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

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适
  • 思想史
  • 现代中国史
  • 学术史
  • 政治思想
  • 文化史
  • 为学
  • 政论
  • 史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胡适认为:中国思想史,其实只是一部寒伧史。

  继《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和《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日正当中,1917-1927》后,江勇振教授推出《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

  1927至1932年这段期间,是胡适在思想上变化极大的一个阶段。一方面,他提出中国比日本更为现代化的奇论;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历史传统的评价极为负面,他说,中国思想史,其实只是一部寒伧史。

  胡适在1926到1927年欧游期间,患了法西斯主义急惊风,礼赞国民党以党统军、领政的伟大。这个急惊风退烧以后,他在《新月》杂志上演了一出看似单挑国民党,其实是「阎王好惹、小鬼难缠」的精彩戏码。然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开始走近蒋介石。他在1930年底回到北大,从事北大中兴的工作。从这个时候开始到1930年代中期,是胡适在思想上变化极大的一个阶段。一方面,他比较中日两国的现代化,提出了中国比日本更为现代化的奇论。他说,日本是现代化其表,而封建其实。反之,中国的现代化看似迂回迟缓,其实是最彻底的。在另一方面,当时的胡适对中国历史传统的评价极为负面。他说中国思想史,只是一部寒伧史。胡适一生当中没有完成他的《中国哲学史》的全卷。其原因除了他狐狸才、刺猬心的矛盾以外,还有他1920年代在中国哲学史诠释上所产生的一个断层,以及他在抗战、冷战时期的曲笔。更重要的是,中国思想史对晚年的胡适而言,已经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舍我其谁:胡适》系列丛书简介(不含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 本套系列丛书《舍我其谁:胡适》旨在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现中国现代思想巨匠胡适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系列力求突破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窠臼,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核心思想领域及复杂社会角色的深入剖析,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光芒的胡适。 本系列涵盖范围(除第三部外): 第一部:少年负笈与新文化之火(约涵盖1894年至1926年) 此卷聚焦于胡适的早年经历、求学之路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儒家学子蜕变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思想方法的倡导者。 一、 溯源:徽州故土与传统底色 详述胡适(本名胡适之)生于安徽绩溪,幼年丧父的家庭环境,以及在传统私塾和新式学堂接受的早期教育。分析徽州文化对他性格的早期塑造,以及他如何在新旧思想的交替期,对“传统”产生最初的怀疑与审视。重点关注他与母亲冯氏的情感联结及其对个人道德规范的影响。 二、 赴美:知识的汲取与思想的蜕变 详尽描绘胡适留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期间的求学生涯。他如何接触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此部分将深入剖析他从文学革命的初步探索,到最终确立以“整理国故”为核心的学术方向的转变过程。阐述他如何将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现实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大胆假设”的方法论。 三、 旗手: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 本节集中论述胡适作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时期的活动。重点分析他与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思想交锋与合作。深入探讨“文学革命”的实践,包括白话文的推广、白话新诗的创作(如《尝试集》中的作品)以及他对新道德、新家庭观的呼吁。这一时期,胡适是冲破旧文化樊篱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远超学术界,辐射至整个知识分子阶层。 四、 初创:教育救国与学术构建(1919-1926) 重点描绘胡适回国后,在北大任教期间的早期贡献。这包括他如何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学术体系。分析其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具体实践,即如何运用科学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哲学、文学遗产,并探讨他早期在政治立场上的倾向——倡导渐进式的改良主义。 --- 第二部:学术的深化与思想的探索(约涵盖1919年至1926年间的学术成果与社会参与) 第二部侧重于胡适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哲学基础和文化批评层面的建树。 一、 实用主义的中国化解读 深入剖析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本土化”改造。这不仅仅是哲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具体问题,如教育改革、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探讨他对“经验主义”和“怀疑精神”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中推广的努力。 二、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的典范 详细阐述胡适的这种方法论如何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学者的治学风范。通过选取其早期研究的实例(如对红楼梦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的初步梳理),展示其如何力求摆脱传统经学和考据学的窠臼,以现代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本。 三、 政治参与的初次尝试与局限 考察胡适在五四运动后,参与组织“争取教育经费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后续影响。分析其在这一阶段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倾向于通过组织和教育先行,而非直接参与激烈的党派斗争。探讨其“好政府主义”思想的雏形及其在动荡时期的理论依据。 四、 文化批评与人性解放 关注胡适在这一时期对传统礼教的持续批判,尤其是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议题上的立场。分析其如何以“人”为本位,呼唤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并将其融入其更宏大的文化重建蓝图中。 --- 第四部:抗战的坚守与国际舞台(约涵盖1937年至1945年) 此卷聚焦于国家危亡之际,胡适作为学者、外交家和思想领袖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一、 徘徊的十字路口:抗战前的立场调整 描述抗战爆发前夕,胡适从对国民政府的温和批评者,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和建设者。分析其对中日冲突的预判,以及他对“渐进改良”在全面战争环境下有效性的自我反思。 二、 驻美大使:外交前线的外交家 详细记录胡适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期间的外交活动。这包括他如何利用自身学术声望和深厚的美国人脉,为中国的抗战争取国际同情、物资援助和政治支持。重点分析中美同盟关系建立过程中的幕后努力,以及他所面对的巨大压力。 三、 战争时期的学术与精神支持 考察胡适在战火纷飞中,如何维持其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学术追求。分析他在重庆、西南联大等地的活动,以及他如何以演讲、著述来鼓舞士气、批判投机主义,坚守自由主义立场。 四、 烽火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深入探讨在国家主义思潮高涨的抗战时期,胡适如何竭力捍卫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分析他对于“国家至上”思潮的警惕,以及他对保障言论自由、维持学术独立空间的主张,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放弃。 --- 第五部:晚年沉浮与历史回响(约涵盖1945年至今) 本卷关注胡适在战后至生命终点的岁月,以及他对历史的最终评价。 一、 战后重建与国共较量 描述胡适在抗战胜利后,作为调停者试图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和平的努力。分析他参与的“北平政论研究室”的工作及其局限性。探讨他最终选择赴美的复杂心路历程,及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失望与反思。 二、 台湾时期的学术与政治角色 记录胡适在台湾的晚年生活,他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的职务,以及他对台湾学术机构重建的贡献。分析其在政治高压下,如何以“温和的坚持”维护自由主义的火种,以及其与台湾本土知识分子群体的互动。 三、 最后的思想总结与身后评价 梳理胡适晚年的重要著述,如他对中国哲学史的修订、对自身一生思想历程的回顾。探讨他晚年对个人命运、学术理想与时代巨变的深刻感悟。最后,简要概述其逝世后,国际学界对其“集大成者”的历史定位,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遗产的持久意义。 本系列丛书的整体特色: 本系列不仅仅是记录胡适“做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近现代的巨大历史洪流中被塑造、被检验、并最终沉淀下来的。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在时代巨变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以“建设”为终极目标的不倦的探索者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勇振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着作包括:《张君劢传》(台湾商务,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社会工程与中国社会科学,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男性与自我的扮相:胡适的爱情、躯体、与隐私观〉),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305-332;“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25”(〈女性、母性与生物界通律:《妇女杂志》的前半期,1915-1925〉), Gender & History, 18.3(November 2006), 519-543;《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联经,2007;新星,2006);(增订版)(新星,2012);《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联经,2011;新星,2011);《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日正当中,1917-1927》(联经,2013;浙江人民,2013);“Appropriating Dewey: Hu Shi and His Translation of Dewey’s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Philosophy’ Lectures Series in China”(〈挪用杜威:胡适翻译杜威在华的「社会政治哲学」系列演讲〉), European Journal of Pragmatism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7.2 (December, 2015), pp. 71-97.
 

图书目录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从自由人权,到安定为先
从对国民党幻灭到妥协的开始
联美反制国民政府:中基会改组
阎王好惹,小鬼难缠:人权与约法
借反蒋的东风向蒋介石要约法

第二章 中日现代化,还是中国行
从「岛夷」到「完全欧化之国」
日本是亚洲现代化的典范
日本:现代其表、封建其实
「杜威教我怎样思想」──日本篇
中日比较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不绝如缕

第三章 天字号学阀,明星级教授
人在上海、心在北大
中兴北大
缔造北大成为「文科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努力作学阀:作得大、教得棒、活得好

第四章 中国思想史,一部寒伧史
中国哲学史诠释的断层
重新定位中国哲学史的诠释:1920年代
寒伧中国思想史观的成形:1930年代
抗日爱国史观
反共史观

幕间小结
 

图书序言

前言

  任何作者在自己的作品出版以后,就对其作品失去了诠释的掌控权。毫无疑问地,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一定有其主张与想法。然而,作品一旦发表,就好像是放在美术馆里的展览品一样。观众要如何品头论足,已经不再是作者所能置喙的了。谚语说瞎子摸象,意指以偏概全。然而,作品一旦发表以后,就已经超越了瞎子摸象的层次。如果一个读者觉得大象的鼻子是大象之所以为大象的理由,而执意从象鼻来观全象,那是读者的特权。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提出的「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概念,把传统作者独尊的角色给根本否决掉了:

  当我们相信「作者」的时候,他是被视为是其着作的历史:作品与作者自动地被视为是站在一条分为「之前」与「之后」的一条线的两端。作者是孕育了这本书的人。这也就是说,他是在书之前存在的人;是为之劳神、为之吃苦、为之而活的人。作者跟他的书的先后关系,就像是父亲跟孩子一样。

  罗兰‧巴特说,所谓作者所炮制出来的文字,说穿了其实不值一文钱:

  我们现在知道一个文本(text),并不是一串释放出一种「神祇的」(theological)意义(作者─神的「旨意」)的文字,而是五花八门的着作──其中没有一样具有原创性──掺杂、碰撞于其间的一个多维的空间。一个文本,就是从各色各样的文化中心(innumerable centres of culture)所撷取过来的引文(quotations)的组合。

  换句话说,从罗兰‧巴特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作者都是文抄公:「他唯一的能力(power),就是调配不同的着作。用其中的一些说法来反驳其他说法,而从来就不站在任何一方。」那能赋予一个作品以意义的,是读者:

  读者是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作品的引文可以镌刻于其间而不虞有任何遗漏的空间:一个文本的统一性不在于其起点,而是在于其终点。然而,这个终点已经不再是个人:读者没有历史、传记、与心理。

  罗兰‧巴特这篇文章让人石破天惊的结语就是:「读者的诞生,就必须以作者之死作为代价。」

  我认为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论点过分极端。从他所有的作者都是文抄公的角度来看,作者根本就不是写作的人,而是语言本身。这个「语言本身」是作者的说法,以及读者不是「个人」、「没有历史、传记、与心理」的说法,都未免太先验、玄缈了。同时,这也等于把作者视为像傀儡一样,完全抹杀了作者──至少是杰出的作者──的原创力。

  我比较喜欢的,是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他在〈何为作者?〉(What Is An Author?)一文里说:

  作者的名字不是其人在民法上的身分,也不是虚构的;它是处于那能让新论述群(new groups of discourse)及其特殊的存在模式诞生的断裂处的裂缝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们的文化里,作者的名字是伴随着某些特定的──而非其他──文本而出现的一个变数:一封私信有署名者,但他不是作者;一个合约有担保人,但他不是作者;同样地,一张贴在墙上的无名海报也许有制作者,但他不可能是作者。在这个意义下,作者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an author)在于显示出一个社会里某种论述的存在、流通,以及运作。

  傅柯把「作者的功能」放在论述的脉络之下来检视。这种诠释既有颠覆、又有解放作者这个概念的优点。一方面,它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作者都是属于罗兰‧巴特所鄙夷的文抄公的类型,因为他们都只是在当下流行的论述里吐丝作茧;另一方面,它又能解释历史上代代常有开山之作出现的光辉灿烂的现象:

  然而,很明显的,即使在论述的领域里,一个人可以不只是一本书的作者。他可以是一个能让无数的新书与作者在其理论、传统、甚至其所创的整个学科里滋生繁衍的创始者。为了说明方便起见,我们可以说这些作者是站在一种「超论述」(transdiscursive)的位置。

  荷马、亚理斯多德、基督教的元老,以及最早的数学家、希波克拉底传统(Hippocratic tradition)〔注:希腊医学传统〕的缔造者所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这种类型的作者,我相信跟我们的文明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但是,我认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异类的作者。我们不能把他们和文学「大师」、宗教经典的作者、或科学创始者放在一起。我随手拈来,就称唿他们是「论述的创始者」(initiators of discursive practices)。

  佛洛伊德、马克思,就是傅柯心目中的十九世纪欧洲的「论述的创始者」的典型:「这些作者最特出的贡献在于他们所创制出来的,不只是他们自己的着作,而且是让后继者能够据以创制其他文本的可能性与规则。」他们「在他们所创始的论述领域里,除了他们自己的学说以外,还留下了可以引介入其他成分的空间。」换句话说,佛洛伊德与马克思的贡献不只在于他们各自所留下来的鉅着。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论述创建了无穷的可能性。」

  相对于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论,傅柯的「作者的功能」论提供了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角度来看读者所占有的地位。大多数的作者,亦即,罗兰‧巴特意义下的「文抄公」的作者,诚然都只不过是在当下流行的论述里打转,毫无新意。然而,绝大多数的读者何尝不然?绝大多数的读者所咀嚼、并引以为是的,也不啻「文抄公」作者吐丝而成之茧而已。

  绝大多数的作者与读者都是活在当下流行的论述里。因此,任何与当下流行的论述牴触的说法,都不可能会立即被接受。学术的成长固然有其积累的部分。然而,断裂也是学术成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的学术的成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说法就是一个似是而非之论。文化人类学家克理福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说得好:

  我们对文化──不管是复数还是单数意义下的文化──的认识,是以跳跃式(spurts)的方式进展的。文化分析不是一条逐步积累成长的曲线,而毋宁是类似那种以断裂、但却又具有连贯性关系的越来越浓密的点状来呈现的(a disconnected yet coherent sequence of bolder and bolder sorts)。研究并不是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的,亦即,不是在前人所歇息之处接手挺进的;而是基于更好的讯息、更好的观念,而对同样的问题作更深入的分析。任何严谨的文化分析都是从另辟蹊径开始,一直到它穷尽了其思想的激力而后矣。它会去运用前人所发现的事实,它会去使用前人所发展出来的观念,它会去测试前人所建构出来的假设。但其进程不是从已证的命题去发展出新证的命题,而是一种跌跌撞撞式的摸索(an awkward fumbling)。从最基本开始,从已证的主张到超越它。一个研究之所以能被视为是一个突破,是因为它比先前的研究更为精到(incisive)──不管我们如何定义这个字眼。我们与其说它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如说它是在前人的挑战之下挑战前人,与他们竞逐。

  又:

  文化研究在本质上是残缺不全的。更糟的是,我们越往深处走,它越是不完整。它是一个诡异(strange)的科学。其最能动人心弦(telling)的诠释,往往就是建立在立足点上最如履薄冰的基础上(tremulously based)。这种诠释会──在研究者自己心里与别人心里──激起强烈的怀疑,质疑其正确性。但这──再加上用丈二金刚抓不着头脑(obtuse)的问题去折磨心思细腻的人──就是民族学者所作的事……人类学,至少诠释人类学,是一种科学,其进步的象征不在于达到意见一致(consensus)的境界,而毋宁是在于精益求精的辩难(a refinement of debate)。那进步的所在,就展现在我们唇枪舌剑时招招精准的表现(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vex each other)。

序幕

  胡适1950年在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在史达林战略里的中国〉(China in Stalin’s Grand Strategy)。在这篇文章里,胡适回忆了他1927年4月经过东京的时候,在《东京朝日新闻》的一个展览之所见:

  1927年3月24日,北方军阀军队逃离以后,国民党军队进入南京,野蛮地攻击了南京的外国人,劫掠、破坏外国人的住所以及领事馆,杀死了一些外国人,包括美国金陵大学的副校长〔威廉斯(John Williams)〕。外国驻在长江上的军舰被迫开砲制止进一步的暴力,并引领逃生的外国人避难到军舰上。

  〔耶鲁大学的〕赖德烈(Latourette)教授说:「这个(南京)事件激怒了外国人,使得在一时间里,眼看着全面干预(extensive intervention)即将发生。」

  「南京事件」发生当天,我正在从纽约到芝加哥的旅途上。我可以感觉得到美国对北伐军一直到当天为止具有的好感的舆论,一夕之间逆转。

  然而,一直要到将近一个月以后,在我抵达东京,一个外务省的日本朋友带我参观的时候,我才真正了解到这个事件距离造成「全面(外力)干预」有多近。当时《东京朝日新闻》正在其新大楼举办一个「现代新闻展览」。我的日本朋友对我说:「胡适博士!我要你参观一个小房间。」这个小房间的三面墙上贴满了当时从南京、上海送到《东京朝日新闻》总部的电报原件:劫掠南京日本领事馆、亵渎日本天皇玉照、日本领事馆上尉因为不准抵抗的命令而准备切腹,等等的电报。在1927年3月24日当天,就有超过400件的紧急电报。

  我的朋友对我说:「你甚至在今天都还可以感受到日本在那浩劫的一天的感受如何。」他接着告诉我列强如何严肃地会商是否干涉。根据他所得到的消息,日本是反对干涉的政府之一。

  胡适这个二十三年以后所作的回忆究竟有多信实是值得怀疑的。晚年的胡适,为了反共,有作伪的倾向。这是我在第四部第三、第四章分析的重点之一。然而,胡适在《东京朝日新闻》的小房间里所看到的展示,以及他外务省日本朋友对他所说的话究竟有多信实不是重点。重点是胡适用这段回忆所要表达的主旨。胡适这篇论文名为〈在史达林战略里的中国〉。顾名思义,就是要强调史达林在中国的阴谋。胡适的重点是在强调所有从「五卅惨案」以后的反英示威与杯葛运动,占领汉口英租界,到北伐军在南京、上海的暴行,都是排外的行动,而且都是由史达林利用「联俄容共」的阴谋嗾使共产党挑衅造成的:

  我们今天回顾过去,南京事件可以说是这一系列蓄意造成的排外举动。其目的就是要迫使列强用武力干预,以至于造成一个「帝国主义战争」的形势──我们必须记得,那就是史达林以及「共产国际」认为革命成功所必须要有的「客观条件」。

  史达林的阴谋没有得逞,胡适说是由于列强与蒋介石的明智,没有堕入共产党所设计的圈套。因此,成功地化解了共产党的诡计:

  1925到1926年间「五卅惨案」以后那汹涌澎湃的反英示威与杯葛运动,其目的就是在粉碎英国在华的权力,迫使英国用武力干预。但是,英国选择不反击。甚至在汉口的英租界在1927年1月4日被用武力的方式占领以后,英国政府坚持同样的政策,命令其公使到汉口与当时被共产党所控制的武汉政权交涉。英国在汉口、九江的租界,就在这次的谈判归还中国。

  但是,英国这种不抵抗的态度,击败了共产党试图把英国推到墙角以造成国际战争的策略。3月24日的南京事件,非常可能也是一个蓄意的策略,试图一举引起列强武力的干预。一如我所指出的,那几乎成为事实。

  胡适说列强之所以没用武力干预,是因为英国没有落入史达林制造共产革命的条件的圈套。更重要的,是因为蒋介石识破了共产党的诡计,而适时「清党」的结果:「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温和派决定与共产党『分道扬镳』(split)、并把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清出党外的决定,化解了列强干预、共产革命的危险。」

  这是胡适1950年在〈在史达林战略里的中国〉一文里,对从「五卅惨案」一直到国民党「清党」这一段历史的回忆。值得令人省思的是,胡适自己在二十三年以前所写的文字则大异其趣。首先,我要用胡适自己在1927年间所写的文章,来指出胡适在这个晚年的回忆里说,美国的舆论对北伐军本来一直具有好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在《日正当中》第八章里提到了《纽约时报》从1927年3月2日到5日,连续四天刊载了费德列克‧穆尔(Frederick Moore)四篇有关中国的特稿。穆尔的特稿形容当时已经进逼上海的北伐军「完全没有训练,其实就是土匪而已。」穆尔说,在租界的欧美人士都嘲笑中国人怕死,嘴巴喊自决、平等、排外,外国军队一到,就噤若寒蝉了。他轻蔑地说,归国留学生号称中国为中华民国。他说,其实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他们的新国号。他说一般中国人也不称自己为中国人。他是甘肃人、直隶人,或者是湖南人。北京对一般支那人来说是远在天边。他说那一生贡献给中国的传教士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梦想一两个运动就可以把中国现代化。他说一个全国加起来只有八千英里长的铁路、五千辆汽车、大学的水平甚至比不上美国的中学的国家,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民国呢?帝制其实要更适合中国。

  胡适连看了穆尔这四篇用轻佻的语气侮蔑中国的话。盛怒之下的他在1927年3月5日,打了一封电报给《纽约时报》的主笔尼克拉司‧罗斯福(Nicholas Roosevelt),向他提出抗议:

  费德列克‧穆尔的几篇通讯,让我愤慨已极。在目前这样一个危机时刻,这种反动、特别是轻佻的态度,除了造成反感以外,什么好处都没有。一个到现在仍然相信帝制适合中国、同时又讥诋一个伟大的国民运动的人,完全没有资格代表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

  当时在英国、美国自愿充当国民党义务宣传员的胡适,极力地试图扭转英美两国反对北伐军的舆论。由于当时国民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西方国家很自然地是以布尔什维克来描述北伐军,而且以「赤色将军」(Red General)来指称蒋介石。胡适坚决反对这种标签。他说北伐军连粉红色都谈不上!他在纽约《太阳报》(The Sun)的专访里说:

  作为一个超然的自由主义者,我预测这个运动终会成功,把中国统一在国民党所组织的政府之下。

  这不是一个排外、反美的运动。但是,它有一个我认为是很自然而且合理的要求。那就是所有外国人在过去八十年中所享有的特权必须要废除,所有今后想要在中国居住、贸易的外国人,都必须和中国人一样服从中国的法律。

  就以「南京事件」来说,他在1950年所作的回忆,也迥异于他在事件发生当下的说法。他在1927年4月1日写信给他美国的好友葛内特(Lewis Gannett)的信里说:

  我对南京发生的事情仍然百思不解。威廉斯(Williams)之死绝对不是排外的预谋。你看到了鲍威尔〔注:John Powell,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行人〕发送、发表在芝加哥报纸上的包文(Bowen)博士〔注:Arthur Bowen,金陵大学校长〕的证词了吗?早先有关他〔威廉斯〕死亡的报导纯粹就是谎言──虽然是具有基督教感化意义的玩意儿。包文博士说他们(包括威廉斯)当时正走着,看见了一个在抢劫的兵。威廉斯用中文教训他,他转身对威廉斯开枪。

  但接着发生的事情,就完全不是我的想像力所能理解的了。报纸上发表的许多报导,那些新闻记者都该被关到精神病院里去。很显然地,有些人希望把那儿的问题无限地渲染。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从自由人权,到安定为先
 
胡适在1927年5月20日结束他欧美之游回到上海。这是他一生中在政治上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原因就是他胆敢用约法跟国民党要人权。胡适的好友高梦旦的九兄在赞佩之余,为胡适取了一个「龙胆公」的谥号。事实上,胡适「龙胆公」单挑国民党的这个故事已经被演绎成了一个「神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不去深究胡适约法与人权的来龙去脉,以及他所抨击的对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懵懂于这是胡适一生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上大起大落的阶段。把这个「神话」拉回人间,此其时也。
 
胡适在1927年确实是带着满腔对国民党的憧憬回到上海的。他回国以前,特别是在英国、美国的时候,根本就是国民党在海外义务的宣传员。当他抵达日本,在报上读到国民党清党、屠共的消息以后,他为国民党辩护,认为国民党已经清醒、找回自己了。他的朋友、学生都劝他留在日本观望一阵子。然而,他执意回中国为国民党效劳。只是,他一回国就立刻掉入了失望的深谷。胡适对国民党憧憬的幻灭,反映在他足足一年多的沉默。幻灭不只让他疏于记日记,也让他对国外的朋友封笔。然而,就在他幻灭与沉默的时候,他与国民党妥协的种子已经开始埋下了。
 
就在胡适已经开始跟国民党妥协的时候,却发生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改组的风波。这个1928年国民政府改组中基会的事件,所知的人并不多。历来的研究,都把这个事件诠释成为胡适维护中基会独立的努力。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在改朝换代之际,罢黜曹锟所派任的中国董事,以新朝所任命的董事取而代之。此举违反了中基会董事出缺由董事自行遴选的原则。诚然,这个中基会改组的事件是牵涉到了政治干预基金会独立运作的问题。然而,其所反映的,同时也是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试图展现其主权,贯彻其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国民政府与列强角力的外交事件。中基会不但是管理美国所退还的庚款──中国近代帝国主义沧桑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的机构,它而且是北洋政府时期所成立的。国民政府要外抗强权、内除军阀,还有什么比改组中基会更能作为展现其主权的试金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对那些对民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我一直以来都对胡适先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敬意,也有好奇,更有时不时冒出的疑问。而这本《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将胡适先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1927年至1932年,一个国家正经历剧烈变革、思想激荡的五年——的“为学”与“论政”这两条看似独立却又紧密交织的线索,勾勒得如此生动鲜活。 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思想活力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胡适先生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他如何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政治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胡适先生的“为学”部分时,并非止步于梳理其学术成就,而是着重探讨了他治学方法论的独特性,比如他对实证精神的强调,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他对西方思想的审慎吸收。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胡适。 而在“论政”的部分,作者更是花了巨大的笔墨去解析胡适先生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困境,以及他所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我深刻地感受到,胡适先生并非一个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学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之中。他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的呼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可贵,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和不懈追求。作者对这些论政的背景、动机、影响的分析,都极为到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博弈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叙事的力量。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思想理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胡适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刻洞察和深厚情感。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解读历史,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思想、关于时代、关于人生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胡适先生一同思考,一同感悟。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和呈现。在书中,我看到了胡适先生与当时的各界人士的交往,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这些细枝末节,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胡适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搜集史料、考证史实方面的严谨态度,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价值,更具有学术价值。 书中对胡适先生“为学”与“论政”之间张力的刻画,令我印象深刻。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学术的纯净殿堂与政治的泥泞战场中游走,这些都是作者试图深入探讨的命题。我从胡适先生身上看到了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也看到了那种“人生而自由”的理想主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胡适先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位著名的学者,更把他看作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探索国家出路,贡献自己智慧的先行者。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矛盾,他的挣扎,他的坚持,以及他最终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的客观与审慎。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的多面性。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历史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以及他对思想史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更在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胡适先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他的笔,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学”与“论政”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胡适先生个人生平的记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探索。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对思想史、对知识分子命运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你收获很多,也会让你有很多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舍我其谁”的思考。

评分

《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了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精华的琥珀,特别是胡适先生在1927年至1932年间,既埋首于学术研究,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这段人生轨迹,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国家出路,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思想家。 作者在“为学”部分的论述,让我对胡适先生的治学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更是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者。我看到他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对实证研究的坚持,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如何在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走出一条既有创新又不失根源的道路,这让我由衷钦佩。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胡适先生在此期间在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学术探索,让我感受到他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而“论政”部分,则展现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积极介入社会议题的。1927年至1932年,中国政治格局动荡,各种思潮涌动。胡适先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以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表达他对国家前途的看法。作者详细呈现了胡适先生关于民主、自由、法治的观点,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社会改革的建议。这些论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 我非常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学术思想,用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仿佛能够置身于当时的北京或上海,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聆听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交流。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地理解为孤芳自赏,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更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的扉页,便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以极其精妙的笔触,为我描绘了1927年至1932年间,胡适先生如何在学术的殿堂与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游刃有余,又砥砺前行。这次阅读,让我对这位民国巨擘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在“为学”方面,我看到了胡适先生对现代学术的贡献。他不仅仅是白话文的旗手,更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奠基人之一。作者深入剖析了胡适先生的治学理念,他如何吸收西方科学精神,如何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如何运用严谨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我仿佛看到了他伏案疾书,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探寻真相的身影。他对于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不仅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学术的面貌。 而在“论政”的部分,我更是被胡适先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所打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政治格局复杂多变。胡适先生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以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声。作者详细呈现了胡适先生在民主、自由、法治等议题上的立场,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以及他所提出的改革建议,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思想家和行动者。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微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北京,看到胡适先生与当时的各界人士的交流,听到他们思想的碰撞。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胡适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地理解为孤芳自赏,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更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引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作者在1927-1932这五年间,胡适先生“为学”与“论政”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一位时代的思想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 在“为学”的章节里,作者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胡适先生的治学理念。他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吸收西方科学的精神,如何以严谨的实证态度对待学术研究,以及他如何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中,扮演了奠基性的角色。我看到了他对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刻思考。 而“论政”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那个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动荡,社会变革的阵痛尤为明显。胡适先生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以他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详细呈现了胡适先生关于民主、自由、法治的见解,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他提出的改革建议,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远见。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学术思想,用一种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知识分子们的思考与挣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傲慢,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更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引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这部《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就像一本打开了民国时期思想宝库的钥匙,特别是对于胡适先生在1927年至1932年这五年间的学术探索和政治论述,可以说是做到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刻画。我作为一个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次算是过足了瘾。作者在处理胡适先生的“为学”部分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其学术方法、治学理念的源头,探讨他如何吸收西方科学精神,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如何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的角色。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作者将胡适先生的“为学”与“论政”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论政”方面,我看到了一个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积极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1927年至1932年,中国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国民政府的建立,各种思潮的涌动,都对胡适先生的思考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针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表的言论,他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的坚持,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使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自然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思想观点娓娓道来。我仿佛能够置身于当时的北京或上海,感受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知识分子们热烈的讨论。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精神背后的理性支撑和情感驱动。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深信自己所秉持的理念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所必需的。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胡适先生与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互动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这些互动,无论是思想上的交流,还是观点的碰撞,都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交图谱,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胡适先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胡适先生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岁月,也得以思考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对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尤为关注。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了好奇,他们身处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思想上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西方的借鉴,同时还要应对复杂的政治现实。这本书的第三部,聚焦在1927年至1932年这一关键的五年,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作者在“为学”和“论政”这两个维度上,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展现了胡适先生在这段时期内的学术探索和政治实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胡适先生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挣扎的真实个体。在“为学”方面,作者详细梳理了胡适先生在此期间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的学术贡献,但他更着重于分析胡适先生治学的理念和方法。例如,他对实证精神的强调,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扬弃,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严谨、求实的学者形象,以及他如何试图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术体系。 而在“论政”部分,我看到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的。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胡适先生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以他特有的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作者详细描述了胡适先生在一些重要政治事件中的立场和声音,以及他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的持久呼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胡适先生的论政并非空谈,而是与他的学术研究紧密相连,他的许多政治主张都来源于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本书的叙事方式也相当吸引人。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学术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搜集史料、考证史实上的严谨态度,这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胡适先生与其他同时代人物的交往时,所展现出的细节,这些细节让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更加鲜活。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这种精神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的清晰认知。他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理性可以解决问题,尽管在那个时代,他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阅读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胡适先生个人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更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看到了他们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成果,更在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胡适先生在那个时期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书。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笔触为引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第三部的问世,无疑是对于胡适先生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尤其是在1927-1932这五年这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他“为学”与“论政”的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以一种极为贴近读者的视角,将我带入到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胡适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发展,又如何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胡适先生“为学”论述的深度挖掘。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胡适先生的学术成果,而是深入探究了胡适先生的治学理念,比如他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对实证主义的坚持,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态度。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胡适先生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挑战旧的观念,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我能感受到,胡适先生的“为学”并非是闭门造车,而是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他试图通过学术研究,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 而在“论政”的部分,我更是看到了一个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那个政治变革剧烈的时期,胡适先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以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声。作者详细梳理了胡适先生在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观点,他对民主、自由、法治的倡导,对国民素质提升的关注,都展现了他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我能感受到,胡适先生的“论政”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不懈追求。 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自然,仿佛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思想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听到他们思想碰撞的声音。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解读胡适先生的“舍我其谁”精神时,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他深入分析了这种精神背后的思想根源,以及它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意义。胡适先生的“舍我其谁”,是对自身学识的自信,更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这本书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社会良知的代表,是国家进步的推动者。胡适先生在那个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胡适先生与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互动描写的细致之处。这些细节如同点缀在历史画卷上的珍珠,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解读上的用心,这使得本书具有了很高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媒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第三部,特别是1927-1932这五年,无疑是胡适先生人生和思想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作者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细腻笔触,将我拉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从前,我对胡适先生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白话文运动倡导者”或“新文化运动旗手”这样的标签化认知上,然而,通过本书,我得以窥见他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 1927年,国民政府北迁,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胡适先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国家政治,本书给出了详尽的解读。我尤其被作者对胡适先生“为学”部分的剖析所吸引。他并非仅仅列举胡适先生在此期间发表了哪些学术著作,而是深入探究了胡适先生治学理念的实践,例如他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创新。 当我读到关于胡适先生在“论政”方面的论述时,我更是被他的思想深度和勇气所折服。在那个政治极不稳定的时期,他并没有沉默,而是以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当时的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我看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他对民主、自由、法治的坚定信仰,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提升的深切关注。作者在描述这些论政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反而深入剖析了胡适先生的论点是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被接受或被质疑的。 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那个时代的具体细节,比如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以及政治事件的演变。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胡适先生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那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他的选择,他的思考,都变得更加有血有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求索。 本书对胡适先生“为学”与“论政”之间关系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胡适先生的学术研究为他的政治见解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反过来促使他不断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胡适先生的评价,即便是对其某些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也保持着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这种客观公正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胡适先生,也更能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通过这个人物,带领我们反思那个时代,以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那些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上的挑战,如何处理与当时权势人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坚守自己思想的片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的是一个在困境中不失风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舍我其谁”并非是狂妄自大,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本书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国家进步的推动者。胡适先生在这个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媒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读完《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思考,尤其是对胡适先生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为学”与“论政”,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将1927年至1932年这五年,胡适先生所经历的学术探索和政治实践,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他如何将“为学”的严谨与“论政”的关怀,巧妙地融为一体所折服。 在“为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而是深入剖析了他的治学理念。我能看到他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对实证主义的坚持,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既不盲从也不全盘否定的批判性态度。他如何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如何试图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知识体系,这些都让我为之赞叹。我仿佛能听到他在书斋中,对古籍进行考证,对西方思想进行辨析的声音。 而在“论政”方面,我看到的更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革,社会动荡不安。胡适先生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声。作者详细呈现了胡适先生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观点,他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的倡导,对于国民教育的重视,都展现了他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和不懈追求。我能感受到,他的“论政”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非空谈。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微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北京,看到胡适先生与当时的各界人士的交流,听到他们思想的碰撞。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胡适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地理解为骄傲自大,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更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引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为学论政,1927-1932》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胡适先生那颗独立而求索的心。作者在1927年至1932年这五年间的“为学”与“论政”的梳理,无疑是本书的核心亮点,也让我对胡适先生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为学”的论述中,我看到了胡适先生对现代学术的卓越贡献。他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精神,如何以实证的态度研究中国问题,以及他如何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尤其被他对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所吸引。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作者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胡适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而“论政”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胡适先生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以他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详细呈现了胡适先生关于民主、自由、法治的观点,以及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他提出的改革建议,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远见。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微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北京,看到胡适先生与当时的各界人士的交流,听到他们思想的碰撞。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胡适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书中对胡适先生“舍我其谁”精神的解读,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精神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傲慢,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适先生之所以敢于“舍我其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更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和政治压力时的论述。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争议中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引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胡适形象,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