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父亲郭雪湖的艺术生涯

望乡:父亲郭雪湖的艺术生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郭雪湖
  • 岭南画派
  • 中国画
  • 艺术传记
  • 父子情
  • 文化艺术
  • 回忆录
  • 绘画艺术
  • 历史文化
  • 望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耗时四年,首部由郭雪湖之子撰写的完整传记!
以最贴近的观察视角,
深刻描述一代胶彩画大师郭雪湖身为父亲的情感流露,
以及这段峰回路转的艺术生涯



★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先驱,台湾胶彩画的重要推手
★电影《大稻埕》海报〈南街殷赈〉绘者
★非美术科班,首次参加就以〈松壑飞泉〉入选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
★连续三年入选「台展」,直接晋升「免鑑查」之推荐级画家

郭雪湖,根植于台湾这片土地孕育成长的画者,从他的画里看到台湾那温润素朴却生意盎然的民族性,以及其特有的氛围与气息。

他自小就展现绘画天赋,得到许多老师的称许,但无背景、缺资源的穷孩子,想用画画维生,无疑是个奢侈的梦。幸有母亲力排众议,苦力支撑,甚至借贷让他进入蔡雪溪门下学习绘图、裱画。

台湾美术展览会的成立,为台湾的美术打下地基,也为向郭雪湖这样有才华却无门路的素人绘者,打开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1927年他以〈松壑飞泉〉入选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后,自此崛起于画坛。从青春红颜的「台展少年」,历经日治时期的奋斗与荣耀,战后画业的挫折与屈辱、客居异国后沉淀再出发,乃至白发慈目,成为「台湾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他这段灿烂与崎岖的艺术生涯,或可看作台湾近代艺术发展的缩影。

本书参酌了郭雪湖手稿、写生札记、日记、信函、简报等文献史料及家族记忆,同时书写了「台湾画家郭雪湖」及「我的父亲郭雪湖」,既聚焦于郭雪湖一生之绘画志业与时代背景,也细细描绘他身为父亲的真情流露、面对生活与梦想的无所畏惧,以其打从心底滋生的强烈乡愁,让这部传记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不同以往。


林衡哲、许素兰、詹前裕──专文推荐序

我一口气彻夜未眠看完这本精采的大作,看完这本「胶彩画一代宗师郭雪湖」的传记,等于是见证了近百年来,台湾多釆多姿的美术发展史,松年以深入浅出的笔法,把他父亲一生异常丰富动盪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很忠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了解这位望乡人内心的心路历程。
──台北市文化局顾问 ‧ 林衡哲

透过儿子松年的视角及诠释,更能从雪湖先生孜孜于画业的生命中,看出其「处处有青山」的达观与奋斗精神,也是这部传记与之前郭雪湖相关书写不同的特色之一。
──国立台湾文学馆助理研究员 ‧ 许素兰

本书是具有价值的画家传记,我作郭雪湖绘画研究之前,若能先拜读,必定能将研究论述写得更加充实完整。
──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 ‧ 詹前裕

温暖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李钦贤 ‧ 美术史研究者
林育淳 ‧ 台湾美术史研究者
周奕成 ‧ 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
高志明 ‧ 台湾义美食品公司总经理
翁志聪 ‧ 文化部台湾音乐馆馆长
张誉腾 ‧ 前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萧宗煌 ‧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谢国兴 ‧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画家郭雪湖艺术生涯的回忆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刻意避开了“望乡:父亲郭雪湖的艺术生涯”这一特定书名所暗示的家族叙事和个人回忆侧重。 --- 《光影的拓印:二十世纪台湾现代艺术的先驱群像》 一册深入时代肌理,勾勒出台湾艺术从传统桎梏中挣脱,迈向多元现代性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史,而是以更广阔的时代横切面,重构了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台湾美术发展史上那群不甘寂寞、勇于开拓的先行者们的精神图谱与创作轨迹。我们试图剥离掉历史的过度简化,还原那些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创作现场,探讨艺术如何回应时代变迁、社会动荡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命题。 第一部:蒙昧与觉醒——日据时期留日学子的文化冲突与美学启蒙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日治末期,彼时台湾的艺术教育仍深受日本“帝国美术”体系的影响。然而,一批负笈东瀛的本土青年,如同被投入高压锅的化学试剂,在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早期立体主义的冲击后,其原有的学院派训练开始松动。 我们详细考察了“台湾美术展览会”(台展)的评审机制如何成为权力与美学趣味的交汇点。那些试图在东方题材中融入西方光影技法的作品,如何在保守的评委眼中被视为“异端”或“不成熟”。此阶段的艺术探索,核心在于如何在“日本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寻找个体表达的突破口。 重点分析了早期画家群体如何通过对台湾本土风物的描摹,尤其是对于乡土景观、市井人物的刻画,试图建立一种具有地域性格的美学。这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初步萌芽。 第二部:战后:接收、移植与现代主义的阵痛 战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台,艺术生态经历了剧烈的重塑。大量来自大陆的艺术家带来了他们深厚的写实主义功底和学院派传统,与在日治时期已开始接触现代主义的本土画家形成了新的对话乃至冲突。 本书聚焦于“引进”与“本土化”的拉锯战。一方面,以写实主义为核心的官方美育占据主流,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一小部分先锋创作者开始秘密地或半公开地组织社团,引入抽象表现主义、几何抽象等前沿理念。 我们详细剖析了五〇年代“抽象画的萌芽”阶段,那些在资源匮乏、信息封闭的环境下,如何通过阅读被截留的艺术期刊、私下交流作品来理解现代艺术的精髓。这些艺术家并非盲目追随西方,而是在吸收抽象形式语言的同时,试图将其与台湾的“精神地理”相结合,探索“东方抽象”的可能性。这个阶段的探索是痛苦而孤独的,是真正的“精神拓荒”。 第三部:美展的革新与社会景观的介入 六〇年代是台湾艺术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转折点。官方美展的僵化与时代脉搏的脱节,促使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艺术家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 本章重点论述了“现代画会”的兴起及其对艺术体制的挑战。这些画会的成立,标志着艺术家群体不再满足于在官方框架内寻求认可,而是开始构建平行的、具有共同宣言和艺术主张的社群。他们的作品开始大胆地处理社会议题,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破坏,以及个体在高速发展中的迷失感。 我们引入了对特定画作的深度文本分析,探讨如何运用表现主义的强烈笔触、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来解构当时的社会表象,折射出台湾社会在威权体制下的复杂情绪。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介入方式。 第四部:从具象到观念——多元媒介的爆发与身份的重构 进入七〇、八〇年代,台湾艺术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后现代”阶段。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政治环境的松动,艺术家们的表达工具和主题视野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本书详尽梳理了摄影、版画、装置艺术等非传统媒介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挑战既有的“绘画中心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乡土文学论战”的背景下,艺术界也爆发了关于“何为台湾性?”的大讨论。 探讨了“新具象”运动对传统写实的反叛,以及新兴的观念艺术家如何将艺术的焦点从“物”转移到“思”的过程。这些艺术家不再仅仅描绘眼前的风景,而是通过观念的设置,对历史、记忆、权力结构进行解构和质疑。他们试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锚定一种既植根于本土经验又面向世界对话的当代艺术身份。 结语:未完成的风景 全书最终将焦点放回艺术史的书写本身。我们强调,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张力、不断自我否定与重生的历史。它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为争取表达自由和确立文化主体性而付出的集体努力的投影。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理解那些在光影变幻中,为台湾艺术史留下深刻拓印的先驱者们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本书适合艺术史研究者、当代文化观察者,以及所有对二十世纪台湾社会转型期文化面貌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艺术生态的坚实框架,而非仅仅是名人轶事集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松年
郭雪湖次子。现居美国、香港。曾就读日本京都大学数理工学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硕士。曾任Digital World Inc.总经理、神威电子(SWENCO)合资企业董事长。现任和平传媒(Peace Media)总监、
郭雪湖基金会代表。

应安第斯共同体前秘书长Freddy Ehlers之邀请,多次赴墨西哥、瓜地马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祕鲁、玻利维亚等地,深入奥尔梅克(Olmec)、蒂卡尔(Tikal)、帕伦克(Palenque)等玛雅古文明遗址,以及查文(Chavin)、昌昌(Chan Chan)、莫切(Moche)、纳斯卡(Nasca)、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蒂华纳科(Tiwanaku)等印加古文明遗址进行考察,探索中拉古文明渊源。

着作包括:《上古中华文明与上古美洲文明之渊源》(中国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Civilizaciones encontradas: pura coincidencia ? (远古文明的接触,是巧合吗?)》(China Hoy杂志)等。

监制多媒体影视包括:《向大师致敬──郭雪湖追思音乐会》(台湾),《圣域缘起》(尼泊尔)、《护法与传承》(西藏)、《灵光》(巴西)、《佛舍利子抵巴西》(巴西)、《刚坚活佛世界和平观》(义大利)、《亚玛逊永续和平》(巴西亚玛逊)、《理塘之旅》(四川藏区)、《西藏:人间最后的净土》(西藏)等。


图书目录

永远望乡的大稻埕胶彩画大师    林衡哲
重现郭雪湖的「两面」人生    詹前裕
喜见不同面向的郭雪湖书写    许素兰
楔子

一  日治时期
1、追寻艺术之路的原点
2、台展风云
3、风华岁月
4、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5、战火下的画笔

二  战后在台时期
1、骤雨过后
2、二二八事件:死与生
3、省展风雨
4、出访
5、突破困境

三  旅日时期
1、何处无青山
2、旅日时期的挚交
3、画笔不辍
4、世界骚动、时局飘摇
5、青山新绿:画业第二春

四  旅美时期
1、望海山庄
2、创作不懈
3、拍岸与洄游
4、望乡

后记
年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楔子
 
一九八七年春天,父亲回到阔别二十三年的台湾。此时岛屿上的强人政治与威权体制正在崩解,虽然戒严令还要到这年夏天的七月十五日才会解除,但在文化上呈现出来的已是百花齐放。走过七○年代的外交困境,台湾文化界开始一场凝视土地面向民间的乡土运动,唤起对于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史及台湾前辈美术家的重新挖掘与认识。而随着台湾经济力量的崛起,更带动画廊产业的发达。一九八三年底台北市立美术馆成立,这座圆山山脚下台湾的第一间现代美术馆,坐落于一九二八年父亲所绘的〈圆山附近〉中第一代明治桥铁桥下方的位置,但岁月倏忽却已超过半世纪。
 
旅居海外却总是惦念故里的父亲,常常梦见观音山下淡水河畔七彩的戎克船、繁盛的大稻埕,还有风景葱茏的圆山。此次久违重逢的归台,打飞机落地那一刻,让他第一次从澎湃鼓动的心跳声中感受到自己的乡愁。虽然观音山依旧矗立河口、霞海城隍庙香火依旧鼎盛,但台北二十年来的变化让父亲有些措手不及。随着经济起飞带来的空气与噪音污染,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台北街头,伫立在塞车塞到水洩不通的大马路上,连想要拦下一辆计程车,都足足等了半小时。虽然父亲对于故乡的改变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但这里是他成长的土地,留有他童年与青春最美好的回忆。看着台湾美术馆成立与画廊蓬勃的景况,既感叹又欣慰。
 
去国二十载,父亲彷若离开龙宫的浦岛太郎,再归来已是将届八十的白发老年。可以用来诉说其履痕的,仅行囊里多年来不断精进累积的画作。借由画作应答故乡人们的叩问,让大家重新认识画家郭雪湖从「少年」之后飘泊海外,一路走来的艺术轨迹。接下来的十年间,父亲频繁地往来于台美两地,带着画作返乡,直到年迈的他逐渐无法再承受长途飞行为止。从一九八七年初的「郭雪湖近二十年作品展」,到一九八九年由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的「郭雪湖──浸淫丹青七十年作品展」,和一九九二年的「台湾风物系列个展」。还有与结识超过一甲子、情同手足般的陈进与林玉山,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七年间,共同举办了三次「台展三少年」联展,直到一九九八年父亲口中的「阿进姐」离世为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台湾近代美术史略知一二的读者,郭雪湖先生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的画作,总能带着一种温润的乡愁,那种淡淡的,却又浓郁的情感,让人在观赏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台湾的某个角落,感受那份独有的静谧与美好。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郭先生的艺术生涯,不仅仅是欣赏他的画作本身,更是理解他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影响以及他个人的人生哲学。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他如何在中西绘画技法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的人物画,尤其是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女性形象,总能传递出一种坚韧而又温柔的力量,这本书一定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画作有更丰富的认识。

评分

《望乡:父亲郭雪湖的艺术生涯》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故事感和人情味。郭雪湖老先生,我从小听父辈提起,他们的口中总是带着一种尊敬和怀念。他的画,我见过不少,那是一种很“台湾”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让人觉得亲切,觉得温暖。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他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毕竟,“父亲”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许多责任和情感。艺术家的生活,往往不为人所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郭雪湖,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艺术家。他对台湾土地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这些情感是如何融入他的画作,并最终打动无数观者,这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

评分

《望乡:父亲郭雪湖的艺术生涯》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的重量,更是里面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情感。郭雪湖老先生的名字,在台湾艺术界早就如雷贯耳,他的画作,特别是那些充满台湾乡土气息的场景,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就挂着一幅他画的淡水河边的风景,夕阳洒在水面上,渔船缓缓靠岸,那种宁静和安详,至今仍鲜活地印在脑海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从他的成长岁月,到他的创作灵感来源,再到他如何一步步成为今日台湾艺术的代表人物。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他如何捕捉台湾特有的光影和色彩的描述,以及他对土地的深情,这些都是让他的作品如此动人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得一本关于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传记,更像是一次与台湾历史对话的机会。郭雪湖先生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台湾近代史的多个重要时期,他的画作,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精准捕捉时代精神的作品着迷,而郭先生的画作,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他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有早期写实的痕迹,也有后期对色彩和意境的探索,这种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这本书,相信能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郭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对台湾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画笔记录下时代变迁的艺术家们充满敬意,郭雪湖先生绝对是其中一位。他的画作,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诉说着台湾过去数十年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描绘市井生活场景的作品,那些小吃摊、热闹的庙会、淳朴的民众,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书,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揭示郭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坚持,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艺术家的成长之路往往充满荆棘,能够坚持下来并留下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动容。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他早期学艺的经历,以及他如何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历程,这对于激励年轻的艺术家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