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研究

南怀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现代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怀瑾研究》概括本书的内容,旨在探明三个大问题:
  南怀瑾到底是一位什么性质的老师?
  他连小学文凭都没有,为何有这般的大成就?
  他留给社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全世界却有无数的人尊他为老师,他为何有这般成就?
  有称南怀瑾为「禅宗泰斗」、「国学大师」、「诗人」、甚至「通天人师」的!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老师?
  北京总理温家宝明示:「切盼南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他留给后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看了本书,寄豁然明白了:原来他是一位通教人师!本书取材广征博引、客观全面,内容深入浅出,文辞雅驯有趣,是描述南先生的空前权威杰作。
 
好的,请看以下图书简介: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光辉:当代儒学思潮与实践探微》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复兴、转型与创新,深入剖析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多元面貌、核心议题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学术视野,理解东方哲学智慧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 第一部分:现代语境下的儒学复兴——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转向 本部分追溯了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学问在遭遇西方文明冲击后的艰难抉择与自我重塑历程。我们不仅考察了早期学者的卫道与重建尝试,更着重分析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夹击下,重新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现代性困境与儒家思想的“回归” 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探讨了自“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中非理性因素的批判,以及随后的思想反思——人类文明不应仅以技术理性为圭臬。本书详细梳理了知识分子如何从批判转向继承,重新审视“义利之辨”与“体用之变”在现代经济伦理中的意义。 文化身份的重建: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标识,被重新阐释以应对身份焦虑。重点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批判”两种倾向的张力。 二、 当代新儒学的谱系梳理与流派辨析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几大学派进行了细致的区隔与比较,避免了笼统的标签化处理。 台湾学派(以“新儒家”为代表): 侧重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回归与重构。深入解析了“内圣外王”架构在当代政治哲学与道德重建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特别关注其对主体性哲学的回应。 大陆学派(多维度的探索): 考察了大陆学者对儒学的“现代转化”路径。包括将儒家伦理学融入公共领域、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历史批判与当代重构,以及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尝试。 海外汉学界的视角: 引入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社会人类学、政治科学的角度,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进行客观的考察与评价,提供了互补的参照系。 第二部分:核心议题的当代激活——伦理、政治与个体生命 本书的第二核心在于,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落实到具体的当代问题上,展现儒家资源如何为解决现代人的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儒家伦理的再塑与应用 “仁”的再诠释: 探讨“仁”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如何在当代多元社会中得以展开。分析了“推己及人”如何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同理心、公共关怀与非营利组织精神。 家庭伦理的转型: 面对快速解组的传统家庭结构,本书探讨了孝道、夫妻关系在现代法律与个体自由框架下的“适度重构”,强调其作为“亲亲之爱”如何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而非压抑个体发展的枷锁。 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 细致考察了“格物致知”、“慎独”、“反求诸己”等传统修养方法在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自我管理技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 政治哲学的现代性张力 儒家政治思想是当代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本书力求保持审慎的态度,分析其与现代民主理论的兼容性与冲突点。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深入辨析了“以德服人”与“以法治国”的良性互动模式,探讨了官员的道德素质在公共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 人民主权与君民关系: 考察了“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实践及其在现代普选制度下的转化。重点分析了“天命”观念如何被“舆论”、“民意”等现代概念所取代或内化。 国家与社会: 探讨儒家视域下,国家权力与市民社会边界的界定,尤其关注儒家“社群主义”对现代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修正作用。 第三部分:跨界对话与文化传播——面向未来的实验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儒学实践的前沿地带,展示其在教育、艺术、生态等领域的具体实验。 一、 教育革新中的儒家元素 中小学教育中的经典重拾: 分析了近年来各地对“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视,区分了僵化的背诵与真正理解精神内涵之间的区别。探讨了传统蒙学如何滋养儿童的性情与道德根基。 大学通识教育的回归: 儒家思想如何被引入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对抗专业化、碎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观”训练。 二、 生态伦理与“天人合一” 面对全球环境危机,本书将重点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的复兴。探讨了道家思想辅助下的儒家生态观,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一种更为和谐的自然观。 三、 艺术与生活美学的重塑 从书法、园林到现代设计,“气韵生动”、“中和之美”等审美范畴如何指导当代艺术创作,使之摆脱纯粹的模仿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窠臼,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意蕴。 结语: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光辉》并非一部简单的哲学史梳理,而是一份对当前中国思想界脉动进行深度扫描的报告。它试图证明,深植于历史的东方智慧,并非是尘封的古董,而是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定向、伦理约束与生命安顿的活水源头。本书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清晰的逻辑架构和审慎的批判精神,为所有关注中国文化命运与人类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智识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劳政武博士


  民国三十三( 1944 )年生,原籍广东省开平县。少年赴台,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硕士,香港能仁研究所学博士。高考榜首(五十九年全国性公务员法制组)。

  曾在台湾政大、空大,香港珠海、能仁等校任教。主持《法论月刊》、《疾风杂志》、《龙旗月刊》等刊物十多年。现任台湾桃园县杨梅市「净名文化中心」创办人、广东省开平市「凤义农场」董事长。

  专着有《论唐明律对官人之优遇》(教育部颁:青年着作奖)、《古今法律谈》、《戒律学原理》(北京版:佛教戒律学)、《现代佛学别裁》(上海版:佛学别裁)、《法轮功破析》(美国版:TheRefutation and Analysis of Falun Gong ,日文版:法轮功批判)、《从抗日到反独──滕杰口述历史》等。发表于港、台报章的政、法、文章逾二百万言。
 

图书目录

前  言 12

第一章 忝列门墙经纬 
奇特的见面因缘 29
受益良多 31
一、研究戒律 31
二、刻意栽培 32
三、严肃诃责 34
物壮则老 37
一切从头做起 42
神州老古公司 45
事业不成再读书 48
《法轮功破析》的来源 50
当头棒喝的功效 53
第一章 附注 56
附 载 融通东西文化精华、重振民族精神文明
神州老古公司创立旨趣 58

第二章 南先生的人格特质 
南门四摄 64
一、医药广施 64
二、诗词感人 66
三、眼光锐利 70
四、品格高尚 71
品格的标准 73    
老师的品格——正面论证 76
一、金钱问题 77
二、餐聚的重要性 77
三、生活细节的威仪 79
老师的品格——反面论证 82
一、不见「酒色财气」的人 83
二、拒领二千万美金 84
三、不依附权势 85
接引菩萨的角色 86
第二章 附注 90

第三章 未有神仙不读书 
富贵是什么 95
真有神仙吗 98
热爱书籍 104
马康慈的故事 107
关心岭南文化 111
一、张保仔 112
二、冼夫人 113
三、南海十三郎 114
不断精进 118
一、关心「分税制」 118
二、两岸三地法学交流 119
三、再造一个中国 122
博大高明 124
第三章 附注 125
附载一 寒江钓雪 126              
附载二 对「分税制」及有关问题的看法    127
附载三 与蔡诚会谈纪录 143

第四章  政治买票不入场 
高士的历史 153
高士的品格 155
士贵立志 161
在台湾的风格 164
「舅舅」角色 168
密谈经过 170
「九二共识」的关键点 178
高风亮节 180
第四章 附注 182
附 载 蔡英文包藏祸心的词语游戏 185

第五章 见义勇为─南先生的儒家思想与行宜 
讲《论语》的缘起 191
成一家之言 194
以经解经 198
一、全文的关联性 198
二、各篇的关联性     202
贯穿孔子思想的四大问题 204
一、学问 204
二、仁 205
三、天命 207
四、礼 210
经史合参 213
一、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214
二、年羹尧受教育的故事 215
三、管鲍之交的故事 216
四、谥法问题 218
五、历法问题 219
以佛解儒 221
一、何谓「一贯以之」 221
二、何谓四毋 222
三、何谓「智者」 224
四、何谓「克己复礼」 226
以道解儒 228
一、「伯夷列传」的深意 228
二、道家思想 231
三、无末者不成 232
卓见慧解 234
一、无友不如己者 234
二、宰予昼寝 235
三、敬鬼神而远之 236
四、乐水与乐山 238
五、束修不是肉干 239
宋儒的功过 240
第五章 附注 244
附 载 论谥 247

第六章 净名路线─南先生的佛家思想与行证 
何谓「净名路线」 252
宏法的一生 255
一、六度波罗密多 255
二、佛学着述 257
三、教导禅修 259
四、演讲 262
我的禅修经验 266
维摩经探微 272
一、本经大意 273
二、何谓「入不二法门」 274
三、尽无尽解脱法门 278
四、吊诡式思惟     280
禅宗义理大意 284
一、了解佛经义理的方法 284
二、大乘三系义理与中国佛教 287
三、禅宗的义理 288
四、南禅的特质 282
五、结语 295
第六章 附注 296
    
第七章 功成身退─南先生的道家思想与行持
 
三家店的性质 301
南先生的道家背景 304
一、杭州习武大开眼界 304
二、杭州访道寻仙 305
三、四川访道寻仙 309
四、来台拜胡庸为师 312
宏扬道家的述着 315
南师特重的问题 318
一、乱世重道家的原因 319
二、反者道之动 321
三、讨厌邪门迷信 324
四、功成身退天之道 326
道家几个重点问题 329
一、道家的艺术精神 331
二、道教影响力的普及性 333
三、养生的哲理与实践 338
道教经典问题 343
一、道书的辨别 343
二、重要道书十种 344
二、道教的价值 352
第七章 附注 353
附 载 九如操简介 356

第八章  面向世界  以建大同 
东西精华协会 366
中国发展的四指标 369
一、共产主义的理想 369
二、社会主义的福利 370
三、资本主义的管理 371
四、中华文化的精神 372
中国现代化思想主流 374
世界的光明前途 380
研究结论:他是一位通教人师 382
第八章 附注 384
附 载 兄弟登山 文化慧命
─一个国民党人看毛泽东 385
 

图书序言



  《南怀瑾研究》概括本书的内容,旨在探明三个大问题:

  南怀瑾到底是一位什么性质的老师?

  他连小学文凭都没有,为何有这般的大成就?

  他留给社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本书都十九万言,分为八章,就是要阐明这三大问题。至于研究方法,主要根据是南先生全部着述、我卅多年亲炙老师的实际经验,以及他的家属及其他门人的相关着作。此外有必要时,再加上我研究相关文化问题之心得以作补充,如此当有助于读者作深一层的理解。

  各章的内容大要是:

  第一章,是说明笔者有幸认识南怀瑾老师的因缘,并概略交代了我受教卅多年的过程。最后,强调对我人生最关键的二项影响。

  第二章,是立于我的观点来描述老师的品格特色。虽然我是学生身分,但自信此描述有高度的客观性;因为,我不是用些美丽词藻来作抽象性的颂扬,而是依据有关的事实而证得的结论:他真是一位高明博大的接引菩萨。海内外无数的「凡人」,因他的接引而进入了儒家、道家、佛家之门,总之是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这种功德显然是不世出的,当代没有其他那一位着名的学者或大师能有同等的贡献了。

  第三章,旨在究明南老师之所以「高明博大」的原因。我也是举出多件实事,来证明这位老师是何等的好学、超乎常人的不断求进步。正如孔子所说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南老师是孔门真正的信徒,是当世我见过最好学、最能「与时俱进」的人,这是我民族后起之秀应效法的典范。

  第四章,旨在阐明南先生对政治的态度,乃至爱民族爱国家的各种实际作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对国家有所贡献并不希奇,难得的是有很多大贡献而毫不居功,反而与权力中心刻意保持距离,坚守一个「方外人」的分寸。这是古代高士的风格!他正是「今之古人」,在当世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位了。

  第五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儒家思想与行宜。南先生虽然兼通释、道,乃至诸子百家,但他最重视的仍然是儒家,这从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论语别裁》就可以看出来了。本章也是以此书为纲,旁及有关问题,来阐明他的思想与实际做法。

  第六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佛家思想与行证。他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子弟,但佛门有很多宗派,本章就是要明白地分辨出他走的是「禅宗净名路线」。因为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门义理深奥而难以通晓,故不揣浅陋,本章尽我所知,以「维摩经探微」、「禅宗大意」二节作较详细的开展性说明,望有助非佛门读者易于理解南先生的有关思想。

  第七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道家思想与行持。按南先生在一九四二年正式拜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为师之前,他的道家根柢已极深厚,即使到了台湾之后,仍未忘情于道教术数的求知。是以本章主要内容,就是以南先生的访道求仙过程为经,以他对道家的观点及修持为纬。惟道家包罗万象,尤其道教的典籍庞杂,一般人实难通晓,故依我近年研究所得,归为本章的「道家几个重点问题」及「道教经典问题」二节的内容,此等内容是南先生有关着作中少见涉及的,如此或有助大众对道教之正确理解。

  第八章,其性质虽属全书的结论,但内容多是前七章的延伸。即阐明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才能自我壮大;再进而阐明,中国不应只求壮大自己为已足,还要致力于世界大同的终极建构,这才是「中国梦」的圆满实现。

  其次应说明者,本书既以「研究」为名,故採较为谨严的学术撰编形式。即「章」以下分「节」;章有名号,节则不表数列。节以下有「项」,项亦标明数列。如内容较多的项,可分为「目」,目则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又每章之后,必有「附註」。按附註的作用有二:一为出处註,即载明所用资料的来源;这是有关学术忠诚问题,也为了方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二为解释註,有些问题应加说明又不便在正文夹杂者,则放在註中。又每章之后多有「附载」,都是重要且同正文关系密切的文章;既不便夹在正文,故以附载方式,以供读者作完整的了解。

  再其次,有三个名词(行宜、行证、行持)应在此解释一下。按中国人所谓「学问」,自古以来就不像西方一样指的只是见闻性知识的追求,而是包涵实践的「知行合一」。所以,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同样是重「行」的,但说法却有些不同;此见第五章主旨是儒家,称为「行宜」;第六章主旨是佛家,称为「行证」;第七章主旨是道家,称为「行持」;据何云然?韩愈有道:「行而宜之之谓义」,儒家讲究礼义,符合礼义的实践才合「宜」。佛家则讲究行「证」,八十卷《华严经》目录就是以「信、解、行、证」四大纲目为分类的。道家追求「长生久视」,无论修炼何种工夫,必须持久有恒才可能成功,故讲究「行持」。要而言之,儒、释、道三家均重视实践行动,却有不同的微旨,故五、六、七章名分列以行宜、行证、行持显彰之。

  最后,还应交代产生此书的缘由。二○一二年九月廿九日南老师逝世后,我心里一直惦念着应好好地写一本书纪念他,以尽一个受益卅多年的门生之本份。但写一本书谈何容易?当时我忙于各种事务难以静心,所以只好把有纪念价值的拙着《古今法律谈》细加修正,并加上必要的说明,于二○一三年七月出版了。因为南老师当年就是看到这本书,才叫学生找我去见面的,所以有纪念价值。

  去年九月间,我同仍住太湖畔南师故居的释宏忍法师通电话,她率先提起二O一八年三月十八日是南老师的百年诞辰,建议我写有学术性的文章来纪念。我想,这是我应做、想做而未做的事。随后,她又寄了一些参考书来。併此致谢。

  此书自去年中秋开始构思,今年春节动笔,努力了大半年才完成初稿。其间多赖内人梁小丽(攸慧)女士内外奔劳为助,家中小孩多由她照顾,广东开平农场有事也由她前往处理,「净名文化中心」事务又由她料理,而本书每章成稿就由她打字。所谓「贤内助」,她当之无愧。

  本书成稿后,多蒙许惠玲女士费心校正。三年前拙着《从抗日到反独——滕杰口述历史》也是赖她校正的。她是文学硕士,水准甚高,惠我书良多!特致谢忱。

  书名蒙好友郭先伦(湛然)先生品题。他是台湾一德书会会长,其书画作品为海内外美术馆所收藏,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家。其法书为本书增光,特此致谢。

  最后,应向南国熙贤弟致谢;本书在大陆出版,是赖他促成的。他是南老师的最幼哲嗣,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为人忠诚干练;今在香港主持一个「南怀瑾文化基金会」,继承父亲志业,成绩斐然,可谓大孝矣!。
 
劳政武 谨识
西元二○一七年十月吉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南怀瑾研究》,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随即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本书并非对南怀瑾先生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通过层层剥茧,展现其思想体系的宏大与精微,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独特贡献。作者以一种“解剖麻雀”般的细致,将南先生的学问,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我深感佩服的是,作者在梳理南先生的思想时,并没有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相反,他以一种批判性、发展性的眼光,去审视南先生的思想,并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度中去考量。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本书更具学术的价值和思想的深度。 书中对南先生“体用结合”的哲学思想的阐释,尤为精彩。南先生强调,理论的最高境界在于实践,而实践的根基则在于深厚的理论。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南先生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思想是如何贯穿其一生,并指导其行动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南先生“人本主义”精神的挖掘。在南先生的学问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作者通过对南先生相关论述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智者形象。 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南怀瑾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真挚的情感。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南先生思想的精髓,更能够将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将学术研究与通俗解读相结合的能力,实属难得。 我注意到,书中涉及了南先生在国学普及、文化复兴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作者对这些贡献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和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书中对南先生“中国人的精神”的探讨,更是让我深受触动。他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有着深刻的思考。这对于当下我们如何找回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喜欢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生搬硬套理论,而是通过引述南先生的言论,通过讲述南先生的人生故事,自然而然地将南先生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传递给读者。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顺应规律,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返璞归真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显珍贵。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又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是对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有力回应。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将从中汲取长久的智慧。

评分

拿到《南怀瑾研究》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敬畏的心情。南怀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如雷贯耳,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涉及的领域更是包罗万象。我担心自己能否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或者这本书会不会过于艰深,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 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实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南怀瑾先生思想世界的窗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南先生的生平事迹或学术观点,而是通过对南先生思想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其思想的深邃之处和人格的魅力。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南先生“学思践行”的立体呈现。南先生并非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将所学所思,化为实践,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体悟。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南先生是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这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书中关于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守成与创新”的辩证思考,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既珍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打破陈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既保守又创新的态度,对于我们当下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求平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喜欢书中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南先生,而是以一种非常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南先生的智慧、胸怀以及他对民族文化的深情。这种真诚的笔触,反而让南先生的思想更加触手可及。 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南怀瑾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他的话语,他的智慧,依然如此鲜活,如此动人。书中关于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安顿心灵的论述,对于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我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对南先生思想进行解读时,总是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南先生思想的精髓。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书中关于南先生对“教育”的看法,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化性起伪”,是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这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章节。作者在展现南先生的智慧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关怀。这种深厚的仁爱之心,正是南先生思想中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和人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的独特视角。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升华,我将长久地珍藏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评分

初次拿到《南怀瑾研究》这本书,我内心是怀揣着一份敬畏与期待的。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如同泰山北斗,他的学问更是博大精深,让人望而生畏。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晦涩,难以消化,但很快,这种担心就被书中流畅而深刻的文字所打消。 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又富有逻辑的笔触,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脉络,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南先生的语录,而是深入地挖掘其思想的根源,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南先生“因果观”的解读。他并非将因果视为宿命论,而是强调因果的“互为因果”和“造因之可变”。作者对这一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种善因,得善果”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认识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书中对南先生“历史观”的阐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而是着眼于历史的规律,着眼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家的深邃目光。 我喜欢书中那种“以史为鉴”的叙述方式。作者通过引用南先生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让我们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认识中国历史,也理解了南先生为何如此重视对历史的借鉴。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讲堂,与南怀瑾先生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他的话语,他的思考,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也启迪着我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南先生“养生”思想的解读。他并非将养生视为简单的身体保健,而是将其上升到“身心灵”的整体平衡。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理解了南先生为何能将中国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我注意到,书中提及了南先生在晚年对于“未来世界”的预言。作者对这些预言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先知般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我喜欢书中那种“引经据典,却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节奏。作者巧妙地将南先生的经典论述融入其中,并辅以生动的解释,使得那些原本艰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感恩”情怀的解读。他认为,感恩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反思如何在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又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是对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有力回应。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将从中汲取长久的智慧。

评分

初读《南怀瑾研究》,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所吸引。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南怀瑾先生思想的传记,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将我带入一个由古老智慧构建的宏大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着南先生思想的脉络,并将其与时代语境巧妙地结合。 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南先生“文化自觉”的论述。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南先生始终坚持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并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文化。作者对这一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文化捍卫者的坚定与担当。 书中对南先生“易学”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并非将《易经》仅仅视为一本占卜的书,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宇宙人生的哲学体系。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得以窥见《易经》的智慧,并理解南先生如何将其应用于指导人生。 我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解读方式。作者对南先生的每一个重要思想,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力求让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其内涵。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深感信服。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熔炉,与南怀瑾先生一同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话语,他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也启迪着我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南先生“佛学”思想的阐释。他并非从教条出发,而是从人的心性入手,将佛法的智慧与现实人生相结合。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解读,让我对“禅”有了更深的体悟,也理解了南先生为何能将深奥的佛学,讲得如此贴近人心。 我注意到,书中提及了南先生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文化的经历。作者对这些经历的叙述,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文化使者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我喜欢书中那种“厚积薄发”的叙述节奏。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论据和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南先生的思想核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道家”思想的解读。他认为道家的核心在于“自然无为”,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极度缺乏的。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反思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无为而治”。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和人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的独特视角。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升华,我将长久地珍藏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评分

拿到《南怀瑾研究》这本书,我怀着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南怀瑾先生智慧的向往。然而,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能够获得一些启发,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指导,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学术考证。所幸的是,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是南怀瑾先生的传记,也不是单纯的学术论文,它更像是一次与南先生灵魂深处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智者形象。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南先生“融通中西”思想的解读。南先生并未全盘否定西方文明,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从中汲取精华,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作者对这一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海纳百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南先生“教育理念”的阐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化性起伪”,在于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这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对于反思我们当下教育的弊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喜欢书中那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作者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南先生的言论,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南先生的思想世界。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宝库,与南怀瑾先生一同探索人生的奥秘。他的话语,他的思考,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我内心的尘埃,也启迪着我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南先生“太极”思想的解读。他并非将其视为玄学,而是将其视为宇宙人生的规律。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让我对“阴阳相济”有了更深的体悟,也理解了南先生为何能将深奥的哲学,讲得如此贴近生活。 我注意到,书中提及了南先生在晚年对于“中国文化根基”的忧思。作者对这些忧思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文化守望者的责任感,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巨性。 我喜欢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叙述节奏。作者常常通过讲述南先生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释其深邃的思想,这种方式使得南先生的思想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无常”观的解读。他认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并接纳这一事实。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反思如何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又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是对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有力回应。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将从中汲取长久的智慧。

评分

终于捧读《南怀瑾研究》,心里是说不出的激动。这本书,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我一直对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心向往之,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似懂非懂。直到翻开这本书,那种困惑才一点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南先生的生平事迹或者学术观点,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南先生的思想脉络、人生哲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南怀瑾。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更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智者。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南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思考与担当。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带领我深入南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份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执着与热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未刻意拔高南先生,而是以一种平实而真挚的态度,展现了南先生作为一个人,其思想的形成、演变以及他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也更能体会到南先生思想的普适性与现实意义。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与我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求索的同行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去“读”南怀瑾。以往我可能只是零散地接触到他的一些名言警句,但这本书却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南先生思想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作者的解读,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得以在南先生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活学活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南先生并非僵化地守旧,而是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社会,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书中的例子和分析,都让我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生活中的实践指南。 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南怀瑾先生就在我的耳边,娓娓道来,他的话语,他的智慧,穿越了历史的尘埃,依然如此鲜活,如此动人。作者的笔触,仿佛是一个忠实的传达者,将南先生的声音,以最真挚、最动人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渴望理解他的人。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能够触及人心的。而《南怀瑾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的梳理,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启迪。我在这里看到了南先生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透彻理解,以及他对中华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坚定信念。 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对南先生早年经历的挖掘,还是对其晚年思想的梳理,都力求做到严谨与生动并存。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加上真挚的情感投入,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品读的佳作。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南先生如何化解现代人内心焦虑的部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而南先生的智慧,恰恰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内心的安顿。书中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化解内心冲突的可能性,看到了回归真实自我的途径。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智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的书。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南怀瑾先生,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幸运。

评分

说实话,拿到《南怀瑾研究》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南怀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是如此响亮,他的学问更是博大精深,常人难以企及。我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流于表面,无法触及南先生思想的精髓。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 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调,将我引入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世界。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书中的叙述,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玄学表述,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语言,将南先生深邃的思想,一一剖析得清晰明了。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南先生人生经历的梳理。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到中年时期的声名鹊起,再到晚年的淡泊宁静,每一段文字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南先生的起伏跌宕。这种生动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南怀瑾,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智者。 书中关于南先生如何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没有将这三家思想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南先生的视角,展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互补性。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三教合一”的深层含义,也明白了为何南先生的思想,能够跨越时代,依然对我们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南先生“讲故事”的解读。南先生讲课,常常引经据典,但又妙趣横生,将枯燥的道理讲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这些故事的梳理与分析,让我不仅看到了南先生的学问,更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感到迷失和疲惫。而南先生的智慧,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书中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觉得,能够真正影响一个人的,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鲜活的思想和人格。而《南怀瑾研究》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智者,其思想的深度,其人格的光辉,以及他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担当。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创作的灵动。文字之间,流淌着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敬意,也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南先生“道”的阐释。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道”是高不可攀的,是神秘莫测的。但南先生的解读,却将“道”拉回到了生活之中,让我们看到了“道”在日常中的体现,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南怀瑾先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智慧的大门,让我得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这是一次精神上的丰收,我将长久地珍藏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

评分

初次翻阅《南怀瑾研究》,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进行碎片化的呈现,而是力求展现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性与内在逻辑,如同解剖学般精细,又如艺术品般生动。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冷静而又深情地剖析着南先生思想的根源、发展脉络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南先生“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解读。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和生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南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而作者则通过详实的论据,将南先生的思考过程和核心观点一一展现出来,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关于南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并非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范畴,而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视野,将历代哲学家的思想串联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种宏大的叙事,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延绵不绝和博大精深。 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时,并没有回避南先生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尊重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这种客观而公正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书中的许多章节,都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例如,作者对南先生在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涉猎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才多艺的南怀瑾。他并非只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文化巨匠。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南先生“教育思想”的解读。他对于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思考,对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忧,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南先生教育理念的阐释,让我对“育人”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殿堂,与南怀瑾先生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灵魂交流。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引路人,引领我穿越思想的迷雾,去领略南先生智慧的光辉。 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南先生的言论时,总是力求精准,并对其背景进行详实的考证。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书中关于南先生如何看待“西方文明”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文明,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南怀瑾先生,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的独特视角。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升华,我将长期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初次接触《南怀瑾研究》,我内心是带着一份期待与好奇的。毕竟,南怀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早已如雷贯耳,他的学问更是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博大精深。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世界徐徐展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南先生生平事迹的简单记录,更是一次对南先生思想深度与广度的精妙解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与南先生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南先生“变通”思想的阐释。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碰撞中,南先生并非固守陈规,而是以一种灵活变通的态度,化解矛盾,融合发展。作者对这一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与时俱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南先生“人生哲学”的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关于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安顿心灵的论述,如同甘霖般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南先生的智慧为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 我喜欢书中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精辟分析。作者对南先生思想的每一个细节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解读,力求将南先生思想的精髓,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南怀瑾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真挚的情感。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南先生思想的精髓,更能够将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将学术研究与通俗解读相结合的能力,实属难得。 我注意到,书中涉及了南先生在国学普及、文化复兴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作者对这些贡献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和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我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叙述节奏。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论据和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南先生的思想核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中庸之道”的解读。他认为,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一种智慧的平衡,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反思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又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是对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有力回应。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将从中汲取长久的智慧。

评分

初次捧读《南怀瑾研究》,我怀揣着对这位国学大师的无限敬意,也带着对书中内容能否触及精髓的些许忐忑。然而,翻开书页,我便被作者流畅而深刻的笔触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南怀瑾先生的思想,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娓娓道来。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南先生“文化传承”理念的深入剖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南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对这些见解的梳理,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力量。 书中对南先生“人生智慧”的阐释,如同久旱逢甘霖,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灵。他关于如何面对人生起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寻找内心平静的论述,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 我喜欢书中那种“拨云见日”的解读方式。作者对南先生思想中那些可能被误解或忽视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使得南先生的思想更加清晰、更加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与南怀瑾先生一同遨游。他的智慧,他的学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南先生“佛学”思想的解读。他并非从教条出发,而是从人的心性入手,将佛法的智慧与现实人生相结合。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解读,让我对“禅”有了更深的体悟,也理解了南先生为何能将深奥的佛学,讲得如此贴近人心。 我注意到,书中提及了南先生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文化的经历。作者对这些经历的叙述,让我看到了南先生作为一位文化使者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我喜欢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节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生搬硬套理论,而是通过引述南先生的言论,通过讲述南先生的人生故事,自然而然地将南先生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传递给读者。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南先生“道家”思想的解读。他认为道家的核心在于“自然无为”,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极度缺乏的。作者对这一部分的阐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反思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无为而治”。 总而言之,《南怀瑾研究》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又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是对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探索,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有力回应。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我将从中汲取长久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