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五十年前我开始念哲学。我的学习顺序是:先西方,再中国。这种顺序使我了解,一套高明的哲学必须兼顾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这三点听起来像是专业术语,是少数哲学家才能做到的要求,事实上不然,每个人都是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哲学家。
「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凡有理性之人,无不希望知道多一点、深一些,到了最高层次,不正是爱好智慧吗?平常与人聊天,少不得要澄清概念,「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这一类的话,可以减少误会、改善沟通效果,使彼此更为明白真实的状态。希腊时代的柏拉图留给世人一部《对话录》,其中大多数篇章没有明确结论,因为对话过程即是思想辩证过程,谁对谁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像「今天很冷」、「张三很勇敢」。任何判断都需要衡量的标准,称为判准。那么,判准要如何设定呢?到法院去旁听一场律师的辩论,就会明白庄子在〈齐物论〉所谓的:当两人辩论时,天下没有人可以担任裁判。哲学的任务在此更进一步了,要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等等的判准。分辨的过程远比结果更具启发性,因为你由此知道双方的立场,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理性论还是经验论、生命哲学还是历程哲学,然后再往下细分。一个人不必争取天下人的认同,但至少要了解自己在说什么,以及为何这么说。
澄清概念与设定判准之后,才是最大的挑战,就是建构系统。可以建构系统的,才是哲学家。所谓系统,是指能够回答一个问题:自然界与人类有没有「来源与归宿」?来源与归宿是一体之两面,从哪儿来的也回哪儿去,庄子在〈大宗师〉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即:那妥善安排我出生的,也将妥善安排我的死亡。我是如此,万物亦然。在庄子看来,答案即是「道」。在西方,则答案包括柏拉图的「善之理型」,亚里斯多德的「第一不动之推动者」,中世纪以来的「上帝」,或「存在本身」。这些名称,都指向那唯一的来源与归宿。
能做到建构系统,才可以清楚回应「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至此确立。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要说:「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脱离人生,哲学是空洞的。」
我自一九八五年起,在台湾大学为全校同学开了一门通识课程,名称就是「哲学与人生」。这门课被同学们评选为最优通识课程,反映了年轻心灵对人生的关怀与对智慧的向往。以上课录音为底本,修订成书于二○○三年出版,又于二○○五年在大陆出版,印行的正版与非正版的总数约有八十万册以上。
二○一六年秋,大陆开始流行线上课程,我受邀把「哲学与人生」重讲一遍,每集十分钟,共二六○集。我珍惜这样的机缘,于是认真思考这些年的学习心得,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份工作。由字数与篇幅看来,新版的材料比原版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增加的部分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对西方哲学,我努力做到选择重点与忠实介绍;对中国哲学,我的心得与新见就远远超出原版的范围了。我还在继续学习与思考中。
新版的完成,要特别感谢王喆先生与他的工作团队。王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核子工程方面的高材生。他事业有成而热衷求知,参加我在民间开设的一系列国学经典课程,熟悉我的哲学立场与人生观。最初他表示有意把「哲学与人生」的录音档改写为文字时,我还有些疑虑,怕给他添麻烦,也担心工作成效未必理想。结果呢?只能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我的心情。他还为许多重要引文找到出处,方便读者参考。这本书总结了我五十年来的哲学心路历程,无疑是最贴近时代与社会的,希望与读友共勉。
二○一八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