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下册(修订版)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下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中国近代史
  • 权势转移
  • 修订版
  • 文化史
  • 历史学
  • 社会变迁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下册(修订版)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若无则留空]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内容简介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下册(修订版)》 是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权力更迭与思想变革的宏大历史著作。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关键历史时期,通过对政治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社会运动以及文化思潮的精细梳理与比较研究,展现了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所经历的痛苦转型与深刻重塑。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挖掘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社会机制与思想逻辑。它探讨了在帝国体系瓦解与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传统儒家伦理如何受到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挑战,以及社会各阶层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在新的权力版图中的位置。 核心议题与结构: 本书结构严谨,围绕数个相互关联的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权力中心的瓦解与替代(帝国遗产与共和初期的动荡) 本部分着眼于清末民初的政治真空与权力真空。我们考察了传统官僚体系的衰落如何为地方军阀、新兴资产阶级和知识精英的崛起提供了空间。重点分析了“权力转移”的早期阶段:从以血缘和科举为基础的传统权威,向以军事实力、经济资源和现代政治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权威过渡的复杂过程。书中详细讨论了革命党人、立宪派以及保守派在争夺国家最高解释权和治理权的较量,揭示了共和政体在实践中如何被本土的社会结构和既有利益集团所重塑。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进与社会动员(从启蒙到革命的路径) 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是权力转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从早期启蒙思潮(如维新思想)到后来的激进主义(如五四运动)的演变轨迹。我们不仅关注新思潮的文本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被翻译、被精英阶层所采纳,并最终向下渗透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对“救亡图存”这一核心命题下,不同思想流派(如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如何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如何在实践中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动员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本书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定位与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是思想的生产者,也是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媒介。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组与阶层变迁(乡村、城市与新群体的兴起) 权力的转移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组。本书打破了仅仅关注上层政治的传统视角,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肌理。 乡村的重塑: 探讨了土地制度的变迁、传统宗族势力的衰弱,以及新兴的乡村精英(如地方士绅、合作社组织者)如何试图填补治理的空白。这部分分析了现代化进程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农民运动兴起的社会经济根源。 城市与新阶层: 重点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阶级和受过新式教育的城市专业人员的形成。这些新群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利益诉求和组织能力,成为与传统精英竞争权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对现代法律、契约精神和集体行动的理解,是理解近代社会复杂性的关键。 第四部分:文化认同的危机与重建(传统、现代与民族精神) 在权力转移的动荡中,文化和身份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权势转移》细致考察了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文化优势时所产生的焦虑与反思。本书对比了“全盘西化论”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长期论战,并分析了最终“民族主义”如何成为整合不同社会阶层、凝聚国家认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对“何以为中国”的重新定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成功取得政权的关键思想背景。 修订版的特色与贡献: 本次修订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吸纳了近年来相关领域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全球史、微观史学以及新文化史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修订部分进一步强化了对社会网络、非正式权力运作的考察,并对一些关键概念(如“现代性”、“精英更替”)进行了更审慎的界定和论证。修订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辩证且细节丰富的近代中国权力转移图景。 本书的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史叙事,致力于揭示思想如何塑造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反作用于思想的动态交互过程。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之复杂性、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基因的读者而言,《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下册(修订版)》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学术指南。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权势”如何被重新分配、社会“秩序”如何在废墟上被重建的细致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志田


  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图书目录

修订版序 1
原序 1

上册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1
一 学战: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 2
二 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27
三 新的崇拜 41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59
内篇:科举制与耕读之路断绝前后的乡村社会 63
外篇:近代内地乡绅心态的史学启示 81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93
一 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94
二 城乡疏离与乡居菁英的流向城市 107
三 余论 120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125
一 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 127
二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140
三 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150

下册
过渡时代读书人的困惑与责任 177
一 过渡时代说略 178
二 读书与读书人的界说 184
三 近代经典的淡出 188
四 读书人定位的转变与徘徊 191
五 谁来承担国事的责任—偏重梁启超的思虑 195
六 「煞风景」的「狗耕田」 201
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 207
一 历史的延续性 208
二 清季反传统倾向的滥觞 212
三 民初传统的负面整体化 219
四 余论:传统的不固定性 226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231
一 引言:西方的分裂 231
二 学习榜样的转变 234
三 思想趋向的演变 240
四 西方分裂之后:为他人作战场 247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与反思 255
一 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257
二 激烈反传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一 270
三 向往「超人超国」: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二 281
四 抗议与建设: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两面 290
五 地方意识与国家统一的互动 300
六 余论 306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313
一 引言: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的国家 313
二 国家向民间挺进:清查公款公产 319
三 司法改革所见国家象征的转变 324
四 新旧的「自治」与不同的「公」 329
五 国民关系的转变与「社会」的兴起 34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而言,阅读历史书籍,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引发我对于现实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权势转移”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为何一个国家会经历如此剧烈的转型?这种转型是由哪些力量驱动的?书中对于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各种变革。那些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思想碰撞和权力斗争,在多大程度上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希望它能够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陈迹,而是塑造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修订版”也暗示了它对当下研究的价值,我期待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中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权势转移”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这种转移,既体现在政治权力的格局变化,也渗透到社会资源的分配,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和思想的归属。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哪些旧有的权力结构被瓦解,又有哪些新的权力主体应运而生。这种权力结构的重塑,又是由哪些社会力量,在怎样的思想启蒙下推动实现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实案例,来支撑其理论分析,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脉搏。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正是由思想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所塑造的。

评分

读罢这本书,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尤其对书中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描绘印象深刻。近代中国,旧有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兴的阶层开始崛起,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诉求。这种阶层变动是如何与思想的传播相互作用的?是思想解放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还是新的社会力量为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书中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梳理,让我对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有了全新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差异。毕竟,中国的近代化并非铁板一块,城乡之间、南北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书中是否能够细致地展现出这种地域性和群体性的多样性?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挣扎、抗争、适应,最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具整体性的认知。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扎实的理论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但平日里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塑造了当下中国面貌的思想变革和深刻的社会变迁。这本书的标题“权势转移”本身就极具概括性,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动向,是窥探其社会脉络的关键。是哪些观念在悄然兴起,又有哪些旧有的思想在被颠覆?是怎样的社会力量在推动这些思想的传播与落地?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书中的“下册(修订版)”也表明它是一部有深度、有积累的作品,修订版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学术严谨的态度和不断更新的思考。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更深入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在思想的激荡中完成一次次的权势转移,并最终走向如今的模样。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史料支撑,有深刻的理论分析,让我读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引发思考,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思想转变,是我一直以来最感兴趣的领域。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到西方思潮的涌入,再到各种救国救民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近代中国可以说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梳理这些思想流派的演变脉络的?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辩驳,又如何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图景?书中所提到的“权势转移”是否也体现在思想的传承与断裂上?那些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如何逐渐式微,又有哪些新生的思想,最终成为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介绍,更能深入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为何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思想的解放和传播,是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