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粒粽两岸情 董玥同学能有机会到国立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交换,因缘来自几年前该校张强校长来台湾开会,会后主办单位安排参访台南,邀我一起交流。午餐安排在我家附近的餐厅用膳,当天刚好端午节前后;在新化老家,每年母亲都会亲自绑粽子,让子女们感染过节氛围。我就把母亲的心意,分享给来访的朋友。张强校长得知,这是由八十六岁长辈亲自料理的台湾粽,特别感动!从此以后,我们即建立起深厚的情谊!隔年我回访在淮安的淮阴师院,受到张校长热诚的招待,也与淮阴师院签订学术交流协议,确立姊妹校关系;其后,更得到该校文学院李相银院长的大力支持、推动,终于有淮阴师院的同学来国立台南大学交换。
我母亲今年九十一岁,有时还会问起上次来访的大陆朋友状况,张校长更不时捎来问候之情!这是两代人的情谊!我们把相知相惜之情,升华爲对两岸、两校师生的期许。
董玥同学《台湾纪行:大陆女孩在台湾》,透过她流利、优美;感性又带有冷静观察的细腻笔触,如她所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也许笔触稚嫩,也许眼界狭窄,也许思想有些偏激。但是,这些都是来自我心灵深处的文字,不掩饰,不做作。也许,有些断章,台湾的朋友看了不爽,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作文的初衷便是祝愿台湾和台湾的朋友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在衆多莘莘学子中,真是一位少数、难得有主见的女孩。
书中分爲触摸台湾、真正的台湾,在南部、南大,我的台湾大学、在眼睛里旅行、梦境之南、我们不曾陌生、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九份夜色:越夜越美、遗世独立的鹿港小镇、恋恋阿里山、满满的温情、相遇是缘、触碰「高压线」、远去的眷村、台南是一首舒缓悠扬的歌、邂逅「高冷男」、在台北遇见宋家三姊妹、游中正纪念堂 无法消退的怅然、冷静理智看「大选」、冷静理智看「大选」、他们眼中那个失真的大陆、大陆人,你爲何妄自菲薄、台北,空欢喜一场、在台北街头居安思危、两岸交流,实力先行、淡然下的脆弱与不安、放下自卫,爲高素质点赞、他们厌倦没有压力的自由、小尴尬中的感动、冷冽台北人与热烈台南人、「志工」柏瑞、「春风」宛谕、台湾老师的「中国情结」、与你相遇好幸运、在身份转换中坚守理性与尊严、被「妖化」的大陆、用友情去填平那湾浅浅的海崃、当大陆直肠子遇上台湾文绉绉、大陆人,你爲什么不生气、征战「繁体字」,我尝到了乐趣、台湾人,请收起优越感好吗?、多一份理智 多一份希望、您是我遇见的最美风景、雅心慧质品如兰、香香的美食 款款的深情、珠联璧合,两岸故宫最好的结局、在台湾遇见「中国制造」、「政治,跟我们民衆没有关系」、走马观花「湾湾男」、怀抱同理心,才能「一家亲」、台湾:你的民主,我不懂、「大陆通」维真、本省人•外省人大陆人、「湾湾腔」:从不适应到陶醉其中、眷村,一群不应被忘记的人、宝岛日常琐事 舍不得离开、台湾,我们不说再见、在台湾逛二手书店、诚品书店:台湾的文化风景、诚品书店:台湾的文化风景、三毛:在大漠上歌唱的仙人掌、林海音:小格局里的大气派、小英子:永远美丽在我的记忆中、《窗外》:让童话不要醒来、齐邦媛:青春清澈如河、那片海•那座岛•那些人。共计64篇,约130000字。
我不厌其烦的把内容篇目列出,主要是真实的呈现全书的意涵。董玥的随笔,不如说是日记、周记,短短六个月,居然能写出这么多感受,有少女的情怀、来台的热情、同侪的友情、乡亲的温情、愤怒的激情、祖国大陆的崇爱之情;对于台湾的人、事、物、制度、人文、建设都有满满的阐释,就一个大学生而言,诚属不易,对于所见所闻的感受,真情的流露,有批判、有苛责、有抱怨、有愤怒;更有满满的爱,「爱之深,责之切!」这是我要表达敬佩的地方!她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坦率的发抒。
身爲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1992年踏上大陆那一刻,心理的憧憬,长江、黄河、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琉璃厂、杭州、西湖、灵隐寺、大运河、苏州、园林、寒山寺、南京、总统府、国父陵寝、上海、十里洋场,时时魂萦梦牵的大陆神州,一幕幕映入眼前,但与处处可见,穿着中山装的人群,却是那么亲切又有点陌生,是同胞、是乡亲,还是……有点亲又有点距离,这是两岸时空所造成的氛围,我完全可以体会董玥的心情,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恨铁不成钢。
经过二十多年交往,对于许多学界、民间的朋友,早已把他、她们当作亲人,疏离感不见了,多的是更加理解、体谅;六个月也许太短,六年不算多,多交流、多面向、多层次的参与,也许年轻人的盛气会转爲更亲密的期盼!
董玥在全书付梓之前,托李相银院长嘱我帮她写篇序,但顾炎武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序。」所以,不敢夸言作序,只是把这段师生交流缘由,以及赶完一篇研讨会论文,熬夜看了两遍全书后的心得,略叙经过,爲两岸交流的美好诗篇,作一见证。
◎国立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林登顺
书于台南新化(大目降) 2017年11月1日
序
一部触及灵魂思想的情感之作 董玥,一位大陆女生,她以交换生身份来到台湾台南大学,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除了圆满完成课程中规定的学习任务,还洋洋洒洒写出了一部长达十余万字的笔记体随笔,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自己在台湾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可贵的是,这部笔记体随笔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的应景之作,而是触及灵魂与思想、有感而发且深思熟虑的情感结晶。作者很年轻,人生正值花季,外表看她仍显稚嫩,但这部随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字表达、谋篇佈局、素材的选择和提炼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与其年龄反差极大的成熟、机智乃至老练。作爲一名初出茅庐、几乎还没有任何阅历的大学生,董玥到台湾后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所面对的局面和挑战,是如此敏感、尴尬、严峻,有时候几乎剑拔弩张,令人担心。即便是我们这些阅历相对丰富、见过世面的中年人,面对那样的局面和挑战,恐怕也难免惴惴不安、不知所措。可董玥的表现之好,却大大超出我的想像。
衆所周知,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和大陆虽都属于中国,但自新中国诞生以来长期分割。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两岸之间长时间的敌意、隔阂与误解,政治氛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都南辕北辙,尽管两岸实现三通已经多年,民间来往与交流渐成常态,但两岸之间的冰棱幷未消融。由此产生的偏见,与现实生活、与两岸如今发展的现状和差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一些台湾人对大陆现状的无知,一如井底之蛙,既可气又可笑。
我是在2016年冬天应邀出任第七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大学生征文散文组评奖评委时,从参评的作品中发现董玥的《台湾笔记》的。长达3万字的作品,也是所有参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般来说,我不大愿意读长篇作品的,尤其是散文。但董玥的这部长篇作品,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血脉偾张!这部参赛作品,不仅文笔清新,内容丰富,涉及台湾的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有隔膜、误解、碰撞、冲突,有对立亦有交融、友情与理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与台湾师生的交往中,面对对方开始时的误解、质疑,她不亢不卑,据理力争,从容应对,理直气壮地展现出当代大陆女生的视野、见识、见解、高度、厚度与风采,有理、有据、有节,读来新鲜、解气乃至回肠荡气。作者的视野、见识、见解和表达时的分寸与风采,简直不亚于一位成熟老练的外交官。可以说,董玥的这篇作品,让我喜出望外,因而开评审会时,我据理力争,极力推荐,最终获得了本次征文二等奖、且排名二等奖首位。虽然未能按我的意愿评爲一等奖,但二等奖的荣誉,已经体现出多数评委的认可,同时也已经证明了这篇作品的价值。这部获奖作品,后来发表在我主编的《北京文学》2017年第4期上,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许。
如今,董玥将这部作品扩充成书,以《台湾纪行:大陆女孩在台湾》爲书名,交由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董玥个人的喜事,也是海崃两岸出版界的一件喜事,更是台海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推动台湾与大陆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两岸民衆之间的互相了解进而消除根深蒂固的隔阂与误解,冰释前嫌,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年轻的董玥而言,本书的出版,既是她勤奋与思考的丰硕收获,也是一次很好的激励。她的敏锐、勤奋与才华,她那感性的文笔和理性的思考,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写作道路上,董玥的前程不可限量。
让我们爲年轻的董玥祝福!
◎《北京文学》社长、执行主编 杨晓升
2017年11月30日写于北京
写在前面的话 宝岛台湾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儿时我就心存向往。在大陆就读本科二年级时,获悉学校与台湾高校有交换生专案,我内心激动无比,欣欣然渴望之。经过过关斩将,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国立台南大学,就读国语文学系。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年时间,但是台湾的人、台湾的景、台湾的风土习俗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思考。功课之余,我尝试着用笔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也许笔触稚嫩,也许眼界狭窄,也许思想有些偏激。但是,这些都是来自我心灵深处的文字,不掩饰,不做作。也许,有些断章,台湾的朋友看了不爽,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作文的初衷便是祝愿台湾和台湾的朋友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董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