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要角:蒋介石的侍从室与战时中国

无声的要角:蒋介石的侍从室与战时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 揭露蒋介石「侍从室」的神祕面纱,还原历史真相。
  ★ 国府权力最高核心组织,如何影响现代中国历史。


  隐身在蒋介石政权背后的智囊团,
  是战时国民政府军事、政治最忠实的执行者。

  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时期,蒋介石所直接掌握的「侍从室」组织,是否为当时的最高政治中心?本书从侍从室的人员、组织及功能各方面的研究,带你一窥隐身在蒋介石背后的核心幕僚。

  ▍战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如何组建他的权力分身「侍从室」,指挥调度中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
  本书从侍从官的起源、发展与实际运作,揭露二战期间国民政府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这个神祕组织了解蒋介石军政统治的手段、性格及特色。更深入了解他如何创建自己的权力分身,有效发挥其统治力量,让侍从室的触角深入军事、政治及外交各个层面,协助他治理中国。

  ▍了解蒋介石国民政府党政、军政面貌的最佳途径
  战时中国,在战场上的变化、张力与冲突,呈现了敌我双方在军事上的国力、谋划及指挥作战的实力;除了砲火相攻的实际战场,在军事及政治的隐形战场上,有一群文武官于后方运筹帷幄,铺设好各种计画,在各方面影响战事、政局,甚至界局势的发展。

  ▍侍从室的重要角色及作用──如何监督国民政府的情报机构「军统」与「中统」?
  蒋介石极度重视情报机构的功能,除了军统、中统提供的情报,对于如何正确取得、分析及运用情报,并解决各情报机关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蒋介石利用侍从室第六组,达成了这些目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瑞德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史丹佛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者等。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专着:《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图书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前身
成立经过与组织架构
实际运作
重要设计成果
绩效评估

第二章    凤凰池
来源
任用过程
专业能力与纪律
几种幕僚典型
心态分析
流出

第三章    情报
侍从室第六组的组成
情报的取得、分析与运用
情报机构的管理与考核
对各情报机构的联系
对党政官员的监察工作

第四章    党政
为党国考察及选拔人才
五五宪草的审议
西安事变时的危机处理
1944年度政府总预算编制疏失案之调查
六全大会政纲的研拟
战后受降与接收的规划
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第五章    军事
侍从室与军令系统
侍从室与军政系统
侍从室的秘密军事行动
中美联合参谋会报与中美军事交流

第六章    外交
国际问题研究
外交决策
中日秘密外交
参与韩国独立运动
出席国际会议

第七章    宣传
文稿撰拟
《中国之命运》
指导官方媒体
创办艺文研究会
连络与扶持《大公报》
无力扭转负面形象

第八章    手令
手令制度的运作
对手令制度的各种批评
蒋介石好发手令的原因(一)
蒋介石好发手令的原因(二)
手令制度的影响

第九章    「特使」
临危受命
招兵买马
身手不凡
中英竞逐
壮志未酬
国民大会
软硬兼施
无法突破

第十章    成败

征引书目    
人名索引    
后 记    
 

图书序言

后记

  本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十四年前(2003)的一个研究计画,这是一项中央研究院所资助的二年期主题研究计画,名为〈侍从室与战时中国〉,拖延至今才出版,全书三十余万字,还不到梁任公平均年产量的八成,实在惭愧。

  我的兴趣,主要是阅读,而非研究。研究所带给我的乐趣虽然也有,但是远不能和阅读相比。年轻时驱使自己写作的动机,与其说是求知慾,不如说是事业心。加上同辈的同事中,我最敬重的几位,都是自我要求极高,「慢工出细活」型的学者,在他们面前,总觉得自己读得太少,写得太多。因此升到研究员之后,已无后顾之忧,自应多读少写,与其献丑,不如藏拙。但是名利之心,仍然始终未泯,于是要读还是要写,心理上经常面临挣扎。后来发现欧洲有几位经济学者曾经研究此一现象,称之为the “read or write” dilemma,可见此一两难并非为我一人所独有。

  这种情形一直到我转到文化大学任教,才有所改变。一方面大学校园中的生活与中研院的一成不变相比,显得较有变化,过得也较快;另一方面,人到中年之后,体力开始走下坡,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快。感觉好像才离开学校没多久,基本训练才刚刚完成,可以开始做一点像样的研究,居然退休年龄转眼将至。这时我才开始下定决心,不再申请新的计画,专心把这本书完成。

  本书的写作,由于并非一气呵成,写到后面,前面写的已经过时,必须再作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现近年大量利用新出档案史料的研究,竟如排山倒海而来,且大多为大陆学界的作品,与十余年前的情况已大为不同,显示大陆学界民国史研究的突飞勐进。如今两岸学者的观点日趋接近,中文世界的学术社群也已然成形,今后应如何分工合作,值得大家思考。本书部分的档案史料系于十多年前所收集,如今出版时本应改用今天的着录方式,不过由于有些原本开放的档案,今日反被列为不开放;有些原本即未详细着录,如今无法补全;有些甚至无法考察其来源,造成无法覆按的情形,在此必须向读者致歉!

  去(2016)年,我的一本论文集《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在大陆出版(其中百分之四十的篇幅是1993年台湾出版的《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其余则收录六篇相关的论文),承蒙汉唐阳光的厚爱,为我在北京安排了几场演讲,介绍我的新书。我到现场才发现,听众极少是学界人士,更令我意外的是,销售的成绩还不算太差,初版八千册居然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即已销售近百分之九十,让我深受鼓舞。

  长久以来,我始终相信,好的历史着作不应该只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而是应该也能帮助我们了解现在;不应该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人,同时也应该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我过去的作品一直以此作为目标要求自己。大陆的几场新书发表会,则让我反省到自己过去在写作时,居然从未考虑过学界以外读者的需求。在惭愧之余,我在写这本书的最后阶段,作了一次这辈子从未有过的尝试——在维持「无一字无来处」的原则下,试图打破实证史学的冰冷框架,尽量把这本书写成一部传记,而不是一本博士论文。虽然自己的才气有限,无法摆脱所受「专业训练」的束缚,让这本书难免会招来「小脚放大」之讥,不过至少在我再次面对那些非学界的读者大众时,可以无愧于心。

  我自幼即跑不快(后来服兵役前作体检时才知道是扁平足的缘故),每次赛跑时,几乎总是最后一、二名跑到终点的。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一如学生时代的赛跑,也是在众人的加油声中完成的,在此必须一一申谢。

  首先必须感谢张玉法、王吉林、王纲领、韩桂华等师友的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陈永发、林桶法和刘维开教授对本书初稿所提供的宝贵意见,吕芳上、黄自进、林桶法、陈立文,大陆张宪文、王建朗、汪朝光、高士华、王奇生、金以林、李玉、张瑾,海外山田辰雄、戴安娜(Diana Lary)、麦金农(Stephen R. Mackinnon)、方德万(Hans van de Ven)等教授所提供的发表机会。坦白说,这本书如果没有他们的督促,完成的日期或许还会迟上几年。我也要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王窈姿女士、北京汉唐阳光李占芾先生所提供的专业建议,以及兼职助理盘惠秦同学任劳任怨的协助,得以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年轻时总相信勤能补拙,上了年纪之后才了解到勤奋其实并不能弥补鲁钝笨拙的不足。多年来不但学问没作好,而且对亲朋疏远,对家庭也未善尽责任,在此必须感谢他们的包容,虽然他们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好像永远都在赶文章。

  为了写这本书,虽然不敢说是用了「洪荒之力」,但是一旦交稿,如释重负倒是事实。整理抽屉,发现整抽屉的古典音乐CD居然已有十多年没听了;放眼窗外,只见又是一年春草绿。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凤凰池
 
1935年初秋,居亦侨喜出望外的接到了侍从室的通知,说他的报告已呈委员长批准,获任命为中校侍从副官,嘱尽快前往报到。
 
居亦侨,江苏吴县人,1906年生,东南大学商科肄业,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第九师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居在第九师任副团长时,团长项传远、师长李延年均为黄埔一期毕业生。1934年,项传远被蒋介石选为侍一处上校侍从室副官兼任第一组组长,李延年便任命居亦侨为代理团长,接替项传远的职务。当居得知项被蒋赏识,并可外调提升的消息后,对于这个被大家视为「凤凰池」的机构,颇为向往。他将此想法告诉了他的师长李延年。
 
李当时正好得知自己即将升任军长的消息,唯恐项有朝一日调离侍从室,自己将失去内侍耳目,因此也希望再有一个熟人在蒋左右,有事仍可先得风声。1935年3月,李延年趁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的机会,和项传达商量,设法让居进入侍从室。项告诉李:「在侍从室没有自由,没有休假,一接到任务,朝夕不分,非常辛苦。不知居亦侨愿意否?要进入内侍,办法倒是有一个,那就是找我一个一期同学萧赞育谈谈,他在蒋介石身边担任侍从秘书,专管黄埔同学进退升降之事,同时审阅军统机要文件摘要的签拟汇报,找他试试,看看怎么样?」过后,李延年和项传远一起来到萧赞育家中,同学久别重逢,畅叙旧谊,十分投机。接着李延年和项传远便谈起保荐居亦侨入侍从室的事。此时正值侍从室成立不久,需要人手,萧赞育即表示可让居自己先打个报告,由萧上报候批。
 
居亦侨终于接到了侍从室的报到通知。他于是在一个秋色斑斓的早晨来到南京。29岁的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草绿色呢军服,斜背着军带,腰间佩带刻有「军人魂」字样的短剑,脚穿一双乌黑雪亮的皮鞋,提前了半小时到达蒋介石官邸的接待室,怀着欣喜和激动的心情等后接见。居亦侨环顾四周,看件客厅正中墙上挂着一张大照片,照片中孙中山坐在藤椅上,而佩带指挥刀全副武装的蒋介石,则站在孙中山的右侧。
 
蒋介石公馆坐落在中央军校校园内,是一幢红砖红瓦的两层楼洋房,四周绿树成荫,露出洋房的红色屋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