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南怀瑾研究》概括本书的内容,旨在探明三个大问题:
南怀瑾到底是一位什么性质的老师?
他连小学文凭都没有,为何有这般的大成就?
他留给社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本书都十九万言,分为八章,就是要阐明这三大问题。至于研究方法,主要根据是南先生全部着述、我卅多年亲炙老师的实际经验,以及他的家属及其他门人的相关着作。此外有必要时,再加上我研究相关文化问题之心得以作补充,如此当有助于读者作深一层的理解。
各章的内容大要是:
第一章,是说明笔者有幸认识南怀瑾老师的因缘,并概略交代了我受教卅多年的过程。最后,强调对我人生最关键的二项影响。
第二章,是立于我的观点来描述老师的品格特色。虽然我是学生身分,但自信此描述有高度的客观性;因为,我不是用些美丽词藻来作抽象性的颂扬,而是依据有关的事实而证得的结论:他真是一位高明博大的接引菩萨。海内外无数的「凡人」,因他的接引而进入了儒家、道家、佛家之门,总之是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这种功德显然是不世出的,当代没有其他那一位着名的学者或大师能有同等的贡献了。
第三章,旨在究明南老师之所以「高明博大」的原因。我也是举出多件实事,来证明这位老师是何等的好学、超乎常人的不断求进步。正如孔子所说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南老师是孔门真正的信徒,是当世我见过最好学、最能「与时俱进」的人,这是我民族后起之秀应效法的典范。
第四章,旨在阐明南先生对政治的态度,乃至爱民族爱国家的各种实际作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对国家有所贡献并不希奇,难得的是有很多大贡献而毫不居功,反而与权力中心刻意保持距离,坚守一个「方外人」的分寸。这是古代高士的风格!他正是「今之古人」,在当世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位了。
第五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儒家思想与行宜。南先生虽然兼通释、道,乃至诸子百家,但他最重视的仍然是儒家,这从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论语别裁》就可以看出来了。本章也是以此书为纲,旁及有关问题,来阐明他的思想与实际做法。
第六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佛家思想与行证。他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子弟,但佛门有很多宗派,本章就是要明白地分辨出他走的是「禅宗净名路线」。因为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门义理深奥而难以通晓,故不揣浅陋,本章尽我所知,以「维摩经探微」、「禅宗大意」二节作较详细的开展性说明,望有助非佛门读者易于理解南先生的有关思想。
第七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道家思想与行持。按南先生在一九四二年正式拜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为师之前,他的道家根柢已极深厚,即使到了台湾之后,仍未忘情于道教术数的求知。是以本章主要内容,就是以南先生的访道求仙过程为经,以他对道家的观点及修持为纬。惟道家包罗万象,尤其道教的典籍庞杂,一般人实难通晓,故依我近年研究所得,归为本章的「道家几个重点问题」及「道教经典问题」二节的内容,此等内容是南先生有关着作中少见涉及的,如此或有助大众对道教之正确理解。
第八章,其性质虽属全书的结论,但内容多是前七章的延伸。即阐明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才能自我壮大;再进而阐明,中国不应只求壮大自己为已足,还要致力于世界大同的终极建构,这才是「中国梦」的圆满实现。
其次应说明者,本书既以「研究」为名,故採较为谨严的学术撰编形式。即「章」以下分「节」;章有名号,节则不表数列。节以下有「项」,项亦标明数列。如内容较多的项,可分为「目」,目则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又每章之后,必有「附註」。按附註的作用有二:一为出处註,即载明所用资料的来源;这是有关学术忠诚问题,也为了方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二为解释註,有些问题应加说明又不便在正文夹杂者,则放在註中。又每章之后多有「附载」,都是重要且同正文关系密切的文章;既不便夹在正文,故以附载方式,以供读者作完整的了解。
再其次,有三个名词(行宜、行证、行持)应在此解释一下。按中国人所谓「学问」,自古以来就不像西方一样指的只是见闻性知识的追求,而是包涵实践的「知行合一」。所以,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同样是重「行」的,但说法却有些不同;此见第五章主旨是儒家,称为「行宜」;第六章主旨是佛家,称为「行证」;第七章主旨是道家,称为「行持」;据何云然?韩愈有道:「行而宜之之谓义」,儒家讲究礼义,符合礼义的实践才合「宜」。佛家则讲究行「证」,八十卷《华严经》目录就是以「信、解、行、证」四大纲目为分类的。道家追求「长生久视」,无论修炼何种工夫,必须持久有恒才可能成功,故讲究「行持」。要而言之,儒、释、道三家均重视实践行动,却有不同的微旨,故五、六、七章名分列以行宜、行证、行持显彰之。
最后,还应交代产生此书的缘由。二○一二年九月廿九日南老师逝世后,我心里一直惦念着应好好地写一本书纪念他,以尽一个受益卅多年的门生之本份。但写一本书谈何容易?当时我忙于各种事务难以静心,所以只好把有纪念价值的拙着《古今法律谈》细加修正,并加上必要的说明,于二○一三年七月出版了。因为南老师当年就是看到这本书,才叫学生找我去见面的,所以有纪念价值。
去年九月间,我同仍住太湖畔南师故居的释宏忍法师通电话,她率先提起二O一八年三月十八日是南老师的百年诞辰,建议我写有学术性的文章来纪念。我想,这是我应做、想做而未做的事。随后,她又寄了一些参考书来。併此致谢。
此书自去年中秋开始构思,今年春节动笔,努力了大半年才完成初稿。其间多赖内人梁小丽(攸慧)女士内外奔劳为助,家中小孩多由她照顾,广东开平农场有事也由她前往处理,「净名文化中心」事务又由她料理,而本书每章成稿就由她打字。所谓「贤内助」,她当之无愧。
本书成稿后,多蒙许惠玲女士费心校正。三年前拙着《从抗日到反独——滕杰口述历史》也是赖她校正的。她是文学硕士,水准甚高,惠我书良多!特致谢忱。
书名蒙好友郭先伦(湛然)先生品题。他是台湾一德书会会长,其书画作品为海内外美术馆所收藏,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家。其法书为本书增光,特此致谢。
最后,应向南国熙贤弟致谢;本书在大陆出版,是赖他促成的。他是南老师的最幼哲嗣,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为人忠诚干练;今在香港主持一个「南怀瑾文化基金会」,继承父亲志业,成绩斐然,可谓大孝矣!。
劳政武 谨识
西元二○一七年十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