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画家刘铭

指画家刘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刘铭
  • 指画
  • 艺术
  • 绘画
  • 儿童画
  • 艺术教育
  • 绘画技巧
  • 艺术创作
  • 艺术普及
  • 绘画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指画又名指头画,顾名思义,即是以手指为画具的中国画。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指画是较晚出现的画种。据相关研究,指画的创始人是清代画家高其佩。二十世纪以来,以指画扬名者,在中国有潘天寿等人;在台湾,则有郑月波、容天圻,以及本书的主角者—刘铭先生。指书、指画是刘铭先生对于台湾艺坛卓越的贡献。

  同时,刘铭的一生乃是战后外省籍移民的缩影,他出身山东安邱书香世家,中国抗战胜利后,因缘际会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间独自来台,与家人失联,飘泊台湾。其一生,无论是指书画艺术或是他的社会阅历都是值得记录,以供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与课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环(Wen-Huan Lee)


  高雄市大寮区人,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博士,目前任教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致力台湾文化资产及地方文史之研究。过去五年作品有:《港都首部曲  哈玛星》、《一本就懂的台湾民俗》等两本专书,以及〈日治时期安平港对外贸易之分析〉、〈蚵寮移民与哈玛星代天宫之关系研究〉、〈安平移民庙:高雄市哈玛星文龙宫之研究〉、〈高雄港港史馆历史变迁之研究〉、〈日治时期高雄市「哈玛星」的移民与产业—以户籍资料为主的讨论〉等数篇论文。
 

图书目录

前言
一、故乡往事
二、初履台湾
三、漫话漫画
四、职业画家
五、五十年代重要画展
六、六十年代重要画展
七、七十年代重要画展
八、八十年代以后重要画展
九、海天纪游
十、杂谈
十一、刘铭先生大事年表
十二、着作与画作典藏概况
十三、鸿文与墨宝摘录
附录:平面媒体剪辑
 

图书序言

自序

  指画又名指头画,顾名思义,即是以手指为画具的中国画。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指画是较晚出现的画种。据相关研究,指画的创始人是清代画家高其佩。高其佩的作品为四方所重,指画遂蔚为一股风气,继起的指画家为数不少。二十世纪以来,以指画扬名者,在中国有潘天寿等人;在台湾,则有郑月波、容天圻,以及本书的主角者—刘铭先生。

  刘铭,又名人俊,字洗凡,是山东省安邱望族。幼承庭训,悉心绘画。锲而不舍钻研指画六十余年,举凡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等,皆挥洒自如,墨趣横生。已故的教育家陈立夫曾题「一指万能」四字相赠;艺坛大师郎静山亦曾题赠「指挥皆艺术、万象在手中」墨宝;艺术评论家费海玑更赞美他:「念年艺苑常无敌,指画千年第一人」。马寿华笑称:「刘铭有大小七支毛笔,运用自如,系以拳、掌、五指可作画也。」刘铭先生指画艺术之纯青,可见一般。除此之外,刘铭先生的指书也别具特色,原本俊逸的字迹因以手指书写而更显苍劲,而且,反书写字更是一绝,增添几许书法的逸趣。其创作过程,挥洒自如,充分展现一指万能、十指神乎其艺的妙趣风格。指书、指画是刘铭先生对于台湾艺坛卓越的贡献。

  此外,刘铭的一生乃是战后外省籍移民的缩影,虽然他出身山东安邱书香世家,不过年幼失怙,接逢中日战争的动盪局势,求学过程艰辛。中国抗战胜利后,因缘际会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间独自来台,后因两岸政治关系恶化而与家人失联,飘泊台湾。曾担任记者、从事漫画,后来放弃稳定的生活而致力指书画,并热心社会事务,曾担任高雄市龙冈亲义会创会会长及连任三届理事长。其一生,无论是指书画艺术或是他的社会阅历都值得记录,以做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与课题。

  笔者结识刘铭先生是在2010 年7 月间,因为接受高雄市文献委员会的委託,进行「口述历史《一指万能—指画家刘铭》编纂计画」,往后至2011 年5 月间,我在他住处向他採访了21 次,每次约2 小时,这本书其实就是以访谈稿为主要素材,结合相关资料编纂而成。在文献会原本的规划中,这项访谈工作最终打算出版一本口述历史的书籍。无奈,2011 年初高雄县市合併,文献会被整併入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也因此,我的访谈计画虽然顺利结案,出版却无疾而终,结案报告书也就被束诸高阁。

  近来,笔者忙着调查左营旧城北门内的东莱新村,这是一处多数于1950 年间从山东长山八岛而来的移民群,也因为要釐清这大时代动盪下的苦难人群,才进一步了解1945-1950 年间山东人移居台湾的情形。每每执笔撰写文稿时,就想起同为山东人的刘铭先生,心里想着,应该找个时间再到府上问候。他的住处就在高雄师范大学正门口对面的大楼,还记得是在10 楼,从他家的阳台可饱览高师大的校园。有次经过该大楼,特别趋前向管理员询问刘铭先生的近况,管理员却表示没有此人,后来打手机给他,也没接通。拜访也就成为悬念,甚至一想到年事已高的刘铭先生,不祥之感,暗自涌上心头。前几天,意外从邻居画家陈淑媚女士口中获知,刘铭先生已于2015 年11 月1日去世,心中无限感慨。感慨过去几年未能略尽友人应有的问候之意,天涯咫尺的社会距离格外显得人生诸多无奈。因此,笔者不揣疏漏,迳自将当年的报告书付梓,期能告慰刘铭先生在天之灵。

前言

  民国九十九年(2010)九月一日,高龄八十三岁的指画家刘铭先生在中正文化中心雅轩举行「刘铭999 指画展」,展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等作品数十幅,珍贵照片、剪报等数十帧。开幕当天,他现场运指写字、作画,短短十几分钟,信手拈来完成字、画共三幅,指书画技艺之纯青,令人叹为观止。民国一百年(2011)元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日,他于高雄市大都会酒店举行「百年贺岁、新都迎春」画展,足见其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活力。迄今,他仍满怀传承指画的热忱,并计画制作数位教学教材,令人赞佩。

  刘铭先生的画作是典型的指画。指画又称指头画,是传统绘画中相当特殊的艺术,最重要的特色是用手指代替毛笔蘸墨勾勒点色来作画。令人好奇的是,指画这样的艺术形式究竟始于何时?在绘画艺术应该如何定位呢?指画创始于何时?少数主张始于汉代,多数认为始于唐代,又以名画家张璪为代表。依据倪再沁的研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中国绘画逐渐走向人物、山水、走兽,其脱离建筑而分科独立也才确立。张璪,字文通,唐朝名山水画家,尤工树石山水,自撰〈绘境〉一篇,讨论作画之要诀,但失传。唐朝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将张璪的画列为「神品下」,更甚于王维的「妙品上」,他说张璪「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石特出古今,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后来唐代着名绘画史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如此介绍张璪,他说:

  张璪……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

  显然张璪在作画技巧上,不断尝试与突破,使用秃笔或手指作画,独创一格而有新诣。

  自从《历代名画记》介绍张璪以手摸绢素的作画方式,遂被后世传为中国指画的源头。清代画家邹一桂(1686-1772)在其《小山画谱》中如此书写:

  唐,张璪即以手画,毕宏见而惊异之,或问所授,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时高且园其佩工指画,名指头生活,人物山水禽鱼,无不生动。

  邹一桂陈述张璪以手作画,同时也介绍同代高其佩在指画上的造诣。这样的书写框架似乎隐喻着张璪在指画史上的原创性。因此,方薰(1736-1799)在其《山静居画论》中就将指画的历史脉络建构出来,他说:

  指头作画,起于张璪。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毕宏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为之惊叹,搁笔。王洽以首足濡染抹蹈,后吴伟、汪海云(案:明代画家)辈,淋漓恣意,皆其遗法。

  换言之,方薰的指画史观始于唐代张璪,五百年后,有明代的吴伟、汪海云,后来才是清代的高其佩。

  然而,中国当代名画家潘天寿(1897-1971)表示,指画创作开始应该始于高其佩才是合适的。他说:

  在清代以前的古画中看不到指头画的画蹟,在清代以前的古画论中也看不到指头画的名称和评论,自然不是偶然的事了。所以我认为,以张璪手指抹绢素,作为指头画的先续是可以的,作为指头画的创始,不但过早,而且是不恰当了。

  若是如此,指画的历史不过三百多年,高其佩才是创成者。

  高其佩(1671-1734),字韦之,号且园,辽阳人,官至刑部侍郎。依据其孙高秉《指头画说》的说法,高其佩八岁时开始学画,悉心临摹,十余年间积画二簏,弱冠时即苦不能独创一格。有一日,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他至一土室,室内四壁都是画,画中理法无不具备,然而室内除一盂清水外,再也没有任何画具,以致无法临摹,于是便用手蘸水作画,颇得其神韵。醒后,虽得作画心法却无法运之于笔,复又闷闷苦思,有次偶然想起梦中在土室用水之法,因而以手指蘸墨仿作,后来得其神随,信手拈来头头是道,遂放弃旧作,乃创指头作画之别诣。张庚《国朝画征录》曾评高其佩画云:

  高且园,善指头画,画人物、花木、鱼龙、鸟兽,天姿超迈,奇情逸趣信乎而得,四方重之。

  其传世之作〈杂画图〉、〈乞儿图〉,现典藏于上海博物馆。

  高其佩之后的清代指画家形成一独特系统。依据潘天寿的研究,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亲承弟子」,仅甘怀园、赵成穆。第二类「工指头画而直接继承的作家」有高璥、高秉(藏)、李世倬(?-1770)、傅雯、甘士调、朱伦瀚。第三类「工指头画曾受影响的作家」有刘钖龄、蔡兴祖、明福。第四类「工指头画有特殊成绩的作家」,如瑛宝等四人。第五类「与高其佩系统无关而工指头画的作家」,如吴宏谟等十六人。第六类「工笔画,兼工指头画的作家」等,如郑德凝等十四人。干隆、嘉庆以后,兼工指画者,逐渐增多。着名的「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1683-1749)与李鱓(1686-1762)等也是擅于指画的画家。不过潘天寿认为,其中,高秉深得家传,赵成穆深得高其佩之一体。高秉着有《指头画说》专论指画作法,其中多述乃祖高其佩习画经过及其画法等,乃是最早仅存研究指画的专书。

  二十世纪,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用毛笔书写作画者至为众多,而能兼擅指画者,大陆方面最具代表者是潘天寿。潘天寿,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省宁海冠庄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师从吴昌硕,中国画的造诣尤深。民国十七年(1928)国立杭州艺专成立,校长林风眠,潘天寿出任教授,国画系只他一人,于是他包揽了所有的课程,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李苦禅(1899-1983)加入,奠下了中国国画教育的基础。可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身亡。他对画和诗均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集画家、书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于一身,画艺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擅长指画,尤其晚年所画大皆指画,画风更显硬挺、刚劲、浑厚、朴拙。不过,依据郑明的研究,潘天寿的指画虽好,可是作品上题跋落款,却仍用毛笔,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可见即使是名家,也未必能善用指头以致书画全能。

  台湾指画艺术是于二次大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才传入。最早传习指画者是马寿华(1893-1977)先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他随同魏道明(接替陈仪而为台湾省政府主席)来台担任台湾省政府委员。民国三十九年(1950)三月,他在台北市中山堂三楼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展出个人作品八十二幅,其中有指画二十一幅。据说,他是唸中学时,有一次到北平琉璃厂去逛整排街的古玩字画店时,见到刘钖龄18的一件指画作品,当时就深深被画上的特殊线条所吸引,并且下决心要学习指画。马寿华是将指画艺术引介至台湾的第一人。此后,民国四十六年(1957)四月间,侨居香港的画家萧云广在台北新闻大楼举行劳军义展,并作指画、反书、泼墨画、沙画及雕塑等表演。隔年(1958)九月青年刘铭(31 岁)也举办个人画展,笔画作品、指画作品参半。民国四十八年(1959)六月,苏醒在永和镇溪州戏院举行指画画展,九月于景美镇公所举行指画救灾义卖。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