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三册

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赣文化
  • 江西历史
  • 地方志
  • 地理
  • 行政区划
  • 沿革
  • 赣鄱文化
  • 历史地理
  • 江西文化
  • 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赣文化通典》分为:方言卷、方志卷、诗词卷、古文卷、书画卷、民俗卷、名胜卷、行政区划及沿革卷和宋明经济卷等九卷。梳理了赣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赣文化博大丰厚的内涵,展示了赣文化丰硕的发展成果,分析和总结了赣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对江西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土民情等进行专题性介绍和研究的丛书。充分反映出江西的历史地位,展示其丰硕的发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总结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此简介不包含《赣文化通典(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第三册》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江西历史地理、行政区划变迁、区域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展开,力求内容翔实且具有专业性。 --- 江西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区域文明的演进脉络 本书系一套深入探讨江西省域历史地理变迁、行政区划沿革及其对区域社会文化影响的综合性研究著作。聚焦于江西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自然环境塑造、人类活动轨迹、以及政权更迭背景下的疆域调整与地方治理体系的演变。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订和系统的地理空间分析为基础,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江西历史地理认知框架,为理解赣文化的核心要素提供坚实的地理与行政根基。 第一卷:远古至秦汉——地理格局的初步确立与早期置县 本卷侧重于江西地区远古至秦汉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考察。在这一历史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缘地带、鄱阳湖平原的形成以及赣南山地的开发,为早期人类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我们将详细梳理地质构造、水系变迁(特别是赣江、抚河、信江等主要水系的演进)对古代交通和聚落分布的影响。 重点关注行政建置的萌芽阶段。从史籍中梳理楚国南下后在赣地的初步设防,到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郡县制,对江右地区的影响。研究南昌、豫章等早期核心区域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百越”地带的纳入与早期郡县的设立过程。通过对古代地理志、金石碑刻的解读,还原早期行政区划的物理边界与管辖范围,探讨早期地方行政单位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第二卷: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区域开发与文化融合的加速期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与北方的动荡,深刻改变了江西的族群结构和经济面貌。本卷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如何通过加强对赣南、赣西山区的控制,进一步完善行政网络。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大量士族南迁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以及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的发展如何反作用于行政区划的细化。 隋唐时期,江南西道(后来的江南西路)的设立,标志着一个稳定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区域行政体的出现。本书将详细剖析唐代赋税制度、漕运体系与新设州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江西文化精英的塑造,结合当时的水陆交通网络,揭示行政中心(如洪州)的兴衰与周边区域的联结方式,为理解唐宋之际的江西“文章气象”奠定地理行政基础。 第三卷:宋元明清——行政层级的固化与地方分权的博弈 宋代是江西行政区划体系最终定型和区域特色强化的关键时期。本卷将深入探讨宋代的“路”、“州”、“县”三级管理体系如何构建起一个稳定的行政框架。特别关注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后,江西作为重要的战略后方和物资基地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州府权力的膨胀。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江西的推行,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本书将比对宋元两代的区划差异,分析元朝在边远山区(如赣南、赣东山区)的管理策略调整。明清时期,行政区划的调整趋于保守和精细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通过一系列的巡抚、总督制度得到强化。我们将梳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在赣南苗瑶聚居区的实施,探讨其对原有社会结构和地域边界的影响,并重点研究这一时期地方行政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民变时的反应机制。 第四卷:近代转型与现代重构——地理区位对近代史进程的影响 本卷将视角转向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交通如铁路的修建,江西传统的以水运为主的地理优势格局被打破。分析了新式交通对旧有行政区划的冲击,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重塑的过程。 尤其关注民国时期,江西作为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中央苏区等区域在特殊历史时期,其行政建置的特殊性、游击区域的流动性,以及这些非传统行政区划对国家权力结构重塑的意义。 第五卷:历史地理的整合与文化地理的展望 作为全书的总结性篇章,本卷将超越单纯的区划沿革描述,致力于整合历代地理信息与行政变动数据,建立江西历史地理的GIS模型(概念性框架)。探讨气候变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变化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区域的持续性影响。 最终,本书将落脚于如何理解“赣文化”的地域性。地理环境的长期塑造、行政中心的迁移与资源分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流动与族群融合,共同构成了江西文化性格的地理底色。本书旨在为历史学、地理学、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扎实、系统的历史地理学工具书和研究范本,揭示一个不断在自然约束与人为规划中寻求平衡与发展的江西形象。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003
序 015
编辑说明 021
江西概况 023

上篇 自然概貌与资源
第一章 地质 037

第一节 地层 037
第二节 地质构造 048
第三节 岩浆岩和变质岩 057
第四节 矿产资源 073

第二章 地貌 081
第一节 江西省地貌基本格局 082
第二节 江西省地貌类型 101
第三节 江西省地貌分区 112
第四节 江西省地貌形成与演化 119

第三章 气候 129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29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30
第三节 主要灾害天气 144

第四章 水文 159
第一节 河流 159
第二节 湖泊 171
第三节 泉 177

第五章 土壤 189
第一节 土壤形成与类型 189
第二节 土壤分佈规律 192
第六章 植被 199
第一节 植被分类标准 199
第二节 植被类型 200

第七章 生物资源 207
第一节 植物资源 207
第二节 动物资源 215

第八章 自然灾害 237
第一节 气象灾害 237
第二节 地震灾害 255
第三节 地质灾害 258
第四节 病虫灾害 260

中篇 江西人口与民族
第一章 历代人口 271

第一节 古代人口 271
第二节 近代人口 284
第三节 当代人口 287

第二章 人口分佈 309
第一节 人口分佈的基本格局 309
第二节 城镇人口 317
第三节 农村人口 322

第三章 人口构成 329
第一节 江西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 329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337
第三节 劳动人口 344

第四章 民族和宗教信仰 361
第一节 人口的民族结构 361
第二节 民族人口的地域分佈 363
第三节 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和家庭构成 366
第四节 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行业和职业构成 369
第五节 宗教信仰 376

第五章 人口素质 379
第一节 身体素质 379
第二节 文化素质 384

下篇 行政区划沿革
第一章 西省级建置变迁 4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江西的政区勾勒 403
第二节 秦汉时期江西的郡县设置 43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州的设立及郡县的增置 455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西道的设立及州县的发展 486
第五节 两宋时期江西州县的增置 523
第六节 元朝的江西行省 554
第七节 明朝的江西布政使司 561
第八节 清代江西省的十四府州 569
第九节 民国时期江西的行政区划 578
第十节 当代的江西行政区划 644

第二章 江西省各市县行政区划沿革 691
第一节 南昌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691
第二节 景德镇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19
第三节 萍乡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730
第四节 九江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37
第五节 新余市及所辖县沿革 771
第六节 鹰潭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75
第七节 赣州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779
第八节 宜春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18
第九节 上饶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48
第十节 吉安市及所辖各县(市)沿革 880
第十一节 抚州市及所辖各县沿革 909
参考文献 9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地理和行政区划来构建的。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如同一张巨大的历史地图,为我展现出赣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地理面貌。这不仅包括其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这些自然环境如何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态和经济模式。在行政区划方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历代变迁进行详尽的梳理。我希望能看到,在不同的朝代,赣州地区的行政层级是如何划分的,有哪些重要的行政中心,它们的治所又是如何随着历史变迁而迁移的?是否有一些因特殊地理因素或历史事件而形成的独特的行政区划?例如,是否曾因边界冲突而进行过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佐证,比如引用相关的古籍、史书、地方志、甚至是一些考古发现的资料。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这些行政区划的变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权力斗争、经济利益的争夺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对赣州地区历史发展演进的宏观视角,并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系统了解一个地方历史纵深的书籍,而“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无疑触及了历史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呈现赣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地理图景,比如其独特的山脉走向、河流分布、盆地形态,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是否能做到详实和准确。我想知道,在古代,赣州地区是如何被划分为不同的州、郡、县的?这些行政区划的名称、范围、治所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变化的?是否有特殊的历史事件,例如战乱、民族融合、经济开发等,导致了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依据,来支撑其对行政区划变迁的阐述,比如引用相关的史书、文献、碑刻、考古发现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思考,行政区划的变动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权力格局、经济发展重心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层逻辑。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对赣州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认知,理解其在中华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地理环境是历史的基石,而行政区划则是承载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正是我探寻赣州地区历史脉络的钥匙。我希望它能以清晰的脉络,描绘出赣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地理风貌特征,包括其重要的山川河流、矿产资源以及气候特征,并探讨这些自然禀赋如何影响了当地的聚落分布、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对于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我希望它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朝代在赣州地区设置的州、郡、县等行政单位的名称、隶属关系、管辖范围以及治所的变迁。是否存在一些因特殊地理条件或历史事件而形成的独特行政区划?例如,是否曾有因为边疆需要而设置的特殊军事行政区?或者因为矿产开发而形成的临时性行政建置?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分析这些行政区划变动背后的动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还是出于政治、军事的考量?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古代地图,标注出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界线,那将极大地增强我对此部分的理解和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建置是其文化底蕴的载体,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一点。我期望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能够为我描绘出赣州地区丰富的自然地理画卷,包括其山川、河流、气候、土壤等,并深入探讨这些地理要素如何孕育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特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赣州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乃至思维观念。在行政区划方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历代变迁史。我希望能清晰地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赣州地区的行政层级是如何设置的,哪些地域被划归哪些行政单位管辖,以及这些行政单位的名称、治所、管辖范围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信息,而是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导致这些变迁的内在原因,例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战略、人口迁移等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古代的行政区划图,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帮助,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历史变迁所带来的空间上的变化。

评分

坦白说,最初被吸引来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追根溯源”的冲动。我的祖辈就生活在赣州这片土地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总会提及一些古老的地点名称,一些已经消逝的地名,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将这些模糊的记忆具体化,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传说与史料进行对照和印证。地理部分,我希望看到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地名罗列,而是能将地形、河流、矿产等自然条件与历史上的聚落分布、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它是否能解释为何在某个河谷地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要的聚落?某个山脉的阻隔,又对当地的交通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行政区划的演革,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想知道,在不同的朝代,赣州所辖的范围是如何划分的?哪些地方的归属权曾经有过争议?这些行政区划的变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居民的生活?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非常细致的基层行政单位的变迁,比如从某个时期开始,某个乡镇的名称是如何确定的,又或者在历史上,某片区域曾因为军事战略需要而被划入或划出某个行政管辖范围。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地图,标注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界限,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这种变迁的直观感受。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偏爱那种能够提供详实史料佐证,并具备严谨学术态度的著作。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正是引起我极大关注的章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赣州地区自然环境的窗口,了解其山脉、河流、气候等地理要素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并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活动。我尤为期待的是,书中对于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是否能够做到细致入微。例如,是否能够清晰地呈现不同朝代州、郡、县的设置、治所、管辖范围以及其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否有关于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赣州的具体实践和演变过程的描述?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详实的史料引证,例如引用相关的古籍、碑刻、地图等,以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例如,通过对行政区划演变的梳理,是否能够揭示出赣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政治、经济、文化角色,以及其区域发展格局的变迁。我对书中是否能包含一些关于古代交通网络的演变,以及这些交通线路如何影响了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地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无疑是我眼中的瑰宝。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赣州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地理环境的独特风貌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禀赋。例如,它是否能细致地描绘出赣州地区的主要山脉走向、河流分布,以及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了古代的交通、聚落以及经济发展?我尤为关注的是,书中对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是否能够做到严谨而系统。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展示,在不同的朝代,赣州地区的行政建置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州、郡、县的设置、治所的迁移、管辖范围的调整等等。是否能体现出一些因为特定的历史事件,例如战乱、民族迁徙、经济开发等,而导致的行政区划的重大变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例如引用相关的古代文献、碑刻、地图等,以增强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例如,通过对行政区划演变的梳理,是否能够揭示出赣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角色,以及其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深邃的墨绿色与烫金的标题相得益彰,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当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厚重而严谨的学术气息。虽然我本身并非专门研究地理或行政区划的学者,但对家乡赣州的历史文化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尤其关注的是关于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行政建制变迁,往往能折射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甚至文化影响力的变动。比如,某个时期设立的州、郡、县,其范围的大小、名称的更迭,背后可能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是否能够以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脉络,为我梳理清楚?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某个古老的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消失,或者某个新设立的地区为何能迅速崛起,成为新的行政中心。地理部分的阐述,我也希望能看到对赣州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的细致描写,并探讨这些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聚居、经济活动以及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赣州历史文化深处的大门,我希望能在这扇门后,寻找到我渴望已久的答案和启迪。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理决定论”和“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尤其是其“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正是我探索这一议题的绝佳载体。我渴望从书中找到关于赣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禀赋如何塑造其历史进程的答案。比如,崎岖的山地是否造就了其相对独立的文化和经济圈?水系的发达又是否为古代交通和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进而影响了行政中心的选址和区域的划分?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历代行政区划的梳理,是否能够揭示出赣州地区在不同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例如,某个时期,它是否因为其边疆位置而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进而影响了其行政建置的特殊性?或者,它是否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而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导致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和区域范围的不断调整?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视角,而不是静态的罗列,即不仅仅告诉我“是什么”,更要告诉我“为什么”。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政治博弈、经济利益的考量,以及人口迁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那就更具深度和启发性了。我对书中关于历史上某些重要地名、地貌的变迁史也充满好奇,希望能够找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信息。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方志和历史地理有濃厚興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格局和行政建制,是其历史演进的骨架,而文化则是其血肉。这本书的“地理及行政区划沿革卷”,正是在勾勒出这副骨架。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赣州地区山川形胜的详尽梳理,包括其主要的山脉、河流、盆地以及这些自然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某条河流的改道,是否曾导致沿岸城镇的兴衰?某处矿产资源的发现,又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格局,甚至引发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在行政区划方面,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清晰地呈现赣州地区历代州、郡、县的设置、名称变迁、治所迁移以及管辖范围的变化。是否有关于古代羁縻州、土司制度在赣州的具体体现?在不同朝代,赣州的行政层级是如何变化的?例如,是从一个地方性的行政单位,逐渐上升到更高级别的行政区域,或者反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原因分析,例如是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军事需要,还是政治斗争,那就更加令人称道了。我甚至希望它能涉及到一些非常细微的层面,比如古代某个乡镇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以及这些边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