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原来要这样画

漫画原来要这样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cott McCloud
图书标签:
  • 漫画
  • 绘画
  • 技巧
  • 入门
  • 教程
  • 动漫
  • 素描
  • 人体
  • 构图
  • 透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者,《漫画原来要这样看》续作精采登场!
★作者荣获漫画界的奥斯卡奖 哈维奖×埃斯特奖!
★全球翻译超过27种语言!
★漫画创作经典指南!
★漫画家×插画家×动画导演×多媒体动画科系教授  强力推荐!


  无论你想画的是图像小说、超级英雄、日系漫画、连环漫画或网路漫画,都必须将一张张图连结起来,才能讲出一个故事。且让我来教你怎么做。——史考特‧麦克劳德

  坊间有无数漫画入门书籍,教人如何画得跟最爱的漫画家一样好,但如果你感觉画漫画不只是复制他人的绘图风格,那么本书正是你所需要的。

  本书以漫画形式探讨创作漫画过程中的每个面向和细节,例如:创造多样又迷人的角色、精熟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为读者创造丰富有说服力的世界、选择适合自己的绘图工具,极具启发性与创见。对喜好漫画的一般读者来说,乐趣十足且平易近人;而对于想要自己创作漫画或图文书的人来说,更是一本全新的指标工具书。

  作者麦克劳德以独特口吻结合冷幽默和严肃指导,让读者看到图像和文字如何联手展演人类的各种处境和样貌。无论你是漫画的狂热信徒或新手,这趟深入漫画的旅程都将令你惊艳不已。

  ★延续《漫画原来要这样看》基础,《漫画原来要这样画》将教导读者

  ◆选择正确时点画入画格——什么该留,什么该省。
  ◆设计动作的框景结构,引导读者的视线。
  ◆挑选能够结合在一起传达出讯息的文字和图像。
  ◆创造多样又迷人的角色,包含内在生命力与令人难忘的外表。
  ◆精熟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
  ◆为读者创造丰富有说服力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索。
  ◆选择适合你的绘图工具,并了解它们的演化历史。
  ◆敞徉在辽阔的漫画世界中,了解各种不同的漫画风格和类型。

漫画家×插画家×动画导演×多媒体动画科系教授  全心推荐!

  小庄,导演‧漫画家∣
  尹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长∣
  仇鹏钦,资深漫画家∣
  石昌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多媒体动画艺术学系 专任教授∣
  邱立伟,studio2动画导演∣
  李衣云,国立政治大学 台湾史研究所 副教授∣
  阿慢,恐怖漫画家∣
  吕静芬,台湾手机漫画平台 comico总编辑∣
  余曜成,《动漫透视镜》作者∣
  韦宗成,漫画家∣
  马克,职场图文作家∣
  陈清渊,飞鱼创意总编辑、台湾动漫创作协会理事 ∣
  张晏榕,台湾师范大学图文传播学系  助理教授∣
  杰利小子,资深插图漫画家∣
  黄廷玉,Mangasick店主∣
  黄健和,大辣出版社 总编辑∣
  微疼,网路漫画家∣
  赖有贤,知名漫画家 ∣
  谢东霖,漫画家 ∣
  戴嘉明,台北艺术大学
  新媒体艺术学系 副教授∣
  BO2,图文创作者∣
  Lu's 欢乐生活散播者,插画家∣
  ROSE×螺丝一只笔,插画界肉麻暖男∣

  (按姓氏笔划、英文字母排序)

  用漫画的方式让你看见漫画艺术家脑袋里的神祕宇宙。为何老漫画家认为完稿反而是最轻松的时刻?因为在下笔打稿前才是真正的天人交战啊。──小庄,导演‧漫画家

  本书不但带领读者一窥第九艺术—漫画创作的堂奥!更是新世纪漫画创作者必备的典藏工具书。──仇鹏钦,资深漫画家

  一本以漫画介绍漫画创作,简明生动进入角色设计、世界建构,铺陈视觉语汇述说故事的绝佳教材!──石昌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多媒体动画艺术学系 专任教授

  从意念到图面,从分镜到表演。这本书提供给创作者的已经大大超越漫画,推进到动画与电影的时间艺术范畴。──邱立伟,studio2动画导演

  爱漫画的下一步,自己动手吧!麦克劳德带你走进画漫画的世界!──李衣云,国立政治大学 台湾史研究所 副教授

  「我不会告诉你写作和画图的正确方法,因为⋯⋯没有那种东西。」画漫画是一种结合文字和图像,并创造出令人身处其中的故事世界,本书以漫画的方式介绍各种绘制技巧,让人对于画漫画会有更深的体悟哦!!──阿慢,恐怖漫画家

  如果你是看过各式漫画教学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很不一样,值得一读。如果你是漫画从业的老手,你可以从中带来新的创作启发。如果你是漫画创作的新手,你可以避免许多创作的冤枉路。──余曜成,《动漫透视镜》作者

  作者以漫画的呈现手法,精确地分享了创作与制作上的细节。从各个方向,全方位整理漫画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是创作者与编辑必看的好书。──韦宗成,漫画家

  上一次,史考特先生诠释了如何以图像为文字,缝合为语法来「说出漫画」。这一次,他透过「知觉」、「视觉」与「人脑资讯的建构」,解读漫画作者们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漫画语言。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容易理解漫画的本质。──马克,职场图文作家

  看漫画是一种享受,看完《漫画原来要这样画》后,就是享受看漫画。──陈清渊,飞鱼创意总编辑

  麦克劳德再一次用漫画的形式,详细分析解说漫画的创作,是理性的分析,也是务实的方法,更是赏心悦目的一本书。──张晏榕,台湾师范大学图文传播学系 助理教授

  读完《漫画原来要这样画》分门别类和鉅细靡遗的内容后,就该趁着热血沸腾的当下专心创作漫画了!──杰利小子,资深插图漫画家

  所有漫画人绝对必读的宝典就在这里!绝对没有言过其实。在画技至上的迷思里指引一前条往美好作品的道路,史考特根本良师益友啊∼──黄廷玉,Mangasick店主

  这不是教画技的书,是用看漫画的方式简单告诉你漫画原来要这样画,不只对初学者有用,对漫画创作人来说,更能加强观念的落实,是一本兼具理论跟实用的漫画宝典,值得推荐。──赖有贤,知名漫画家

  不只是新手漫画家的教学书,更是现役漫画家检视作品的工具书!──谢东霖,漫画家

  本书大量诠释视觉与心理的运作惯性,揭开漫画迷人的潜规则。专业的闲书,闲书谈专业,推荐给漫画迷跟非漫画迷们。──戴嘉明,台北艺术大学 新媒体艺术学系 副教授

  漫画就像人生,老看别人怎么过日子,不如学着怎么把自己活得精采。──BO2,图文创作者

  看完第一集让我重新爱上漫画,所以第二集想立马阅读。我不会告诉大家—这本书也是我的灵感来源。──Lu's 欢乐生活散播者,插画家

  第二集作者史考特.麦克劳德又打开了我对漫画世界的更多想像,快点去感受一下吧!──ROSE×螺丝一只笔,插画界肉麻暖男

  叹为观止!史上最棒的漫画创作指南。——凯文‧凯利(Kevin Kelly),《Cool Tools》作者

  史考特‧麦克劳德的惊人着作,深谈漫画家的内功心法,必然打动好奇的读者和业余创作者的心。——Salon文化网志

  这是麦克劳德探讨漫画的第三本纪实作品,也是他至今最大的成就,本书确实言之有物。——寇瑞‧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科幻小说作家

  唯有史考特‧麦克劳德能以这种方式统整自己对漫画的想法。身为漫画家的天赋不仅让史考特拥有外人难以触及的见识,甚至得以将其展示给全世界看见。——杰夫‧史密斯(Jeff Smith),《Bone》系列漫画家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而且平易近人的作品,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包纳了创作漫画过程中的每个面向和细节。——《书单评论》编辑选书

  一本教导如何创作漫画的指南书,跟漫画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一样,兼具创见与娱乐性。对纯粹把漫画当作休闲的读者来说,乐趣十足又平易近人;对想要自己创作漫画或图文书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本全新的指标书籍。——Bookslut文学网志

  这本书不只是技巧指南,它超越一般的漫画指导书,真正触及了漫画创作的精髓。——《寇克斯评论》
笔触下的世界:解构与重塑的绘画艺术 引言:超越表象的观察与表达 艺术的本质,在于将内在的感知与外在的实在进行有机的结合与转化。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绘画技法或风格,而是深入探讨绘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与表达媒介的深层原理。我们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如何画得像”的表层追求,进入到“为何如此去画”的哲学与美学维度。 本书将围绕“观察的深度”、“结构的本质”、“光影的语言”以及“情感的注入”这四大核心支柱展开,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可供所有绘画门类——无论是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还是抽象艺术——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观察的深度——洞察事物的内在秩序 绘画的起点,永远是观察。然而,真正的观察绝非机械地复制眼睛所捕捉到的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带有目的性的信息筛选与结构提炼过程。 1. 视觉信息的解构与编码: 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三维世界投射在二维平面上?这涉及到视错觉、透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焦点与边缘的控制。本书将详细分析人眼如何自动处理景深、色温和明暗关系,并教授读者如何有意识地“欺骗”或“引导”观者的视觉系统。 边缘处理的艺术: 区分“硬边”与“软边”在营造体积感和空间感中的作用。一个清晰的轮廓并非万能钥匙,许多高水平的绘画是通过边界的模糊或渐变来暗示物体的存在和材质的微妙差异。 动态素描与时间感: 讨论如何通过线条的运动轨迹、而非静态的轮廓线,来捕捉对象在某一瞬间的生命力和潜在的运动方向。这尤其适用于捕捉自然界中不断变化的事物,如水流、风中的树叶或人物的瞬间姿态。 2. 色彩的心理学与物理学: 色彩不仅仅是颜料的混合,它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更是直接与人类情绪挂钩的心理符号。 光照环境的还原: 探讨不同光源(日光、钨丝灯、荧光灯)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理解“环境色”如何渗透到受光面和背光面,从而避免色彩的僵硬与孤立。 色相、明度与纯度的相互制约: 并非所有鲜艳的颜色都需要被同时使用。本书会展示如何通过降低某一维度的数值,来抬高另一维度的表现力,例如,一个高度饱和的冷色调,因为其明度被巧妙地控制,反而能显得更加“突出”。 --- 第二部分:结构的本质——从几何到有机体的构建 任何可见的形象,无论是人脸、建筑还是山脉,都可以被简化为基础的几何或有机结构。掌握这些底层逻辑,是建立稳定画面的基石。 1. 基础形态的推演: 从最基本的立方体、球体和圆柱体出发,我们将展示如何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这些基础单元的组合。这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理解形体如何在空间中相互咬合、穿插和遮挡的思维模型。 空间关系的建立: 如何使用“负形”(Negative Space)来反向确认正形(Positive Space)的准确性。对物体周围空间的精确把握,往往比直接描绘物体本身更为有效。 2. 比例、节奏与韵律: 结构的美感往往来源于其内在的秩序。我们将探讨古典艺术中对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等比例体系的运用,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主观节奏的创造。 引导线的运用: 如何通过画面的主要结构线(如建筑的延伸、人物的S形曲线)来建立一种视觉上的流动感,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循环往复,形成和谐的节奏。 --- 第三部分:光影的语言——塑造体积与氛围的雕刻刀 光是绘画的“词汇”,影则是它的“语法”。光影的运用,是区分平面图案与立体实感的关键。 1. 明暗五调的精细化: 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亮部、暗部、投影”,而是深入剖析高光、中间调、灰面、反光和投影内部的层次变化。 反光的策略性使用: 反光并非只是亮度的回归,它带有周围环境的色彩信息。何时强调反光以区分物体与背景,何时削弱反光以增强沉重感,是需要权衡的艺术决策。 边缘光与轮廓光: 讨论如何利用极细微的边缘光(Rim Light)来勾勒物体的轮廓,尤其是在深色背景下,这能瞬间赋予物体以三维的“空气感”。 2. 氛围的营造与光线的叙事性: 光线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清晨的散射光与正午的直射光,所传达的情绪截然不同。 戏剧性光影(Chiaroscuro): 分析如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创造戏剧张力,将观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画面的核心区域。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情绪的放大器。 --- 第四部分:情感的注入——绘画的个体化表达 技术为骨,情感为肉。最终的绘画作品必须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 1. 笔触的主观性与力度: 笔触是艺术家最直接的“指纹”。从细腻到粗犷,笔触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画面的质感和能量。 有目的的“不完美”: 有时,刻意保留的笔触痕迹,甚至轻微的失真,比完美的复制更能传达创作者在描绘那一刻的心绪波动。探讨如何控制笔触的“肌理感”以配合描绘对象的材质。 2. 主题的提炼与聚焦: 在面对复杂场景时,如何筛选出最能承载作者核心思想的元素,并将其放大或弱化? 视觉的减法与留白: 介绍留白(或称负空间处理)如何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休息区,更是让主体呼吸、让想象力得以延伸的空间。 结语:绘画作为持续的探索过程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可以一劳永逸的公式,而在于提供一套严谨的思维工具箱。绘画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掌握了这些底层原理,读者便能自信地突破任何风格的束缚,将自己独特的洞察力与情感,转化为永恒的视觉语言。每一张画作,都应是一次对世界更深层次的提问与解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考特‧麦克劳德 Scott McCloud


  196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5岁即立志成为职业漫画家,1984年以漫画《Zot!》出道,而后以漫画理论闻名,从事教学和演讲多年。自1993年开始着有《漫画原来要这样看》、《漫画原来还要这样看》、《漫画原来要这样画》、《雕塑家》等,至今畅销不坠。《漫画原来要这样画》聚焦于探讨漫画的创作过程,囊括概念性的原则到最精准的细节,并以独特口吻结合冷幽默和严肃指导,让读者看到图像和文字如何联手展演出人类的各种处境和样貌,极具创见与娱乐性。

译者简介

谢滨安


  台大经济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看过很多漫画,至今才知道创作漫画的过程比漫画本身还要热血感人。
 

图书目录

目录

1 前言
8 以图像写作
8 明确性与说服力
10 五项基本选择
11 时点的选择
12 将点串连
15 六项转换
19 景框的选择
20 距离、角度与观点
22 定场镜头
24 读者的相机
26 图像的选择
30 文字的选择
32 流动性的选择
33 视线引导
36 纸本之外
37 五大选择检视图
38 工作流程
39 即兴发挥
45 明确性与强度
53 强度与说服力
54 注解与练习
58 为人类创造的故事
58 合二为一
59 对称性与认同感
62 创造拟真角色三要项
63 角色设计
64 内在生命
70 视觉独特性
76 表达特质
80 脸部表情
81 情感交流
83 表情分类
83 基础表情
84 混合与配对
87 生理状态
88 明确精准的讯号
92 脸部肌肉
94 绘制表情
102 肢体语言
103 表情间的差异
104 关系分类
105 高度与地位
107 距离与关系
109 失衡与不满
111 其他关系
112 手势
114 人体绘制
114 解剖学建议
115 姿势的重要性
116 实地演练
120 深入挖掘
122 注解与练习
128 文字的力量
128 平衡与整合
130 图文结合的七类型
131 文字为主
133 图像为主
135 双人拍档
136 交叉运作
137 相辅相成
138 平行世界
139 蒙太奇
140 七类型的运用
142 文字气泡
142 所谓「不得已的工具」
143 气泡与情绪结合
144 加强效果与案例
146 声效
148 作家/画家合作关系
150 故事的选择
152 团结的力量
154 注解与练习
158 建构世界
158 身历其境
160 再谈定场镜头
166 地域变异性
169 连环漫画极简主义
纯叙景的漫画
170 透视法
171 非西方透视技巧
172 西方透视法
173 透视法与漫画
174 即兴创作
176 参考与研究取材
178 并非只是「背景」
180 注解与练习
184 工具、技巧与科技
184 必要的工具
186 低成本绘图
188 传统工具
188 基本设备
190 软毛笔、画笔与麦克笔
195 传统上字法
196 数位转换/本书的制作
198 从数位到纸本
200 从数位到萤幕
202 上字与字型
204 设备
206 不同形式的出版
207 谁是老大?
208 注解
212 漫画中的个人定位
212 找寻自我风格
215 理解日系漫画
224 理解流派
229 理解漫画文化
238 广泛学习
240 注解
244 漫画制作
244 一个很棒的职业
246 漫画的新旧市场
249 轮到你了
252 「白纸」
255 注解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漫画原来要这样画》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那些画不出的漫画梦。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为了学画漫画,可是搜集了不少盗版漫画书,还对着书里的图一点一点地描。但越描越沮丧,因为总觉得画出来的人物比例怪怪的,表情也很僵硬,完全没有漫画家那种流畅的生命力。 我最头疼的就是画人物的动态了!明明看人家画得人一跃而起,感觉很有力量,我画出来就跟个僵尸一样,四肢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还有分镜,明明我把格子画好了,为什么感觉故事完全不连贯,读起来好卡!我常常在想,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把一个简单的故事,通过画面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能“点通”我的关键钥匙,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漫画创作的基础。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上手实践的技巧。例如,怎么才能画出有“灵魂”的人物,怎么才能让画面有“呼吸感”,怎么通过线条粗细、明暗对比来营造气氛。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讲解一些关于“镜头语言”的知识,毕竟漫画的分镜就像电影一样,不同的构图、角度都会影响读者的感受。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个角度看过去更有冲击力,为什么某个画面这样安排会更流畅,那就太棒了!感觉就像是打开了漫画创作的大门,让我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

评分

这本书名《漫画原来要这样画》,听起来就有一种“顿悟”的快感!我自认是个重度漫画爱好者,几乎每天都要翻上几页,从热血战斗到温馨日常,什么类型的都来者不拒。但说实话,我一直以来只是个“观众”,对漫画背后的创作过程,始终停留在“大概是这样吧”的模糊认知。 我常常在想,那些漫画家是怎么让笔下的角色如此鲜活的?为什么同样是画一个惊讶的表情,有的人画出来就让人心领神会,而我尝试画,总觉得像是在复制一个模板,缺乏灵魂。还有那些充满张力的动作场面,是怎么做到既有视觉冲击力,又不会让读者感到眼花缭乱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揭开漫画创作的神秘面纱,让我理解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背后,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比如,它是否会讲解不同脸型、体型的画法,如何通过五官的细微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又或者,它是否会教导我们如何通过“留白”来增加画面的呼吸感,如何运用“速度线”来强化动感? 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叙事性”的知识。毕竟,漫画不仅仅是图画的堆叠,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通过画面的顺序、大小、角度来引导读者的视线,如何运用视觉元素来烘托情节,那对我这个一直停留在“画出来就好”阶段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评分

《漫画原来要这样画》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那几乎被遗忘的少女漫画创作心。我曾经疯狂迷恋那些充满幻想、细腻情感的漫画,也曾经梦想着自己也能画出那样的人物,构建那样动人的故事。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画的人物眼睛永远画不成水灵灵的,头发也总是蓬蓬松松不成形。 我最困扰的是,漫画家们是如何在那么有限的格子里,把角色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微皱起的眉头,就能传达出万语千言。我尝试过模仿,但总觉得画出来的感觉不对,少了那种微妙的、心灵层面的触动。而且,那些复杂的场景,比如战斗时的特效,或者梦境的奇幻感,我光是想想就头大了。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在告诉我“别怕,跟着我,你就能找到方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础但非常实用的绘画技巧,例如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比例,如何画出自然流畅的发丝,如何运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服装的褶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让我的画作不仅仅是“像”,更能“有感觉”。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漫画的“骨架”和“肌肉”——也就是漫画的构成原理。像是如何构思故事、如何设计角色、如何安排分镜,让整个故事有起伏、有节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知道从哪里开始,一步一步地构建我的漫画世界,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评分

《漫画原来要这样画》这个名字,就像是为我这种一直对漫画创作充满好奇但又不得其法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在看漫画的时候,被那些精妙的构图、生动的人物和流畅的故事所吸引,然后心里就会冒出一个念头:“哇,这个画得太好了,我也好想这样画!” 但我真的尝试拿起笔来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完全无从下手。人物比例总是拿捏不准,线条显得生硬,表情更是呆板得可怜。我尤其对漫画家们如何表现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感到佩服,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勾勒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我总觉得自己的画作缺乏那种“生命力”,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够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怎么画”的疑问。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画出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人物,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不同的材质和质感,又或者如何通过光影来塑造画面的立体感。 我非常渴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漫画语言”的奥秘。不仅仅是画技本身,更是如何通过画面来“说话”,如何通过分镜来引导读者的情绪和节奏。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画面看起来会特别有力量,为什么某些构图会让人感觉更舒服,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学习。我希望能借此了解,原来漫画创作,真的有它一套独特的“要这样画”的逻辑和方法。

评分

漫画原来要这样画,光听书名就让人充满期待!身为一个从小就爱看漫画、偶尔也手痒想自己画画看但总是卡关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漫画里的线条、人物表情、动态姿势,都好像蕴藏着某种神秘的魔法。我曾经试着临摹过几本漫画,但总觉得抓不到那种“灵魂”,画出来的东西死气沉沉,跟原著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尤其对漫画家如何把脑袋里的天马行空变成一张张活灵活现的画面感到好奇。是先有故事才能画?还是先有画面才能编故事?人物的个性又是怎么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就跃然纸上的?还有那种冲击力十足的分镜,是怎么安排才能让读者情绪跟着起伏?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 这本书名《漫画原来要这样画》给我一种“解密”的感觉,好像里面藏着漫画大师们的独门秘籍,能够点醒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技巧,比如怎么画出不同年龄、性别、情绪的人物,怎么表现出强烈的速度感和冲击力,甚至是一些关于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而且,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之前那种“照猫画虎”的临摹思维,教我理解漫画背后的原理,让我能真正“创作”,而不是仅仅“复制”。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只会死板模仿的菜鸟,进步到能够理解漫画的逻辑,甚至能够发展出自己一点点风格,那绝对是物超所值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来漫画是这样“画”出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