让我对农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充满敬意,总觉得它们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灵魂。当我读到《文化吉林:农安卷》这本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农安深层文化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农安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细腻描绘。作者并没有将它仅仅视为一种生产方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农安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比如它如何塑造了农安人民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又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我看到了古老的农具,听到了田间劳作的号子,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书中对农安地区民间技艺的介绍,同样让我惊叹不已。那些用双手创造出来的精美物品,无论是木雕、刺绣还是其他手工艺,都充满了农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看到了工匠们一丝不苟的专注,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安文化是如何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又是如何成为农安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是与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的,它需要我们去细心品味,去深入理解。

评分

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吉林”这两个字,我一直对东北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我知道《文化吉林:农安卷》竟然如此深入地描绘了农安这个地方,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没想到,它给予我的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讲述那些宏大的历史进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农安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上。比如,书中对农安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简单的家常菜到节日宴席的特色大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地方风味。我读到关于农安炖菜的描述时,几乎能闻到那股混合着肉香、菜香和香料的浓郁味道,那种朴实而又温暖的感觉,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亲近感。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农安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则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农安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的体现。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勤劳和善良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农安人民淳朴的品格。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农安,它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血肉和情感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看似遥远的历史文化,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本来以为,《文化吉林:农安卷》可能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叙事性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农安的历史长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安地区传统音乐和戏曲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曲调或唱腔,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在农安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它们如何在节庆场合烘托气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又如何在口头传承中维系文化认同。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二人转,看到精彩的戏曲表演,感受到农安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书中对农安地区民间故事的梳理和讲述,也让我看到了农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故事,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发人深省,它们都成为了农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安的文化生命力,它不仅存在于古老的遗迹中,更流淌在每一个农安人的血液里。它让我明白,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延续,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去发扬光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拿到《文化吉林:农安卷》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记载,毕竟“农安”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种地理概念,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而历史文化,似乎总显得有些遥远和缥缈。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个鲜活的农安形象便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它不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有了灵魂。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入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比如农安地区独特的民间习俗,那些流传在乡间田野里的歌谣,还有那些用双手雕刻出来的木制品。我尤其喜欢关于农安剪纸的部分,那些灵动飘逸的图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记录着岁月的变迁。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触摸到纸张的纹理,感受到艺人的指尖温度。再往后,书中对农安的古迹遗址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每一次挖掘都可能揭开一段新的历史篇章。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垣,听到了那些湮没在风沙中的传说,感受到了农安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脉络是多么的清晰而又复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一个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地区,其文化底蕴也足以令人惊叹,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细致地挖掘和生动地呈现。它让我对“地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文化并非只属于大都市的博物馆,它同样根植于乡野,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评分

我对东北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蕴含着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文化吉林:农安卷》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这本书所呈现的农安,远比我之前所了解的要丰富和立体。作者在书中对农安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我尤其喜欢关于农安春节的描述,那些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的习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感受到家家户户的温馨与团聚。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农安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从中看到了农安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农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项目,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农安人民为保护它们所做的努力。这让我对农安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安作为一个地方,它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