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控制系列(Ⅰ)建筑物理概论【三版】

建筑环境控制系列(Ⅰ)建筑物理概论【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物理
  • 建筑环境
  • 建筑控制
  • 暖通空调
  • 建筑节能
  • 建筑材料
  • 热工计算
  • 环境心理学
  • 绿色建筑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般建筑科学所通称之「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物理」及「建筑设备」等两大部份。「建筑物理」之内容包括了气候、空气、热、光、声音等与居住有关之物理现象,并且以自然人为控制之手法来达到居住者舒适、健康之需求;「建筑设备」之内容则包括了空气调节、给排水、电气、输运、消防安全等设备,主要系以机械人工之手法来强制弥补「建筑物理」之不足,此种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来控制建筑环境,即为一般所称之「建筑环境控制」。

  第三版的内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为「自然气候」、第二章为「室内环境」、第三章为「日照与日射」、第四章为「热传与防湿」、第五章为「採光与照明」、第六章为「建筑声学」、第七章为「建筑与环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称为「空气环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称为「热环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称为「光环境」,第六章称为「音环境」,第七章内容则为「绿建筑及环保建筑综合之设计技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启中(Chen Chi-Chung)


  学历: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
  国立高雄科技大学(建工校区)土木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

  考试:1981年建筑师高考及格

  着作:
  1.建筑物理与设备/九桦出版社
  2.建筑结构学/詹氏书局
  3.结构系统概论/詹氏书局
  4.建筑物理概论/詹氏书局
  5.建筑设备概论/詹氏书局
  6.建筑结构系统/詹氏书局
  7.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设计施工编)解释函令汇编/詹氏书局
  8.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设计施工编)/台湾消费者权益发展协会

  经历:
  1.陈启中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2.东海大学、淡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讲师
  3.屏东商业技术学院不动产经营系兼任讲师
  4.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土木系兼任讲师
  5.高雄大学建筑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6.东方设计大学文化创意设计研究所兼任(专技)副教授
  7.中国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8.内政部营建署建筑技术审议委员
  9.内政部营建署建筑技术规则、建筑法解释函令编辑委员
  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工程查核委员、工程金质奖评审委员
  11.高雄市建照预审委员、施工计画审查委员、建筑师惩戒评议委员
  12.高雄市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
  13.高雄市都市计画委员、高雄县凤山市都市计画委员
  14.澎湖县政府都市更新委员
  15.台南市政府开放决策(飞雁新村)委员
  16.建筑师杂志编辑委员、社务委员、副社长
  17.高雄市建筑师公会第十二届理事长
  18.APEC中华台北建筑师计画监督委员会委员
  19.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董事
  20.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犯罪被害人申请补偿覆审委员
  21.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调解委员
  22.台湾消费者保护协会监事长
  23.社团法人台湾消费者权益发展协会理事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气候
1-1 自然气候概述

1-2 气温
1.2.1 气温之发生
1.2.2 气温之变化
1.2.3 气温之控制原则

1-3 湿度
1.3.1 湿度之意义及相关表示法
1.3.2 湿度之测定
1.3.3 空气线图
1.3.4 湿度之变化与控制原则

1-4 雨
1.4.1 雨之成因与雨量
1.4.2 排水设计
1.4.3 雨与建筑

1-5 气压
1.5.1 气压成因
1.5.2 气压单位及其分佈
1.5.3 气压之变化

1-6 风
1.6.1 风之成因
1.6.2 风力大小
1.6.3 风与地形
1.6.4 风之控制

1-7 都市气候
1.7.1 都市气候之特征
1.7.2 都市气候之影响及控制

1-8 气候分区
1.8.1 气候分区之目的及沿革
1.8.2 台湾之气候分区

第二章 室内环境
2-1 室内环境概述

2-2 体温与生理反应
2.2.1 人体本身因素
2.2.2 外在影响因素

2-3 室内温风湿环境指标
2.3.1 有效温度
2.3.2 修正有效温度
2.3.3 新有效温度
2.3.4 作用温度
2.3.5 等价温度
2.3.6 等感温度
2.3.7 不舒适指数
2.3.8 不快指数
2.3.9 热指数
2.3.10 风寒指数
2.3.11 舒适度指数
2.3.12 体感温度
2.3.13 预测平均投票数与预测不满意百分比

2-4 室内空气品质
2.4.1 室内空气之污染
2.4.2 室内污染物种类
2.4.3 污染学说及评估

2-5 换气理论与方式
2.5.1 换气次数与换气量
2.5.2 换气量之测定
2.5.3 换气理论
2.5.4 换气方式

2-6 室内通风设计
2.6.1 台湾建筑技术规则通风换气之规定
2.6.2 通风设计

2-7 室内舒适环境基准
2.7.1 生物气候图
2.7.2 室内环境基准

第三章 日照与日射
3-1 日照与日射概述

3-2 地球与太阳
3.2.1 天球运动
3.2.2 真太阳时与平均太阳时
3.2.3 太阳位置
3.2.4 其它相关之太阳位置
3.2.5 台湾地区之日径图

3-3 日影曲线与日照率
3.3.1 日影曲线
3.3.2 阴影长度与邻栋间隔
3.3.3 窗与阴影
3.3.4 日照率
3.3.5 建筑物之阴影

3-4 日射
3.4.1 太阳辐射与热之关系
3.4.2 日射能量
3.4.3 日射能量之计算
3.4.4 建筑物之受热量

3-5 遮阳设计
3.5.1 遮阳种类
3.5.2 遮阳板之遮阳效果
3.5.3 控制日射之遮阳板设计

3-6 日照与日射计划
3.6.1 遮阳板之应用
3.6.2 日照日射控制

第四章 热传与防湿
4-1 热传与防湿概述

4-2 传热行为
4.2.1 热辐射
4.2.2 热传导
4.2.3 热传递
4.2.4 空气层之热传行为
4.2.5 热传透

4-3 传热性能评估指标
4.3.1 室温变动因素
4.3.2 时滞与温度振辐衰减率
4.3.3 等价外气温度
4.3.4 总透热值
4.3.5 度日与度时
4.3.6 室内顶表面温度
4.3.7 台湾建筑技术规则绿建筑基准

4-4 传热控制计划
4.4.1 隔热材之应用
4.4.2 隔热构造
4.4.3 隔热控制原则
4.4.4 建筑物外壳之节能设计

4-5 湿气与结露
4.5.1 空气中之湿气
4.5.2 透湿理论
4.5.3 防湿防露计划

第五章 採光与照明
5-1 採光与照明概述

5-2 光照基本量
5.2.1 光照生理量
5.2.2 光照物理量
5.2.3 光照量之测定

5-3 光照基本理论
5.3.1 完全漫射面
5.3.2 发光度与亮度
5.3.3 反射、透射、吸收

5-4 直接照度计算
5.4.1 点光源
5.4.2 直线形光源
5.4.3 带状光源
5.4.4 矩形光源
5.4.5 三角形光源
5.4.6 圆形光源
5.4.7 直接照度之图解法

5-5 反射照度计算
5.5.1 相互反射之基本式
5.5.2 反射照度之近似解
5.5.3 反射照度之图解法

5-6 配光与光通量
5.6.1 配光
5.6.2 光通量之计算
5.6.3 非几何形之配光

5-7 昼光及採光设计
5.7.1 昼光
5.7.2 地面照度计算
5.7.3 漫射昼光照度分析
5.7.4 昼光率与投射率
5.7.5 採光计算

5-8 採光设计计划
5.8.1 最适昼光照度
5.8.2 採光设计规范
5.8.3 各种採光法
5.8.4 採光设计原则

5-9 人工光源及照明设计
5.9.1 人工光源
5.9.2 照明计算
5.9.3 照明计算步骤

5-10 照明计划
5.10.1 最适照度基准
5.10.2 照明种类
5.10.3 照明控制方式
5.10.4 照明设计原则

第六章 建筑声学
6-1 建筑声学概述

6-2 物理音响
6.2.1 音波之传播
6.2.2 声音大小
6.2.3 音波运动方程式
6.2.4 音波物理性质

6-3 生理音响
6.3.1 音与听觉
6.3.2 声音生理量
6.3.3 音之响度
6.3.4 遮蔽效应
6.3.5 哈斯效应
6.3.6 声音之方向性
6.3.7 乐音与噪音

6-4 声学材料
6.4.1 吸音隔音原理
6.4.2 吸音材料
6.4.3 隔音构造
6.4.4 隔振构造
6.4.5 消音材料

6-5室内声学设计
6.5.1 室内音场性质
6.5.2 余响理论
6.5.3 室容积及体形设计
6.5.4 室内声学评估指标
6.5.5 声学设计之整体计划

6-6 噪音评估与隔音设计
6.6.1 加权音级
6.6.2 噪音评估基准
6.6.3 建筑隔音等级
6.6.4 室外噪音评估基准
6.6.5 建筑隔音设计
6.6.6 户外噪音之传播与控制

6-7 防音计划及构造
6.7.1 噪音及振动音源种类
6.7.2 噪音振动防止计划
6.7.3 防音隔振构造

6-8 电气音响
6.8.1 电气音响之构成
6.8.2 扬声器之配置
6.8.3 扩音设备机房

6-9 建筑声学测量
6.9.1 声学测量内容
6.9.2 吸音系数测量
6.9.3 隔音性能测量
6.9.4 音质测量

第七章 建筑与环保
7-1 地球环境概述

7-2 建筑生产与环境负荷
7.2.1 环境负荷
7.2.2 建筑物之负荷评估

7-3 环保建筑
7.3.1 生态建筑
7.3.2 环境共生建筑
7.3.3 绿建筑
7.3.4 环保建筑之综合设计技术

7-4 台湾绿建筑评估指标
7.4.1 绿建筑评估指标沿革
7.4.2 绿建筑评估指标

7-5 环境影响评估
7.5.1 环境影响评估之相关规定
7.5.2 环境影响评估之内容

附录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参考书目及文献
 

图书序言

三版序

  本书前身为1984 年作者所编着之「建筑物理与设备」(初版),1996 年因书中之内容及编排已不合时宜,因此配合新资料改编成第二版之一;2000 年再修订重新排版成第二版之二迄今。又因为近年来书中之相关资料已陆续更新,新的概念、理论及实验数据也有所修正,因此于2018 年再度增订编修成为第三版。

  第三版的内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为「自然气候」、第二章为「室内环境」、第三章为「日照与日射」、第四章为「热传与防湿」、第五章为「採光与照明」、第六章为「建筑声学」、第七章为「建筑与环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称为「空气环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称为「热环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称为「光环境」,第六章称为「音环境」,第七章内容则为「绿建筑及环保建筑综合之设计技术」。

  本书三版编修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国内外相关法令更新为最新之规定。
  2.不合时宜的图表全部更新为现今通用的版本。
  3.增加计算公式部分例题之演练。
  4.台湾本土与其他各国的规定及资料并列。
  5.字体加大一号版面重排。

  另外,对于本书三版的编修出版,亦期盼能对台湾这块土地略尽薄力,若书中有疏漏错误之处,尚请各位先进不吝来电或来信指教,不甚感激。
 
  陈启中 谨识2018 年3 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我充滿了探索的渴望。我是一位熱愛建築的普通讀者,總覺得建築物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與環境互動的載體。我特別想了解,建築物是如何「呼吸」的,又是如何與外界的溫度、濕度、光線、聲音等進行「交流」的。這本書的標題「建築物理概論」正是描繪了這樣一種科學的視角。我對書中關於建築物熱傳導、熱輻射、熱對流的原理感到十分好奇,想知道這些物理現象是如何影響室內的溫度,以及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達到節能保溫的效果。同時,我也對自然採光的應用非常感興趣,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入足夠的光線,讓室內空間更加明亮舒適。而「三版」的更新,讓我相信書中的資訊是相對較新的,能夠反映一些近年來在建築節能和綠建築領域的發展。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建築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有意識地去觀察和感受建築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评分

拿到《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這本書,我眼睛都亮了。我是在一個建築相關的論壇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說是對於建築物理的基礎知識介紹得非常透徹。我是一名剛入行不久的建築設計師,對於建築物如何與環境互動,以及如何透過設計來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我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這本書的標題「建築物理概論」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建築物熱傳遞的詳細解釋,包括傳導、對流、輻射這三種方式在建築物中的應用和影響。我希望能了解建築材料的選擇如何影響建築物的熱性能,以及如何透過有效的隔熱措施來減少能量損失。此外,我也想了解書中對於採光和照明的分析,如何利用自然光來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同時營造舒適的視覺環境。而「三版」的更新,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是比較新的,能夠涵蓋一些最新的建築節能技術和理論。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紮實地打好建築物理的基礎,為我日後設計出更環保、更節能、更舒適的建築物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评分

對於《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這本書,我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和期待。我是一名對於建築環境控制充滿熱情的研究生,而建築物理正是這個領域的基石。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建築物與其周遭環境之間的各種物理互動。書名中的「建築物理」涵蓋了熱、光、聲、風等等多個面向,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現象,整合在一個建築物的框架下來進行探討的。例如,在熱方面,我希望了解建築物如何吸收、傳遞和散失熱量,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建築物的熱性能,像是材料的選擇、建築的形狀、朝向等等。在光方面,我對書中關於自然採光的分析方法很感興趣,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引入適量的自然光,同時避免眩光和過度日曬,這對提升室內照明舒適度和節省能源都有重要意義。此外,我也想了解書中對於聲學環境的探討,包括如何隔絕外部噪音,以及如何創造良好的室內聲學環境。而「三版」的出現,也讓我期待它能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發展,比如在智慧建築、綠建築領域的相關應用。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我進行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哇,拿到這本《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之後,心情真的有點複雜。首先,這本書的厚度就讓我不禁驚嘆,裡面的內容肯定非常扎實。我是一名建築系的學生,平常就對建築物理這個領域特別感興趣,想知道建築物內部是如何與外部環境互動,以及如何透過設計來創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空間。這本書的出現,感覺就像是替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建築物理奧秘的大門。我對其中關於熱傳導、熱輻射、對流等物理現象的解釋充滿了期待。特別是想到建築物如何在高溫的夏天保持涼爽,或是如何在嚴寒的冬天留住溫暖,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卻藏著許多科學的原理。而本書的「三版」標示,也代表著內容經過了更新和修正,應該更能反映目前的學術發展和實務需求。我非常想深入了解書中對於建築材料的熱性能分析,像是牆壁、窗戶、屋頂等不同建材的熱傳導係數、熱阻值等等,這些數據對於進行建築節能設計至關重要。還有,關於採光和照明的部分,我也很好奇它會如何闡述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運用,以及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最大化利用自然光,減少能源消耗。這本書的出現,無疑為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建築物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是如何與周圍環境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的。

评分

我對《建築環境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這本書的期待,就像久旱逢甘霖。身為一名在建築工程現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技師,我深知建築物理原理在施工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有時候卻發現手邊的參考資料難以深入理解。這本書的「概論」二字,恰好點出了我對於系統性學習的需求。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建築物如何與熱、光、聲、風等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以及這些因素對建築物整體性能和使用者的舒適度有何影響。特別是書中對於建築材料熱性能的分析,例如各種保溫材料、隔熱材料的性能比較,以及如何正確應用於建築圍護結構,這對我來說是相當實用的知識。另外,我也想了解書中對於建築物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的介紹,以及如何透過合理設計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降低能耗。而「三版」的更新,更讓我確信這本書的內容是比較新的,能夠涵蓋一些最新的建築節能技術和施工規範。我期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經驗相結合,提升我在建築工程現場的專業判斷能力,為建設更優質的建築項目提供技術保障。

评分

身為一名在建築業界工作多年的技術人員,我一直覺得建築物理是我們在實務操作中經常會遇到的關鍵環節,但有時候卻很難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淺出、又涵蓋全面的參考書。《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的出現,正好滿足了我的需求。我對於書中關於建築物熱工性能的詳細分析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它如何結合理論與實務,解釋各種材料的熱傳遞係數、導熱係數等,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降低建築物的熱負荷。這對於我進行建築節能設計的計算和優化至關重要。另外,我也很好奇書中對於建築物風環境的描述,包括室內外風的流動模擬,以及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改善通風效果,例如利用風壓差或熱壓差來促進空氣流通。這對於提升建築物的空氣品質和居住舒適度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三版」的標示,也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會更貼近當前的產業標準和規範,並且可能涵蓋了一些最新的建築節能技術和材料應用。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系統地掌握建築物理的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程項目中,為建造更節能、更舒適的建築物做出貢獻。

评分

對於《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關於建築物理的權威參考書。作為一名對建築能源效率和永續發展充滿熱情的學生,我深知建築物理知識對於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對建築物熱工性能、採光、聲學和風環境等各個方面的深入探討。特別是對於建築物的熱傳遞和熱負荷的計算方法,我希望能有更清晰的理解,這對於進行建築節能設計和優化至關重要。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的原理及其應用感興趣,這對於改善建築物室內的空氣品質和舒適度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三版」的出現,也讓我期待能夠了解到建築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發展,例如被動式太陽能設計、高性能圍護結構的應用等。我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幫助我在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中,更好地掌握建築環境控制的關鍵技術,並為創造更綠色、更健康的建築環境做出貢獻。

评分

這次購入《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主要是因為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關於建築室內溫濕度控制的瓶頸。我是一位資深的建築師,處理過不少老建築的翻修案,而這些老建築常常在隔熱、通風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室內舒適度大打折扣,甚至影響到結構安全。所以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系統性地梳理建築物理基本原理,並且能夠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的書籍。這本《建築物理概論》聽說內容非常紮實,涵蓋了從基礎的熱力學、流體力學,到更進階的建築熱性能、日照分析、風環境模擬等等。我特別期待它在「建築物理」這個大主題下的各個子項的論述。例如,關於建築物的熱橋效應,以及如何透過設計來避免或減輕熱橋的影響,這對我來說非常實用。另外,我也想了解書中對於建築物自然通風的原理和設計方法,如何在不依賴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提升室內的空氣品質和溫度。對於「三版」,我更看重的是它可能納入了近幾年來建築節能、綠建築的新技術和新概念,比如被動式設計、高性能圍護結構等。這些都是當前建築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提升我設計案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非常有幫助。

评分

對於《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這本書,我充滿了學習的渴望。我是一名對建築學領域充滿好奇心的學生,深知建築物理是理解建築物與環境互動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闡述建築物理的各個面向,從基礎的熱力學原理,到建築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再到室內的採光、聲學和風環境。特別是對於建築物熱傳遞的複雜性,我希望能夠透過書中的詳細講解,更好地理解熱量如何在建築物內外流動,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建築物的熱行為。同時,我也期待書中對於自然採光和通風的討論,這對於創造一個健康、舒適、節能的室內環境至關重要。而「三版」的更新,也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能夠反映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的最新發展。我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面的建築物理知識體系,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設計具有良好環境性能的建築物。

评分

拿到《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找到了一個寶藏。作為一名對建築設計充滿熱情的初學者,我一直對於如何將科學原理應用於建築設計感到困惑。這本書的「建築物理概論」主題,正是我迫切需要的。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建築物熱性能的詳細闡述,包括熱傳導、熱輻射、熱對流等原理,以及如何透過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來優化建築物的保溫和隔熱效果。這對我未來進行建築設計時,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採光和日照分析的內容很感興趣,希望能夠學習如何利用自然光來提升室內照明的舒適度,並減少對人工照明的依賴。而「三版」的標示,更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是經過更新和修正的,能夠包含一些最新的建築節能技術和理論。我相信透過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紮實地打好建築物理的基礎,為我日後設計出更環保、更節能、更舒適的建築物奠定堅實的基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