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英雄周瑜

赤壁大英雄周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物
  • 周瑜
  • 赤壁之战
  • 三国
  • 军事
  • 英雄
  • 传记
  • 古典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第一谋将!

  在三国时代的众位英雄中,周瑜是最风流倜傥的一个,他能文能武,苏东坡形容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念奴娇》词中,特别提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东坡被贬黄州,两次游赤壁,写下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也对周瑜多所赞赏。可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使得后人只记得「瑜亮情结」。「曲有误,周郎顾」的潇洒风流不见了;「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万丈光芒不见了;「性度恢廓」、得人心的领袖气质不见了;「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的迷人形象不见了。

  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他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更在《资治通鑑》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本《赤壁大英雄周瑜》正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借史书的描绘与记载,来赋予主人翁有别于野史的形象。该书不以翻案为书写主轴,也不单单着重于描绘周瑜的丰功伟业,而是穿越于虚构与纪实之间,以小说家的想像力和史学者的判断力,建构史书、演义、传记都阙如的世界。
 
《江山万里:三国风云录》 卷一:风起云涌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余烬尚未完全熄灭,各地豪强并起,天下犹如一锅沸腾的粥。这本《江山万里:三国风云录》聚焦的并非某一位盖世英豪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历史画卷。它以宏大的叙事视角,追溯了汉室衰微的根源,细致描摹了不同政治势力、军事集团的崛起与角力。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入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汉灵帝的昏聩无能,宦官专权的黑暗,以及士族阶层对政治权力的汲汲营求。通过对史料的扎实梳理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作者首先勾勒出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初期图景。这不是简单的英雄集结,而是各怀鬼胎、利益冲突的联盟。曹操的崛起、袁绍的跋扈、公孙瓒的刚愎,都在初期的会盟中初露端倪。 重点章节详细剖析了董卓入洛阳后,都城内上演的权力游戏与血腥清洗。王允的“连环计”与其悲剧性的结局,展示了在绝对武力面前,计谋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关于地方军阀割据的记载,解析了如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等地方势力,如何在中央真空的背景下,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和军事力量。 卷二:地盘的争夺与思想的碰撞 随着董卓被诛,天下大乱的局面不可逆转。本书的第二卷将笔触转向了中原地区的残酷争夺,尤其侧重于曹操集团的稳步扩张和战略布局。作者没有将曹操简单地塑造成奸雄,而是着重分析了其用人唯才的胸襟,以及在屯田、整顿吏治等方面的务实举措,这些都是他最终能够统一北方的关键。 与此同时,本书并未忽视南方势力的发展。江东孙氏家族的代际传承和他们对长江天险的利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孙坚的勇武、孙策的雄略,以及孙权如何继承和巩固基业,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为日后的鼎足之势奠定了基础。 思想的碰撞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它不再局限于军事谋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士人的精神世界。儒学在魏晋时期的演变,道家思想的复兴,以及法家思想在曹魏政权中的应用,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引用当时的文赋、书信和民间谚语,作者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选择与挣扎。例如,书中对荀彧、郭嘉等人的思想路线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治国理政在不同哲学指导下的差异。 卷三:赤壁前夜的暗流涌动 本书的第三卷将叙事推向高潮前的蓄势阶段,重点聚焦于刘备集团的艰难求存和江东孙权集团的内部博弈。 刘备的形象在这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复杂性。他不再是单纯的仁厚君主,而是一个深谙“时势造英雄”之道的政治家。从寄居徐州到依附袁绍、曹操,再到入主荆州,作者详细梳理了刘备如何在不断失败中学习、调整策略,并最终确立了以“仁义”为号召,吸纳天下英才的独特路线。对“三顾茅庐”的描述,侧重于刘备如何展现其求贤若渴的诚意,以及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展现出的对天下大势的精确预判。 在江东,孙权集团内部围绕“联刘抗曹”还是“独立自主”展开的激烈辩论被生动地再现。周瑜、鲁肃、张昭等人的立场差异,反映了江东士族在面对北方巨兽时的不同战略选择。本书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政治考量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使得孙权集团的决策过程显得真实而充满张力。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一个章节,分析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的特殊地位。它既是刘备图谋天下的跳板,也是曹操南下的必经之路,更是江东的战略屏障。对荆州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关系的梳理,为最终的赤壁大战埋下了深刻的伏笔。书中对曹操统一北方后的战略自信和其对南方轻视的心理,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后续的军事转折埋下伏笔。 卷四:格局的重塑与鼎足之势的形成 本书的最后部分,重点描绘了赤壁之战前后的历史转折点,以及由此奠定的三国鼎立的初始格局。 赤壁之战的描写,并非仅仅是战术层面的描述,而是对人力、地理、政治合力的综合展现。本书强调了诸葛亮在外交上的成功,周瑜在军事指挥上的果敢,以及江东水军的战术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场大火如何从军事事件上升为影响后世百年历史走向的政治符号。 战后的分赃与和议,揭示了政治现实的冷酷。刘备如何抓住机会从孙权手中接过南郡,最终形成“联吴抗曹”这一脆弱的联盟,以及曹操在遭受重创后如何迅速稳定北方局势,展现了三方领袖在逆境中的政治韧性。 《江山万里:三国风云录》的收尾,着眼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稳固。它分析了蜀汉在益州立足后的内政建设、东吴在孙权治下如何巩固长江天险、曹魏如何在统一北方后应对内部的士族反弹与周边民族的威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读者理解,历史的走向,从来都不是由单一的“英雄”所决定的,而是由无数复杂的地理、经济、军事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部关于权力、野心、生存智慧与时代命运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谭景泉


  1970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赵光农场──一个被称为「北大荒」的地方,职业高中学的是裁缝,却连一件裤子都没做过。毕业后发愤读书,通过自学,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

  1994年开始从事写作,二十年来,共计出版名人传记、社会写实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二十余部。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编辑手记
导读─推荐序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少年神童
第二章 叛离师门
第三章 小乔
第四章 谋算江东
第五章 儿女情长
第六章 情定水川湖
第七章 计脱袁术
第八章 初试锋镝
第九章 许都行
第十章 雄据江东
第十一章 水军立国
第十二章 赤壁烈焰
第十三章 瑜亮结
第十四章 遗恨失吞蜀
尾声
历史导游
附录

 

图书序言

自序

  乱世英雄的抉择乱世是血腥和残酷的,也是最迷人的,因为它是英雄的摇篮。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英雄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纵观中国历史,三国当属最迷人的时代。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最着名的一位,但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就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鑑》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如果周瑜和诸葛亮的寿命相同,周瑜的成就超过诸葛亮的可能性相当高。如果周瑜不死,很可能会打败刘璋和张鲁,那就会和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三国的历史亦将改写。这本《三国第一谋将--周瑜》正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借史书的描绘与记载,来赋予主人公有别于野史的形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现象千变万化,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则是不会变的,人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也是不变的。今天,经济领域正处于一个乱世,群雄四起,一个个传统模式下的产业如东汉皇朝一样,摇摇欲坠,新思想主宰下的企业主如曹操、刘备、孙权一般,迅速崛起,也涌现出了如诸葛亮、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超级经理人,他们审时度势,找到了最合适的舞台,名利权势兼收,同样也名垂千古。也有袁绍、袁术、刘璋、刘表、吕布等企业领导人,只风光一时,就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了,更有沮授、田丰、审配、许攸等经营人才,错误地选择了企业,满腹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却撞个头破血流。美国人在研究《三国演义》,日本人在研究《孙子兵法》,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实。现代社会的政府和企业界,都流传「打天下,读三国;守天下,读红楼」的说法。三国时代的人和事,是创业者的智慧宝库和精神力量,而《红楼梦》里的管理思想,对今天企业的管理者们仍然有借鉴价值。周瑜出身世家,天资聪颖,少年时就才名远播,素有「江淮之杰」的美称。周家世受皇恩,周瑜算是汉皇朝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他应该是保皇派,即使不沦为汉皇朝的殉葬品,待乱局已定省悟过来时,也已经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时机,注定一生难有作为。然而,少年时的周瑜通过对学长们的追踪调查,敏锐地感到一个乱世即将到来和儒学在乱世中的软弱无力。在和鲁肃周游的途中,他又目睹了民间的苦难和血腥,最后毅然背叛了家族,背叛了师门,放弃看似一片光明的大好前程,中止对儒学的钻研,一面行万里路,一面广读兵书战策,如铁如石地等待预想中的乱世。果然,天下大乱,周瑜从一个被主流社会所不屑的浪子,迅速崛起,指导孙策和孙权平定江东,成就一方霸业,又在「赤壁之战」中,击溃不可一世的曹操,一举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从主流社会的骄子到一个被迫游荡天下的浪子,再到奠定一个时代的名将,周瑜的成长经历,值得许多现代人去深思和领悟。看清社会和时势发展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并不是没有才干,也不是不努力,所以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周瑜不是果断地离开淮江精舍,弃儒从兵,即使他的才华再高,在乱世中至多是一名普通的文臣,甚至是汉皇朝的陪葬品。乱世是对有权有势的人的巨大考验,是一无所有的人翻身的大好良机。只要是乱世,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在乱世之中,鱼龙混杂,聪明的人也很容易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导致败亡的结局。这种现象在古今社会里都很突出,值得创业者们高度重视,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强弱生死的转换,往往出人意料。在乱世之中,跟对人,比什么都重要。周瑜当初如果选择了袁术,不身败名裂,也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如果选择了曹操,也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曹操太出色了,会掩盖周瑜的许多光芒。黄巾军起事创造了一个三国时代,周瑜就是这个乱世中的大赢家。今天的全球经济也正处于所谓的「三国时代」,古今社会的许多规律都是相通的,原则也是不变的,周瑜在乱世中雄起,他的成功经验和思想历程,或可作为今日创业者的借镜。

他序

周瑜的新面貌


  ◎罗吉甫不少三国迷为周瑜叫屈,在历史里,周瑜得不到孙权充分的信赖,未获得应有的荣耀,例如《三国奇谈》(远流出版)作者陈华胜,即举出《三国演义》写周瑜的职位是东吴水军大都督,其实周瑜从未做过都督,孙权不曾把倾国兵力交给周瑜,赤壁之战时孙权让周瑜和程普分别指挥,而程普和周瑜是死对头;周瑜和孙策情同手足,能征善战,但面对「性多嫌忌」的孙权时,极尽人臣礼节,不像张昭耍一下脾气,倚老卖老,相反的周瑜还必须刻意表态拥戴孙权,以免招忌。周郎这么憋,就像正史里赵子龙在刘备阵营的待遇,不免令周瑜迷感到遗憾、不平。然而再怎么说,赵子龙在《三国演义》风风光光,飘逸潇洒英勇无敌,小说还他一个公道,甚至以若干虚构情节来美化他。相对于赵云,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更受屈辱。为了凸显诸葛亮,被称为「一时瑜亮」的周瑜,不但被反比成气度狭小、亟欲构陷孔明的反派角色,而且明明是赤壁之战的主角,却在诸葛亮事事洞烛机先,以及借东风、借箭等等超人演出,而显得愚昧无能,最后气死自己,成为瑜亮情节的受害者,失败者,更沦为《三国演义》教材的负面教材。周瑜的美好形象就这样遭到扭曲。「曲有误,周郎顾」的潇洒风流不见了;「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万丈光芒不见了;「性度恢廓」、得人心的领袖气质不见了;「如饮醇醪,不饮自醉」的迷人形象不见了。这样安排,三国读者未必乐见,至少谭景泉先生不会同意,从他《赤壁大英雄周瑜》的书名,即可想见对周瑜之推崇。但是《赤壁大英雄周瑜》不以翻案为书写主轴,也不单单着重于描绘周瑜的丰功伟业,而是穿越于虚构与纪实之间,以小说家的想像力,和史学者的判断力,建构史书、演义、传记都阙如的世界。所谓阙如的世界,这部小说着力最深、成绩最好的,莫过于周瑜的生涯规画这一部分。周瑜十二岁拜师,研读儒家经典,立誓成为儒家知识份子,后来的所见所闻,却让他心生怀疑,想法动摇,于是透过思索、观察、查访、研判,发现在乱世中唯有兵学可以救国救民,儒学只能在盛世教化万民。十四岁那年,周瑜决定弃儒学、习兵法,不惜抛开一切,和老师及父亲决绝。他以孤臣孽子的心情,寻求明主,此后跟随孙坚,结交孙策,辅佐孙权,一步步实践理想。谭景泉先生充分运用历史小说的自由形式,试着进入周瑜的内心世界,替他着想,为他代言,描写他的雄心抱负,抒发他的理念企图。同时运用小说笔法,透过故事铺陈,把周瑜由儒生变成儒将、进而成为谋将的过程,描述得栩栩如生;把周瑜内心的挣扎冲突,以及努力向上,力求蜕变的决心,描述得丝丝入扣。对于日后周瑜进取天下的谋略规画,赤壁败曹操时的兵略武功,和孔明亦敌亦友的情结,作者更是发挥生花妙笔,让周瑜的形象跃然纸上。

编者序

故垒西边 三国周郎赤壁


  每隔一阵子,文化界便会燃起一股三国热潮,出版界重新再版《三国演义》,或针对每一个三国英雄撰写其攻防谋略、管理模式、轶文轶事;电视、电影界也不遑多让,不断重拍三国故事;电玩游戏公司更喜欢为三国群雄设计各种新型武器和闯关游戏。

  三国人物之中,一般人最熟悉的可算是诸葛亮,大家最朗朗上口的也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结」。可惜这些传说都因为周瑜早逝,留存的资料又少,连周瑜破曹操大军于赤壁之下的功劳也被诸葛亮抢去一大半。

  其实,从唐朝起,文人雅士就很爱歌颂周瑜的成就,大诗仙李白的〈赤壁歌送别〉就说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的胡曾也在〈赤壁〉中提到「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大家最熟悉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很喜欢周瑜,好几次游赤壁,他想的都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驽灰飞烟灭」。

  周瑜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欣羡不已的则是他娶到了绝色美女小乔,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提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明周瑜这个英雄如何保护美人。范大成也曾评价周瑜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对音律的研究更是三国武夫所不能及;江东盛传「曲有误,周郎顾」。周瑜风流倜傥,仪态翩翩,难怪能赢得美人芳心。有关小乔嫁给周公瑾的故事更是元明戏曲喜爱编写的题材。

  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西征巴蜀途中不幸病发身亡,那年他只有三十六岁(汉宪帝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他在写给孙权的绝命疏中说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统御兵马,遂荷荣任......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可见他死前对天下三分的局势已有预感。

  其实,周瑜虽然英年早逝,他所主导的「赤壁之战」却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寡击众最的着名的战役之一,从此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势。清朝大史学家赵翼在他的〈赤壁〉就提到「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将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也是为什么距离今天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大家对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仍然传颂不已。

  为了让读者对三国周郎有更多的了解,本书除了邀请谭景泉以小说的笔法描写周公瑾的一生,也在附录中增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历朝历代有关周瑜的赤壁诗文选,并以〈画说周瑜〉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周瑜的故事,增加其可读性。   书后并增加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军战斗人物序列及特别报导,以飨读者。
 
◎林馨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赤壁大英雄周瑜》,我深感震撼,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周瑜这位历史人物的非凡风采。我过去对周瑜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描绘中,一个才华出众但略显狭隘的将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深入挖掘了史料,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周瑜。书中对周瑜早年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过人的天赋与抱负;对孙策的忠诚与追随,体现了他的情义;而当孙权继位后,他如何辅佐这位年轻的君主,稳固江东基业,更是令人钦佩。特别是赤壁之战的描绘,书中不仅仅展现了战役的宏大场面,更着重刻画了周瑜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如何凭借其卓越的智慧、高超的军事才能以及坚定的信念,力挽狂澜,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作者对军事谋略的解读,让我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战场的硝烟之中,感受着运筹帷幄的紧张与刺激。更难得的是,书中也描绘了周瑜在内政方面的贡献,他如何治理江东,发展经济,安抚民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与胸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英雄”,他不仅拥有军事上的辉煌,更具备政治上的智慧和人格上的魅力。

评分

捧读《赤壁大英雄周瑜》,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历史的热爱,很大一部分源于对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的好奇,而周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周瑜的世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周瑜的性格特征,他的抱负,他的才华,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在描绘赤壁之战时,书中对周瑜的谋略和胆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读到他如何集思广益,如何克服内心的疑虑,如何坚定地推行火攻的计划,最终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片甲不留。那种运筹帷幄的智慧,那种决胜千里的魄力,让我深深折服。除了军事上的成就,书中也毫不吝啬地描绘了周瑜在内政方面的贡献。他如何发展江东经济,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安抚百姓,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周瑜,一个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担当的“大英雄”。

评分

初翻开《赤壁大英雄周瑜》,我脑海中便涌现出那壮阔的历史画卷,仿佛置身于东汉末年风云激荡的年代。周公瑾,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从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英杰,成长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军事奇才,他的故事总是能激起人们心中最澎湃的波澜。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周瑜这个人,他的智慧、他的魄力、他的隐忍、他的胸怀,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赤壁之战前夜的筹谋划策,还是火攻曹军的惊心动魄,亦或是收服江东士族、安抚百姓的仁政举措,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仿佛亲历一般。书中对周瑜与孙权、诸葛亮等人物关系的描绘,也着实精彩,将复杂的政治角力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多面性。我曾读过不少关于三国的故事,但《赤壁大英雄周瑜》给予我的感受是全新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周瑜,一个不仅仅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将领,更是一个背负家国重任、在乱世中砥砺前行的伟大灵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让我对这位“大英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赤壁大英雄周瑜》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东汉末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周瑜,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充满兴趣,但关于周瑜的描绘,往往容易被某些固有的印象所局限。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周瑜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小肚鸡肠”的形象,而是深入挖掘史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政治家的全面才能。书中对周瑜早年经历的描绘,他如何从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成长为孙吴政权的中流砥柱,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赤壁之战的描绘,更是全书的高潮。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周瑜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高明的火攻策略,最终以弱胜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周瑜军事思想的剖析,它让我看到了周瑜不仅仅是靠运气,更是靠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执行力,才能在乱世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本书,让我对周瑜这位“大英雄”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赤壁大英雄周瑜》是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杰作。我一直对东汉末年的历史情有独钟,而周瑜更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人物之一。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将周瑜的生平事迹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在史料考证上下足了功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书中对周瑜的性格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既有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也有临危受命的沉稳果敢;既有辅佐君主的忠诚,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深邃思考。在描述赤壁之战时,作者并没有流于简单的战役描写,而是深入剖析了周瑜的战略决策过程,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周瑜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互动描写,他与孙权之间亦君臣亦挚友的关系,他与诸葛亮之间智谋的较量,都写得十分精彩,充满了张力与智慧。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周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传奇人物。它不仅让我对周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三国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文笔优美,叙事流畅,读起来引人入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赤壁大英雄周瑜》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周瑜,这位常被《三国演义》描绘得与诸葛亮对比鲜明的角色,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更独立、更辉煌的色彩。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展现周瑜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他少年时代的锋芒初露,到辅佐孙权,稳固江东,再到赤壁之战的惊天伟略,书中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描绘都十分详尽,且充满逻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周瑜军事思想的解读,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周瑜在制定战略、运用战术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取得胜利。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将周瑜视为一个符号,而是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书中对周瑜与孙权的互动,以及他如何处理与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和情商。这本书让我对周瑜这位“大英雄”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三国时期波诡云谲的政治格局。

评分

掩卷长思,《赤壁大英雄周瑜》带给我的冲击久久未能平息。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魅力在于他们的复杂性,而这本书恰恰将周瑜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未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也有闪光点的真实个体。书中对周瑜的少年时期,他与孙策的深厚友谊,以及他如何在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当描绘赤壁之战时,我更是被书中周瑜那超凡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折服。他如何带领一支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军队,与强大的曹操集团对抗,并最终以火攻大破曹军,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也展现了周瑜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治理者的一面,他如何稳定江东局势,发展经济,笼络人心,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周瑜不仅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位能够撑起一方天地的栋梁之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进程,也让我对这位被低估的“大英雄”充满了敬意。

评分

翻开《赤壁大英雄周瑜》,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一个伟岸的身影跃然纸上。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而这本书,正是将周瑜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探索周瑜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决策,去感受他的情感。书中对周瑜早年经历的描绘,他如何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而当读到赤壁之战时,我更是被书中描绘的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所震撼。他如何分析局势,如何制定出巧妙的火攻计划,如何激励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是何等的智慧与魄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仅仅是“儒将”的周瑜,更是一个深谋远虑、胸怀大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也展现了周瑜在个人情感、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侧面,他与孙权的君臣情深,他与诸葛亮的智谋较量,都写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真实情感。这本书,让我对周瑜这位“大英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赤壁大英雄周瑜》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智慧、勇气与担当的精神洗礼。我一直对那位“少年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他。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融合了史实与艺术想象,将周瑜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他与孙策的生死之交,到辅佐孙权,稳固江东,再到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赤壁之战,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我尤其赞叹书中对赤壁之战前夕的描写,周瑜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火攻,并如何布置战局,最终以弱胜强,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扣人心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危机四伏的战场。此外,书中也展现了周瑜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之外的另一面,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他对朋友的真挚,以及他面对个人荣辱时的隐忍与大度。这些细腻的描绘,让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感染力。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周瑜的丰功伟绩,更让我体会到了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当我合上《赤壁大英雄周瑜》这本书时,一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涌上心头。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英雄,不仅仅在于其辉煌的战绩,更在于其面对困境时的坚韧,面对选择时的智慧,以及面对人生时的格局。《赤壁大英雄周瑜》恰恰展现了这些特质。作者以非凡的叙事能力,将周瑜从一个少年英杰,成长为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的心路历程,他的决策过程,他的胸怀抱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是在描绘赤壁之战时,书中不仅展现了战役的宏大场面,更深入刻画了周瑜在决策时的挣扎与坚定,他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凝聚人心,如何以其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扭转乾坤。我被他那句“虽力不能敌,然天意未必如此”所深深打动,这是一种面对绝境时的顽强与信念。书中对周瑜与孙权之间的君臣关系,以及他对其他人物的看法,也都写得十分精彩,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担当和气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周瑜,一个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英雄”,他的精神,依然能够激励着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