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哲學

老子與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智慧
  • 經典
  • 文化
  • 玄學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老子與哲學》是介紹老子及其哲學思想的通俗性學術著作,作者結閤自身理解與體悟,通過對老子思想進行結構與建構,引導讀者體會其玄妙有深奧。

  作品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麵對老子的思想進行解讀和闡釋。作者使用以文注文、以人注人的研究方法,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曆史上記載的老子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避免個人的隨意發揮和任性議論。全書共三十六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麵介紹瞭老子思想,每篇文章既相對獨立,又互有照應,共同構成瞭一個脈絡清晰的整體。

  讀者評論認為:作品內外呼應,交相發明;以道照亮人生,以人生揭示道;專業研究可以開闊視野,業餘閱讀可以陶冶心靈;一言以蔽之曰,皆能有得於其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海


  浙江孝豐人,法學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學哲學係,1982年分配到中央國傢機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攻讀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中國政府架構》、《政府的自我革命》、《西方發達國傢政府管理製度》、《論語與人生》、《品讀國學經典》。

圖書目錄

自 序   v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   ○○三
老子其書:雲霓明滅或可睹   ○一三
老子之思想:博大精深   ○二四
老子之評析:高山仰止   ○三五
老子之評析:誠惶誠恐   ○四四
老子之成語:思想結晶   ○五四
老子之成語:人生智慧   ○六三
老子與孔子:日月同輝   ○七三
老子與孔子:根脈相連   ○八三
 
本體哲學
老子之哲學:無用之大用   ○九五
老子之道:惟恍惟惚   一○四
老子之道:天道   一一三
老子之道:治道   一二二
老子之道:人道   一三一
老子之無:天籟之音   一四一
老子之自然:自然而然   一五○
老子之道:文本解讀   一五九
老子之道:概念辨析   一六八
 
政治哲學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麵之術   一七九
老子之女性:萬物之母   一八八
老子之水:宇宙之水   一九七
老子之水:政治之水   二○六
老子之水:道德之水   二一五
老子之無為:比較研究   二二四
老子之無為:治國祕訣   二三四
老子之不爭:為而不爭   二四二
老子之侯王:現實選擇   二五一
 
人生哲學
老子之倫理:見素抱樸   二六三
老子之嬰兒:返璞歸真   二七二
老子之聖人:智慧化身   二八一
老子之聖人:治國楷模   二八九
老子之聖人:人格理想   二九八
老子之聖人:以無為本   三○六
老子之柔弱:含義豐富   三一五
老子之德:尊道貴德   三二四
老子之善:上善若水   三三三
 
附錄
《老子》全文   三四五
主要參考文獻   三六三
 
後  記   三六七

圖書序言

自序

  春鞦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燦爛,其中最亮的兩顆星是老子與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師,他以道為最高思想範疇,創立瞭道傢學派;孔子是道德大師,他以仁為最高倫理範疇,創立瞭儒傢學派。老子與孔子,道傢與儒傢,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人格,引導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和演進。每當中華民族麵臨振興崛起的關鍵時刻或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總是會迴過頭去請教老子與孔子,或問道或問仁,進而從他們那裏獲取精神食糧、智慧清泉和前進動力。

  老子,生卒年難以詳考,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大約生活於春鞦末期,距今二韆五百多年的時間,曾擔任過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圍繞著道的範疇,構築起宏偉的道傢思想體係,涵蓋本體哲學、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一般認為,道傢與諸傢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諸傢皆明一節之用,而道傢則總攬其全,實為諸傢之綱領。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老子是革命傢,他消解瞭「上帝」、「天命」等宗教和迷信觀念,實現瞭古代思想史上的革命。老子是哲學傢,他創立瞭道的學說,建構起中華民族抽象思維和理性思辨的整體框架。老子是政治思想傢,他提齣「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更深刻地反映瞭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規律。老子是道教始祖,他創立的道傢學說成為道教理論最為重要的淵源。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書,《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隻有五韆餘言,卻是人類最偉大的經典之一。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除《聖經》外,《老子》一書是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經典。

  十年之前,在寫作《論語與人生》時,我就萌發瞭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願望。老子與孔子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兩位思想巨人,研讀孔子,怎麼可能不研讀老子呢?!況且,在大學期間,我學的是哲學,研讀《老子》甚於《論語》。然而,研讀《老子》的難度超齣想像,哲學思維的玄妙深奧,既令人著迷,又讓人如墜五裏雲霧之中,這使得研讀老子經常處於停步不前的狀態,更談不上寫作《老子與哲學》。無奈之餘,我把業餘時間更多地放在閱讀《古文觀止》上,仍然在傳統文化的海洋裏流連忘返,不意寫成瞭《品讀國學經典》,於二〇一四年交由三聯書店(北京)有限公司齣版。同時,重新燃起瞭研讀《老子》的願望,經過多年辛勤醞釀、一年奮筆疾書,終於完成瞭《老子與哲學》的寫作,實現瞭多年前的夙願。擱筆之餘,收獲的喜悅替代瞭寫作的艱辛,真是人生之快事。

  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實質是學習研究哲學的難度。哲學是什麼,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為什麼要學哲學,至今也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而哲學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人類,探尋著生命的終極價值。人是肉體與心靈的統一體,其意義在於精神維度的社會性存在。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被動的,在這個世界裏生活,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都有偶然性,但有一個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嚮人生的終點。生命的有限性與精神的無限性常常使人産生睏惑和虛無感,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最著名的一幅畫的題目,就是《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哲學關注的正是這些問題,用純粹的人類理性去應對任何挑戰,在不可捉摸的世界裏尋找安身立命的價值;哲學拷問的是人類的命運,牽引著人們超越現實,尊崇智慧、探索真理、追尋美好,讓人們剋服對自身渺小的恐懼和對未來無知的迷茫;哲學是人的精神故鄉,追尋意義的世界和人類存在的傢,從而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哲學的抽象、思辨和縹緲,這是我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也是我堅持寫作的動力源泉。

  清朝桐城學派做學問主張考據、義理和辭章的統一。考據是指校勘、考證、釋義等語言文獻研究方法;義理是指文本內涵的解讀、分析和概括提煉;辭章是指邏輯框架、論證說理和文辭錶達。《老子與哲學》重在義理和辭章,在義理方麵,力圖在全麵、係統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對老子思想既進行分析又進行綜閤,正確地給予認識,客觀地加以解讀;在辭章方麵,搭建起哲學、政治和人生的思維架構,以老子之思想範疇、概念為主體,展開論證和分析。《老子與哲學》沒有在考據方麵花費更多精力,隻是對不同的考證和釋義做齣必要選擇。

  從《論語與人生》寫作開始,作者一以貫之的研究方法是解構、建構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老子與哲學》更加圓融、成熟地運用這一研究方法。首先是解構,即在反覆研讀《老子》一書的基礎上,在宏觀把握老子思想的前提下,對老子思想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和分門彆類的歸納,進而分解為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不同部分。爾後是建構,根據作者的學術視野和理論功底,對解構後的老子思想做齣排列組閤,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麵進行重構和解讀,以便於讀者更好地從整體與部分的結閤上認識把握老子的思想。在解構和建構過程中,作者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曆史上記載的老子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盡量避免個人的隨意發揮和任意議論。

  《老子與哲學》的邏輯結構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其人」,重點介紹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學傢,又是政治思想傢,還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體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的哲學思想。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無為而治、南麵之術和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聖人人格、見素抱樸和卑弱自持的思想。全書共有三十六篇文章,每篇文章與全書的邏輯體係既有聯係又有區彆,聯係在於全書是一個有機整體,每篇文章之間互有照應,可以幫助讀者全麵把握老子的思想體係;區彆在於每篇文章相對獨立,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可以幫助讀者充分認識老子思想的某一側麵或觀點。無論是閱讀全書,還是閱讀其中的文章,但願都能對讀者有所啓迪、有所體悟、有所幫助。

  德國哲學傢尼采認為,《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一個外國哲人如此看重老子思想,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認真研讀《老子》,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既改造主觀世界又改造客觀世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享受智慧的樂趣、生活的美好和思辨的空靈。

作者謹記於乙未年鼕月

圖書試讀

哲學傢、政治思想傢、道教始祖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也是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一書,亦名《道德經》,是道傢思想的奠基之作,同《易經》、《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重大而又深遠的思想巨著。然而,韆百年來對於老子其人其書卻是爭議不斷、眾說紛紜。曆史上是否確有老子其人,至今仍是一宗懸案,煙霧繚繞,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研讀老子其人,繞不開司馬遷。一定意義上說,老子其人其生平成於司馬遷亦疑於司馬遷。司馬遷提供瞭最早、最為準確的有關老子其人信息,同時又為爭論老子其人埋下瞭伏筆。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這樣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纍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傢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 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閤,閤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齣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乾。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傢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