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今年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不间断经营的九十周年。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中华书局始终秉承「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创局宗旨,编辑出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优质图书,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在香港及海外其他华人社区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二○一二年,为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一百周年,香港中华书局发挥其优势和特点,组成了以海外学者为主体的编委会及作者团队,从更具时代特点、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出发,运用新思维、新形式,自主策划了规模达五十册之巨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对中国五十五种国学经典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这套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架起沟通桥樑的大型学术文库,历时五年,于二○一七年全部出齐,在海外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深受欢迎。
饶宗颐教授曾说过,「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大家也都相信,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中华书局作为一家有着百年传承的文化出版机构,则更应顺应时代的唿唤,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需求,大力弘扬和传播那些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需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基于此,本局倾力引进这「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丛书,以期为海外读者理解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与新出路,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閲读体验。
这套丛书由饶宗颐教授和叶嘉莹教授担任顾问,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主编,作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十多所知名高校。与「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不同,「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旨在向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史学等内容,深入浅出地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发展四个层面的主要内容。
传承文化,责任綦重。费孝通先生曾説:「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本局出版「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繁体版,是为海外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读者服务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通识教育。对于当代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阅读此书,正可以从文化自觉出发,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思考,进而理解以及批判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希望这套制作精美的丛书能为香港以及海外华文读者提供内容丰富、优美雅致的閲读体验。我们愿意和广大读者一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而不断努力。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编辑部
总序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两个字是挂在嘴边上的词语,可是真要让我们说清楚文化是什么,可能就会含煳其词、吞吞吐吐了。这不怪我们,据说学术界也有一百六十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定义多,不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混乱,而是文化的内涵太丰富,一言难尽。一八七一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其实,所谓「文化」,是相对于所谓「自然」而言的,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自然属于「天」,文化属于「人」,只要是人类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以归结为文化。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在这种自然慾望的驱动下,人类的活动与创造不外乎两类:生产与生殖;目标只有两个:生存与发展。但是人的生殖与生产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物种延续与食物摄取,人类生产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不再靠天吃饭,人不仅传递、交换基因和大自然赋予的本能,还传承、交流文化知识、智慧、情感与信仰,于是人种的繁殖与延续也成了文化的延续。
所以,文化根源于人类的创造能力,文化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让自己如鱼得水一样地生活于其中,每一个生长在人群中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并且凭借我们的文化与自然界进行交换,利用自然、改变自然。
由于文化存在于永不停息的人类活动之中,所以人类的文化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特质、不同的形式。因为有这些差异,有的文化衰落了甚至消失了,有的文化自我更新了,人们甚至认为:「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説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3本世纪初联合国发佈的《世界文化报告》中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4。
知道文化是什么之后,还要了解一下文化观,也就是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与态度。文化观首先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的看法异彩纷呈,但自古以来,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文化不是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创造的。
有的认为是神赐予的,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后裔普罗米修斯不仅造了人,而且教会人类认识天文地理、制造舟车、掌握文字,还绐人类盗来了文明的火种。代表希伯来文化的《旧约》中,上帝用了一个星期创造世界,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人们获得食物的方法,赋予人类管理世界的文化使命。
有的认为是圣人创造的,这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堪称代表:火是燧人氏发现的,八卦是伏羲画的,舟车是黄帝造的,文字是仓颉造的……不过圣人创造文化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受到天地万物和自我身体的启示,中国古老的《易经》里说古代圣人造物的方法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最早给出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的定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文采、纹理,引申为文饰与秩序。因为有刚、柔两种力量的交会作用,宇宙摆脱了混沌无序,于是有了天文。天文焕发出的光明被人类效法取用,于是摆脱了野蛮,有了人文。圣人通过观察天文,预知自然的变化,,通过观察人文,教化人类社会。《易经》还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宇宙自然中存在、运行着「道」,其中包含着阴阳两种动力,它们就像男人和女人生育子女一样不断化生着万事万物,赋予事物种种本性,只有圣人、君子们才能受到「道」的启发,从中见仁见智,这种觉悟和意识相当于我们现代文化学理论中所谓的「文化自觉」。
为什么圣人能够这样呢?因为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不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身在道中却不知道。所以《易经》感慨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什么是「君子之道鲜」?「鲜」就是少,指的是文化不昌明,因此必须等待圣人来启蒙教化百姓。中国文化中的文化使命是由圣贤来承担的,所以孟子说,上天生育人民,让其中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5。
无论文化是神灵赐予的还是圣人创造的,都是崇高神圣的,因此每个文化共同体的人们都会认同、赞美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看待自然、社会和自我,调节个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养成和谐的行为方式。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喜欢谈论文化的时代。平民百姓关注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养生文化,说明我们希望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寻找一些价值与意义。社会、国家关注政治文化、道德文化、风俗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倡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说明我们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寻求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神和圣人统治、教化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都有了「文化自觉」,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不过,我们愈是在摆脱「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蒙眛」时代,就愈是要反思我们的「文化自觉」,因为「文化自觉」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喜欢谈论文化,懂点文化,或者有了「文化意识」就能有「文化自觉」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我们常常表现出「文化自大」或者「文化自卑」两种文化意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单一不变的文化之中,从古到今,中国文化不断地与其他文化邂逅、对话、冲突、融合;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文化不仅不再是古代的文,化,而且不停地在变革着。此时我们或者会受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或者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左右,产生错误的文化意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如此,文化也如此。对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和脉络,我们不仅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的亲切体会和细微察觉,还要像孔子那样站在岸上观察,用人类历史长河的时间座标和全球多元文化的空间座标定位中国文化,才能获得超越的眼光和客观真实的知识,增强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能力,增强变革、创新自己的文化的能力,这也叫做「文化自主」的能力。中国当代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
「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希望中国文化在对全球化潮流的回应中能够继往开来,大有作为。6
因为要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心态、增强「文化自主」的能力,所以,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进而了解他人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它博大精深,但也不是不得其门而入。为此,我们这些学人们集合到一起,共同编写了这套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丛书,向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物质成就、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主要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帮助读者选读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资料。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饶宗颐和禁嘉莹两位大师前辈的指导与支持,他们还担任了本丛书的顾问。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人写书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想,甚至将书中的内容按照宇宙的秩序罗列,比如中国古代的《周礼》设计国家制度,按照时空秩序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大官僚系统;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按照一年十二月为序,编为《十二纪》;唐代司空图写作《诗品》品评中国的诗歌风格,又称《二十四诗品》,因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我们这套丛书,虽不能穷尽中国文化的内容,但希望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趣味,于是借用了「二十四品」的雅号,奉献一组中国文化的小品,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以小知大,由浅入深,如古人所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陈洪、徐兴无
----------------------------------------
1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谢继胜、尹虎彬、姜德顺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五年」第一页。
2 《礼记‧礼运》。
3 参见〔荷兰〕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刘利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二页。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吿──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二年,第九页。
5 《孟子‧万章》。
6 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二○○○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