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造:打破不耐震、不抗风、不防潮、怕虫蛀、不敌火迷思,从概念到构架计画与工法全图解

木构造:打破不耐震、不抗风、不防潮、怕虫蛀、不敌火迷思,从概念到构架计画与工法全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木结构
  • 建筑设计
  • 结构工程
  • 抗震
  • 防火
  • 防潮
  • 木材
  • 建筑施工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业复甦」、「木构技术成熟」、
「木造刻板印象改观与重视」……
木造建筑「遍地开花」指日可待!
从建筑师、结构技师到一般读者是时候深入了解木构造!

★木构造专家着书
★最适合学习木结构的入门书


打破迷思1木构容易遭腐蚀、虫蛀?
台湾法规早有完整规范。从建筑工法来看,可以配合RC桩,让木头不直接接触土壤,就能降低虫蚁类直接从土壤侵入的可能性。再以实际例子来看,1995年建造于台湾卑南文化公园园内的大木构建筑,建筑年龄已超过22年,目前只有3根木材出现部分腐蚀的情形。显示台湾的环境并非就不适合木造建筑。

打破迷思2 木构遇火更助火势?
经各国证实,木材比钢铁耐燃,钢铁遇热会软化甚至倒塌,但木材遇热会形成碳化层来保护内部。而且木材也能符合法规1-2小时的标准防火时效。

打破迷思3 木构耐得住强震?
木头能以柔克刚震后不倒。实际上是比钢筋混凝土造耐震,因为木材有韧性,重量又比混凝土建筑还轻,可以吸收并透过整个构架来分散地震所产生的冲击,连木结构建筑中用钉子连接的部分也能抵消地震力和地面运动的交互作用,对于一定级数以下的地震,木制房屋的吸震力比水泥屋还好。举个实际例子,在中国汶川8级大地震里,受灾的木构建筑不但没有倒塌而且仅出现裂缝,不会对结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打破迷思4 木构遇潮湿会腐烂?
很多人会误以为水是木材的敌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与台湾天气条件相近的东南亚就有许多地方是木造建筑。木材本身有吸溼功能,能保持室内稳定的相对溼度,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防潮关键在于懂得如何处理木材内部的水分,若处理得宜,建筑物中的其他建筑部件不一定需要做防水。

【内容简介】
木构造是有益人类健康和环境永续发展的营造方式,木头的柔美曲线和温润触感,更是其他营造方式无法比拟。以往被视为传统技术的木构技术,早已超乎世人想像悄然成为未来的营造趋势,木构技术不再只能应用在名胜古蹟的修复,而是能彻底实践于现代建筑上。

本书依照木构设计计画进行系统化的章节安排,从认识木材特性、构架载重与施力探讨、结合部位与基础配置、到对抗地震等灾害的因应对策,逐步建构木构整体概念。大量的构造拆解图演示细部组构理论,使理论化为具体实作。

【重大奖项】
本书作者荣获第四回日本构造设计赏(JSDC)特别赏
评选委员长盛赞:「山边丰彦先生熟谙木材特性、善于将传统技艺应用到建筑工学,是少有能实践『木构造』的优秀结构家」

【专业推荐】
「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加上到位的图说,让既深且广的木构造专业知识亲切、活泼起来,看到这本书真是令人兴奋!」李绿枝/大藏联合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这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木建筑的构造、结构系统与特性,对于想进入木构造专业领域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参考书」洪育成/考工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

「这是一本亲和力相当高的专业书籍,除了图文并呈、版面清晰外,也充分掌握了木构造设计应关注的资讯与环节,对于初步接触的人是很好的入门书,对于已经从事相关实务的人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陈启仁/国立高雄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永续居住环境科技中心主任

「本书以大量图示呈现木构造原理,辅以基础学理说明,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实务工具书」苏文清/国立嘉义大学木质材料与设计学系教授
建筑木构的韧性与未来:结构、工艺与环境的深度对话 本书聚焦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工程实践、材料科学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超越传统认知,深入探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无限潜能与精细化应用。 本书不涉及对“木构造:打破不耐震、不抗风、不防潮、怕虫蛀、不敌火迷思,从概念到构架计画与工法全图解”中已阐述的特定迷思的直接破解或详细工法图解。相反,本书将视角提升至更宏观的结构力学、材料基因学、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工业化建造的未来方向,为专业人士和深度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偏向于理论基础、前沿技术和工程哲学的参考指南。 --- 第一部分:木结构工程力学与材料本征性能 本部分深入剖析木材作为非均质各向异性材料在复杂荷载条件下的响应机制,强调现代结构设计如何驾驭这种天然特性。 第一章:木材的结构本构关系与非线性分析 本章摒弃对基础抗力性能的简单陈述,转而探讨木材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微观结构变化与宏观力学表现之间的关联。内容涵盖: 木材的应力-应变曲线: 分析干燥度、含水率、纹理方向对弹性模量和剪切强度的影响,特别是木材在潮湿和干燥循环下的粘弹性行为。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FEM)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如考虑材料非线性的P-Delta效应、蠕变效应)来精确预测大型复杂木结构(如交错层积材CLT或胶合木Glulam)的长期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 连接节点的高级分析: 重点研究不同连接件(螺栓、销钉、齿板连接器)在承受疲劳荷载和震动荷载时的性能衰减模型,并引入概率性设计方法的应用,以量化连接失效的风险。 第二章:工程木材的材料基因与性能提升 本章超越对常见工程木材(如胶合木)的介绍,聚焦于新一代工程化木材的研发与性能优化。 交叉层积材(CLT)的结构优化设计: 探讨通过优化层间胶合技术、引入功能性夹层(如隔音层、阻尼层)来提升CLT板的抗剪、抗弯刚度和热工性能。深入分析大跨度CLT拱形结构和空间网壳结构的受力特性。 新型复合木材的开发: 研究竹基复合材料、硬木与软木交替层压结构(Hybrid Timber Systems)在提升整体韧性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力。分析热改性木材(Thermally Modified Timber)在提高尺寸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机制,而非仅仅关注其防腐性能。 木材的防火性能再评估: 探讨基于厚度炭层效应的结构设计优化,重点研究木材在受热过程中内部水分迁移和热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如何精确计算结构构件的残余承载能力,而非停留在简单的“防火等级”划分。 --- 第二部分:气候适应性、耐久性与环境工程 本部分将木结构设计置于更广阔的环境和气候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的构造和材料科学实现长期、低维护的建筑生命周期。 第三章:湿热气候下的木结构维护工程 本章侧重于超越传统防潮构造的系统性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建筑物理学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结构内部的湿度动态平衡。 水汽迁移的动态模拟: 使用WUFI等工具模拟不同气候区(特别是高湿、季风气候)下,墙体和屋顶系统内部的水汽迁移路径和冷凝风险,指导构造层次的顺序设计,而非仅依赖于传统防潮层。 空气屏障与通风策略的整合: 深入探讨有效的气密层设计(Air Barrier)在控制结构内部空气渗透和水分携带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通风间隙(Ventilation Cavities)以实现结构体系的“自干燥”能力。 生物侵蚀的预防性生态学设计: 研究通过优化建筑基座、选择天然抗腐蚀性强的木种(如特定热带硬木)与工程木材结合,减少对化学防腐剂的依赖,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集成化设计。 第四章:抗震与抗风的先进结构控制策略 本章聚焦于高性能木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主动和被动控制技术。 耗能连接技术与位移控制: 详细分析粘滞阻尼器(Viscous Dampers)和屈服连接器(Yielding Fuses)在木结构框架中的布局优化,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结构的耗能路径来限制层间位移角(Story Drift Ratio)。 大跨度木屋顶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针对超高层或大跨度木结构(如体育场馆),探讨风洞试验数据与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如何指导屋顶边缘和外围护系统的设计,以避免局部吸力破坏。 隔震技术在木结构中的应用: 比较LRB(铅芯橡胶支座)和滑动支座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隔震效率,重点分析木结构与隔震系统之间的耦合效应和反馈机制。 --- 第三部分:工业化建造、数字化集成与可持续性 本部分展望木结构建筑的未来,探讨如何通过工业4.0技术实现高效、精确和环境友好的建造模式。 第五章:预制化与工厂集成建造体系 本章深入探讨从数字化模型到成品构件的转化过程,强调质量控制与供应链管理。 BIM驱动的DFMA(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 探讨如何利用参数化建模(如Grasshopper/Revit环境)来定义复杂的连接节点和构件接口,确保工厂切割与现场装配的零误差。分析CLT、Glulam、Hybrid Panel等构件的工厂化生产线布局与质量验证标准。 物流优化与现场安装策略: 针对超大尺寸木结构构件的运输、吊装规划,讨论模块化装配流程中的时间成本分析和安全风险最小化策略。 自动化焊接与紧固技术在木结构中的应用: 研究机器人技术在复杂胶合木件上的钻孔、预埋件安装以及高精度连接件安装中的效率提升。 第六章:木结构的生命周期评估与循环经济 本章从环境哲学层面探讨木结构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影响,关注碳固存与材料的再利用。 LCA(生命周期评估)的深度解读: 比较木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摇篮到大门”(Cradle-to-Gate)和“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阶段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差异,重点分析胶粘剂、运输和现场施工对整体碳足迹的影响。 木结构建筑的“脱构与再利用”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 DfD): 探讨如何从设计源头预设连接节点的易拆卸性,确保结构构件在建筑寿命结束时能够以高价值材料身份进入二次循环,而非降级使用。 生物基复合材料与建筑的碳中和目标: 展望未来十年内,可降解生物基聚合物在木材改性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对实现建筑净零能耗和负碳排放目标的贡献。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材料科学家及高阶建造管理者提供一套严谨的、前瞻性的理论工具,以应对二十一世纪复杂建筑环境对结构材料的更高要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山边丰彦
1946年生于石川县。1969年法政大学工学部建设工学科毕业。曾任职于青木繁研究室,1978年设立山边构造设计事务所,担任负责人至今。社团法人日本建筑构造技术者协会理事,NPO绿色列岛网络理事长。主要着作包含《图解守护住宅耐震性入门》(主编.风土社)、《勾齿搭接工法住宅的建造方式》(合着.建筑技术)、《山边的木构造》(X-Knowledge)等。

译者简介

张正瑜
2004年取得荷兰台夫科技大学建筑硕士。目前定居宜兰,常式建筑师事务所(OASIStudio)主持人之一,从事建筑设计与环境规划工作,经常参与宜兰土地相关公共事务。除各种设计与规划工作之外,也持续进行设计教学等活动。2017年以「花莲富里车站」荣获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银奖。另译有《图解建筑结构:样式、系统与设计(第二本全译本)》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识木材的特性

001 木构造的工法  木构造的多样性
002 木构造的材料  柱樑构架式工法的基本组成
003 作用于建筑物的力①  载重具有方向性及时间性
004 作用于建筑物的力②  木材的容许应力值
005 力的传递①  垂直载重的传递方式
006 力的传递②  水平载重的传递方式
007 应力  产生于构材中的应力种类
008 支撑条件①  刚接与铰接
009 支撑条件②  简支樑、连续樑、悬臂樑
010 构造特性①  杨氏系数及刚度、韧度
011 构造特性②  层间变位角是刚度的指标
012 构造特性③  木构造与RC构造、钢骨构造的差异
013 木材的种类①  树种不同,性质也不同
014 木材的种类②  实木以外的木质材料
015 木材的特性①  木材最大的特性是异向性
016 木材的特性②  含水率与潜变
017 木材的特性③  因干燥方法不同而异的构造特性
018 木材的特性④  对缺陷及强度的影响
019 木材的规格①  依据JAS的等级区分
020 木材的规格②  依据JAS的尺寸规格
专栏  防火披覆设计

第二章 构架与接合是一切之本

021 构架的角色  柱、横向材的角色
022 构架的种类①  木造构架的三种类型
023 构架的种类②  通柱构架
024 构架的种类③  通樑构架
025 柱的设计①  通柱、管柱、大黑柱
026 柱的设计②  挫屈现象
027 柱的设计③  剖裂的影响
028 地樑与柱  地樑的嵌入
029 横向构材的设计①  对应强度的樑材设计
030 横向构材的设计②  对应弯曲变形的樑材设计
031 横向构材的设计③  樑端的支撑耐力
032 横向构材的设计④  对接接头的设置方式
033 横向构材的设计⑤  重叠樑、复合樑
034 横向构材的设计⑥  承载承重墙的樑
035 对风压的抵抗  耐风柱与耐风樑
036 接合部位的角色  接合部位应有的性能
037 接合部的形状①  接合部的种类
038 接合部的形状②  樑柱构架式工法的搭接
039 接合部的形状③  传统的对接与搭接
040 接合物的种类①  插榫的性能
041 接合物的种类②  螺栓接合的性能
042 接合物的种类③  钉接合的性能
043 接合部的屈服强度  接合五金的屈服强度
专栏  手工制与预制

第三章 不被地震˙强风击倒的构造是由墙体来达成的

044 承重墙的角色  承重墙的量与配置
045 承重墙的种类①  承重墙的形式有三种
046 承重墙的种类②  斜撑壁的抵抗形式
047 承重墙的种类③  钉定是面材墙体的关键
048 承重墙的种类④  横穿版墙的嵌入力
049 承重墙的种类⑤  土墙、插板墙
050 壁体强度①  刚式构架与角撑
051 壁体强度②  何谓壁体倍率1
052 壁量计算①  壁量计算的含意
053 壁量计算②  对应地震力所需的必要壁量
054 壁量计算③  对应风压力所需的必要壁量
055 防止扭转  以四分割法来防止扭转
056 对应构材拔出的设计①  防止柱拔出的接合方法
057 对应构材拔出的设计②  柱头.柱脚的搭接接头
058 对应构材拔出的设计③  锚定螺栓的角色
专栏  隐柱壁与露柱壁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传递方式

第四章 楼板组、屋架组被要求扮演的角色

059 楼板组、屋架组的角色  水平构造面的角色
060 楼板的种类①  格栅楼板与无格栅地板
061 楼板的种类②  设置对角斜撑的楼板
062 对应垂直载重的设计  地板的变形与楼板.格栅.楼板樑
063 对应水平载重的设计①  何谓楼板倍率1
064 对应水平载重的设计②  构造面距离.楼板倍率与变形
065 对应水平载重的设计③  提高楼板倍率的方法
066 屋顶的形状  代表性的屋顶形状
067 屋架的构造  日式屋架与西式屋架的差异
068 日式屋架的构造①  桁条椽形式的设计
069 日式屋架的构造②  斜樑形式的设计
070 日式屋架的构造③  折置组与京吕组
071 西式屋架的构造  西式屋架的设计
072 屋架组的注意要点①  关于屋檐受风掀起的对策
072 屋架组的注意要点②  水平构造面的接合方法
@专栏  设置伸缩缝的方法

第五章 木构造的构架计画

074 计画前的基础知识①  木造住宅的受灾模式
075 计画前的基础知识②  回应主要灾害与构造的准则变迁
076 木构造的结构计算①  代表性的解析方法
077 木构造的结构计算②  木构造的结构计算流程
078 构架计画①  主构造面与辅助构造面
079 构架计画②  构架计画图与框架图
080 构架计画③  南向开口窄小面宽
081 构架计画④  L形˙ㄇ字形
082 构架计画⑤  退缩˙悬挑
083 构架计画⑥  阁楼˙夹层
084 构架计画⑺  大型挑空
085 构架计画⑧  错层楼板
086 大规模的构架  形成大空间的构架
087 关于摆动的对应  免震与制振
088 改修  耐震诊断˙耐震补强
@专栏  固有週期与共振现象的关系

第六章 不可轻忽的地盘˙基础

089 基础的角色  出现在基础的垂直˙水平载重
090 基础的种类  独立基础.版式基础.桩基础
091 地盘①  地形.地质与地盘的种类
092 地盘②  容易受灾的地盘
093 地盘③  设有挡土墙的开发地
094 地盘④  土壤液化现象
095 地盘调查①  地盘调查的种类
096 地盘调查②  标准贯入试验
097 地盘调查③  瑞典式探测试验
098 地盘调查④  根据地盘状态选择基础的形式
099 地盘改良①  表层改良与柱状改良
100 地盘改良②  钢管桩与摩擦桩(竹节式摩擦桩)
101 地盘改良③  地基的作法
102 基础的设计①  独立基础
103 基础的设计②  连续基础
104 基础的设计③  版式基础
105 基础的设计④  检查口、换气口的位置
106 钢筋混凝土①  构成与钢筋的角色
107 钢筋混凝土②  水灰比与坍度
108 钢筋混凝土③  中性化与保护层厚度
109 钢筋混凝土④  浇置与养护
110 钢筋混凝土⑤  裂痕的对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对“不敌火迷思”的彻底反驳。过去,火灾总是人们对木结构建筑最主要的担忧,但这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解释了木材在遇火时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及现代防火处理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木结构的耐火极限。我之前一直以为木房子一着火就完了,现在才明白,原来木材在燃烧时,外层会形成一层炭化层,这层炭化层反而能够隔绝内部木材的燃烧,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防火涂料和阻燃剂的应用,以及在设计中如何通过构建防火分区来提高建筑的整体防火安全性。这让我对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它在未来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从概念到构架计画与工法全图解”的完整性。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木结构优点的书籍,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教程。我之前对木结构的认识非常片面,总觉得它有很多“致命伤”,比如怕潮、怕虫、怕火,而且抗震抗风能力也令人担忧。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例和详细的文字说明,一一化解了我的疑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防潮”和“防虫”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木材的防腐处理方法,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通过科学的通风和隔潮构造,来保证木结构的长期耐久性。读完这些内容,我才意识到,过去的许多“常识”都是基于过时技术的认知,现代木结构建筑早已具备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对木结构建筑刮目相看,也让我对未来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不耐震”的论调,书中不仅解释了木材本身的弹性特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代木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那些精密的节点设计、连接件的选用,以及整体结构的计算,都让原本觉得“脆弱”的木结构变得无比坚固可靠。而对于“不抗风”,书中则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坚固的地基连接以及屋顶结构的稳定设计,来确保木结构建筑能够抵御强风的侵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这些技术细节时,所使用的图解方式,它们直观、清晰,能够帮助读者迅速理解复杂的工程原理。这本书让我在理解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方面,获得了一次彻底的“洗脑”。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木结构建筑爱好者和从业者的福音!我之前一直觉得木结构就是华而不实,似乎在防灾方面存在太多天生的劣势,比如怕火、怕潮、怕虫,而且总觉得不够坚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用极其详尽的图解方式,一步步地揭示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上的“黑科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不耐震”的迷思,书中通过对比不同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清晰地展示了现代木结构在抗震性能上的卓越表现,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的砖混结构。此外,对于“不抗风”的顾虑,书中也提供了从基础锚固到屋顶结构的完整解决方案,让读者能够理解木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压能力是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精细施工实现的。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过去对木结构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技术和材料的误解,而现代木结构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大量的篇幅倾注在实际的“概念到构架计画与工法全图解”上。对于像我这样动手能力比较弱,但又对木结构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书中丰富的图例,从最基础的梁柱连接到复杂的屋顶桁架,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配合精准的文字说明,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工法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防潮”和“怕虫蛀”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木材的防腐防虫处理技术,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通风和隔潮措施,来确保木结构的长期耐久性。我之前总觉得木房子容易发霉,容易被虫子啃坏,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只要运用得当,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做得比很多传统材料的房子更加健康环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读者实践能力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