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曾在台湾艺坛发光发热的前辈美术家传记,
追溯台湾美术的百年历程。
深入浅出的文字、精美细致的图版,
细述各擅油画、版画、雕塑等领域之十位前辈美术家,
他们随着时代推移起伏的个人生涯与艺术成就。
★ 蔡草如──兼具画家和画师身分的艺术家
蔡草如,原名蔡锦添,出生于台南市。是一位在日治时期成长、学习的府城艺术家。
受到母亲精擅刺绣的影响,孩童时期的蔡草如就喜爱画图。进入台南第二公学校就读后,因为学校里有美术课,更让他是如鱼得水;又在机缘巧合下,得以认识前辈画家廖继春,于是多次向他请益。到了十九岁,他跟随母舅陈玉峰学习民俗道释画,二十五岁时,又在母亲的支持下,赴日本留学习画,并在东京川端画学校中半工半读,直到战后返台。回到台湾之后,身为长子的他为了肩负家计,再度随陈玉峰承接庙宇彩绘的工作。1946年适逢第一届省展开办,激发了蔡草如挑战的斗志,首度参展并顺利入选。此后,便渐将重心摆在省展和台阳美展之上,很快地缔造了罕人能及的佳绩。
蔡草如学习的历程,大多是出于观摩自学,凭借其过人的悟性、苦功和毅力,并出于对绘画技艺的强烈学习动机;加上他能够博涉广纳,进而内化成为艺术的包容力,正好反映出其宽厚、笃实、淡泊的人格特质,以及谦和的处世胸襟。长久以来,蔡草如放下身段,以收入较为稳定的庙宇彩绘、民俗画等,做为安顿家计的主要收入;同时又将精致艺术的胶彩画及水墨的创作摆在第一位,以务实的态度,兼顾了生活现实与理想追求。
检视蔡草如纯创作的精致艺术作品,大约可以1958年做为分期点,在此之前,他积极参与展览竞奖,作品以胶彩画为主;之后即明显看得出来,他将胶彩画与水墨画另做分流发展,因而展现出自我的风格。1964年初,蔡草如发起并创立「台南市国画研究会」,营造出南台湾特殊水墨画群体的风格导向;再加上他兼长胶彩、水墨、水彩、油画,以及庙宇彩绘等,而且又能相辅相成,故而逐渐成为兼具画家和画师身分的杰出全方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