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十九世纪(平装版)

印象中国十九世纪(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十九世纪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西方视角
  • 传记
  • 平装
  • 印象中国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西洋艺术珍藏
神游昔日锦绣中华

This treasured western art collection is a spiritual
journey into China's splendid past.


  本书主要收录十九世纪的刻印画英国画家Thomas Allom关于当时中国风貌的画作,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知识,有不少是从他的画作中获得,由于他对透视度的重视及擅长,画中的建筑,比用照片拍的更美,刻划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较有名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等,到处都是古老中华帝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

  这些画制作程序是,先由画家将画完成,交给雕刻师,雕在木头、石头或钢板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张一张印出来,画上往往也留下画家和雕刻家的姓名。这种刻印画早期都用木板制版,纹理较粗,但到十九世纪,大概炼钢技术较为成熟,刀较利、版较硬,表现出极精致的刻功,明暗立体乍现,连画中人物脸部明暗,身上衣着的刺绣,建筑物梁上的花鸟都表现得出来。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了,用照相取代手绘,雕刻艺术家、印刷工匠失去他们的功能和饭碗,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贵的,因为历经岁月、战争的侵蚀,许多建筑、景物已不复存在,具象的历史只能进入画里的空间,用思想去游历了。

  裘国英先生将蒐集不易的百余幅珍藏画作集结成册,内容搭配中、英文解说,不仅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纪中国的各种风貌,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从书的装帧、用纸各种细节,他都亲自参与、精心挑选,希望将这些细致的画作以接近原本的质感重现于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精装、平装两种版本。

  ‧由于艺术价值极高,因此精装本封面选用银色质地的义大利星幻纸衬托出画作的雅致,英文书名后加工烫雾白并打凹,书名页前衬上一张法国珍珠彩描纸印制的中国城门牌楼,宛如步入一道艺术之门,非常值得珍藏。

  ‧ 平装本代表了裘国英先生想将高质感艺术推广给普罗大众的心意,封面选用白色艳彩星幻纸来呈现画作的细腻,英文书名后加工烫银,让读者以物超所值的实惠价格,就能拥有品味绝佳的艺术收藏。
《盛世之下:十九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回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十九世纪。这一百年,恰逢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艰难求存与蜕变的关键阶段。不同于侧重于外交冲突或具体战役的传统叙事,本书聚焦于宏观背景下的社会肌理、思想脉动、经济结构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细微变化。它试图描绘出一幅立体而复杂的图景: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时,展现出其内在的韧性、保守的惯性,以及时不时迸发出的改革的渴望与挣扎。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传统的坚守 第一章: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生活 本章首先描绘了十九世纪初,在“康乾盛世”余晖尚未完全散尽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我们避开了对乾隆皇帝晚年政绩的刻板描绘,转而关注基层社会的运作逻辑。通过对地方志、宗族档案以及私人信函的梳理,本书揭示了在中央权力辐射减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宗族网络和儒家伦理,有效地维系着庞大帝国的社会秩序。我们探讨了粮食安全、水利维护以及司法仲裁等日常议题如何构成了支撑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本章也细致考察了城市手工业者和乡村农民的经济活动,强调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效率低下且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第二章:儒家思想的内卷化与新的诠释 十九世纪的儒学已不再是宋明理学那样充满活力的哲学体系。本章深入分析了经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考据学”转向——即对古代经典的细枝末节进行精微考证,以求得学问的严谨性。然而,这种转向在客观上导致了思想的僵化,使得面对外部新知时,士大夫群体普遍缺乏理论工具进行有效吸收和批判。我们详细讨论了“道学”与“朴学”的争论,并指出,在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之时,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在解释天灾人祸、社会不公等问题时,已显出其解释力的衰退。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在固守圣贤之道的表象下,潜藏着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第三章:财政的重负与地方的异化 清廷的财政体系在十八世纪末已显现出疲态,进入十九世纪,这种压力因人口增长和外部冲突而急剧恶化。本章重点研究了“钱粮差”、“厘金”等税收制度的演变。我们发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使得税收的征收权实际上被地方实力派(如湘军、淮军的筹办者)所掌握,这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权力中心的崛起。这种财政上的“异化”,为后来的政治分裂埋下了伏笔。我们细致考察了“摊派”制度如何层层加码,最终将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最贫困的农民,解释了社会矛盾的积累过程。 第二部分:剧烈的震荡与文明的碰撞 第四章:技术鸿沟与认知失调 本书拒绝将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视为一切变革的起点,而是将其置于技术与认知错位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西方科技成果(如火炮、蒸汽机)在中国精英阶层中的接收情况。我们发现,早期的反应多是将其视为“奇技淫巧”,而非系统性的军事或工业革命的体现。通过对林则徐等早期开明官员的译介工作的分析,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理解西方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制度逻辑时所遇到的巨大障碍。这种“认知失调”是理解中国对外部挑战反应迟缓的关键。 第五章:动员失败:内生性危机的爆发 十九世纪中叶,内部的危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本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狂热解释。我们着重分析了人口压力、土地兼并、灾荒频发以及腐败横行如何共同催生了这场波及半个中国的大动乱。本章详述了太平天国政权自身的制度设计(如《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与实施的脱节),同时也探讨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军事结构,使得“兵为将有”的局面加速形成,削弱了中央的军事独占权。 第六章:晚清的“自救”:早期洋务的尝试与局限 洋务运动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考察。本章并非简单罗列建立的工厂和学堂,而是聚焦于“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困境。我们分析了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在引进西方技术时,如何试图将其嵌入到儒家伦理和官僚体制的框架内。这种“制度隔离”导致了技术引进往往只停留在器物层面,缺乏对管理模式、法律体系乃至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的成功与否,最终受制于物资采购的腐败、人才培养的不足以及官僚体系对效率的抑制。 第三部分:社会深层的回响与未来图景的萌芽 第七章:商业的重构:地域性商帮的兴衰 十九世纪的商业活动并未因战争而停滞,但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本章聚焦于晋商、徽商等传统商帮在面对新式通商口岸和外商冲击时的适应与衰落。我们考察了这些商帮如何试图利用传统的人情网络和宗族资金来对抗具有现代金融和法律保障的外国贸易公司。同时,本章也描绘了新兴的买办阶层和地方性资本的萌芽,他们凭借着对新规则的适应性,开始在通商口岸崭露头角,预示着未来中国资本主义的雏形。 第八章:知识分子的出走与启蒙的火种 当传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和军事上遭遇挫败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社会改革的深层问题。本章追踪了晚清知识群体中涌现出的对“制度”与“人治”的批判思潮。我们审视了如王韬、郑观应等先驱思想家,他们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初步认知,虽然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但已然提出了关于立宪、兴民权等超越器物层面的讨论。这些声音虽然在当时微弱,却构成了二十世纪初思想解放的底层逻辑。 第九章:乡村社会的重塑:流动性与新业态 战争和商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本书探讨了大量农民因战乱或经济凋敝而进入城市或成为临时工的现象。这种流动性对传统的宗族约束力造成了冲击,也使得新的城市文化和消费模式开始在底层悄然形成。我们通过对城市中新型娱乐场所、民间出版物(如小报、弹词)的分析,展示了民众在面对剧变时,如何在文化层面进行自我调适和娱乐性的逃离,为理解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转型提供了社会学基础。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转型 十九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它在军事上遭受重创,但在社会结构和文化韧性上展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在制度上力求保守,但在技术和经济的边缘地带,已然孕育出变革的种子。本书认为,十九世纪的中国并未“完全沉沦”,而是在持续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刺激下,完成了一场痛苦而漫长的“准备期”。这次漫长的酝酿,为随后的二十世纪的彻底转型奠定了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基础。 --- 本书特色: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注重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交叉分析,力求避免将十九世纪简单地描绘为一部“屈辱史”,而是将其视为一部充满内在矛盾、挣扎与希望的“转型史”。阅读本书,您将得以深入理解那一代中国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巨大张力中,艰难地定义着中国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裘国英


  1949年出生于上海市,台湾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企业经营者,爱好音乐、摄影及古籍收藏,曾游历全球五十余国,经常观察国际政治及撰写相关文稿。除《印象中国十九世纪》外,将陆续推出同时期有关印度、埃及、中东、欧洲、美洲等英文版的类似书籍,以期对历史建筑景观印象之保存,提供贡献。

图书目录

导读 重现十九世纪的历史面貌
自序 古董刻印画里的历史实境
推荐序

1   道光皇帝大阅兵
2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3   虎丘山帝王行宫
4   官老爷出巡
5   官家宅院
6   官员府邸
7   官府宴客
8   官宦女眷的生活娱乐
9   官家庭院里的杂耍表演
10   大家闺秀的闺房
11   长城的尽
12   万里长城
13   北海公园
14   西直门
15   普陀山普济寺
16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17   镇江河口
18   镇江银岛
19   七星岩
20   湖州的丝绸庄园
21   定海郊外
22   乍浦古桥
23   秦淮古桥
24   西湖
25   南京古城
26   江南寒泉山
27   浙江富春山
28   太湖碧螺峰
29   瓜岛水车
30   石门
31   焦山行宫
32   扬州渡口
33   远眺宁波城
34   五马头山
35   广州街道实景
36   珠江黄塔
37   西樵山
38   海幢寺的码头和入口
39   海幢寺
40   肇庆府的崃山
41   韶州广岩寺
42   从香山要塞远眺澳门
43   太平昭关
44   妈阁庙
45   鼓浪屿
46   厦门城门牌楼
47   贾梅士洞
48   澳门妈阁庙前
49   香港的竹渠
50   小布达拉宫
51   迎亲队伍
52   收受聘礼
53   中国商人的园林
54   丽泉行潘长耀别墅
55   天津大剧院
56   野台戏
57   二月初二迎春赛会
58   元宵灯节
59   端午龙舟赛
60   七月普渡
61   中秋祭拜
62   重阳放风筝
63   插秧
64   苏州府播种水稻
65   东昌府的米贩子
66   宁波的棉花种植
67   茶艺茶文化
68   茶船装货
69   煮茧缫丝
70   养蚕人家
71   染丝坊
72   卖菜船工与鸬鹚捕鱼
73   英德煤矿
74   北京灯笼舖
75   临清州踢毽子
76   布袋戏和皮影戏
77   通州卖茶和卖猫商人
78   天成路上叫卖膏药
79   船工斗鹌鹑赌博
80   鞭笞犯人
81   船过运河水闸
82   金坛纤夫
83   求签问卦
84   从古墓远眺厦门
85   厦门古墓
86   中国的墓地
87   墓地旁的掷骰子游戏
88   赤城兵营
89   大黄口炮台
90   镇江西门激战
91   晋江入口
92   夺取穿鼻
93   乍浦佛寺之战
94   镇海孔庙大门

全球印象
读后

图书序言

导读

重现十九世纪的历史面貌


  李鸿章曾以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但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变化更为巨大,政治体制从帝制走向共和,又从共和走向共产与民主多元并存的体制;传统家族制度逐渐崩解,男女虽未完全臻于平等,但女子受教育及工作者愈来愈多;农业虽为根本,但工商蓬勃发展,传统的市集逐渐被大的百货公司及卖场所取代,交通缩短地域的距离,改变贸易型态,同时使人口逐渐往城市集中;文化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自清末及五四运动以来遭到极大的挑战,西方思潮如狂潮巨浪席卷整个中国。在一连串的变化中,有些给中国带来正向的发展,有些则带来极大的破坏或改变,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许多伟大的建筑被战火所破坏,重构历史的面貌,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与责任。

  如何重构十九世纪中国的面貌,除了档案、史料、回忆录、出土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图像,包括照片、绘画、版刻等,这些图像具有赏析的作用,更有助于历史建筑的重建。然而,这些材料既稀有亦不容易取得,裘国英先生戮力蒐集古籍,此次蒐集十九世纪的刻印画英国画家Thomas Allom(阿龙)的画作,内容多元而精致,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纪中国的各种风貌。

  裘国英先生是辅大化学系毕业,是成功企业家的典范,热爱历史、热心公益、提携后进,并且有执行力,平时喜欢蒐集古籍、周游各国,具有世界观,此次蒐集十九世纪中国的刻印画,不仅保存,且将之出版流通,对于保存史料与推广贡献卓着。

  本书主要以Thomas Allom的作品为主,他是十九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在伦敦设计了许多建筑物,包括圣彼得教堂和诺丁山优雅的Ladbroke庄园。一八四三年在英国出版《图说中国帝国》(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有些翻译成《百年前的中国》),这本书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着名以绘画本呈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有些从这部书中获得,中国较有名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等都经由这本书流布于欧洲。

  Thomas Allom的版画比用相机拍摄更美,刻划的内容相当丰富,到处都是古老中华帝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有上层统治者的生活纪录,如道光皇帝大阅兵、官员府邸、官老爷出巡等;有庶民生活,如通州卖茶和卖猫商人、迎亲队伍、天津大剧院、端午龙舟赛、卖菜船工与鸬鹚捕鱼、养蚕人家等;有中国重要建筑,如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鼓浪屿、万里长城、北海公园、南京古城等,不仅可了解当时中国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并可一窥庶民生活况味,带领我们进入十九世纪中国各地的情境,犹如一部十九世纪中国的精美旅游手册。画中有许多建筑基于战火或其他因素现已不复存在,如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厦门城门牌楼、南京古城、乍浦古桥等,虽经修建,然与十九世纪时期的实景仍有一段落差,这些版画有助于重现当时历史的面貌。

林桶法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自序

古董刻印画里的历史实境


  2016年中美南海海域冲突事件发生时,我在网路上想找一张地图,希望能证明中国对该海域的长久主权,哪怕是找到一张洋人印制的中国地图都行。结果找到早自十六、十七世纪,西洋人到中国来探索写的游记,有德文、荷兰文、法文版本,虽然看不懂,但书中的插画极为有趣,揭露出当时的山川景物,以及民间生活,更有趣的是,当时西洋画家不会画中国人,画出来的都是西洋身材、西洋脸,但穿着是中国服饰。

  那时照相术尚未问世,有钱的大佬到各地游历,带着画家,看到有趣的景物,就画下来,算是对当时的中国,做了珍贵的写实纪录。我们看到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古画,写意较多,用足够透视感画写实的较少,尤其是从西洋人眼中看东方、看中国,似乎从画里仍透露出他的惊艳与好奇。

  继续搜索中,在网路上结交了在欧洲从事古董书画买卖的人士,出于他们热心也是生意,代我向他们同业蒐集类似的书籍和零散插画,我将其命名为「古董刻印画」。

  这些画制作程序是,先由画家将画完成,交给雕刻师,雕在木头、石头或钢板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张一张印出来,画上往往也留下画家和雕刻家的姓名。这种刻印画早期都用木板制版,纹理较粗,但到十九世纪,大概炼钢技术较为成熟,刀较利、版较硬,表现出极精致的刻功,明暗立体乍现,连画中人物脸部明暗,身上衣着的刺绣,建筑物梁上的花鸟都表现得出来。

  十九世纪的刻印画出现最多的画家要属英国的Thomas Allom,我给他取个绰号叫「阿龙」。其实阿龙是个建筑师,许多伦敦的名邸都出自他手,他也是英伦建筑师学会的创办人。

  阿龙的画,遍及欧洲、中东、亚洲各地,估计他跑了不少地方,后来因在艺术及建筑上的成就,被封为爵士。阿龙画了不少建筑景观,由于他对透视度的重视及擅长,阿龙画中的建筑,比用照片拍的建筑物更美、更夸张。从画中,了解当时中国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也将我们带进当时空间,一窥庶民生活,真正进入十九世纪中国各地的情境,有几张珍贵的鸦片战争实境,有如身临战况,令人震撼。

  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了,用照相取代手绘,雕刻艺术家、印刷工匠失去他们的功能和饭碗,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贵的,因为历经岁月、战争的侵蚀,许多建筑、景物已不复存在,具象的历史只能进入画里的空间,用思想去游历了。

2017年夏

图书试读

1 道光皇帝大阅兵
 
清文宗道光皇帝每年元旦都要在北京的皇宫检阅八旗禁卫军。兵部要将领勇勐如虎,将领为士兵披上虎皮,并且在盾牌画上勐兽的图案。
 
阅兵式上只见八旗军官头戴闪亮头盔,顶部插着一根大约八英寸的羽冠,装饰着金顶和花翎,他们身穿蓝色或紫色丝袍,脚蹬黑缎做的靴子,刀剑的手柄、弓的弯角和火绳枪的枪托镶着闪亮亮的宝石。各式旗幡迎风招展,士兵抬着轿子,打着灯笼,举着龙旗,皇家乐队现场演奏,锣鼓喧天,还有形状像是龙、蛇、鱼的吹奏乐器,伴着不计其数的竖笛和琵琶。
 
The Parade of Emperor Daoguang
 
Emperor Daoguang during Qing Dynasty reviewed the “Eight Banners” Guards every New Year’s Day in the Royal Palace in Beijing. Generals of the Ministry of War in feudal China were as brave as lions and they covered soldiers with tiger skins, painting beast patterns on their shields.
 
The parade witnessed the officers wearing shiny helmets, with about 8 inches of feathers on the top, decorated with golden tops and HuaLings (a kind of peacock feather). They are wearing blue or purple silk robes and black satin boots. Shiny bright jewels are inlaid in the handle of the sword, the corner piece of bows and the gunstock of matchlocks. All kinds of flags are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oldiers are carrying sedan-chairs and holding lanterns as well as dragon flags. The live royal band performs with gongs and drums. There are some wind instruments in the shape of dragons, snakes and fish, accompanied by countless clarinets and pipas.
 
2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十九世纪的中国,大清帝国威仪天下,北京城里巍峨的宫室、栉比的府第错落有致,经常接待外国藩使的圆明园尤为富丽堂皇。占地十一平方英里的公园里,假山池沼、流觞曲水与超过三十组的独立宫殿浑然一体。
 
建筑在四英尺高花岗岩台阶上的正大光明殿,四周环以红漆圆木支撑着檐顶,内排柱子的间隔部分砌着四英尺高的砖墙,砖墙上方镶着格子框架,框架里煳着高丽纸,可根据气温变化自由开关。宫殿地面的工艺简单朴素,铺着漂亮的灰色地砖,呈棋盘式排列。大殿正中,髹金龙椅雄踞,门前放置两面大鼓,皇帝驾到时,随即咚咚响起。

用户评价

评分

《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這個標題,讓我想到了許多歷史影像和文學作品。這個世紀,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型的時代。從內部看,清朝的統治面臨著內憂外患,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人民的生活想必艱辛。而外部,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書中會不會描繪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那些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室貴族,他們的奢靡與無奈;那些行走在街頭巷尾的商販百姓,他們的勤勞與困苦;那些在戰場上廝殺的將士,他們的勇猛與犧牲。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出那種複雜而多元的社會風貌,不只是冰冷的史實,更希望看到有溫度的人文關懷。平裝版的設計,也讓我覺得非常實惠,就像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史書,隨時能為我開啟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脈絡。

评分

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光是聽名字就讓我有種歷史的厚重感。十九世紀的中國,那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我想像著,那是一個古老帝國在現代化浪潮中的掙扎與蛻變。歐洲的工業革命成果,透過一次次的海上航行,傳入中國,但也伴隨著殖民的陰影。書中會不會有關於當時的開埠城市、外國租界、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精彩描寫?那種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價值觀的動搖,以及新興事物的出現,肯定會讓讀者大開眼界。我尤其好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影響的?有沒有出現一些新的思想流派,或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聲音?平裝版的選擇,也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輕鬆接觸到這段歷史,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讀者一同探索那個充滿變數的中國。

评分

「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這個書名簡直就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瞬間把我拉回到那個動盪不安卻又充滿故事的年代。想像一下,在那個時期,中國正處於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西方的船堅炮利帶來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壓迫,更是思想、文化、科技的全方位衝擊。書裡會不會描繪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這些變化?他們是堅持傳統,還是積極學習西方?我又很好奇,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相對閉塞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獲取「印象」的?是通過口耳相傳、還是少量的書籍報刊?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很親民的書,就像一位老友,願意跟我分享他所見所聞的那個時代的中國,細細地訴說著,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淹沒的點點滴滴,也希望能從中讀到當時社會的脈動,感受到那份歷史的重量與傳承。

评分

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對歷史的無限遐想。我想像著,在那個遙遠的十九世紀,中國經歷了怎樣的內外劇變?我想到了大清帝國,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時,是如何掙扎求存的?書中會不會有關於鴉片戰爭的描寫,那場改變中國近代史命運的戰爭,其背後的權力角力、外交斡旋、以及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都讓人心生嚮往。我也好奇,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又呈現出怎樣的景象?有沒有像林則徐、魏源這樣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知識分子,他們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是否能在書中有更深入的闡述?同時,我也很想知道,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是如何?他們的希望、他們的恐懼、他們在變革中的掙扎與適應,或許才是最真實的「中國印象」。平裝版的形式,也讓人感覺更貼近生活,彷彿捧著一本記載著無數故事的日記,等著我去細細品讀。

评分

哇,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封面設計就很有味道,讓人一看就對書中的內容充滿好奇。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內頁,但光是這標題,我就聯想到許多歷史課本上、甚至是一些老照片裡描繪的那個時代的中國。想像一下,那應該是個充滿巨變的年代吧?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國內的風起雲湧,從農耕社會到開始接觸西方文明的衝擊,一切都應該是那麼的深刻且複雜。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描繪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不只是政治經濟的大事,更想了解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娛樂方式、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如何在這巨大的時代洪流中被形塑或改變的。是不是有那些充滿智慧的文人墨客,在動盪中依舊揮灑筆墨,記錄下時代的悲歡離合?或是那些辛勤勞作的農民,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他們的希望與困境又是如何?平裝版的設計也讓人覺得很親切,方便隨時翻閱,就像一位老朋友,靜靜地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十九世紀中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