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思想(四版)

国父思想(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孙中山
  • 三民主义
  • 国父
  • 中华文化
  • 历史
  • 政治
  • 思想
  • 革命
  • 近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深浅适度,并依时局变迁适度修订,在用字遣词上则力求浅显,便于易学、易记,书中征引资料均详加註明出处,方便察考。每一章节均自成一教学单元,教师可按实际教学需要而作重点讲授。每节之后并附有自修复习问题、讨论问题、国父原着选读书目,可供师生参考使用。教学与进修兼筹并顾,实为教授相关课程或准备相关考试的理想用书。
《民国史纲要:从辛亥风云到建国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民国”时期(约1912年至1949年)的宏大历史画卷。我们着力于深入剖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演变、社会转型、思想冲突以及文化重塑过程,力求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不失叙事流畅性的综合性解读。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着重于对关键转折点和核心议题的深度挖掘。我们将从清末的危机与变革出发,详细阐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分析其作为一场“不彻底革命”的历史局限性。随后,重点将聚焦于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企图到北洋军阀的分裂与割据)之间的角力,揭示早期共和制度在转型期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第一部分:共和的艰难肇始与军阀混战(1912-1928)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民国初期政治生态的复杂性。我们细致考察了“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案”以及“护法运动”等重大事件背后的权力结构调整。重点分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系,如何在政治现实面前不断调整其建国方略,从早期的激进主义逐步转向更注重组织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培养。 军阀割据并非简单的权力分散,而是晚清以来地方化趋势和新式军事力量崛起的必然结果。本书通过对直系、皖系、奉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兴衰史的考察,揭示了它们如何在中央权力真空地带崛起,以及它们在控制地方资源、与列强周旋中所采取的策略。同时,我们也关注了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在夹缝中寻求政治出路,催生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层社会动因。文化与政治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 第二部分: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国家统一的尝试(1924-1937) 本书将国民党在广州的改组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施视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我们详细梳理了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如何确立“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随后,重点分析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在国民革命中的核心作用。 北伐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动员过程。本书细致描摹了北伐军如何在民众支持下迅速瓦解旧有军事势力,以及国民党在收复失地过程中,如何迅速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所遇到的组织挑战与意识形态分歧。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尽管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但内部的派系斗争(如“宁汉合流”后的清党、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从未停止。本书旨在说明,这种内部的持续消耗,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法制改革以及教育普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遭遇的巨大困难。 第三部分:抗战的洗礼与现代中国的定型(1937-1945) 抗日战争是定义现代中国的决定性事件。本书将这一部分分为“战略防御”、“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不仅关注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会战,更对敌后战场的游击斗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特别关注了战争对中国社会心理的重塑——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与社会动员能力的空前提升。在政治层面,本书探讨了国共两党在抗战背景下的合作与摩擦,分析了这种复杂的动态关系如何为战后内战埋下了伏笔。此外,我们还比较分析了沦陷区人民的抵抗、大后方知识精英的迁移与学术研究的坚守,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巨大压力下的韧性。 第四部分:内战爆发与旧时代的终结(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未迎来和平,而是迅速滑入全面内战。本书分析了重庆谈判的实质性障碍,以及美国调停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双方在国家主权、军队指挥权和政治体制上的根本性矛盾是冲突不可避免的根源。 内战阶段的叙事将着重于军事战略的演变(从国军的重点进攻到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政治动员的效率差异,以及经济崩溃对民心向背的关键影响。我们探讨了国民政府后期所面临的恶性通货膨胀、腐败蔓延等系统性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加速了其统治的瓦解。最终,本书以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为标志,总结了民国时代所留下的历史遗产、未竟的事业,以及其对后续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在宏观叙事与微观个案之间找到平衡。我们避免将民国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复杂性的转型时代。通过对关键人物决策动机的还原、对制度演变逻辑的剖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何以形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涂子麟


  经历:
  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座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教授

林金朝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训育学系副教授
  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公共事务管理学系副教授
 

图书目录

四版序  
序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国父的生平及着述     
一、国父的生平   3  
二、重要着述   12  
第二节  国父革命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近代世界潮流的趋向   19  
二、近代中国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   23  
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潮流   26  
第三节  国父思想的渊源与思想体系     
一、国父思想的渊源   37  
二、思想体系   46  
第四节  国父思想的结晶──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创立   53  
二、三民主义的意义   55  
第五节  国父思想的演进     
一、民族思想的演进   63  
二、民权思想的演进   67  
三、民生思想的演进   72  
 
第二章  民族主义     
第一节  民族的起源与构成     
一、民族的意义   83  
二、民族的起源   84  
三、民族的构成因素   84  
四、民族与国家   88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一、学者对民族主义的分析   93  
二、国父对民族主义的说明   94  
三、民族主义的特质   97  
第三节  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     
一、中国民族问题的发生   103  
二、中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104  
三、中国民族问题解决的原则   106  
四、中国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112  
第四节  三民主义的世界主义     
一、世界主义的意义   118  
二、世界主义的类型   118  
三、民族主义与国父理想的世界主义   120  
第五节  西方相关的民族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民族主义   123  
二、共产主义的民族主义   125  
三、极权主义的民族主义   128  
 
第三章  民权主义     
第一节  民权的基本意涵     
一、民权的意义   139  
二、民权的来源   141  
三、民权的作用   142  
四、中国革命採用民权制度的理由   143  
第二节  民权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一、民权主义的意义   146  
二、民权主义的特质   148  
第三节  合理的自由     
一、自由的真谛   154  
二、自由的内容   157  
三、自由的限制   159  
第四节  真正的平等     
一、平等的意义   163  
二、实质的平等   166  
三、平等的精义   168  
第五节  权能区分     
一、权能区分的理由   171  
二、权能区分的原理   173  
三、权能区分的运用   175  
四、权能区分的特质   176  
第六节  宪政分权理论     
一、西方近代的三权分立学说   179  
二、国父的五权宪法理论   182  
第七节  五权宪法的中央政治制度     
一、国民大会   190  
二、五院制的政府   195  
三、五院制的总统   200  
第八节  均权制度与地方自治     
一、均权制度   204  
二、地方自治   207  
 
第四章  民生主义     
第一节  民生的意义     
一、国父对「民生」的定义   217  
二、先总统蒋公的阐释   217  
三、社会问题便是民生问题   218  
第二节  民生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一、民生主义的意义   222  
二、民生主义的特质   2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派别与主张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与意义   233  
二、社会主义的派别与主张   235  
三、民生主义包括社会主义   244  
四、国父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批判   246  
第四节  民生主义处理土地问题的主张     
一、平均地权   251  
二、耕者有其田   260  
第五节  民生主义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主张     
一、节制私人资本   268  
二、发达国家资本   271  
第六节  民生主义建设中国的计画     
一、实业计画的目的   277  
二、实业计画的基本原则   278  
三、实业计画的内容大要   279  
四、实业计画的精义   284  
 
第五章  结   论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连环性与建国大纲     
一、三民主义的连环性   291  
二、建国大纲   294  
第二节  知难行易学说与力行哲学     
一、知难行易学说的意义   301  
二、知难行易学说的科学论证   303  
三、知难行易与力行哲学的关系   308  
第三节  三民主义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指导原理     
一、三民主义是建国的主义   313  
二、三民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宝典   318  
三、建设自由、民主、均富的新中国   320  
 
附   录         
一  中华民国宪法   325  
二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350

图书序言

四版序

  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民国的理论博大精深,在两位作者严谨的整理之下,本书可谓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在坊间同类书中博得佳评,遂有此次改版计画,希望让更多读者借由此书认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并对我国现下的民主有更深、更具建设性的思考。

  此次修订,除了将漫漶的铜版铅字改为清晰的电脑字体,还将标点符号重新梳理,期望读者能读得舒适流畅。读者先进若对本书有任何宝贵意见,亦请赐告本局编辑部,以利改进,是所至祷。

三民书局编辑部
民国一百零四年七月

序言

  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伟人,他不仅是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的大思想家,其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乃汇集古今中外学术思想之大成,非仅具时代意义,而且具有永恆的价值,所以对于国父思想之研究与阐扬,实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本书在内容与体裁上,编者欲求学术着作之精严与大专院校教学用书之条理,相为结合,因此,本书以下述三项为立论依据:其一是征引国父遗教,分门别类列入各章中,以建立完整体系,作为本书立论最高准据;其二是引述先总统蒋公有关着述,以与国父遗教融会贯通,相互发明;其三是融採中外学者言论学说,分析比较各种主义与制度,以印证国父思想之学术性、实用性与时代性。而在章节安排上,本书每一章节均各自成一教学单元,教师可因学生科系及程度之不同而作重点讲授。且本书行文採条列叙述方式,文字力求浅显,便于易学、易记。书中征引资料,均详加註明其出处,以便查考。每节之后,并附有(一)「自修复习问题」,提示本节学习要点。(二)「讨论问题」,选辑历年有关各种考试试题,借以温故知新。(三)「国父原着选读」,供教学参考及使学生更加了解国父原意。总之,本书除可供作研究国父思想之参考资料外,也可适用于大专院校国父思想或立国精神课程之教学用书。国父思想体大精深,本书又限于篇幅,疏漏在所难免,尚冀先进硕彦,不吝教正,俾修订时有所遵循,是所感幸。

编者谨识

图书试读

第四节 国父思想的结晶──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创立
 
三民主义是国父思想的结晶,是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所构成。根据「孙文学说」第八章国父自述其革命经过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是国父在一八八五年二十岁时立志革命之初,即已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萌芽。一八九五年初,香港兴中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祕密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最初内涵,「创立合众政府」则是民权主义的最初内涵。至于民生主义则形成于一八九六年伦敦蒙难之后,此从国父所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採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2,是以为证。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最早见于一九○六年,国父手订「致公堂新章」,其中有「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的一条。次年同盟会成立,其军政府宣言中,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四大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的内容,「建立民国」为民权主义的内容,「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的内容。同年十一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国父撰发刊词,首次揭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名称。翌年十一月,「民报」成立週年纪念,国父以「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为题发表演讲,是为「三民主义」之名称见于文字之始。此距国父于民国十三年讲完「三民主义十六讲」为时十九年。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国父思想(四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于“何以为人”、“为何而活”的深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的刻画,那是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艰难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革命家,其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品格。这对我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都给予了极大的鼓舞。我曾多次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感到迷茫和沮丧,但每当想起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我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孙中山先生思想的解读,更是对一种伟大精神的传承。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思想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升华,更是融入生活、指导行动的实践力量。它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只要心怀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点燃希望,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思想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孙中山先生本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思想的碰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书中对于“建国方略”的解读,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蓝图,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思考和对未来国家发展的具体规划。孙中山先生对于实业、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的远见卓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方略的梳理和分析,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入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理论的。有时,我会放下书本,静静地思考,想象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代入感,是任何其他形式的阅读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伟大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

第一次翻开《国父思想(四版)》,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编排所震撼。作为一名对近代史,特别是孙中山先生思想体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要系统地理解这位伟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篇的章节,就以一种极其详实的笔触,勾勒出了孙中山先生思想萌芽和发展的时代背景,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思潮涌动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深刻分析,以及孙中山先生如何从这些现实困境中汲取灵感,逐步形成其革命思想,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史实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基础,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为何”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比如,对于“三民主义”的阐述,并非简单地罗列其内容,而是追溯其渊源,分析其如何与西方思潮相结合,又如何回应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使得“三民主义”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的思想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人物的思想体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引领思考的读物。《国父思想(四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书中对我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对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时代性”与“超越性”的深刻揭示。它并没有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简单地视为历史的产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思想中蕴含的普适性原则和对后世的启发。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现了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在高举革命旗帜的同时,又怀揣着对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中国的执着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中国化”过程的深入剖析,这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同时,如何将其与自身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融汇与创新,是孙中山先生思想能够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气魄所折服,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对一种伟大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孙中山先生“世界主义”思想的阐释,这展现了他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宏大视野和对人类和平发展的深切期盼。书中详细论述了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在深刻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思想,并以此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这种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态度,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使得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曾多次在阅读中被孙中山先生关于国际合作、世界大同的构想所打动,并从中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只有具备了面向世界的视野,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它也促使我反思,我们当下的时代,更应该秉持怎样的开放态度,去学习、去交流、去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