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尚书》天人视角下的儒家本色

极高明而道中庸:《尚书》天人视角下的儒家本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尚书
  • 儒家
  • 天人关系
  • 道中庸
  • 中国哲学
  • 经典解读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天为根,以人为本,敬天却不轻人,重人却不离天,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初一十五的月亮不一样,本书对传统的解读和大众也不一样。内容有趣,有料,有洞见,儒家也因此变得可敬,可爱,更可亲。

  ◎传统=儒家=愚忠+愚孝+迂腐+落伍?No!No!No!本书直捣儒家根柢,上溯最高源头,凸显儒家敬天爱人的承担精神:因为敬天,所以自重自爱;因为敬天,所以敬人爱人。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极高明而道中庸,才是原汁原味的儒家精神所在

  熊十力〈读经示要〉有言:「后之人,欲寻儒家血脉,不得不注意于斯经。然儒学渊源,固当求之《书》。」作为孔子传道、授业、解惑素材的《尚书》,对孔子思想的影响绝不能小觑。

  《尚书》尽管高举天命的大旗,其真实内涵应是「以天为根,以人为本」,敬天却不轻人,重人却不离天,天人之间保有微妙的平衡,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圣王贤相以「代天牧民」解读「天命」,天命加身的意义,因此远非大权在握的傲慢,而是任重道远的承担。

  通过《尚书》天人观的视野,理应是传统士人以天人两界的中介承担,自觉地成为社会的良知,以躬身力行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才是儒家的本色。

  天人问题是中国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长青议题,一部中国哲学史的议题可以说是绕着天人关系所展开的一场精神的冒险史。然而,「天人问题言者多,难免陈说累赘,诸义缠绕,读者望之生畏。黄博士慧心独运,实能出新义于陈说,镕裁成体。」(国立清华大学 杨儒宾教授序)
 
镜鉴千古:周秦之变与早期儒学思潮 本书深入探究了周朝鼎盛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版图的剧烈变迁,并聚焦于这一历史断层中,早期儒家学说如何在激荡的社会现实中寻求定位与发展。我们将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辅以细致的文献考证,力求展现一个立体的、充满内在张力的思想演化图景。 第一部分:礼崩乐坏前的辉煌与隐忧——西周的制度性遗产 本部分首先回溯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哲学基石——“礼”与“德”的构建。我们详细分析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如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物理框架,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在意识形态层面所确立的“天命观”及其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重点探讨了周代统治者如何通过祭祀、礼仪仪式来构建人神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确立君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然而,西周的繁荣并非没有隐患。我们将深入剖析权力继承的内在矛盾、诸侯国势力的壮大与中央控制的衰弱,以及在这些制度表象之下,社会阶层固化与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微妙变化。通过对《金文》的解读,我们试图揭示在理想化的“德政”话语背后,贵族集团内部对于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实际运作逻辑。这种结构性的张力,为后来的思想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春秋争霸:现实的冲击与思想的萌芽 随着东周的开始,周王室的权威逐渐旁落,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是权力由血缘向实力转移,诸侯国为了生存和扩张,不断进行军事和政治革新。 本章侧重于分析这种剧变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性影响。当“礼”不再是自动生效的社会规范,而需要通过辩论、游说乃至武力来强制执行时,知识分子群体的地位也随之抬升。我们考察了以“尊王攘夷”为代表的政治口号,它们如何成为旧秩序维护者与新秩序挑战者之间的交锋点。 在此背景下,早期的思想探索开始浮现。本部分将勾勒出不同学派在应对社会动荡时的初步立场,包括早期道家思想对“自然无为”的向往,以及法家思想雏形对效率与法治的关注。这些思潮的出现,标志着思想从依附于宗庙祭祀的宗教性表达,转向对现世治理的理性关怀。 第三部分:战国策辩:百家争鸣的理论体系化 战国时期,国家间竞争的白热化,催生了思想的极度繁荣,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称的“诸子百家”。本部分将核心聚焦于儒家思想如何完成其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与其他主要学派展开全面对话。 儒家内部的细化与扩展: 我们将梳理孔子思想的原始形态,特别是他如何将周公的“礼”内化为个体的“仁”和“孝”的道德实践。随后,我们将分析孟子如何以“性善论”为基石,系统化地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纲领,确立了民心向背的政治合法性基础。紧接着,探讨荀子对人性、环境的审慎认知,以及他如何强调后天教育(礼法)在化人性、成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三位核心人物的理论进阶,构成了战国儒学的主干。 与诸子百家的交锋: 本部分将详细对比儒家与其他学派的核心分歧与潜在的交集。例如,儒家如何回应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强调差异性情感(差等之爱)的必要性;如何处理与法家在“人治”与“法治”、“德治”与“术治”之间的辩论;以及如何应对道家对过度社会干预的批判。通过这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如何在众多竞争性思想中,确立了其以人为本、强调社会责任的独特地位。 第四部分:秦汉的融合与儒学的官方化 秦朝短暂但关键的统一,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章将考察秦朝“罢黜百家,独尊法术”的策略,以及这场思想上的“大一统”运动对早期儒学传承的破坏与重塑。 随后,我们进入汉代,分析董仲舒如何成功地将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建立起“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体系。这一整合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深度,使其完美契合了统一帝国对中央集权神圣性的需求。本部分将深入解析,儒家在被“官方化”的过程中,其原有的批判精神和对个体道德完善的关注,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调整和消解的,以适应帝国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这既是儒家历史性胜利的标志,也是其思想生命力面临新挑战的开端。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早期儒学图像,展现其在剧烈社会动荡中,从一种伦理规范发展为影响中国两千年历史走向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复杂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敏警


  本名黄靖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三十岁以前讨厌孔子,憎恶儒家;经历了人生的磨折之后,终于转身觑见《论语》的大智慧。此后一路向前,直抵儒家根源,在古老的《尚书》里找到先圣先贤的精神原乡。今生最大的愿望,是反哺深受滋养的儒家经典,为中华文化发声。
 

图书目录

杨儒宾教授序 
自序 

绪论 
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二、上溯敬天传统的源头

第一章/尚书中的「天」与「人」 
第一节 「天」的定义  
一、自然天──五行
二、主宰天──皇天上帝
三、义理天──生之大本与道德根源
四、余论──疑天的问号
第二节 「民」的别义 
一、统治阶层
二、天之元子

第二章/天与人的互动 
第一节 天人的关系 
一、天与圣王
二、天与良佐
三、小结──天人关系综论
第二节 天与人的交通  
一、天如何知人
二、人如何通天
第三节 礼天的象征与意义 
一、敬天
二、恤祀
三、敬天法祖的质变

第三章/天人合德 
第一节 天监厥德,用集大命 
一、天命靡常
二、天命有德
第二节 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一、允迪厥德
二、建用皇极
三、小结

第四章/德惟善政 
第一节 元后作民父母 
一、安民则惠
二、知人则哲
第二节 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一、天工人其代之
二、明德慎罚
三、不虐无告,不废困穷

第五章/《尚书》天人观对先秦诸子的影响 
第一节 儒家的内圣与外王 
一、外王──任天者定
二、内圣──尽人合天
第二节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一、尊天事鬼以非攻
二、摩顶放踵利天下
结语/《尚书》天人观对当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杨儒宾教授序


  尚者,上也。《尚书》是上古之书,是集夏、商、周三代之前以及三代重要文献的典籍。此书虽然不能视作五帝三代文书的总集,但却是传说中的五帝及三代文书的精华。此书就像不少古老文明的圣经一样,其编成及流传都是半虚半实,史实与传说夹杂。但可以确定的,它和孔门的传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战国时期已名列《六经》之中。汉朝之后,它成了历代士人必读的经典。今人如不了解《尚书》,所缺者还不仅是三代之前的一段史实,他对两千多年来国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有相应的同情。

  民国来的国人对《尚书》大体上是不够了解的,更恰当的说法,当是不了解的。不了解事出有因,《尚书》的文义难解是其一,韩愈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王国维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韩愈、王国维都是大学者,他们的学问是不必怀疑的,他们的判断也很符合一般国人阅读《尚书》的感觉。《尚书》如果不是这么难读,又曾被神学化,就不至于被博士或方士难分的汉儒「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文字的诡祕难解,常是文本神祕化或神学化的先行条件。

  但大学者的话固然需要重视,却也不能概括承受。《尚书》的辞义难解固是难解,但再怎么难解,却也没有构成不可克服的障碍。《尚书》中个别的字词、文句、段落或许不免晦涩,时有扞格,何时可以完全了解,恐怕永无了期。但这种完全理解的盼望基本上是种神话,诠释学上的不可能,所有的经典在本质上都是「未济」的。事实上,《尚书》整体的文义并没有那么难懂。经学史上一个极明白的现象往往被今人忽略了,此即《尚书》或许比起其他经典难懂,但历代的士子基本上不会认为这种难懂是不可克服的,也不会认为这可以构成不进入《尚书》的精神世界的理由。相反地,历代的大儒往往可从《尚书》汲取智慧之泉,借以介入当代生活世界的建构。中国历代思想的演变一般都是从经学的演变开始变起,汉学、宋学、清学莫不如此,而《尚书》的新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单单以《尚书》最早的篇章〈尧典〉为例,〈尧典〉的主轴在于尧舜禅让以及道德政治,禅让政治的设计以及道德政治的主张,其规范的作用有多巨大?历史影响有多深远?脱离了〈尧典〉,我们即无从了解中国的政治理念。《尚书》的难解显然不能太夸张其事。

  《尚书》的文义(meaning)之晦涩,一向不为传统的士子所轻忽,但其精神意义(significance)之清晰明朗,则一向为传统士子所重视。

  民国来的《尚书》研究一方面走向知识的专业化,当代的《尚书》专业学者对此上古经典的理解往往有超越郑玄、马融之处,这是可喜的。但祸福相依,我们也可指出《尚书》知识化的弊端,因为了解文义,不见得即可了解此部经典的精神意义。当学者一直以考据年代、辨析作者作为学问的大宗时,真正的学问即不能不窒息而死。民国来的《尚书》研究在疑古学派学风影响下,以考据取代体验,常不免沦于价值的虚无主义,走进见不着阳光的死胡同。

  《尚书》的理解离不开《尚书》文句,但《尚书》的意义却是在整体文句之外。《尚书》是汉文化传统处在早上八、九点红太阳时期的精神记录,熊十力在〈读经示要〉里说:「后之人,欲寻儒家血脉,不得不注意于斯经。然儒学渊源,固当求之《书》」。马一浮在《复性书院讲录》里说:「六经总为德教,而《尚书》道政事皆原本于德。」这是新儒家学者之言,这种叙述乍看浮泛,事实上是句句到位,针针见血。

  古老文明的原始经典大体都有后世哲人永难企及的精神深度及高度,这种原始经典奇理士玛(charisma)的魅力是存在的奥祕,也是定调历史演变与人格修养过程永恆的宇宙轴。

  经典的文义是可以逐渐累积契入,慢慢契入设想中的原始文本的,这是经典诠释的客观面。但客观层面的考据辨章离开经典旨趣尚不知远隔几重山在。经典的意义永远是需要再主体化的。它的精神意义一方面是当下的,任何合格的读者阅读经典,都是当场与神圣文本的睹面相照,一场光透整体生命的洗涤。另一方面它又是需要不断诠释,与时代及个人的精神相唿应的,经典的特色在于它必然是当下完成而又是永恆的未完成的。

  黄靖雅博士游学两岸,负笈四方,今拟出版其博士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黄书也是站在今日的存在立场,对《尚书》学传统的一个新的回应。天人问题是中国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长青议题,一部中国哲学史的议题可以说是绕着天人关系所展开的一场精神的冒险史。天人问题言者多,难免陈说累赘,诸义缠绕,读者望之生畏。黄博士慧心独运,实能出新义于陈说,镕裁成体。笔者对《尚书》素乏研究,然观黄博士多年研究心得即将公佈于世,不能不由衷喜欢,因缀数言以为序。
 
杨儒宾丁酉中元于清大

作者序

  年少轻狂,一厢情愿地以为未来如果不是逍遥的道家,必然是出离的佛家。可现实的阅历冷冷地告诉我:妳?还差得远哩!

  从感月吟风的少女蜕变为人妻、人母,怀抱襁褓中的幼儿,看着新生的娃娃伸拳蹬腿,我在凝睇的当下彻悟,自己既无法出离,也不可能逍遥――我体内流动的一直都是儒家温情脉脉的血。

  尔后尾随学医的丈夫走进道门,宗教导师涵静老人对政治时局的热切关注,先是让我大惑不解,既而是更多的不以为然。在我既有的认知里,宗教与出尘的联结根深柢固,至不济,对人世也应保有一定的距离。但宗教导师的作为完全颠覆了我对宗教人的想像。

  然而正如涵静老人一再耳提面命的,「天命可畏不可违」。我先是因缘际会走上诠释天帝教经典的道路,在埋首耙梳的过程不断觑见它与中华文化的高度重叠。继而是被维生先生带往学术研究之路,先《四书》,后《尚书》。如此进路为我开启了两扇门,一是宗教的敬天,一是儒家的爱人。两条看似迥异的大道其实殊途同归,最后都指向传统的天人关系:因为天生人,因此人敬天。而事天,不外乎己立而立人,自觉而觉他;亦即透过政治与教化双轨并进,先民生,后教化。

  透过《尚书》的圣王贤相,我终于了解,涵静老人早年为何甘愿辞去高官厚禄,挈眷归隐华山,为祈祷中国抗日胜利而朝夕虔祷。看似远离战火红尘的山居生涯,却又与军、政两界的人士来往不断,以静观所得提供作战参考。抗战胜利,不旋踵即谨遵天命来到陌生的台湾,先是接办《自立晚报》针砭时政,继而创办宗教哲学研究社,意图结合宗教与科学、哲学,为新时代开出新境界。

  也因为对宗教导师生平的认识,我终于了解,古代先哲何以在坐拥大位之际犹能心甘情愿,兢兢业业为生民跋涉奔走,视敬德保民为无可旁贷的职分,其中自有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只是礼敬的方式远非一般宗教的膜拜。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正是原汁原味的儒家精神所在。

  「上帝真道即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即上帝真道」,尽管涵静老人驻世时反覆申说,我一直以为自己老早烂熟于心;然而真正印心,却是在一头钻进《尚书》的古世界之后。透过与涵静老人一般虔诚事天而忠于爱民的先哲,我终于彻底证悟:中华道统的圣王贤相,远非后世儒者涂脂抹粉的结果,而是实有其人;我也终于洞彻,难怪天帝教的《道统衍流》以尧、舜、禹、周公与孔子为第五十二代道世兴昌的教主,而其教化的实质内涵又是什么。一旦了悟「天」乃最初的生命之源与最高的价值之源,不难推知朱熹「潜心以居,对越上帝」的表述,不仅适用于朱子其人,更可以推扩至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代大儒。那也正是涵静老人之所以为涵静老人,中华文化之所以为中华文化的命脉所系。

  是为序。
 
天运丁酉年下元龙华会

图书试读

绪论
 
雅斯贝斯曾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提出一个着名的论断:「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证诸中外文明史,雅氏的说法的确一语中的地点出了一个饶具意味的现象:尽管时代在不断进步,但每到转折的重大关卡,人类最后还是会回头寻根,从轴心时代的思想宝藏中开挖出新的能量。海德格便指出:不论是否认同柏拉图,整个西方哲学史其实都只是从正面或反面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套用海德格的说法,也许我们也可以如此表述:不论是站在儒学的对立面或同一面,整部中国哲学史,也只是历代思想家与先秦儒学,乃至孔子对话的註脚而已。
 
清末以前,儒学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地位少有动摇。民国成立之后,儒学先是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国贫民弱的罪魁祸首,几乎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尔后随着两岸分治,儒学也经历了迥异的待遇。
 
儒家传统的忠孝节义,曾经随着二、三百年前汉人先祖渡海来台,在民间以各种形式传播。六○年代,官方的大力提倡源于反制彼岸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打压,企图维系、乃至壮大儒家的命脉于海角一隅。台湾作为「复兴基地」,不只意谓着政权的复兴,更有文化复兴的寓意在。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台湾进行了数十年之后,随着政党轮替,意识型态的翻转,传统儒学被贴上大中国的标签,遭受前所未有的冷遇。
 
反观海崃对岸,儒家先是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打作封建的余孽,尔后却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乘着国学热的浪潮风风光光地重新站上台面,披挂着中国经济崛起之后文化复兴的厚望。平心而论,不论是彼岸热烈回归的新浪潮,或是此岸的排挤边缘化,儒学应不应该重新站上舞台,从而发挥应有的功效,全系于儒学的真精神能否被清楚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尚书》这本书有些过于古老和晦涩,难以窥探其真正的价值。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尚书》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相结合,并且从“天人视角”这一独特的角度进行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儒家世界。书中对“天命”的解释,不再是简单的宿命论,而是上升到一种宇宙的秩序和规律,而“中庸”也并非是平庸,而是顺应天道、合乎人性的最高智慧。我尤为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篇章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和逻辑清晰的论证,能够将那些看似互不相关的细节,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思想脉络。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让我对《尚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儒家思想的“本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儒家并非只是强调仁义礼智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内在德行的基础上,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达到一种“极高明”的生命境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些市面上泛滥的“心灵鸡汤”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廉价的慰藉,而是以一种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态度,带领读者深入《尚书》的字里行间,去探寻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情怀,在剖析经典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反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德”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强调,更是将个人德行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天道与人道的呼应,并非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治国方略和道德规范中。书中所举的那些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天人视角”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决策,以及“中庸”之道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极高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通过践行“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这种将哲学理念融入历史叙事,再将历史经验提炼为人生智慧的方式,无疑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解读《尚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精神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天人视角”下儒家思想的磅礴与博大。书中的论述,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一种探索的激情和发现的喜悦。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庸”之道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醒,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作者对“极高明”的阐释,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通过对《尚书》中诸多案例的解读,我体会到了古代圣贤是如何将这种哲学理念融入到治国方略和个人修养之中,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找到那条不偏不倚、至善至美的道路。这本书让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从表层的伦理道德,深入到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评分

读罢此书,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那些关于“天人合一”的阐释,以及如何将这种宇宙观落实到 everyday life 中的探讨,让我对“中庸”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一种折中,一种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但这本书的解读,却将其提升到了“至诚”的高度,认为“中庸”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顺应,一种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作者通过对《尚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篇章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关于天道运行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如何指导君王治理国家、约束个人行为。尤其是关于“敬天保民”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并非仅仅是迷信天命,而是将对天的敬畏转化为对黎民百姓的责任感,这种天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儒家思想最根本的伦理基础。我原以为《尚书》是枯燥的历史文献,现在看来,它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哲学著作,而这本书则成为了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让我能够切实感受到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普适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华丽,但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古朴的金色字体,隐约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上“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产生好奇心。我想,这一定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要深入挖掘《尚书》的精髓,并且将其与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光是“天人视角”这几个字,就让我联想到古代先贤如何看待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这种宏观的哲学观如何渗透到他们对政治、伦理、道德的理解中。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们跳出传统的解读框架,从一个更广阔、更具哲学高度的维度来审视《尚书》和儒家思想,去发现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或许,书中会讲述古代圣贤如何体悟“天命”的无常与伟大,又如何通过“中庸”之道来平衡个人德行与社会秩序,最终达到一种“极高明”的境界。这种结合了宏观哲学与微观实践的解读方式,无疑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对《尚书》这本古老经典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文献,而是活生生的智慧宝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