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

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
  • 庸闲斋
  • 笔记
  • 掌故
  • 历史故事
  • 清朝文化
  • 风俗
  • 轶闻
  • 野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自朝章国故,次及海宁陈氏家门盛迹,下迄读书心得、
各地旧闻轶事,晚清史料中价值及趣味性最高的文献纪录。

  ※绝版史料首次在台出版╳重新点校分段更易阅读

  《庸闲斋笔记》多记有清代历史掌故,史料广博,有助于认识当时文化背景。尤其在陈其元记述和评说个人游宦见闻的吏治得失、功过、利弊,更是研究清代历史的可贵资料。

  ▎珍贵史料、趣味性高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本姓许?「合肥李相国本姓许,则人知之者鲜矣。」──卷八:姓之变更

  补药剂量吃错出人命?「古时权量甚轻,古一两,今二钱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剂,今三服。古之医者,皆自採鲜药,如生地、半夏之类,其重比干者数倍。……皆由医者不明古制,以为权量与今无异,又自疑为太重,为之说曰『今人气薄,当略为减轻』,不知已重于古方数倍矣。」──卷十:人参误服杀人

  ▎可补正史之不足

  英国流氓抢劫钱粮船,并打死军民十余人。陈其元下令捕获了三个犯案的洋人,却因「治外法权」,竟被迫放跑罪犯。陈曰:「迄今念之,犹觉愤填胸臆也!」──卷十:淀山湖洋人劫案

本书特色

  ★绝版史料,经典再现!

  ★本书总共十二卷,其中多记清一代历史掌故,上自朝章国故、经济民生、军情夷务,次及风俗民情、轶事旧闻,下迄读书心得。有助于读者认识当代历史背景,是研究清代历史的可贵资料。

  ★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陈其元


  (1812-1881),字春泽,号子庄,晚号庸闲老人。太平军攻下浙江时,曾留江苏李鸿章幕府中,又回浙江宁绍台治军,深得左宗棠赏识。浙江平定后,经左宗棠密奏保荐于朝廷,任江苏南汇知县。在职期间,勤政爱民,成绩斐然。巡抚丁日昌重其才,又调任青浦、新阳、上海等县知县。

主编/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与《杨翠喜‧声色晚清》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陈其元和《庸闲斋笔记》
俞序
自序

◆卷一
海宁世家

◆卷二
没而为神三则
纵大鱼获报
狐知医
前世事二则
科场中鬼神
科场中尤王体
武夫不知文字
凌厚堂之怪诞
雅谑
李地山殉难
入昭忠祠之滥
迷信扶乩受祸
难博学
古树中异物
上海县城隍神之灵应
畜鸭之利弊
三千金不及一鱼
科名热中之笑柄
论和议书
扬州烈女

◆卷三
鬼神报应之灵两则
居官奢俭之关系
用兵以气为主
童子证明悍匪
福建宰白鸭之惨
捕盗专恃眼线之误
折狱须慎
地方官微行之利弊
左爵相创设书局
青浦城隍神之灵异
曾文正为巨蟒转生
高僧转世
泰西制造之巧
西人行兵诡作
中西礼俗之异点
鼓三通、箭一发之考证
嘉庆癸丑科佳话
宋故宫遗址
赚梁山舟学士书
饮食不可过饱
制造食物之秽
治疾单方
钱晓庭画
圣祖不喜吸烟

◆卷四
考据之难
闽海鱼斗
袁痴
朱文正之风趣
中国史纪外事之讹
日本让国之美谭
闽省州县亏空案
冥司勘校侵用勇粮
贾岛墓
郑延平焚儒服图诗
古人转世
小说误人
绉云石
记粤逆洪秀全事
邹鸣鹤之梦
麟庆之梦
张文祥行刺案
成得行刺案
张忠敏入梦
圣教西行
董曹两相国遗事
道光朝州县陋规之纷议
不轻裁陋规之用意
自称其弟为令弟
历代官名官制之同异
读书贵识字
沈约诗韵
曾、左友谊之始末
祸福变幻
迷信生肖笑柄

◆卷五
蒋振生书法论
乞儿传
詹长人
婺州斗牛俗
陈鼎纪狗头人之荒唐
金华山中龟龙
棍徒陷害浴堂主
勿勿
侵赈之报
季封翁焚教匪名册
朱柏庐
日本人斥陆王之学
天主耶稣两教之互争
越南进贡表文
沧浪亭
纪文达烟量
罗文俊奏对得体
张船山题画鹰诗
杨胡子歌
漕督谐诗
马通人性
五子登科
聘盟日记

◆卷六
泰西测量法
大蛇追轮舟
奇形之人物
宋元明之残山剩水
士大夫宜留心本朝掌故
职官章服之沿革
居官以能说话得便宜
海中异物
前定数
为善之报
好善乐施之法
说梦
栗恭勤公为河神
五星聚奎
神灵荡寇
江苏督抚请减苏松太浮粮疏
仲子崔为父报雠
孝媳
文昌为淫祀
孟子之子
海甯陈氏安澜园

◆卷七
梦王十朋
开吴淞江
劫运
冥王用通事
华亭令戏惩武秀才
修归太仆墓
耕耤大典
卤簿名物记
辨何桂珍之冤
古人被冤
陈卧子
华亭县分析考
作官须明公罪私罪
洋将之儒雅
孙文靖公
姚菩萨
金岱峰
触忌讳
寿春亭之诙谐
李善兰星命论
岁阳月阳月名解
三十六禽之相配

◆卷八
李广遗裔之蕃昌
古人姓字因避讳改称
蒙古状元
崔府君着灵异于宋高孝两朝
庙鬼慢神
重宋板书之无谓
海忠介手植梅树
官方与生事之关系
卢毕二公之爱才
今时之桃花源
独处山村四十年之妇人
律例之精微
钟表上罗马字
僧尼秽迹
煳涂官
梦阅场屋文
姓之变更
西国近事汇编
应敏斋精于折狱
红楼梦之贻祸
剖解尸骸验病
盗案被诬
偿债猪
雍正朝不识鸦片烟
东洋参
于忠肃谏易储疏

◆卷九
卷九
南汇三忠
变颂
举人进士国子生之沿革
测远镜
纥字也不识
读书句读之舛误
诗文借对
诗文二十四名
字之别解
作字省文
避讳改名
古人用典之杜撰
干支日月风云星雷皆有雌雄
官文书数目字
鹅与雁本一种
月忌
阅卷宜慎
青紫不指服色言
破窑记亦有所本
传名之有幸有不幸
资秉之异
关侯岳侯之封谥
鉴别书画无真识
左宗棠奏停武职捐例
鉴别书画真伪之不易
文宗赐林文忠輓联
春秋五传
高僧入轮回
乩语之灵验
长寿术
恆太守遇鬼
神仙中人
做官不可有邀功心
南汇李高士
以水洗水
谐语
青蛙神
解元抄袭陈文二则
鸭儿优贡
巡检作恶之报
愿为良臣毋为忠臣
文宗之爱民
和珅查抄单
团练害民

◆卷十
张玉良
不知姓名之忠义士
金烈女
蒋孝子
富贵中之苦境
淀山湖洋人劫案
盐枭行劫
雪灾
朱封翁
方敏恪公轶事
少见多怪
游泰西花园记
浙乱后乐府
魏赐日本女主诏书
应敏斋上张振轩请讨日本书
蒯子范判牍
三教增为五教

◆卷十一
复封摄政睿亲王册文
赈灾果报
左爵相奏开船政局
李爵相奏开轮船招商局
人参误服杀人
神咒治病
安南阮氏遗牍
假乩语止变
宋儒信释氏施食
古今海菜价之贵贱
黄巖杜鹃
关侯祀典
经文句读异解
滑稽诗
冷官风趣
科第世家
不读书人有至行

◆卷十二
舒铁云和尚太守谣
讼简刑清法
禽兽亦通灵性
堪舆奇验
钱东平创釐捐法
王畹上李秀成陈攻上海策
造化弄人
应对舛错之笑柄
女子从戎
李方伯姬人殉节
仕途中豪侠风
仕途中炎凉态
愚民不解文告
决文特识
朱久香之行谊
朱茮堂叔侄之忠谨
富阳王高士
曾侯甘心受欺
王烈妇
金余二善人
福星轮船失事
杨遇春逸事

图书序言

导读

陈其元和《庸闲斋笔记》


  「笔记」是文体的一种,指随笔记录的文章。其题材广泛,举凡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生活、读书心得都可涉及。笔记体着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最昌盛。在清代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顾公燮的《消夏闲记》、刘献廷的《广阳杂纪》、李调元的《南越杂纪》、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余怀的《板桥杂记》、王韬的《淞滨琐话》等,都可以说是此类笔记体书籍中的佼佼者。

  陈其元(一八一二-一八八一)字春泽,号子庄,晚号庸闲老人。浙江海宁人。「海宁陈家」,曾被金镛(他也是浙江海宁人)写入《书剑恩仇录》书中,该武侠小说就是以干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为主线,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金庸根据传说认为,干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的卷一就详细地介绍了「海宁陈家」,海宁陈氏的先世为北方渤海高氏,后南迁到江南地区。陈家的真正发达在明朝万历年间,陈其元说:「回溯此三百年间,传世已将二十,人才辈出,在浙江推为望族。……计自明正德以来,吾家登进士第者三十一人,榜眼及第者二人,举人一百有三人,恩、拔、副、岁、优贡生七十四人,征召者十一人,庠生及贡、监生几及千人;宰相三人,尚书、侍郎、巡抚、藩臬十三人,京官卿寺、外官道府以下,名登仕版者,逾三百人。」然而到了《书剑恩仇录》中,干隆对陈家洛说起:「你海宁陈家世代簪缨,科名之盛,海内无比。三百年来,进士二百数十人,位居宰辅者三人。官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异数。」原本「海宁陈家」中进士从三十一人,变成二百多人,金镛也未免太夸大了。

  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陈元成之孙陈诜官至礼部尚书。陈诜之子陈世倌在雍正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干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干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世倌家的私园―隅园中,并将「隅园」改为「安澜园」。金庸在《书剑恩仇录》就将陈世倌说成是干隆生父。

  其实对干隆本是海宁陈家之子这传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在〈海宁陈家〉一文早就援引史实加以批驳。孟森明确指出,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顶峰。干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仅陈世倌尚存,却并未得到干隆皇帝的格外关照。干隆六年(一七四一)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不仅如此,干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至于陈家的两块匾额「爱日堂」和「春晖堂」一事,孟森肯定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干隆所题写,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书赐的。这 两方匾额与干隆毫无关系,更谈不上干隆是陈家之子的证据了。

  陈其元的祖父陈万森,官安徽太平府知府;父亲陈鳌,官福建同安县知县。陈其元早岁负有文名,为朴学大师俞樾之舅姚光晋的高足弟子。惜自道光八年(一八二八)至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十五次为诸生考试,皆名落孙山。嗣捐赀为金华学训导。不久升任富阳县教谕。后议叙知县。太平军攻下浙江时,曾留江苏李鸿章幕府中,又回浙江佐宁绍台道治军,深得左宗棠赏识。浙江平定后,经左宗棠密奏保荐于朝廷,任江苏南汇知县。在职期间,勤政爱民,成绩斐然,一月判牍达三百八十余件。巡抚丁日昌重其才,又调任青浦、新阳、上海等县知县。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在内政、外交上多所建树,因而进阶知府,加秩道员。后以年老乞归,侨居桐乡。七十岁卒。

  陈其元治学务实,博览多闻,尤其能注意时事,体察民间疾苦。他在任期间,正值多事之秋,国内遍地烽火,民不聊生;列强虎视眈眈,乘机作恶。陈其元不屈不挠,反对官场积弊,坚持民族大义,以爱民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可谓难得。

  他所着的《庸闲斋笔记》一书,总共十二卷,前八卷完成于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次年俞樾为其作序,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开雕。后来时时有人以新事来相告语,他随手记录,其子德濬、德嵩收录成册,陈其元「因略加排检,又益以近事及偶记者补缀之。复得四卷,不更别为名目,仍续于前记之后。」于是十二卷于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全书完成。他在自序云:「追念平生旧闻,及身所经历目睹事,有所记忆,辄拉杂书之。而国典朝章、庄言至论、异闻轶事、军情夷务及展卷所得者,间亦存焉。隐恶扬善,事征诸实,不敢为荒唐谬悠之谭」。俞樾在〈序言〉也说:「《庸闲斋笔记》一书,首述家门盛迹,先世轶事,次及游宦见闻,下逮诙谐游戏之类,斐然可观。」

  其内容包涵丰富,例如清代才子纪昀(晓岚)是出了名的嗜烟,有「纪大烟袋」的称号,许多清代的笔记小说都有相关的记载。《庸闲斋笔记》所载,有次纪晓岚在朝内值班时烟瘾大发,拿出烟锅吞云吐雾时,突然被皇帝召见,慌乱之间只好将烟锅插入靴筒中,就前往面圣了。谁知皇帝「奏对良久」,烟锅的残火烧着了袜子,纪晓岚忍不了痛,呜咽流涕。皇帝大惊问纪晓岚怎么了,纪晓岚说:「臣靴筒内走水。」「走水」是北方人俗语,指失火。纪晓岚说完,便马上走出室外,脱了靴子,扑熄了火,但脚就这样烧伤了。纪晓岚脚伤休养,行动不便,还因此被相国取笑为「李铁拐」。

  而曾国藩传说是神蟒转世,因而生平最怕鸡毛。《庸闲斋笔记》说:「曾文正公硕德重望,传烈丰功,震于一时;顾性畏鸡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阅兵,余供张已备,从者先至,见座后有鸡毛帚,嘱去之,谓公恶见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公旧第中有古树,树神乃巨蟒。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然喜食鸡肉,而乃畏其毛,为不解耳。』后阅《随园随笔》,言:『焚鸡毛,修蛇巨虺闻气即死,蛟蜃之类亦畏此气。』乃悟公是神蟒转世,故畏鸡毛也。」

  另外《庸闲斋笔记》就有一则,记载当时一个王爷很爱吃白煮肉,有一次他去劳军,底下的人都小心伺候,在他到下一站之前,就安排把白肉早早煮上了。这天遇到一个漫不经心的厨师,忘带皮硝。煮肉不放皮硝煮起来就慢啊,王爷马上就到,怎么办?厨师急中生智,脱下裤子就往锅中撒了泡尿。王爷到,白肉上桌,没耽误。突然,王爷传话,叫厨师过来。底下人不明就里,想准是王爷吃出臊味,要兴师问罪。谁知王爷见到厨师后竟连声夸奖,说一路上吃的煮白肉就没有像这次味道鲜美的,煮得还烂,夸奖一番,还赏赐厨师绸缎褂料一副。用尿代替皮硝来炖肉的做法,虽然有用,确实不卫生。不过,据陈其元说,小便用于食物,例子很多:「淮甸虾米贮久变色,浸以小便,即红润如新;河南鱼鲊在河上斫造,盛以荆笼,入汴,道中为风沙所侵,有败者乃以水濯,小便浸一过,控干入物料,肉益紧而味回。」

  另外还记载陈其元在当知县时亲身经历的事件:那是清同治十一年,江苏省扬州江都县境内,江南三江营炮船上的哨官在抓捕强盗时,遭到强盗暴力抗拒,寡不敌众,造成五人死亡,十人受伤。事情爆发后,知府震惊,命令地方官员与水师快速查处,缉拿案犯。驻守瓜州镇的吴总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出营兵带着出事炮船上的勇丁作为证人到上海侦破案件。起因是勇丁们一口咬定,强盗是他们认识的浙江巡盐红单船上的兵勇。六月初,营兵们来到上海,只用了一天,就在茶馆抓捕一人,确认就是红单船上的兵勇。第二天,营兵又请观察使和右营参将带领大队人马,在红单船上抓获二人。三个案犯都交给江都县衙门审讯。据证人陈述,这三个案犯,一人把火药包扔到船上,一人持刀砍人,一个过船钉炮眼。证人们说得斩钉截铁,毋庸置疑。知县陈其元对三个案犯提审,整整审讯了一天也没有人认罪。第二天,陈其元继续审理,用了许多方法,三个案犯还是闭口不供,只是一个劲儿大唿冤枉。经眼线指认抓获的三名强盗,是否就是作案真凶?官员受命审讯强盗案,是附和官方,运用刑具,快速取得罪证,还是提出异议,查明真相?《庸闲斋笔记》就记载了陈其元据理力争而避免的一起冤案,最后为三名「案犯」保全了性命。陈其元感慨万端说,如果动用严刑审讯,三个兵勇一定会屈打成招,并牵连出其他无辜人员。就算是证人的话也不能完全相信,也要多方证据印证才能最终断案。

  《庸闲斋笔记》多记有清一代历史掌故,上自朝章国故、经济民生、军情夷务,次及海宁陈氏家世盛迹、各地风俗民情、轶事旧闻,下迄读书心得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陈其元所处的那个时代。尤其是他在记述和评说个人游宦见闻方面的吏治得失、功过、利弊,更是研究清代历史的可贵资料。

  该书有最早的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八卷本),而后有清宣统三年的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今重新打字排版,点校、分段重新整理,并将原书名改为:「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特此说明。
 
蔡登山

图书试读

▍海宁世家

余家系出渤海高氏,宋时以勋戚随高宗南渡,籍临安。始祖东园公讳谅者,明初居仁和之黄山,游学至海宁,困甚,偶憩赵家桥上,忽坠于水。陈公明遇设豆腐肆于桥侧,昼寝,梦青龙蟠桥下,惊起,见一男子方入水,急援之。询知世族,乃留之家。公老无子,止一女,因以女女之,而以为子焉。东园公一传为月轩公讳荣,承外祖姓为陈氏,而世其腐业。业腐者起必以戊夜,一日者,于门隙见双灯野外来,潜出窥之,则一儒衣冠者,一道士也。道士指公室旁一地曰:「此穴最吉,葬之子孙位极人臣,有一石八斗芝麻官数。」儒冠者曰:「以何为验?」曰:「以鸡卵二枚坎其中,明日此时,鸡子出矣。」乃于怀中取卵埋之而去。次日公起磨腐,忽忆前事,往探其处,则闯然二鸡雏也。正骇异间,又见双灯遥遥至,雏已出壳,不以埋,急于室中取卵易之,而屏息以伺。二人者至,搰之,则仍卵也。儒冠者咎其言不雠,道士迟疑良久,曰:「或气运尚未至耶?」遂去不复返。居久之,公乃奉东园公骨瓮葬其中。二世之后,遂有登科者,至今已三百年,举、贡、进士至二百数十人,位宰相者三人,官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人,科第已十三世矣。初葬时,植檀树一株于墓上,堪舆家称为海宁陈氏「檀树坟」。圣祖仁皇帝南巡时,闻其异,曾驻跸观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住了。“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光是这个名字,就自带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让人立刻穿越回那个时代。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正魅力往往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掌故”之中,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反映出时代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庸闲斋笔记”这个副标题,更是透露出一种文人的雅致和从容,让我联想到一位饱学之士,在闲暇之余,将自己对清朝历史的感悟和观察,以一种轻松而又不失深刻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历史阅读体验,而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清朝,让我能够从细微之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体味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宫廷的趣闻轶事,一些文人雅士的雅集生活,甚至是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的点滴记录,这些往往是了解一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庸闲斋笔记”这几个字,透着一股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文人气息,仿佛主人翁正悠闲地坐在书斋里,一边品茗,一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这与我心中对清朝历史的某些印象——比如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生活情趣——不谋而合。我一直对历史的“人”这一面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或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体。那些宏大的战争、政治的变迁固然重要,但更能触动我的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是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是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视角,让我能够透过那些“掌故”,看到那个时代生动的面孔,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逻辑。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老者,用一种平和而睿智的语气,向我讲述那些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是纯粹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在我心中就已经是无价之宝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不在于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事件,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那些构成时代肌理的“掌故”。《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够让我们窥视到清朝那个时代真实生活面貌的窗户。“庸闲斋笔记”,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文人的雅致和从容,仿佛是一位饱学之士,在闲暇之余,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记录下来。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宫廷日常的细节,那些皇亲国戚之间的微妙互动;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文人雅士的趣闻轶事,他们的诗酒唱和,他们的生活情趣;我更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的描绘,那些市井的喧嚣,那些节日的热闹,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从而对清朝历史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认识。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清朝历史那份难以言喻的情结。每当提及清朝,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巍峨的紫禁城,精致的园林,繁复的服饰,以及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然而,这些画面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连贯的叙事和深入的解读。《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对于“故事”的渴望。我渴望的不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事件罗列,而是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的真实细节,是那些关于人物的轶事,是那些反映社会生活风貌的“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名字,更是透着一股闲适的雅致,让我联想到一位饱学之士,在闲暇之余,将自己对清朝历史的感悟和观察,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清朝的社会肌理,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宫廷秘闻,去感受文人墨客的雅集唱和,去体会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我希望通过这些“笔记”,能够拼凑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的清朝。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深入了解某个时代背景的读物,那些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作品。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化的色彩。“掌故”二字暗示了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更是那些鲜活的、生动的故事。“笔记”则更显出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思考,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记忆那些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内容,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清朝,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细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宫廷生活、文人雅士的日常、社会风俗的描写,甚至是那些在史书中一笔带过的细枝末节,因为这些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对清朝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掌故”二字,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史实的陈述,更是那些充满趣味和故事的片段。“庸闲斋笔记”则透露出一种文人的笔触和视角,让人期待一场轻松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我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史书中难以找到的细节。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宫廷的日常,那些皇室成员之间不为人知的互动;我希望能够读到关于文人墨客的生活趣事,他们的诗词歌赋,他们的生活雅趣;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的描写,那些市井的烟火气,那些节日的热闹,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清朝那个时代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从而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深入和生动的认识。

评分

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一个极富吸引力的书名:《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的温度。“掌故”二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的兴趣,而非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庸闲斋笔记”更是透露出一种文人的雅致和从容,仿佛是一位饱学之士,在闲暇之余,将自己对清朝历史的感悟和观察,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精髓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那些宫廷的秘闻、文人的轶事、市井的生活,更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清朝的社会肌理,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体味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宫廷生活、文人雅士的日常、社会风俗的描写,甚至是那些在史书中一笔带过的细枝末节,因为这些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很有味道,封面上“庸闲斋笔记”几个字,古朴典雅,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一直对清朝这段历史颇为好奇,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既有辉煌的盛世,也有动荡的变革。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性,不是那种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以“掌故”和“笔记”的形式呈现,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一些宫廷里的趣闻轶事,一些文人墨客的雅趣生活,亦或是朝堂之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毕竟,历史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零散片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清朝,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体味到历史进程中的那些曲折和转折。从书名来看,作者显然是用心打磨过的,不是随意拼凑的敷衍之作。这让我相信,书中的内容也定然是经过仔细考证,力求真实而有意思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清朝的掌故之中,让那些尘封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本书时,就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清朝历史的书,更似乎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透过“掌故”二字,我预感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庸闲斋笔记”这个名字,则带有一种文人的雅致和闲适,让我联想到一位饱读诗书的智者,在静谧的书斋中,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鲜活性和人情味,而“掌故”正是这种魅力的最佳载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清朝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无论是宫廷内部的微妙关系,还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情趣,抑或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我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笔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丰满和立体的清朝历史形象。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清朝的历史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一些历史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艰涩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思想性。《清朝历史掌故:庸闲斋笔记》这个书名,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掌故”二字,预示着书中不会是干巴巴的史实陈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细节。“庸闲斋笔记”则更显出作者的个人化视角和一种从容不迫的写作态度,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清朝历史知识上的空白,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鲜活的清朝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宫廷内部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有关于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有关于社会风俗的细致描绘,甚至是那些在正史中寥寥数语带过的细节。我希望通过这些“掌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