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画记

京都画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京都
  • 旅行
  • 文化
  • 绘画
  • 散文
  • 随笔
  • 日本
  • 风土人情
  • 艺术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次到京都后,
京都的深奥逐渐在我心底发酵,从此展开接二连三的京都自助旅行。
身旁朋友讶异地问我为何突然转向关注日本?
我自己也没想到从小不哈日的我,会在中年之时变成京都派。
细想和京都发生连结的原因,也许是京都的绣球花令我着迷;
也许是深埋在古都底层千年历史的力量,满足了我对唐代的想像。

  《京都画记》是一本关于日本京都的随笔画册,作者蔡莉莉热爱旅行,曾走访日本、英国、瑞士、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并以创作淬鍊旅途中的所有美好。全书除了用文字记录京都地区不可错过的必访之处,以及旅程当下所感与见闻,也用相机和画笔描绘京都富含人文况味的古巷老宅和山川花树。透过画家清新隽雅的文字,唯美的图片和浪漫生动的画笔,带领读者漫步在京都的风景和艺术氛围中。
   
  本书收录近三十个京都地区的着名景点,以及十六幅作者历来以京都为灵感的油画或速写作品,并附上创作过程的步骤讲解及技巧说明,是一本结合艺术、旅游和文学的精采好书。翻开书页,就能跟着画家的脚步发现艺术的感动,品味属于京都的独家记忆。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京都画记》,但简介内容不涉及此书本身。 --- 书名:《京都画记》 (请注意:以下简介内容不涉及《京都画记》这本书的任何主题或内容。) 《山海遗闻录:失落文明的航线图》 导言:当历史的迷雾散去,真相能否重见天日? 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一幅由无数断裂碎片拼凑而成的宏大壁画。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过无数辉煌的帝国,但时间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一切痕迹,将许多文明推入了遗忘的深渊。本书《山海遗闻录:失落文明的航线图》,正是试图穿越时空的迷雾,重新绘制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或湮灭的文明航线。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考古学报告,也非纯粹的地理志,而是一部跨学科的探索之作。它融合了语言学、古天文学、地质变迁记录以及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最新成果,旨在构建一个更具多维度的古代世界图景。我们将追溯那些在古典文献中只留下一鳞半爪线索的“失落者”,探寻他们留下的独特智慧和技术。 第一部:大洋彼岸的呼唤——亚特兰蒂斯之谜与深海文明 自古以来,关于亚特兰蒂斯(Atlantis)的传说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柏拉图的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我们如何区分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残片? 本部分将重点考察大西洋中脊和地中海深海沉积层中的非自然构造痕迹。我们不再关注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描述,而是聚焦于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角度。通过分析特定石材的放射性年代测定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一个高度发达的海洋工程文明并非在一次性的灾难中瞬间沉没,而是经历了数个世纪的缓慢下沉与技术退化。 我们将详细比对古希腊的航海日志、腓尼基人的航行记录与加勒比海地区土著部落口述历史中的“海上升起之光”的记载。核心论点在于,这些看似分散的资料,可能共同指向一个曾经掌控潮汐和深海资源的古代技术体系。研究还将触及到特定合金的分析,这些合金的成分在已知的古代冶金学中是无法解释的。 第二部:内陆的寂静——戈壁深处的绿洲帝国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其繁荣掩盖了更多被风沙吞噬的文明。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现代地质雷达(GPR)技术捕捉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规则的几何结构,远超当时游牧民族的建造能力。 本章致力于重构一个被称为“楼兰之影”的早期绿洲王国。它并非如我们传统认知中那样,仅仅是一个贸易中转站。通过对汉代和魏晋时期简牍中关于“西域异草”和“奇异历法”的侧面记载进行交叉比对,我们推测这个王国掌握了一种高效的地下水循环技术,使其得以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维持人口和农业系统。 我们追踪了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及的“玉门关外,沙海中闪烁的灯火”。通过对周边地貌变迁的模拟,我们试图确定当时河流改道的精确时间点,并推断出这一环境剧变对该文明技术传承链的致命打击。书中附有详细的古水文模型图,展示了绿洲体系的兴衰轨迹。 第三部:高原上的星辰之眼——安第斯山脉的巨石语言 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高原上,印加文明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遮蔽了其前辈——蒂瓦纳科(Tiwanaku)以及更早的查文(Chavín)文化的光辉。然而,这些前印加文明在天文学和土木工程上的成就,显示出一种与地表生活看似无关的深刻理解。 本书将重点分析普玛彭古(Puma Punku)遗址的“H”形石块。这些石块的切割精度和表面抛光程度,即使以现代的工具也难以复制。我们不再纠结于“如何”切割,而是探究“为何”需要如此极端的精度。 通过对比安第斯山脉沿线发现的陶器上的符号系统与现代天文学中对特定星团的定位标记,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古代文明不仅仅是观察者,他们可能在建筑布局中嵌入了某种基于天文周期的信息编码系统。书中首次公布了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重建的普玛彭古核心区域的数字模型,并叠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星图,揭示出其可能蕴含的“巨石语言”结构。 结论:文明的循环与遗忘的代价 《山海遗闻录》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历史并非一条单向的线性河流,而是一个充满了断流、回溯与平行发展的复杂网络。每一个“失落的文明”,都可能包含着我们当代社会急需的技术或哲学智慧。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一个已逝帝国的存在,而在于警示我们:知识的脆弱性与文明的易逝性。那些被掩埋的航线图,也许正是指引未来方向的罗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莉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西画组毕业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创作硕士(MFA)、西洋美术史硕士(MA)

  │个展│
  1994 美国加州洛杉矶华侨文教中心 1995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画廊 1997 台北美国文化中心
  1996~2017 于福华沙龙举办8次个展

  │联展│
  加拿大温哥华U.B.C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父纪念馆德明艺廊、新北市文化局等

  │出版│
  《带画去旅行》(田泽文化,2009)、《欧洲画记》(艺术家,2012)、《花间旅人》(艺术家,2014)、《京都画记》(艺术家,2017)

图书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 洛东 6-77
◆ 油画:仲夏之梦 8
1. 京都车站/先斗町 9
2. 三十三间堂/智积院 15
3. 清水寺/高台寺 19
4. 和服体验 25
5. 和牛料理 29
6. 町家民宿 32
7. 祇园祭 37
8. 石塀小路/花见小路 43
9. 白川新桥 50
10. 知恩院 54
11. 银阁寺 59
12. 哲学之道 62
13. 永观堂/南禅寺 66
14. 河井宽次郎纪念馆 71
◆ 油画:绚彩 74
◆ 速写:石塀小路 76

第二章 洛北 78-99
◆ 油画:交响 80
1. 鸭川跳石 81
2. 贵船神社/流水面线/川床料理 84
3. 京都大学/诗仙堂/茶道体验 90
◆ 油画:绣球花园 96
◆ 速写:白川巽桥 98

第三章 洛中 100-127
◆ 油画:寺樱 102
1. 六角堂/锦市场/寺町通 103
2. 三条大桥/高濑川/京都艺术中心 111
3. 平安神宫/手作市集 116
◆ 油画:缤纷 124
◆ 速写:街屋 126

第四章 洛西 128-159
◆ 油画:初夏 130
1. 金阁寺 131
2. 天龙寺 134
3. 落柿舍 140
4. 西芳寺/铃虫寺 149
◆ 油画:秋意 156
◆ 速写:天龙寺 158

第五章 洛南 160-187
◆ 油画:秋光 162
1. 东福寺/伏见稻荷大社 163
2. 宇治/平等院 170
3. 东大寺/法隆寺 178
◆ 油画:深林 184
◆ 速写:街道 186

后记 188

创作年表 190

◆ 速写:京都 191

图书序言

前言

  「经常在公车上茫然眺望车窗外风景的我,内心是否在无意识间对没有停留过,甚至也没有下车过的风景做了素描呢?于是在偶然的机缘下,那些风景的片段就像被风掀开的画册一样,在身体的深处又再度甦醒过来。」──泽木耕太郎《旅行的力量》
   
  几年前书店掀起一阵京都热,当时我对京都主题区是无感的。虽然从美国留学返台多年,我的眼光依旧望向西方,旅游版图总不出欧洲和美洲,心想,日本这么近,等老到飞不动时再去也不迟。
   
  日本只去过东京、九州、北海道和沖绳。残存记忆里的片段是在东京明治神宫看到穿「白无垢」的日本新娘时,着实吓了一大跳,不明白新娘头上为何要顶个大蛋壳?到九州豪斯登堡的那天,虽然建筑和街道均仿造得与荷兰无异,但空气中不是记忆中欧洲餐厅的迷迭香,而是弥漫着阵阵烤鱼味,走在欧洲干燥凉爽的感觉,也被日本夏天的湿热黏腻所取代,充满了时空错置的荒谬感;到北海道赏雪那回,站在零下十五度C结冰的阿寒湖上,脚底窜上的寒气和刺骨冷风,让我觉得快往生!四周不见可避寒的小屋,也买不到可暖手的咖啡,忍不住怀念起洛杉矶慷慨的阳光,性喜温暖的我就像沙漠的仙人掌,走在夏天暖烘烘的地面才会感觉活着;还有,到沖绳自助旅行那一次,不谙日文又初次右驾,驶出租车公司的停车场,一右转,就和对面来车逆向,吓出一身冷汗!
   
  对日本完全没有兴趣的我,从沖绳回来之后突然决定学日语,以往出国以英语沟通无碍,到了日本,说英语却成了障碍,大多数日本人一听到英语就心慌弹开,比手画脚或汉字笔谈反而比较能达成沟通。学了日语之后,发现语言真是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不仅可在旅途中偶尔发挥救援功能,也增添不少旅游趣味。
   
  每到六月,媒体频频出现京都的绣球花,总会触动我一探究竟的念头。绣球花一直是我油画创作的主题,绘画上最丰富的记忆都来自绣球花,初看一眼,便再也忘不了这美丽的生命。第一次夏天到京都之后,京都的深奥逐渐在我心底发酵,从此展开接二连三的京都自助旅行。身旁朋友讶异地问我为何突然转向关注日本?我自己也没想到从小不哈日的我,会在中年之时变成京都派。细想和京都发生连结的原因,也许是京都的绣球花令我着迷;也许是深埋在古都底层千年历史的力量,满足了我对唐代的想像。
   
  《京都画记》是一本关于京都的随笔画册,除了用文字记录景点之外,也用相机和画笔描绘京都的古巷老宅和山川花树。雨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你出生地在哪个国家,那里只是人生之旅的起点,世界无限宽广,不需要画地自限。有幸生而为人,无需把自己活成蚂蚁,整天为食物奔忙。旅行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喜欢旅行的人深信远方总会有令人感动的风景,有隐身角落的美丽事物,有从未尝过的食材和料理,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旅行的路上,我看见风景,也看见自己的样子,隐隐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把自己带到远方,亲身体会到历史的时间流动,贴近观察历史创造的事物,融入异国人们的生活。然后,酝酿出自身的感性,思考着脚下的道路会延伸到何处,看到什么风景。」──松浦弥太郎《旅行的所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京都画记」,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了一种诗意与怀旧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日本的文化,特别是京都的古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京都,在我心中,是精致、是宁静,是无数个转角都能邂逅的惊喜。我总是幻想,如果能将这份感觉用画笔捕捉下来,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回应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虽然我尚未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于那些古老街巷、寺庙庭园、以及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细微之美的无限遐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大和风情,透过作者的眼睛,去感受京都的四季变换,品味那份独有的禅意与侘寂。或许,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京都人对待生活的那份慢活态度,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在看似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智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转化为视觉语言的,是否会有我熟悉的台湾人看京都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评价二** 老实说,拿到《京都画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袋里跑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又一本京都的书?近几年来,京都题材的书籍市面上实在太多了,从旅游指南到文化深度解读,几乎涵盖了所有角度。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瞬间,那种略带沉重的纸张触感,以及排版上那种不落俗套的留白,就让我觉得这可能不一样。书的封面设计也非常有品味,没有那种喧宾夺主的浮夸,而是散发出一种内敛的光华,就像京都本身一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已经如此饱和的京都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切入点的?是更加侧重于历史的某个侧面,还是捕捉了现代京都的某些新旧交织的瞬间?抑或是,它更像一本个人日记,记录的是作者在京都的某个特殊时期,与这座城市发生的深刻连接?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避开那些大众熟知的景点,而是带我深入到京都的寻常巷陌,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流淌的,属于这座古都的温度。

评分

**评价五** 对于“京都画记”这个名字,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画面,就是那种古老和纸上的水墨晕染,或者是一幅精美的浮世绘。京都,在我这个年代的人心中,是一种带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符号,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美学。我一直对那些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作品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京都?它会不会有别于那些游客导览式的书籍,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京都隐藏的艺术基因,或者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与建筑、庭园艺术相关的描写,亦或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我期待《京都画记》能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能否让我感受到京都那份独特的“物哀”之美,以及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杯温热的抹茶,缓缓地在我的味蕾和心头留下淡淡的香醇。

评分

**评价四** 说实话,最近工作压力不小,常常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需要一些新的刺激和灵感来搅动。而“京都画记”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痒点。京都,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治愈力的地方。我总觉得,在京都的某个角落,藏着能抚平心灵创伤的秘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逃离眼前的琐碎,进入一个更加悠远、更加宁静的世界。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京都的四季之美,比如早春时节樱花烂漫的盛况,夏日里绿意盎然的竹林,秋日里层林尽染的红叶,以及冬日里白雪覆盖的静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让我透过作者的观察,去理解京都人民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坚守着古老的传统和生活哲学。这本书会不会有关于京都的某个特别的节日,或者某种传统手工艺的描绘?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汲取一些属于自己的力量,也许能将这份静谧和美好,带回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来。

评分

**评价三** 《京都画记》,这书名在我脑海里回荡了好几天。我是一个对美学有自己坚持的人,尤其喜欢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京都,这个名字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气质。我常常在想,要如何才能把京都的那种宁静、那种对自然的敬畏、那种岁月的沉淀,用一种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本书,是否就是这样一本试图用画笔,或者说用文字中的画面感,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的书呢?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视觉上的盛宴,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传达给我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也许,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京都的景色,更是作者在京都这座城市中,所经历的思考、感悟,甚至是心灵的洗礼。我很好奇,作者在创作《京都画记》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写实与写意的?它会是纯粹的风景描绘,还是会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