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实务

铁道工程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道工程
  • 轨道工程
  • 桥涵工程
  • 隧道工程
  • 路基工程
  • 铁道施工
  • 工程管理
  • 铁路技术
  • 交通运输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工程师们除了娴熟工务规章,同时也必须认识各项规定所依据的力学原理、几何观念,除了实务经验,更重要的是对于轨道状况、线形、轮轨作用等专业知识基础的掌握。

  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说艰涩的铁道知识,期望使初入门的学生也能轻松阅读,即使是工程界专业人士,或某些对铁道工程有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益,遨游丰富多彩的铁道世界。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铁道工程实务》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的描述,旨在涵盖一个广阔的、与铁路工程主题相关但又明确区分开来的领域。 --- 图书名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复杂环境下的集成化挑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Urban Rail Transit, URT)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与集成化挑战。它并非聚焦于传统的“铁道工程”基础理论和线路结构,而是将视角提升至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宏观层面,并深入到面向未来的智能、高效、可持续运营的微观技术实践。 本书的核心在于“集成化”与“复杂环境应对”。我们认识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基础设施,而是深度嵌入城市肌理的复杂巨系统。它必须与既有的地下管线网络、高密度建筑群、既有的地面交通系统,乃至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协调共存与优化耦合。因此,本书的叙事逻辑从传统的“结构建造”转向“系统功能实现与城市适应性”。 第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规划与需求分析(宏观维度) 本篇着重于回答“为什么建”和“在哪里建”的问题,强调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轨道交通战略定位: 探讨了在全球主要城市群背景下,轨道交通在疏解地面交通压力、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内容涉及面向“多中心”、“职住平衡”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下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划分、线路制式选择(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胶轮轨道系统等)的决策依据与技术经济性比较。特别分析了在历史文化保护区、高地质风险区域进行轨道交通布局时,如何平衡发展需求与环境约束。 第二章:客流预测与网络弹性分析: 详尽阐述了基于大数据和时空行为模型的客流预测方法,超越了传统的交通量计算模式。重点讨论了如何在突发事件(如疫情、极端天气)或重大社会活动期间,评估现有网络的承载极限与恢复能力(即弹性)。内容涵盖了基于OD矩阵的动态仿真、多模式换乘效率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 第三章: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讨论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前财政环境下的投融资结构。涉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TOD反哺、土地综合开发等模式的风险分摊机制与收益分配模型。强调的不是传统的工程造价估算,而是全生命周期(规划、建设、运营、大修报废)的综合财务分析。 第二章:复杂环境下的系统集成设计(中观维度) 本篇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专注于如何在复杂约束下实现各子系统的无缝对接与优化设计。 第四章:地下空间复杂条件下的结构防护与环境控制: 区别于传统的隧道结构设计,本章聚焦于在浅埋、高水压、邻近既有构筑物等极端条件下的工程处理。深入探讨了超精密注浆加固技术、盾构机动态姿态控制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以及针对既有建筑沉降控制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讨论了在城市中心区域,结构设计必须优先考虑对周边既有地下管网(燃气、通信、热力)的影响最小化原则。 第五章:轨道与车辆的耦合动力学及减振降噪: 强调轨道结构与车辆动力性能的协同设计。内容涵盖了针对城市环境的低噪声、低振动轨道结构设计,例如浮置板道床、弹性扣件系统的选型与优化。深入分析了轮轨关系在不同速度等级和线路曲率下的动态响应,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隔振技术,将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影响降至城市环境标准以下。 第六章:站场综合体设计与人流疏导优化: 站点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出入口和站厅的布置,而是复杂的“地下交通枢纽”设计。本章关注人流动态仿真,优化站台、出入口、换乘通道的几何布局,确保在高峰期的人员疏散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探讨了站内无障碍设计、公共安全设施的集成布局,以及与地面商业空间的垂直交通衔接设计。 第三篇:面向未来的智能化运营与维护(微观与未来维度) 本篇聚焦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与预测性维护。 第七章:信号与列车控制系统(CBTC)的高级应用: 详细介绍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如何提高线路容量和行车密度。探讨了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中数据链的安全冗余设计、ATP/ATO的精确控制算法,以及如何在既有线路上进行不中断服务下的信号升级改造技术。 第八章:资产健康管理(AHM)与预测性维护: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周期性维护的局限性,转而推崇基于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策略。内容包括轨道几何状态的激光测量、关键部件(如牵引系统、制动装置)的健康状态监测(SHM),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设备故障进行早期预警和寿命预测,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非计划停运时间。 第九章:多模式集成与智慧出行服务: 探讨了轨道交通如何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的骨干,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涉及MaaS(出行即服务)理念下的信息集成,包括实时信息发布、共享出行工具(如共享单车、网约车)在站点周边的智能调度与接口设计,以及基于5G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车站运营管理体系构建。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交通工程师、系统集成商提供一套全面的、跨学科的指导框架,用以应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快速发展中所遭遇的结构性、技术性与管理性的挑战。它强调的不是单一组件的标准化建造,而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现整个交通系统的最优性能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复杂系统集成和未来智能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技术解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鸿麟


  学经历:
  台湾屏东人,1982年淡江大学土木系毕业,1993年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毕业。

  1986年进入铁路局服务,历任施工所主任,土木组长,工务段工程司、副段长、段长,工务处工务员、帮工程司、隧道、桥梁股长、桥隧科科长、副处长专案处处长等职;现任营造公司主任技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轨道简史
 1.1.1 轨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1.2 世界铁路系统的发展
 1.1.3 世界铁路的轨距与接轨方法
第二节 轨道车辆之演进
 1.2.1 用马拉车的时代
 1.2.2 蒸汽机车时代
 1.2.3 内燃机与柴电机车时代
 1.2.4 电力机车时代
 1.2.5 电联车
 1.2.6 磁浮列车
第三节 轨道运输系统简介
 1.3.1 传统铁路
 1.3.2 地铁系统
 1.3.3 高速铁路
 1.3.4 城市轻轨系统
 1.3.5 其他轨道系统
第四节 台湾铁路建设事略
 1.4.1 清朝创办时期
 1.4.2 日治时期续筑
 1.4.3 战后之复甦与发展
 1.4.4 近代台湾铁路的重要建设
第五节 铁道专业技能的范畴
 1.5.1 铁路定义
 1.5.2 铁道路线定义
 1.5.3 铁道工程学的研究范围
 1.5.4 铁道专业领域的组织与分工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轨道基本原理
引言
第一节 路线等级与轨道基本设施
第二节 轨道结构
第三节 轨道组成
 2.3.1 钢轨
 2.3.2 轨枕
 2.3.3 道床与路基
 2.3.4 联结扣件
 2.3.5 道岔
 2.3.6 钢轨接头与轨缝
 2.3.7 长焊钢轨及伸缩接头
 2.3.8 其他配件
第四节 轨道上的作用力
 2.4.1 垂直力
 2.4.2 横向水平力
 2.4.3 纵向力(钢轨轴向力)
 2.4.4 反作用力
第五节 垂直载重之静力分析
 2.5.1 连续弹性支承梁理论
 2.5.2 等间隔弹性点支承梁理论
 2.5.3 支撑间隔可变分析
 2.5.4 支承系数可变分析
 2.5.5 有限元素分析
第六节 横向水平力之静力分析
 2.6.1 横向力静力分析
 2.6.2 横向力与列车脱轨分析
 2.6.3 列车脱轨形态
第七节 轨道上轴向力之静力分析
 2.7.1 温度变化造成之轴向力
 2.7.2 列车启动与制动所造成之轴向力
 2.7.3 轴向力作用下的轨道变形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路线与线形
引言
第一节 铁路车辆行走机制
 3.1.1 轮对
 3.1.2 轮轨接触状态
 3.1.3 车轮踏面与轨头截面的相互关系
 3.1.4 轮轨硬度的相互匹配
 3.1.5 转向架
 3.1.6 轴距
第二节 轨距
第三节 车辆界限与建筑界限
第四节 轨道几何形位
 3.4.1 水平
 3.4.2 高低
 3.4.3 方向
 3.4.4 轨道不整
 3.4.5 轨底坡度
第五节 曲线超高
 3.5.1 外轨超高度计算
 3.5.2 最大超高度之限制
 3.5.3 超高不足量
 3.5.4 考虑旅客舒适度的超高佈设
 3.5.5 曲线上的速限原理
 3.5.6 台铁的曲线限速
第六节 曲线上的轨距加宽
 3.6.1 转向架通过曲线状况
 3.6.2 曲线轨距加宽的计算
 3.6.3 曲线上的最大容许轨距
 3.6.4 轨距加宽的标准与递减方式
第七节 路线平纵面线形
 3.7.1 缓和曲线(介曲线)
 3.7.2 竖曲线与纵坡
 3.7.3 路线不良条件之凑合
第八节 路线上结构物
 3.8.1 桥樑
 3.8.2 隧道
 3.8.3 道床与路基
 3.8.4 电务设施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道床与路基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道床
 4.2.1 传统道碴道床
 4.2.2 无碴道床
第三节 道床系数与道床阻力
 4.3.1 道床系数
 4.3.2 道床横向阻力与测定方法
 4.3.3 道床纵向阻力
 4.3.4 增加道床阻力的方法
 4.3.5 长焊钢轨区间道床阻力计算
第四节 路基
 4.4.1 路基型态
 4.4.2 路基断面与宽度
 4.4.3 路基强度
 4.4.4 无碴道床之土石路基
第五节 道床压力与路基压力
第六节 轨道强度计算
 4.6.1 钢轨强度计算
 4.6.2 轨枕强度计算
 4.6.3 道床与路基强度计算
第七节 喷泥及改善对策
 4.7.1 喷泥及其发生原因
 4.7.2 各种喷泥对策工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轨道养护与管理
引言
第一节 轨道铺设
 5.1.1 铺轨前的准备工作
 5.1.2 轨框组装
 5.1.3 轨框运输
 5.1.4 轨框铺设
 5.1.5 备碴与铺碴
 5.1.6上碴整道基本作业
第二节 轨道路线养护维修
 5.2.1 路线常见损坏型式及其影响因素
 5.2.2 轨道路线养护维修工作内容
 5.2.3 经常养护与轨道结构强化
 5.2.4 轨道路线养护规范
第三节 养护组织与人力
 5.3.1 轨道养护人力与配置
 5.3.2 轨道养护组织
第四节 轨道管理
 5.4.1 路线防爬
 5.4.2 曲线加强
 5.4.3 挫屈防止
 5.4.4 钢轨断裂及其处理
 5.4.5 路线轨道检查
第五节 主要的轨道养护作业
 5.5.1 标准作业程序
 5.5.2 长焊钢轨区间
 5.5.3 钢轨更换作业(UIC60)
 5.5.4 道岔抽换
第六节 养路设备与施工机械
 5.6.1 铺轨及架线机械
 5.6.2 轨道路线机械
 5.6.3 轨道检查车
 5.6.4 桥隧检查车
第七节 轨道养护机械联合作业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停车场与维修基地
引言
第一节 停车场站分类
第二节 场站线路
 6.2.1 停车场站内线路名称
 6.2.2 路线连接:道岔
  6.2.2.1 道岔种类
  6.2.2.2 道岔线形相关之计算
  6.2.2.3 布置道岔之限制条件
  6.2.2.4 列车过岔速度
 6.2.3 线路连接:警冲标与号志机
 6.2.4 线路连接:渡线
 6.2.5 道岔群
 6.2.6 有效长度
 6.2.7 路线容量
第三节 客运车站
 6.3.1 站房
 6.3.2 旅客月台
  6.3.2.1 月台型式
  6.3.2.2 月台尺寸
  6.3.2.3 月台雨棚及其他附属设施
 6.3.3 旅客通路(天桥及地下道)
 6.3.4 兼办货运之客车站
第四节 货运站场
 6.4.1 货物站的设备
 6.4.2 货物站规模计算
  6.4.2.1 推算办理的货物量
  6.4.2.2 货物站规模计算
  6.4.2.3 路线设备
  6.4.2.4 拖上线
  6.4.2.5 摘挂、联结线、特殊转送线
  6.4.2.6 货车停留线
 6.4.3 货物站的基本配线
 6.4.4 驼峰调车场
第五节 车辆基地
 6.5.1 车辆基地类型
 6.5.2 机车维修基地
 6.5.3 客车维修基地
 6.5.4 货车维修基地
 6.5.5 台铁富冈基地
第六节 高速铁路停车场站
 6.6.1 高铁站的分布与站间距离
 6.6.2 高速铁路站场线路配置
 6.6.3 高铁与传统铁路共构车站
 6.6.4 三铁共构车站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铁路立体化建设
引言
第一节 铁路平交道立体化
 7.1.1 铁公路平交道问题
 7.1.2 平交道问题的研究
 7.1.3 公路地下或高架化的解决策略及其瓶颈
 7.1.4 铁路地下化的解决策略
 7.1.5 铁路高架化的解决策略
第二节 市区全段铁路立体化
 7.2.1 铁路立体化的影响因素
 7.2.2 铁路地下化的解决策略
  7.2.2.1 最初的台北市区铁路地下化经验
  7.2.2.2 台北市区铁路地下化的持续建设
  7.2.2.3 高雄市区铁路地下化
  7.2.2.4 台湾各城市的铁路地下化风
 7.2.3 世界城市铁道运输系统高架化的趋势
  7.2.3.1 世界各大城市地铁概况
  7.2.3.2 传统铁路市区路段立体化趋势
  7.2.3.3 铁路高架化的新主张
  7.2.3.4 铁路高架陆桥及隧道经费分析
 7.2.4 铁路高架化的解决方案
  7.2.4.1 宜兰市区铁路高架化
  7.2.4.2 台中都会市区铁路高架化经验
  7.2.4.3 员林市区铁路高架化
 7.2.5 综合性的立体化方案
  7.2.5.1 台北都会市区铁路地下走向高架
  7.2.5.2 高雄都会市区铁路地下化延伸至凤山
  7.2.5.3 屏东潮州间铁路立体化
  7.2.5.4 铁路立体化扩及全台
 7.2.6 全面高架的高铁轨道
第三节 桃园都会区铁路立体化
 7.3.1 桃园都会区的铁路立体化课题
 7.3.2 高架与地下的抉择
 7.3.3 高架方案的规划设计
 7.3.4 地下化之议再起
第四节 轨道立体化之施工技术
 7.4.1 营运维持计画
 7.4.2 路线封锁及断电
 7.4.3 路线切换作业
  7.4.3.1 路线切换作业
  7.4.3.2 路线切换作业计画
  7.4.3.3 路线切换施工步骤及工作内容
 7.4.4 通车前联合检查
 7.4.5 增设临时号志机的施工方案
第五节 未来的轨道立体化趋势
 7.5.1 灾害考量
 7.5.2 耐震能力
 7.5.3 环保议题
 7.5.4 都市更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世界各国铁路营业里程统计表
 世界各国铁路营业里程 统计表  (单位:公里)
附录二、台湾铁路各式机动车辆统计表
 表1.2-1 台湾铁路西线蒸汽机车(一)
 表1.2-2 台湾铁路西线蒸汽机车(二)
 表1.2-3 台湾铁路西线蒸汽机车(三)
 表1.2-4 台湾铁路柴电机车
 表1.2-5 台湾铁路电力机车
 表1.2-6 台湾铁路电联车
附录三、世界各大都会地铁系统-览表
 世界各大都会地铁系统-览表   (2000统计资料;2018.3更新)
附录四、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统计表
 表1.3-1 高速铁路营运国家一览表
附录五、台铁局各机厂配置检修修车辆数及维修等级表
 表6.5-2 台铁局各机厂配置三、四级检修修车辆数需求表(民98)
 表6.5-6 货车维修等级
 表6.5-3 柴电机车、柴液机车、柴联车、柴油客车维修等级表
 表6.5-4 推拉式机车、电力机车维修等级表
 表6.5-5 电联车维修等级表
 

图书序言



  本书由来,原系作者应台铁员工训练中心之邀,为台铁工务同仁编写的讲义。调训的进修人员基本上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台铁局希望工程师们娴熟工务规章,同时也理解各项规定所依据的力学原理、几何观念。例如临时线路的限速,可以限每小时以15 公里慢行、也可以限60 公里慢行通过,现场工程师可有不同的选择,判断的标准除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对于轨道状况、线形、轮轨作用等专业知识的基础。

  铁路规章部分主要是以台铁现在的工务规章为依据,进而将高速铁路及标准轨距的相同类型规章内容,也一併加以说明比较,看似不同的条文规定,其实都是源自相同的原理。后来,为了在大学课程上使用,面对的又是一群未经专业训练的学生,作者重新以较贴近口语的方式叙
述艰涩情节,希望纵使没有来上课的学生也能轻松阅读,只是,不知这样的目标有没有达成;即便如此,但作者仍怀抱着期待,或许工程界中人、或许某些对铁道工程有兴趣的人,也能轻松阅读,这便是出版成书的目的了!

  全书分为七章,每章各自独立,虽有连贯的脉络,但不一定要从第一章依序阅读,任一章皆可为起点,亦可为终点。第一章绪论,不能免俗地谈铁道历史,着墨较多的仍是台湾铁路,可能有读者会对附录中各式统计表有兴趣。全世界的传统铁路系统、地下铁系统、以及最近兴起的高速铁路,洋洋洒洒十几页,作者已经追踪统计廿年以上,但是从来没有正确过,因为新资料不断出现。

  第二章的基本力学原理,及第三章路线,都难免涉及几何原理、数学公式,那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不破真理:牛顿力学与几何学。若对数学式没兴趣的读者可以选择只看文字叙述部分,相信也可以了解公式的用途及各个参数在实务上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道床与路基及第五章轨道养护与管理,则是基于工程师实务上的应用而写,其中轨道养护也是以台铁的传统道碴轨道为背景,不过轨道管理的标准与养护作业项目、工作内容等,各个铁路系统乃至高速铁路,大致相同,因为轨道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第六章也是颇为独立的部分,许多轨道类书籍对铁路道岔作专章讨论,这是轨道工程学重要的部分,本书则放在停车场与维修基地这一章,铁路站场设计是变化多端而有趣的一门学科,实务经验非常重要,书中主要是介绍场站线路设计的基础知识。

  最末第七章的铁路立体化建设,是作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乃有感于台湾各城市为了传统市区铁路要高架化、还是地下化?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甚至沦为政治操作的议题,民意也因此而无法聚焦,致公共工程建设停滞,后果则是全民共同承担。这一章中收集铁路立体化的评价方法论及各国的施工工法,对各种立体化型式作比较分析,希望能提供国人做合理的思考;然而,行文叙述有时显露作者个人主观评论,可能犯了以管窥天的疏失,祈请工程界同好高人前辈们能包涵作者有心求好之下的无心之过。

                        作者 谨识2015.9.7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讲解铁道工程的书籍,而《铁道工程实务》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从绪论部分开始,作者就为我们勾勒出了铁道工程的宏大图景,涵盖了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书中对于“线路选线”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详细讲解了在复杂地形中如何权衡直线、曲线、坡度的关系,以及如何考虑地质、水文、生态等因素,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西部平原和东部山区铁路的截然不同,背后一定蕴藏着无数的选线智慧。在“路基与路面工程”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土石方工程、边坡稳定措施,以及路基的排水设计,这对于经常经历颱风季的台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也对书中关于“轨道结构”的讲解感到非常满意,详细阐述了道砟的特性、轨枕的选择、扣件的种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支撑列车运行。我一直很好奇火车为什么能在高速运行下保持如此高的稳定性,看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恍然大悟。此外,书中对“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介绍也极其精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和安全保障措施,让我对工程师们在挑战极限地形时所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基础设施建设的百科全书,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豪。

评分

刚拿到这本《铁道工程实务》,说实话,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的铁路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的进步,在全球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书里果真没让我失望,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维护的整个铁道工程流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的工程挑战分析得非常透彻。比如,我们北部山区降雨量大,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止边坡滑坡?东部海岸的强风和盐蚀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有多大?书中都一一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配以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让复杂的工程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轨道结构”的部分,讲解了碎石道床、整体道床的优缺点,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材料的选择和维护策略,这让我对接下来的火车乘坐体验有了更深的感悟。之前总觉得火车跑起来平稳舒适,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是无数技术细节的支撑。书中也提到了许多台湾本土的工程项目,像是台中都会公园的高架桥、花莲港的铁路连接线等等,让我感觉这本书真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理论。而且,书中对“线路平纵设计”的讲解,包括坡度、曲线半径的限制,以及如何平衡行车效率和乘客舒适度,也让我对每一次的加速减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讲解方式又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对铁道工程完全没有概念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乐趣,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平常就对我们宝岛台湾的铁路系统很感兴趣,经常坐火车南北奔波,但从来没想过这背后隐藏着这么多大学问。书里从最基础的地基处理、路基施工,讲到复杂的桥梁、隧道建造,再到最后的轨道铺设和信号系统,简直是把铁路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剖析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台湾特有的地质条件,像是在山区施工会遇到的困难,或是沿海地区可能面临的沉降问题,书里都有深入的探讨,还举了不少实际工程的例子。我之前坐火车经过一些高架桥,总觉得很壮观,但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些桥梁的结构设计有多么精密,要考虑风力、地震、载重等各种因素。还有隧道工程,书中详细介绍了钻爆法、盾构法等不同的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应对涌水、塌方等风险,让我对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台湾高铁、西部幹線、东部幹線,甚至一些地方性的支线铁路的建设经验和技术创新,让我感觉这本书就是量身定做的,非常贴合台湾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读完之后,我再搭火车,看出去的风景就不一样了,那些纵横交错的轨道、雄伟的桥梁、神秘的隧道,在我眼中都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充满了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铁路发展史的生动写照,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建设者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铁道工程殿堂的大门。我一直认为,铁路系统是我们国家交通网络的“主动脉”,而《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则将这条“主动脉”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了精细的解读。书中关于“线路设计”的章节,不仅讲解了基本的几何参数,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对列车运行效率、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台湾的不同地区,铁路的弯道和坡度会有所不同,原来这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运营需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路基与路面工程”的详细讲解,包括土石方填挖、地基处理、边坡稳定等关键技术。在台湾这样一个地质条件复杂、降雨充沛的地区,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了解到,那些看似寻常的铁路线,背后都需要如此严谨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来保障其稳定性。对于“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介绍,更是让我目不暇接。从各种类型的桥梁结构,到不同的隧道掘进方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且配以大量的图例和案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次工程的挑战与成功。我一直对那些横跨峡谷、穿透山体的宏伟工程感到不可思议,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突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扎实、讲解清晰、贴合实际的铁道工程指南,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铁路建设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台湾铁路工程的“圣经”!我一直对我们身边的铁路系统充满了好奇,从北到南,从高山到平原,每一条铁路线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拿到《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我简直爱不释手。书中对于“线路选线”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铁路会选择复杂的曲线,而不是简单的直线,这背后涉及到地质、地形、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台湾山区铁路建设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边坡防护,如何应对降雨带来的影响,这让我对那些蜿蜒于山间的铁轨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路基和路面工程”的内容也十分详实,介绍了各种压实技术、排水措施,以及如何保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火车乘坐安全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我对“桥梁工程”部分尤为着迷,从简单的简支梁到复杂的斜拉桥、悬索桥,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且配以精美的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座宏伟的桥梁工地。我一直对那些横跨河流、连接两岸的壮观桥梁感到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它们的建造原理和技术挑战。还有“隧道工程”,书中介绍了钻爆法、盾构法等不同的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应对地质灾害,这让我对那些在地底深处默默工作的隧道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专业性强,而且内容详实,让我对台湾的铁道工程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铁路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答案。它不仅是一本纯粹的工程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岛屿交通脉络的生动描绘。书中对于“线路设计”的讲解,从坡度、曲线半径到超高,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乘坐火车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原来这背后是如此精密的计算。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台湾复杂地形的考量,例如在山区如何进行线路的选定和坡度的控制,在沿海地区如何应对盐蚀和海风的影响,这些都让我对台湾铁路的建设者们充满了敬佩。书中关于“路基与路面工程”的内容,也让我对铁路“脚下”的功夫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台湾多雨的气候,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排水措施和边坡防护技术,这让我对铁路的安全运行有了更强的信心。我一直好奇,那些蜿蜒于山间的铁路,是如何保持稳定的?看完书,我才明白,那是无数工程技术的结晶。还有“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部分,更是令人惊叹。各种跨越河流、深谷的桥梁,以及穿梭于山体、地底的隧道,都展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极致。书中对不同类型桥梁和隧道施工方法的介绍,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知识,更将这些知识与台湾的实际地理环境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建设者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豪。

评分

拿到《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坐火车,只觉得窗外的风景在飞驰,却从未想过这流畅的背后,蕴藏着如此精密的工程学问。这本书从最基础的勘察设计,到复杂的路基、桥梁、隧道建设,再到最后的轨道铺设和通信信号系统,简直是将铁道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线路平纵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详细讲解了坡度、曲线半径、超高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列车的速度和稳定性。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台湾西部乘坐高铁时的平稳舒适,以及在东部乘坐普悠玛号穿越山林时的弯道体验,原来背后是如此科学的计算和设计。书中对于“路基和排水工程”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台湾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路基的稳定性和排水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之前就好奇,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土坡,能够承受住火车的巨大压力,看完书才明白,那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固的。还有“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部分,更是令人震撼,各种跨越河流、山谷的雄伟桥梁,以及在地底深处开辟的隧道,都展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极限。书中对不同类型桥梁和隧道施工方法的介绍,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地质风险,都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案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了每一次铁路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填补了我对铁道工程领域长期以来的知识空白!一直觉得火车能够如此平稳、快速地在台湾各地穿梭,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工程奥秘。《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清晰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这层面纱。从最初的线路勘测与设计,到具体的路基、桥梁、隧道施工,再到最终的轨道铺设和信号系统,作者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线路平纵设计”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坡度、曲线半径、超高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和舒适度。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搭乘不同线路火车时的感受差异,原来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书中对“路基与路面工程”的讲解也十分实用,特别是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地质特点,分析了如何进行地基处理、边坡防护以及排水设计,这让我对那些穿越山林、海岸的铁道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对台湾多变的气候条件感到担忧,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工程措施,让我倍感安心。而“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各种跨越河流、山体的宏伟桥梁,以及在地底深处开辟的隧道,都让我感受到了工程的伟大。书中对不同施工技术的介绍,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的地质风险,都让我对铁路建设者们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讲解方式却非常易懂,即使是非工程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对铁道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平时虽然常常搭乘火车,但从未深入了解过铁路建设背后的复杂工艺。《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工程智慧。书中对于“线路设计”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坡度、曲线半径、视距等关键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列车的运行效率和乘客的舒适度,这让我对每一次进站减速、过弯时的轻微晃动有了更科学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路基和路面工程”的详尽阐述,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排水系统等方面。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山且多雨的地区,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师们为了保证铁路稳定运行所付出的努力。书中关于“桥梁工程”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各种不同类型的桥梁结构,以及它们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都做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建造的桥梁案例,让我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毅力肃然起敬。对于“隧道工程”,这本书更是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资料,包括各种掘进方法、支护技术、通风系统等,让我对那些在地底深处默默运行的轨道充满了好奇和敬畏。此外,书中对“轨道结构”和“信号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对火车的平稳运行和安全调度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贴合实际的铁道工程指南,对于任何想了解铁路建设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看到《铁道工程实务》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涵盖范围非常广,从最基本的土木工程原理,到非常专业的铁路工程技术,几乎无所不包。特别让我觉得贴近生活的是,书中对于我们台湾地区特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工程挑战的探讨,写得非常深入。比如,在“路基工程”章节,详细介绍了在多雨、易滑坡的台湾山区,如何进行边坡防护和排水设计,以及如何处理软弱地基,让我对那些盘山而建的铁路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桥梁工程”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各种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应对地震、海风等自然因素的侵蚀,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一直觉得那些跨越河流、峡谷的宏伟桥梁是工程奇迹,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对于“隧道工程”部分,更是精彩纷呈,介绍了钻爆法、盾构法等不同的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应对涌水、瓦斯等风险,让我对那些在地底穿梭的轨道充满了敬意。此外,书中对“轨道几何形线设计”和“接触网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对火车的平稳运行和电力供应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展现台湾铁路工程发展史的生动教材,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