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哲学

老子与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智慧
  • 经典
  • 文化
  • 玄学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与哲学》是介绍老子及其哲学思想的通俗性学术着作,作者结合自身理解与体悟,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结构与建构,引导读者体会其玄妙有深奥。

  作品从本体论、政治学和人生观三个方面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和阐释。作者使用以文注文、以人注人的研究方法,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老子》书中的概念、判断和观念以及历史上记载的老子言行和事例,来诠释老子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避免个人的随意发挥和任性议论。全书共三十六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老子思想,每篇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有照应,共同构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整体。

  读者评论认为:作品内外唿应,交相发明;以道照亮人生,以人生揭示道;专业研究可以开阔视野,业余阅读可以陶冶心灵;一言以蔽之曰,皆能有得于其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海


  浙江孝丰人,法学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着作有《中国政府架构》、《政府的自我革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

图书目录

自 序   v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   ○○三
老子其书:云霓明灭或可睹   ○一三
老子之思想:博大精深   ○二四
老子之评析:高山仰止   ○三五
老子之评析:诚惶诚恐   ○四四
老子之成语:思想结晶   ○五四
老子之成语:人生智慧   ○六三
老子与孔子:日月同辉   ○七三
老子与孔子:根脉相连   ○八三
 
本体哲学
老子之哲学:无用之大用   ○九五
老子之道:惟恍惟惚   一○四
老子之道:天道   一一三
老子之道:治道   一二二
老子之道:人道   一三一
老子之无:天籁之音   一四一
老子之自然:自然而然   一五○
老子之道:文本解读   一五九
老子之道:概念辨析   一六八
 
政治哲学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面之术   一七九
老子之女性:万物之母   一八八
老子之水:宇宙之水   一九七
老子之水:政治之水   二○六
老子之水:道德之水   二一五
老子之无为:比较研究   二二四
老子之无为:治国祕诀   二三四
老子之不争:为而不争   二四二
老子之侯王:现实选择   二五一
 
人生哲学
老子之伦理:见素抱朴   二六三
老子之婴儿:返璞归真   二七二
老子之圣人:智慧化身   二八一
老子之圣人:治国楷模   二八九
老子之圣人:人格理想   二九八
老子之圣人:以无为本   三○六
老子之柔弱:含义丰富   三一五
老子之德:尊道贵德   三二四
老子之善:上善若水   三三三
 
附录
《老子》全文   三四五
主要参考文献   三六三
 
后  记   三六七

图书序言

自序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灿烂,其中最亮的两颗星是老子与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师,他以道为最高思想范畴,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是道德大师,他以仁为最高伦理范畴,创立了儒家学派。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引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每当中华民族面临振兴崛起的关键时刻或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总是会回过头去请教老子与孔子,或问道或问仁,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精神食粮、智慧清泉和前进动力。

  老子,生卒年难以详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大约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间,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围绕着道的范畴,构筑起宏伟的道家思想体系,涵盖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般认为,道家与诸家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诸家皆明一节之用,而道家则总揽其全,实为诸家之纲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老子是革命家,他消解了「上帝」、「天命」等宗教和迷信观念,实现了古代思想史上的革命。老子是哲学家,他创立了道的学说,建构起中华民族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的整体框架。老子是政治思想家,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更深刻地反映了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老子是道教始祖,他创立的道家学说成为道教理论最为重要的渊源。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除《圣经》外,《老子》一书是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文化经典。

  十年之前,在写作《论语与人生》时,我就萌发了写作《老子与哲学》的愿望。老子与孔子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两位思想巨人,研读孔子,怎么可能不研读老子呢?!况且,在大学期间,我学的是哲学,研读《老子》甚于《论语》。然而,研读《老子》的难度超出想像,哲学思维的玄妙深奥,既令人着迷,又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这使得研读老子经常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更谈不上写作《老子与哲学》。无奈之余,我把业余时间更多地放在阅读《古文观止》上,仍然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流连忘返,不意写成了《品读国学经典》,于二〇一四年交由三联书店(北京)有限公司出版。同时,重新燃起了研读《老子》的愿望,经过多年辛勤酝酿、一年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老子与哲学》的写作,实现了多年前的夙愿。搁笔之余,收获的喜悦替代了写作的艰辛,真是人生之快事。

  写作《老子与哲学》的难度,实质是学习研究哲学的难度。哲学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为什么要学哲学,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而哲学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人类,探寻着生命的终极价值。人是肉体与心灵的统一体,其意义在于精神维度的社会性存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动的,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有偶然性,但有一个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生的终点。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的无限性常常使人产生困惑和虚无感,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最着名的一幅画的题目,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哲学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用纯粹的人类理性去应对任何挑战,在不可捉摸的世界里寻找安身立命的价值;哲学拷问的是人类的命运,牵引着人们超越现实,尊崇智慧、探索真理、追寻美好,让人们克服对自身渺小的恐惧和对未来无知的迷茫;哲学是人的精神故乡,追寻意义的世界和人类存在的家,从而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的抽象、思辨和缥缈,这是我写作《老子与哲学》的难度,也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源泉。

  清朝桐城学派做学问主张考据、义理和辞章的统一。考据是指校勘、考证、释义等语言文献研究方法;义理是指文本内涵的解读、分析和概括提炼;辞章是指逻辑框架、论证说理和文辞表达。《老子与哲学》重在义理和辞章,在义理方面,力图在全面、系统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思想既进行分析又进行综合,正确地给予认识,客观地加以解读;在辞章方面,搭建起哲学、政治和人生的思维架构,以老子之思想范畴、概念为主体,展开论证和分析。《老子与哲学》没有在考据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只是对不同的考证和释义做出必要选择。

  从《论语与人生》写作开始,作者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是解构、建构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老子与哲学》更加圆融、成熟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首先是解构,即在反覆研读《老子》一书的基础上,在宏观把握老子思想的前提下,对老子思想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和分门别类的归纳,进而分解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部分。尔后是建构,根据作者的学术视野和理论功底,对解构后的老子思想做出排列组合,从本体论、政治学和人生观三个方面进行重构和解读,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认识把握老子的思想。在解构和建构过程中,作者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书中的概念、判断和观念以及历史上记载的老子言行和事例,来诠释老子的每一个思想观点,尽量避免个人的随意发挥和任意议论。

  《老子与哲学》的逻辑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其人」,重点介绍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思想家,还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体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玄览静观的哲学思想。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南面之术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圣人人格、见素抱朴和卑弱自持的思想。全书共有三十六篇文章,每篇文章与全书的逻辑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全书是一个有机整体,每篇文章之间互有照应,可以帮助读者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区别在于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老子思想的某一侧面或观点。无论是阅读全书,还是阅读其中的文章,但愿都能对读者有所启迪、有所体悟、有所帮助。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一个外国哲人如此看重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人,更应该认真研读《老子》,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享受智慧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和思辨的空灵。

作者谨记于乙未年冬月

图书试读

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道教始祖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一书,亦名《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同《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重大而又深远的思想巨着。然而,千百年来对于老子其人其书却是争议不断、众说纷纭。历史上是否确有老子其人,至今仍是一宗悬案,烟雾缭绕,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研读老子其人,绕不开司马迁。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其人其生平成于司马迁亦疑于司马迁。司马迁提供了最早、最为准确的有关老子其人信息,同时又为争论老子其人埋下了伏笔。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这样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