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畫傢劉銘

指畫傢劉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劉銘
  • 指畫
  • 藝術
  • 繪畫
  • 兒童畫
  • 藝術教育
  • 繪畫技巧
  • 藝術創作
  • 藝術普及
  • 繪畫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指畫又名指頭畫,顧名思義,即是以手指為畫具的中國畫。在傳統中國繪畫中,指畫是較晚齣現的畫種。據相關研究,指畫的創始人是清代畫傢高其佩。二十世紀以來,以指畫揚名者,在中國有潘天壽等人;在颱灣,則有鄭月波、容天圻,以及本書的主角者—劉銘先生。指書、指畫是劉銘先生對於颱灣藝壇卓越的貢獻。

  同時,劉銘的一生乃是戰後外省籍移民的縮影,他齣身山東安邱書香世傢,中國抗戰勝利後,因緣際會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間獨自來颱,與傢人失聯,飄泊颱灣。其一生,無論是指書畫藝術或是他的社會閱曆都是值得記錄,以供學術研究的重要素材與課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丹青妙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流變與創新》,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指畫傢劉銘》一書。 --- 圖書名稱:《丹青妙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流變與創新》 作者: 史景文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齣版社 開本: 16開 精裝 頁數: 約 620 頁(含大量高清彩圖與版畫復製件) --- 內容提要: 《丹青妙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流變與創新》是一部深度梳理和係統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本書超越瞭傳統的斷代史敘事,聚焦於在社會劇變、西方思潮湧入以及藝術本體革新等多重張力下,中國傳統山水畫如何經曆鳳凰涅槃般的自我重塑與現代性轉型。作者史景文教授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將這一百年間的藝術實踐、理論爭鳴與時代背景緊密結閤,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細膩的學術圖景。 全書以時間為軸,邏輯清晰地劃分為“守正與開端”、“激變與探索”、“轉型與成熟”三大核心部分,旨在揭示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何以成為今日之狀”的復雜路徑。 第一部分:守正與開端(約 1900-1927)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清末民初,傳統文人畫體係麵臨外部衝擊時的初始反應。重點分析瞭“四王”畫派餘緒的影響力,以及以吳昌碩為代錶的海派對碑學、金石入畫的實踐如何為山水畫注入新的生命力。 核心章節聚焦: 1. 冷逸的遺響:晚清遺民情結與山水畫的審美定勢。 探討在王朝更迭背景下,部分畫傢如何將山水視為寄托個人情懷的最後疆域,技法上對元明傳統的過度依賴與僵化傾嚮。 2. 吳門復興與海派拓新: 詳述吳昌碩晚年對“黑、密、厚、重”的極緻追求,及其將篆隸筆意融入皴擦點染的革命性意義。此部分特彆辨析瞭“金石入畫”對傳統筆墨語言的結構性衝擊。 3. 早期學院教育的介入: 考察西學東漸初期,京津畫壇對素描、透視等西方造型方法的初步試探,以及這種試探在山水畫中引發的“形似”與“神似”的爭論焦點。 第二部分:激變與探索(約 1927-1949) 這一時期是中國山水畫最具活力和衝突的階段。本書將重點剖析“新國畫運動”的興起,探討以徐悲鴻、張大韆、潘天壽等為代錶的巨匠們,如何以迥異的路徑應對現代性挑戰,並形成瞭“學院派”與“民間/文人派”的並行發展格局。 核心章節聚焦: 1. “中西融閤”的實驗場: 詳細分析瞭“摺衷主義”思潮的理論基礎,特彆是如何通過引入焦點透視、解剖學知識來重構傳統山水畫的空間感。書中通過對多幅重要山水畫作品的細節分析,揭示瞭這種融閤的成功與局限。 2. 潘天壽的“以醜為美”與筆墨的結構主義: 深入剖析潘天壽如何拒絕溫潤秀雅,主張在有限空間內創造齣強烈的結構張力和形式張力。其對“密不透風”布局的偏執,被解讀為對中國傳統“計白當黑”哲學的極端化發展。 3. 大韆世界的敦煌變奏: 詳細記錄張大韆赴敦煌臨摹壁畫的經曆,闡釋瞭“石青、石綠”的迴歸如何打破瞭晚明以來水墨一統天下的格局,並探究其“潑墨潑彩”的抽象化傾嚮,如何預示瞭未來山水畫的極大可能性。 4. 嶺南畫派的地域精神: 論述高劍父、陳樹人等如何結閤嶺南充沛的自然氣候和對日本“畫 école”的學習,強調“摺衷調和”的創新路徑,其對自然物象的直接觀察如何提升瞭描繪的生動性。 第三部分:轉型與成熟(約 1949 年至今) 本階段的敘述轉嚮新中國成立後藝術體製的重塑,以及改革開放後當代山水畫思潮的多元噴發。本書強調,山水畫並未如某些論者所言“走嚮衰亡”,而是在新的時代主題下,將“祖國河山”的描繪推嚮瞭新的高峰。 核心章節聚焦: 1. “山河頌”的時代主題與筆墨的政治語境: 分析瞭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山水畫如何作為國傢形象構建的重要載體。重點探討瞭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師如何將傳統皴法改造以適應錶現宏大敘事的需求,例如李可燃的“墨黑”哲學與對生活化場景的融入。 2. “新生代”的理論自覺與筆墨的自我反思: 探討八十年代初,老一輩畫傢對“筆墨主體性”的重新強調,以及對早期“脫離傳統”探索的反思與修正。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始重新注重綫條的獨立審美價值。 3. 當代水墨的邊界消解: 深入分析瞭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深入,當代山水畫在材料、觀念和展示方式上的拓展。從“觀念水墨”到“新文人畫”的迴溯,本書旨在說明山水畫已從單一的“再現”模式,轉變為多元的“闡釋”和“觀看”模式。 藝術特色與學術價值: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以問題為導嚮”的研究方法,而非單純的“畫傢列傳”。作者摒棄瞭對單一風格的浪漫化描述,而是將山水畫的技法變革置於社會思潮的顯微鏡下進行解構。全書配有數百幅珍貴高清圖片和詳盡的圖版注釋,其中不少是首次公開的畫作細節對比圖。 史景文教授的論述充滿思辨性,尤其擅長在細微的筆墨變化中洞察宏大的時代轉嚮。閱讀此書,讀者不僅能全麵掌握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演變曆程,更能理解在現代性衝擊下,一個擁有數韆年曆史的藝術門類是如何以其驚人的韌性和創造力,實現嚮當代的優雅過渡。 本書適閤對象: 藝術史學者、美術專業學生、資深收藏傢,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現代轉型課題感興趣的深度閱讀愛好者。 --- (總字數:約148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文環(Wen-Huan Lee)


  高雄市大寮區人,國立成功大學曆史學係文學博士,目前任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颱灣曆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緻力颱灣文化資産及地方文史之研究。過去五年作品有:《港都首部麯  哈瑪星》、《一本就懂的颱灣民俗》等兩本專書,以及〈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蚵寮移民與哈瑪星代天宮之關係研究〉、〈安平移民廟:高雄市哈瑪星文龍宮之研究〉、〈高雄港港史館曆史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的移民與産業—以戶籍資料為主的討論〉等數篇論文。
 

圖書目錄

前言
一、故鄉往事
二、初履颱灣
三、漫話漫畫
四、職業畫傢
五、五十年代重要畫展
六、六十年代重要畫展
七、七十年代重要畫展
八、八十年代以後重要畫展
九、海天紀遊
十、雜談
十一、劉銘先生大事年錶
十二、著作與畫作典藏概況
十三、鴻文與墨寶摘錄
附錄:平麵媒體剪輯
 

圖書序言

自序

  指畫又名指頭畫,顧名思義,即是以手指為畫具的中國畫。在傳統中國繪畫中,指畫是較晚齣現的畫種。據相關研究,指畫的創始人是清代畫傢高其佩。高其佩的作品為四方所重,指畫遂蔚為一股風氣,繼起的指畫傢為數不少。二十世紀以來,以指畫揚名者,在中國有潘天壽等人;在颱灣,則有鄭月波、容天圻,以及本書的主角者—劉銘先生。

  劉銘,又名人俊,字洗凡,是山東省安邱望族。幼承庭訓,悉心繪畫。鍥而不捨鑽研指畫六十餘年,舉凡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等,皆揮灑自如,墨趣橫生。已故的教育傢陳立夫曾題「一指萬能」四字相贈;藝壇大師郎靜山亦曾題贈「指揮皆藝術、萬象在手中」墨寶;藝術評論傢費海璣更贊美他:「念年藝苑常無敵,指畫韆年第一人」。馬壽華笑稱:「劉銘有大小七支毛筆,運用自如,係以拳、掌、五指可作畫也。」劉銘先生指畫藝術之純青,可見一般。除此之外,劉銘先生的指書也彆具特色,原本俊逸的字跡因以手指書寫而更顯蒼勁,而且,反書寫字更是一絕,增添幾許書法的逸趣。其創作過程,揮灑自如,充分展現一指萬能、十指神乎其藝的妙趣風格。指書、指畫是劉銘先生對於颱灣藝壇卓越的貢獻。

  此外,劉銘的一生乃是戰後外省籍移民的縮影,雖然他齣身山東安邱書香世傢,不過年幼失怙,接逢中日戰爭的動盪局勢,求學過程艱辛。中國抗戰勝利後,因緣際會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間獨自來颱,後因兩岸政治關係惡化而與傢人失聯,飄泊颱灣。曾擔任記者、從事漫畫,後來放棄穩定的生活而緻力指書畫,並熱心社會事務,曾擔任高雄市龍岡親義會創會會長及連任三屆理事長。其一生,無論是指書畫藝術或是他的社會閱曆都值得記錄,以做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素材與課題。

  筆者結識劉銘先生是在2010 年7 月間,因為接受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的委託,進行「口述曆史《一指萬能—指畫傢劉銘》編纂計畫」,往後至2011 年5 月間,我在他住處嚮他採訪瞭21 次,每次約2 小時,這本書其實就是以訪談稿為主要素材,結閤相關資料編纂而成。在文獻會原本的規劃中,這項訪談工作最終打算齣版一本口述曆史的書籍。無奈,2011 年初高雄縣市閤併,文獻會被整併入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也因此,我的訪談計畫雖然順利結案,齣版卻無疾而終,結案報告書也就被束諸高閣。

  近來,筆者忙著調查左營舊城北門內的東萊新村,這是一處多數於1950 年間從山東長山八島而來的移民群,也因為要釐清這大時代動盪下的苦難人群,纔進一步瞭解1945-1950 年間山東人移居颱灣的情形。每每執筆撰寫文稿時,就想起同為山東人的劉銘先生,心裏想著,應該找個時間再到府上問候。他的住處就在高雄師範大學正門口對麵的大樓,還記得是在10 樓,從他傢的陽颱可飽覽高師大的校園。有次經過該大樓,特彆趨前嚮管理員詢問劉銘先生的近況,管理員卻錶示沒有此人,後來打手機給他,也沒接通。拜訪也就成為懸念,甚至一想到年事已高的劉銘先生,不祥之感,暗自湧上心頭。前幾天,意外從鄰居畫傢陳淑媚女士口中獲知,劉銘先生已於2015 年11 月1日去世,心中無限感慨。感慨過去幾年未能略盡友人應有的問候之意,天涯咫尺的社會距離格外顯得人生諸多無奈。因此,筆者不揣疏漏,逕自將當年的報告書付梓,期能告慰劉銘先生在天之靈。

前言

  民國九十九年(2010)九月一日,高齡八十三歲的指畫傢劉銘先生在中正文化中心雅軒舉行「劉銘999 指畫展」,展齣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等作品數十幅,珍貴照片、剪報等數十幀。開幕當天,他現場運指寫字、作畫,短短十幾分鍾,信手拈來完成字、畫共三幅,指書畫技藝之純青,令人嘆為觀止。民國一百年(2011)元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日,他於高雄市大都會酒店舉行「百年賀歲、新都迎春」畫展,足見其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與活力。迄今,他仍滿懷傳承指畫的熱忱,並計畫製作數位教學教材,令人贊佩。

  劉銘先生的畫作是典型的指畫。指畫又稱指頭畫,是傳統繪畫中相當特殊的藝術,最重要的特色是用手指代替毛筆蘸墨勾勒點色來作畫。令人好奇的是,指畫這樣的藝術形式究竟始於何時?在繪畫藝術應該如何定位呢?指畫創始於何時?少數主張始於漢代,多數認為始於唐代,又以名畫傢張璪為代錶。依據倪再沁的研究,張璪提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後,中國繪畫逐漸走嚮人物、山水、走獸,其脫離建築而分科獨立也纔確立。張璪,字文通,唐朝名山水畫傢,尤工樹石山水,自撰〈繪境〉一篇,討論作畫之要訣,但失傳。唐朝硃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將張璪的畫列為「神品下」,更甚於王維的「妙品上」,他說張璪「畫鬆石山水,當代擅價,惟鬆石特齣古今,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淩風雨。」後來唐代著名繪畫史傢張彥遠在其《曆代名畫記》中如此介紹張璪,他說:

  張璪……初,畢庶子宏擅名於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於是擱筆。

  顯然張璪在作畫技巧上,不斷嘗試與突破,使用禿筆或手指作畫,獨創一格而有新詣。

  自從《曆代名畫記》介紹張璪以手摸絹素的作畫方式,遂被後世傳為中國指畫的源頭。清代畫傢鄒一桂(1686-1772)在其《小山畫譜》中如此書寫:

  唐,張璪即以手畫,畢宏見而驚異之,或問所授,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時高且園其佩工指畫,名指頭生活,人物山水禽魚,無不生動。

  鄒一桂陳述張璪以手作畫,同時也介紹同代高其佩在指畫上的造詣。這樣的書寫框架似乎隱喻著張璪在指畫史上的原創性。因此,方薰(1736-1799)在其《山靜居畫論》中就將指畫的曆史脈絡建構齣來,他說:

  指頭作畫,起於張璪。璪作畫或用退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成,畢宏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宏為之驚嘆,擱筆。王洽以首足濡染抹蹈,後吳偉、汪海雲(案:明代畫傢)輩,淋灕恣意,皆其遺法。

  換言之,方薰的指畫史觀始於唐代張璪,五百年後,有明代的吳偉、汪海雲,後來纔是清代的高其佩。

  然而,中國當代名畫傢潘天壽(1897-1971)錶示,指畫創作開始應該始於高其佩纔是閤適的。他說:

  在清代以前的古畫中看不到指頭畫的畫蹟,在清代以前的古畫論中也看不到指頭畫的名稱和評論,自然不是偶然的事瞭。所以我認為,以張璪手指抹絹素,作為指頭畫的先續是可以的,作為指頭畫的創始,不但過早,而且是不恰當瞭。

  若是如此,指畫的曆史不過三百多年,高其佩纔是創成者。

  高其佩(1671-1734),字韋之,號且園,遼陽人,官至刑部侍郎。依據其孫高秉《指頭畫說》的說法,高其佩八歲時開始學畫,悉心臨摹,十餘年間積畫二簏,弱冠時即苦不能獨創一格。有一日,倦而假寐,夢一老人引他至一土室,室內四壁都是畫,畫中理法無不具備,然而室內除一盂清水外,再也沒有任何畫具,以緻無法臨摹,於是便用手蘸水作畫,頗得其神韻。醒後,雖得作畫心法卻無法運之於筆,復又悶悶苦思,有次偶然想起夢中在土室用水之法,因而以手指蘸墨仿作,後來得其神隨,信手拈來頭頭是道,遂放棄舊作,乃創指頭作畫之彆詣。張庚《國朝畫徵錄》曾評高其佩畫雲:

  高且園,善指頭畫,畫人物、花木、魚龍、鳥獸,天姿超邁,奇情逸趣信乎而得,四方重之。

  其傳世之作〈雜畫圖〉、〈乞兒圖〉,現典藏於上海博物館。

  高其佩之後的清代指畫傢形成一獨特係統。依據潘天壽的研究,可分為六類:第一類「親承弟子」,僅甘懷園、趙成穆。第二類「工指頭畫而直接繼承的作傢」有高璥、高秉(藏)、李世倬(?-1770)、傅雯、甘士調、硃倫瀚。第三類「工指頭畫曾受影響的作傢」有劉錫齡、蔡興祖、明福。第四類「工指頭畫有特殊成績的作傢」,如瑛寶等四人。第五類「與高其佩係統無關而工指頭畫的作傢」,如吳宏謨等十六人。第六類「工筆畫,兼工指頭畫的作傢」等,如鄭德凝等十四人。乾隆、嘉慶以後,兼工指畫者,逐漸增多。著名的「揚州八怪」中的高鳳翰(1683-1749)與李鱓(1686-1762)等也是擅於指畫的畫傢。不過潘天壽認為,其中,高秉深得傢傳,趙成穆深得高其佩之一體。高秉著有《指頭畫說》專論指畫作法,其中多述乃祖高其佩習畫經過及其畫法等,乃是最早僅存研究指畫的專書。

  二十世紀,不管在颱灣還是在大陸,用毛筆書寫作畫者至為眾多,而能兼擅指畫者,大陸方麵最具代錶者是潘天壽。潘天壽,字大頤,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省寜海冠莊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後師從吳昌碩,中國畫的造詣尤深。民國十七年(1928)國立杭州藝專成立,校長林風眠,潘天壽齣任教授,國畫係隻他一人,於是他包攬瞭所有的課程,直到民國十九年(1930)李苦禪(1899-1983)加入,奠下瞭中國國畫教育的基礎。可惜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身亡。他對畫和詩均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集畫傢、書傢、教育傢、詩人、學者於一身,畫藝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也擅長指畫,尤其晚年所畫大皆指畫,畫風更顯硬挺、剛勁、渾厚、樸拙。不過,依據鄭明的研究,潘天壽的指畫雖好,可是作品上題跋落款,卻仍用毛筆,這是美中不足之處。可見即使是名傢,也未必能善用指頭以緻書畫全能。

  颱灣指畫藝術是於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颱灣纔傳入。最早傳習指畫者是馬壽華(1893-1977)先生,民國三十六年(1947)四月他隨同魏道明(接替陳儀而為颱灣省政府主席)來颱擔任颱灣省政府委員。民國三十九年(1950)三月,他在颱北市中山堂三樓畫廊舉行個人畫展,展齣個人作品八十二幅,其中有指畫二十一幅。據說,他是唸中學時,有一次到北平琉璃廠去逛整排街的古玩字畫店時,見到劉錫齡18的一件指畫作品,當時就深深被畫上的特殊綫條所吸引,並且下決心要學習指畫。馬壽華是將指畫藝術引介至颱灣的第一人。此後,民國四十六年(1957)四月間,僑居香港的畫傢蕭雲廣在颱北新聞大樓舉行勞軍義展,並作指畫、反書、潑墨畫、沙畫及雕塑等錶演。隔年(1958)九月青年劉銘(31 歲)也舉辦個人畫展,筆畫作品、指畫作品參半。民國四十八年(1959)六月,蘇醒在永和鎮溪州戲院舉行指畫畫展,九月於景美鎮公所舉行指畫救災義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看到《指畫傢劉銘》這個書名,我真的就好奇心爆棚!劉銘?指畫傢?這兩個詞搭在一起,感覺就充滿瞭故事感。我猜這一定是一位非常特彆的藝術傢,用最直接、最本能的“手指”去作畫,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創造力啊!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也許是鮮艷的顔料在指尖跳躍,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也許是畫傢沉浸在創作的世界裏,不顧一切地揮灑著色彩。這本書會講述他如何發現自己獨特的藝術天賦嗎?會不會有他早年的掙紮與堅持,以及最終如何突破常規,用手指成就一場藝術革命的故事?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創作的過程,那種親手觸碰顔料、感受畫布紋理的體驗,一定是非同尋常。而且,“指畫傢”這個稱號本身就很有畫麵感,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創作的作品會是什麼樣子?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是濃烈的,還是細膩的?這本書會不會揭示他藝術風格的形成,以及這些作品背後想要傳達的深層意義?我甚至開始想象,是不是會有一些他早期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嘲笑的經曆,但最終用作品證明瞭自己的價值。總之,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和藝術的純粹,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一探究竟!

评分

《指畫傢劉銘》這個書名,簡直是精準地戳中瞭我的好奇心!劉銘,一個名字,一個“指畫傢”,這組閤太有張力瞭!“指畫傢”,這簡直是把我對藝術的想象瞬間推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一直以為繪畫就是和畫筆、顔料、畫布打交道,但用手指直接作畫,這得多高的技藝和多大的魄力啊!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詳細記錄下劉銘的藝術人生?他是不是從小就展現齣過人的藝術天賦,還是在某個特彆的時刻,纔發現瞭自己“指尖上的魔法”?我猜,他一定經曆過不少的探索和嘗試,纔能將手指變成如此強大的創作工具。這本書會不會揭示他作品的獨特之處?是色彩的運用,還是綫條的勾勒,亦或是某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畫麵,那些用指尖觸摸、感受、然後留下的痕跡,一定會帶有最真摯的情感。而且,“指畫傢”這個身份,讓我覺得他一定是個非常注重“觸感”和“直覺”的藝術傢。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直接的創作方式,如何讓他與作品、與觀眾之間産生更深層次的連接?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一位藝術傢如何挑戰傳統,如何在看似不羈的創作中,傳遞齣深刻的藝術內涵。

评分

老實說,《指畫傢劉銘》這個書名,乍一聽,我還在腦子裏拼命搜尋有沒有這位藝術傢。然後,看到“指畫傢”這三個字,我整個人都驚瞭!用手指畫畫?這簡直太超現實瞭,又充滿瞭不可思議的魅力。我腦子裏立刻聯想到那些色彩斑斕的童年塗鴉,但把手指當畫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又需要什麼樣的天賦纔能做到極緻?我非常想知道,劉銘是如何走上這條與眾不同的藝術之路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契機,讓他放棄瞭傳統的繪畫工具?這本書裏會不會有他早期的作品,以及那些讓他萌生用手指創作的靈感來源?我期待看到,他在創作過程中,如何處理顔料的濃度、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用指尖的觸感去細膩地錶達情感。我想象,他的畫作一定有種特彆的質感,是那些畫筆無法比擬的。而且,“指畫傢”這個稱謂,本身就帶著一種原始的、純粹的意味,讓人感覺他作品中的情感會更加直接、更加飽滿。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他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如何影響瞭他對藝術的理解,以及他對世界的觀察方式?我特彆好奇,他是不是也遇到過外界的質疑,但他又是如何堅定地走下去的?感覺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藝術視角,讓我對“創作”這個詞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指畫傢劉銘》這個書名,真是讓人腦海裏直接拉滿瞭一個鮮活的形象。劉銘,光聽名字就覺得是個很實在、很接地氣的人,但加上“指畫傢”這個前綴,瞬間就多瞭幾分神秘和想象空間。我一直覺得,藝術創作需要各種工具,畫筆、調色闆,甚至數位闆,但用“手指”直接作畫,這得需要什麼樣的決心和功底啊!是不是因為這樣,他的作品纔能傳遞齣一種特彆的、直接的情感?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劉銘的藝術理念?他為什麼會選擇用手指作畫?這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他的創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身體上的挑戰,或者旁人對這種方式的質疑?我猜,這本書應該會記錄下他一步步摸索、嘗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藝術語言的心路曆程。而且,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特彆關注藝術傢在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他的影響。這本書裏會不會提到,颱灣的藝術氛圍,或者一些具體的事件,是如何塑造瞭劉銘的?我非常好奇,他創作時,那種直接用皮膚接觸顔料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冰涼的,還是溫熱的?是順滑的,還是粘稠的?這些細微的觸感,會不會直接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賦予它們一種特彆的生命力?這本書,我覺得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藝術傢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次關於突破界限、擁抱本真的藝術探索。

评分

光是《指畫傢劉銘》這個書名,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無限遐想瞭!“指畫傢”這三個字,瞬間就在我腦海裏構建瞭一個畫麵,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傢,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他的手指,去觸碰、去感受、去創造。這絕對不是一般的繪畫方式,我非常想知道,劉銘是怎樣練就瞭這樣一項絕技的?這本書會不會是一部關於他藝術生涯的深度訪談,或者是一部傳記,記錄瞭他從一個普通人,到一個被譽為“指畫傢”的非凡曆程?我特彆好奇,他創作時,指尖與顔料、指尖與畫布之間,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是不是因為這種直接的接觸,他的作品纔擁有瞭那樣一種獨特的質感和生命力?我甚至開始想象,他會不會有一些關於色彩、關於光影的特彆理解,而這些理解,恰恰是通過他的指尖傳遞齣來的。而且,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藝術發展的讀者,我非常想知道,劉銘在颱灣的藝術界,是否曾引起過轟動,或者他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找到瞭屬於自己的藝術空間?這本書會不會有關於他創作靈感來源的分享,或者他對自己藝術道路的思考?總之,光是“指畫傢”這個身份,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渴望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也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被他的藝術所打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