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

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十九世纪
  • 历史
  • 文化
  • 摄影
  • 图录
  • 珍藏版
  • 清朝
  • 晚清
  • 印象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西洋艺术珍藏
神游昔日锦绣中华

 
  This treasured western art collection is a spiritual
  journey into China's splendid past.

  本书主要收录十九世纪的刻印画英国画家Thomas Allom关于当时中国风貌的画作,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知识,有不少是从他的画作中获得,由于他对透视度的重视及擅长,画中的建筑,比用照片拍的更美,刻划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较有名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等,到处都是古老中华帝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

  这些画制作程序是,先由画家将画完成,交给雕刻师,雕在木头、石头或钢板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张一张印出来,画上往往也留下画家和雕刻家的姓名。这种刻印画早期都用木板制版,纹理较粗,但到十九世纪,大概炼钢技术较为成熟,刀较利、版较硬,表现出极精致的刻功,明暗立体乍现,连画中人物脸部明暗,身上衣着的刺绣,建筑物梁上的花鸟都表现得出来。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了,用照相取代手绘,雕刻艺术家、印刷工匠失去他们的功能和饭碗,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贵的,因为历经岁月、战争的侵蚀,许多建筑、景物已不复存在,具象的历史只能进入画里的空间,用思想去游历了。

  裘国英先生将蒐集不易的百余幅珍藏画作集结成册,内容搭配中、英文解说,不仅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纪中国的各种风貌,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从书的装帧、用纸各种细节,他都亲自参与、精心挑选,希望将这些细致的画作以接近原本的质感重现于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精装、平装两种版本。

  ‧由于艺术价值极高,因此精装本封面选用银色质地的义大利星幻纸衬托出画作的雅致,英文书名后加工烫雾白并打凹,书名页前衬上一张法国珍珠彩描纸印制的中国城门牌楼,宛如步入一道艺术之门,非常值得珍藏。

  ‧平装本代表了裘国英先生想将高质感艺术推广给普罗大众的心意,封面选用白色艳彩星幻纸来呈现画作的细腻,英文书名后加工烫银,让读者以物超所值的实惠价格,就能拥有品味绝佳的艺术收藏。
《尘封的剪影: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与人物侧影》 一卷时光的残页,一曲历史的挽歌,带你潜入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中国。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叙述,而是一系列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特定侧面、特定群体的深度观察与文献梳理。它试图从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角落里,打捞起被岁月磨蚀的真实印记,重构彼时中国社会那复杂而斑驳的肌理。我们聚焦的不是帝国的兴衰或新旧思想的交锋,而是那些在时代巨变边缘挣扎、适应、乃至沉沦的个体命运与生活细节。 第一编:都市的脉搏与隐秘的街道 本篇将目光投向当时几个主要的通商口岸与新兴都会——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这些城市,是中西文化与商业力量剧烈碰撞的前沿阵地,充斥着奇观、矛盾与无序的生命力。 1. 上海滩的“洋泾浜”生态: 我们细致描摹了法租界、公共租界与华界交界处的微妙地带。这里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洋泾浜”文化,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充满妥协与创造性的混血。本书收集了大量关于早期华洋杂处的里弄生活、行业行会(如码头工人、洋行买办的生态)的档案和私人信札。重点探讨了早期娱乐业的勃兴,例如茶楼、戏园子在引入西方元素(如灯光、布景)后的嬗变,以及早期“摩登”女性——交际花、新式女职员——如何在新的空间中摸索身份定位。 2. 商业与陋习的交织: 聚焦于当时金融体系的初步现代化进程中的混乱景象。我们考察了钱庄、票号与新兴银行之间的博弈,以及围绕着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的投机活动。与此同时,书中也未回避当时都市的阴暗面:烟土交易的隐秘网络、妓院的阶级分化,以及底层流民在城市边缘的生存图景。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却又极度失衡的城市化样本。 第二编:田园的变奏与乡土的挣扎 当都市光怪陆离之时,广袤的乡村仍在遵循着古老的节律,但时代洪流已然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 3. 乡村的“双重权力”结构: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清末乡村社会的权力分配。传统士绅的权威如何受到新式地主、地方团练(民间武装)的挑战。通过对宗族档案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我们揭示了税收制度的变革(如厘金制度的渗透)对农村经济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局部冲突与械斗。 4. 灾荒与瘟疫下的民间信仰: 选取了几个特定年份(如庚子、辛亥前后的几次大旱或瘟疫)的案例,分析灾难发生时,官方救济的乏力与民间自救系统的运作。书中对“跳大神”、“请神仙”等巫术和宗教活动的复兴进行了考量,这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面对不可抗力时寻求心理慰藉与秩序重建的复杂机制。 第三编:知识的边缘与思想的碎步 本书着重探讨了那些试图理解和改造旧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但聚焦于那些尚未完全进入主流话语的“边缘知识人”。 5. “旧学”的坚守与转型: 考察了那些未能投身新式学堂,却在家塾、书院中坚持传统经学或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著述中保留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最后一次深沉的辩护,也流露出对外部世界日益增长的焦虑。他们的困境在于,既无法被新的政治权力所重用,也无法被新文化运动所理解。 6. 地方精英的文化交融: 选取了数位中下层官员或士绅,他们通过外派(如驻外使馆、铁路修建)与西方有了直接接触,回国后尝试将新知运用于地方治理。他们的日记和往来信函揭示了文化冲击下个体精神的撕裂——既想引进“器物”,又恐惧“道统”的崩塌。他们的改革往往因根基不稳而半途而废,成为时代转型期的悲剧性注脚。 第四编:生活的物件与消逝的技艺 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叙事中,更凝固于日常生活的器物里。 7. 日用杂货的变迁史: 通过对当时进口商品清单、本地手工作坊的记录,勾勒出生活必需品的演变。例如,煤油灯如何逐渐取代桐油灯,进口的玻璃器皿如何影响本土制瓷业的美学取向,以及早期照相馆的兴衰对肖像习俗的冲击。 8. 传统手工艺的末路挽歌: 本部分记录了几种当时仍在使用,但已预示着消亡的精湛手艺,如南京的绒花、苏绣中的特定针法、或某些地方戏曲的服饰制作工艺。这些记录带有强烈的抢救性质,旨在捕捉那些尚未被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所吞噬的,纯粹的人类创造力与耐心。 本书力求以一种扎实、去宏大叙事化的方式,还原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在剧变前的复杂生态,它像一张细密编织的网,网住了无数个体的汗水、期盼与失落。它提供的是一种“进入现场”的体验,而非对历史功过的简单裁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裘国英


  1949年出生于上海市,台湾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企业经营者,爱好音乐、摄影及古籍收藏,曾游历全球五十余国,经常观察国际政治及撰写相关文稿。除《印象中国十九世纪》外,将陆续推出同时期有关印度、埃及、中东、欧洲、美洲等英文版的类似书籍,以期对历史建筑景观印象之保存,提供贡献。

图书目录

导读 重现十九世纪的历史面貌
自序 古董刻印画里的历史实境
推荐序

1   道光皇帝大阅兵
2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3   虎丘山帝王行宫
4   官老爷出巡
5   官家宅院
6   官员府邸
7   官府宴客
8   官宦女眷的生活娱乐
9   官家庭院里的杂耍表演
10   大家闺秀的闺房
11   长城的尽
12   万里长城
13   北海公园
14   西直门
15   普陀山普济寺
16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17   镇江河口
18   镇江银岛
19   七星岩
20   湖州的丝绸庄园
21   定海郊外
22   乍浦古桥
23   秦淮古桥
24   西湖
25   南京古城
26   江南寒泉山
27   浙江富春山
28   太湖碧螺峰
29   瓜岛水车
30   石门
31   焦山行宫
32   扬州渡口
33   远眺宁波城
34   五马头山
35   广州街道实景
36   珠江黄塔
37   西樵山
38   海幢寺的码头和入口
39   海幢寺
40   肇庆府的崃山
41   韶州广岩寺
42   从香山要塞远眺澳门
43   太平昭关
44   妈阁庙
45   鼓浪屿
46   厦门城门牌楼
47   贾梅士洞
48   澳门妈阁庙前
49   香港的竹渠
50   小布达拉宫
51   迎亲队伍
52   收受聘礼
53   中国商人的园林
54   丽泉行潘长耀别墅
55   天津大剧院
56   野台戏
57   二月初二迎春赛会
58   元宵灯节
59   端午龙舟赛
60   七月普渡
61   中秋祭拜
62   重阳放风筝
63   插秧
64   苏州府播种水稻
65   东昌府的米贩子
66   宁波的棉花种植
67   茶艺茶文化
68   茶船装货
69   煮茧缫丝
70   养蚕人家
71   染丝坊
72   卖菜船工与鸬鹚捕鱼
73   英德煤矿
74   北京灯笼舖
75   临清州踢毽子
76   布袋戏和皮影戏
77   通州卖茶和卖猫商人
78   天成路上叫卖膏药
79   船工斗鹌鹑赌博
80   鞭笞犯人
81   船过运河水闸
82   金坛纤夫
83   求签问卦
84   从古墓远眺厦门
85   厦门古墓
86   中国的墓地
87   墓地旁的掷骰子游戏
88   赤城兵营
89   大黄口炮台
90   镇江西门激战
91   晋江入口
92   夺取穿鼻
93   乍浦佛寺之战
94   镇海孔庙大门

全球印象
读后

图书序言

导读

重现十九世纪的历史面貌


  李鸿章曾以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但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变化更为巨大,政治体制从帝制走向共和,又从共和走向共产与民主多元并存的体制;传统家族制度逐渐崩解,男女虽未完全臻于平等,但女子受教育及工作者愈来愈多;农业虽为根本,但工商蓬勃发展,传统的市集逐渐被大的百货公司及卖场所取代,交通缩短地域的距离,改变贸易型态,同时使人口逐渐往城市集中;文化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自清末及五四运动以来遭到极大的挑战,西方思潮如狂潮巨浪席卷整个中国。在一连串的变化中,有些给中国带来正向的发展,有些则带来极大的破坏或改变,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许多伟大的建筑被战火所破坏,重构历史的面貌,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与责任。

  如何重构十九世纪中国的面貌,除了档案、史料、回忆录、出土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图像,包括照片、绘画、版刻等,这些图像具有赏析的作用,更有助于历史建筑的重建。然而,这些材料既稀有亦不容易取得,裘国英先生戮力蒐集古籍,此次蒐集十九世纪的刻印画英国画家Thomas Allom(阿龙)的画作,内容多元而精致,有助于了解十九世纪中国的各种风貌。

  裘国英先生是辅大化学系毕业,是成功企业家的典范,热爱历史、热心公益、提携后进,并且有执行力,平时喜欢蒐集古籍、周游各国,具有世界观,此次蒐集十九世纪中国的刻印画,不仅保存,且将之出版流通,对于保存史料与推广贡献卓着。

  本书主要以Thomas Allom的作品为主,他是十九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在伦敦设计了许多建筑物,包括圣彼得教堂和诺丁山优雅的Ladbroke庄园。一八四三年在英国出版《图说中国帝国》(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有些翻译成《百年前的中国》),这本书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着名以绘画本呈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有些从这部书中获得,中国较有名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等都经由这本书流布于欧洲。

  Thomas Allom的版画比用相机拍摄更美,刻划的内容相当丰富,到处都是古老中华帝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有上层统治者的生活纪录,如道光皇帝大阅兵、官员府邸、官老爷出巡等;有庶民生活,如通州卖茶和卖猫商人、迎亲队伍、天津大剧院、端午龙舟赛、卖菜船工与鸬鹚捕鱼、养蚕人家等;有中国重要建筑,如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鼓浪屿、万里长城、北海公园、南京古城等,不仅可了解当时中国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并可一窥庶民生活况味,带领我们进入十九世纪中国各地的情境,犹如一部十九世纪中国的精美旅游手册。画中有许多建筑基于战火或其他因素现已不复存在,如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厦门城门牌楼、南京古城、乍浦古桥等,虽经修建,然与十九世纪时期的实景仍有一段落差,这些版画有助于重现当时历史的面貌。

林桶法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自序

古董刻印画里的历史实境


  2016年中美南海海域冲突事件发生时,我在网路上想找一张地图,希望能证明中国对该海域的长久主权,哪怕是找到一张洋人印制的中国地图都行。结果找到早自十六、十七世纪,西洋人到中国来探索写的游记,有德文、荷兰文、法文版本,虽然看不懂,但书中的插画极为有趣,揭露出当时的山川景物,以及民间生活,更有趣的是,当时西洋画家不会画中国人,画出来的都是西洋身材、西洋脸,但穿着是中国服饰。

  那时照相术尚未问世,有钱的大佬到各地游历,带着画家,看到有趣的景物,就画下来,算是对当时的中国,做了珍贵的写实纪录。我们看到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古画,写意较多,用足够透视感画写实的较少,尤其是从西洋人眼中看东方、看中国,似乎从画里仍透露出他的惊艳与好奇。

  继续搜索中,在网路上结交了在欧洲从事古董书画买卖的人士,出于他们热心也是生意,代我向他们同业蒐集类似的书籍和零散插画,我将其命名为「古董刻印画」。

  这些画制作程序是,先由画家将画完成,交给雕刻师,雕在木头、石头或钢板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张一张印出来,画上往往也留下画家和雕刻家的姓名。这种刻印画早期都用木板制版,纹理较粗,但到十九世纪,大概炼钢技术较为成熟,刀较利、版较硬,表现出极精致的刻功,明暗立体乍现,连画中人物脸部明暗,身上衣着的刺绣,建筑物梁上的花鸟都表现得出来。

  十九世纪的刻印画出现最多的画家要属英国的Thomas Allom,我给他取个绰号叫「阿龙」。其实阿龙是个建筑师,许多伦敦的名邸都出自他手,他也是英伦建筑师学会的创办人。

  阿龙的画,遍及欧洲、中东、亚洲各地,估计他跑了不少地方,后来因在艺术及建筑上的成就,被封为爵士。阿龙画了不少建筑景观,由于他对透视度的重视及擅长,阿龙画中的建筑,比用照片拍的建筑物更美、更夸张。从画中,了解当时中国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也将我们带进当时空间,一窥庶民生活,真正进入十九世纪中国各地的情境,有几张珍贵的鸦片战争实境,有如身临战况,令人震撼。

  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了,用照相取代手绘,雕刻艺术家、印刷工匠失去他们的功能和饭碗,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贵的,因为历经岁月、战争的侵蚀,许多建筑、景物已不复存在,具象的历史只能进入画里的空间,用思想去游历了。

2017年夏

图书试读

1 道光皇帝大阅兵
 
清文宗道光皇帝每年元旦都要在北京的皇宫检阅八旗禁卫军。兵部要将领勇勐如虎,将领为士兵披上虎皮,并且在盾牌画上勐兽的图案。
 
阅兵式上只见八旗军官头戴闪亮头盔,顶部插着一根大约八英寸的羽冠,装饰着金顶和花翎,他们身穿蓝色或紫色丝袍,脚蹬黑缎做的靴子,刀剑的手柄、弓的弯角和火绳枪的枪托镶着闪亮亮的宝石。各式旗幡迎风招展,士兵抬着轿子,打着灯笼,举着龙旗,皇家乐队现场演奏,锣鼓喧天,还有形状像是龙、蛇、鱼的吹奏乐器,伴着不计其数的竖笛和琵琶。
 
The Parade of Emperor Daoguang
 
Emperor Daoguang during Qing Dynasty reviewed the “Eight Banners” Guards every New Year’s Day in the Royal Palace in Beijing. Generals of the Ministry of War in feudal China were as brave as lions and they covered soldiers with tiger skins, painting beast patterns on their shields.
 
The parade witnessed the officers wearing shiny helmets, with about 8 inches of feathers on the top, decorated with golden tops and HuaLings (a kind of peacock feather). They are wearing blue or purple silk robes and black satin boots. Shiny bright jewels are inlaid in the handle of the sword, the corner piece of bows and the gunstock of matchlocks. All kinds of flags are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oldiers are carrying sedan-chairs and holding lanterns as well as dragon flags. The live royal band performs with gongs and drums. There are some wind instruments in the shape of dragons, snakes and fish, accompanied by countless clarinets and pipas.
 
2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十九世纪的中国,大清帝国威仪天下,北京城里巍峨的宫室、栉比的府第错落有致,经常接待外国藩使的圆明园尤为富丽堂皇。占地十一平方英里的公园里,假山池沼、流觞曲水与超过三十组的独立宫殿浑然一体。
 
建筑在四英尺高花岗岩台阶上的正大光明殿,四周环以红漆圆木支撑着檐顶,内排柱子的间隔部分砌着四英尺高的砖墙,砖墙上方镶着格子框架,框架里煳着高丽纸,可根据气温变化自由开关。宫殿地面的工艺简单朴素,铺着漂亮的灰色地砖,呈棋盘式排列。大殿正中,髹金龙椅雄踞,门前放置两面大鼓,皇帝驾到时,随即咚咚响起。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独特的纸张质感给吸引住了。你知道,在台湾,我们对于“典藏”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代表着一种珍贵、一种传承。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尤其在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比如是否收录了当时珍贵的历史照片、版画或者绘画,这些“印象”往往比文字更能直接触动人心。十九世纪的中国,是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烈碰撞,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去描绘这种交融与冲突?它可能会展示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变局中寻找出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孕育出新的思想和力量。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习惯了信息爆炸的我们来说,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过去,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过程。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挖掘出一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鲜活个体故事,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或许更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

坦白说,《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这个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总会带有一些独特的关照。十九世纪,那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转型的时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也激荡起中国内部的求变思潮。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与融合,比如传统士人阶层的挣扎,新兴实业家的崛起,以及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印象”二字,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包含的丰富视觉元素,例如当时的绘画、照片、或者当时的旅行者留下的文字记录,这些“印象”往往比冰冷的史实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而且,“限量典藏版”的定位,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研究价值以及精美的装帧设计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历史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台湾的读者,尤其是对历史有深度兴趣的人,往往会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度解读的作品倍加青睐。我对十九世纪的中国,一直有一种特别的着迷,那是一个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但同时又孕育着新生的复杂时期。这本书的名字“印象中国”,就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可能是宏大的政治事件,也可能是细腻的社会风俗。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转变,他们是如何在面对西方冲击时,重新思考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还有,那时候中国的民间社会又是怎样的景象?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本书是否有去触碰?“限量典藏版”的身份,也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和研究价值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史料或者解读。

评分

最近刚拿到《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和整体包装所惊艳。在台湾,一本好的图书,除了内容,它的“颜值”和“手感”也同样重要,这本典藏版显然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一直觉得,十九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是旧秩序瓦解、新力量萌生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印象”,是会着重于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件,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会更关注社会层面的变化,比如城市生活的变迁、文化艺术的萌芽,抑或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练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中国的众生相,让我们能够“看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且,“限量典藏版”的身份,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独家内容或精美插图充满了好奇。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中国历史,又习惯于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它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样的作品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

哇,最近入手了《印象中国十九世纪(限量典藏版)》,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身处台湾,我们对于历史的解读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特别的视角,毕竟我们的近代史和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走了不同的道路。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它会不会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期待它能触及一些我们不常在教科书上看到的细节,比如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碰撞,或者是在经济转型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十九世纪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到来,内部的革新与保守的拉扯,太多的故事值得挖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人物的情感与挣扎,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且“限量典藏版”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稀有和价值感,让人忍不住想收藏。不知道它在装帧上会不会也下足功夫,毕竟好的内容配上精美的呈现,阅读体验真的会截然不同。我一直在思考,书里会不会探讨当时台湾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影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