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经
  • 心理学
  • 情境
  • 英雄主义
  • 弱者
  • 文化研究
  • 哲学
  • 自我成长
  • 古典文献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的一生,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处于弱势,
长短不一,重点是「强弱之间如何转换」?

  ★英雄温拿也有当失败鲁蛇的时候!
  生命一陷入低谷暗潮,
  「守弱」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王浩一的易经与历史笔记新作——
  《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
  醍醐解卦古人的「守弱哲学」!

  「我们不喜欢『弱』,那是因为弱者有很多短处,但那绝对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们比较不易察觉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坚忍、宽容、真诚……甚至旷达。」——王浩一

  强者的背后肯定有一段「衰到谷底、鲁到泥里」的悲惨经历,人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成为A咖前,必得当过几回D咖。这不是一本励志书,这也不是一本成功学,这是一本剖析历史D咖们如何居于弱势、耐心伏潜,等待缘分,逐步踏实,维持腰桿的柔软度,对理想坚持到底,也参杂些小心机,进而获得个人标准里的官场成就最大值——守弱哲学。

  王浩一以渊博的易经与历史知识,为大家解卦历史人物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伟人们心底最幽深的恐惧、郁闷与脆弱,以及走过一番凄风冷雨后,面对浮生的旷达。

  弱者不羞耻,羞耻的是不肯面对现实!
  我守弱,我生存!

  解卦前,请先谨记「守弱学」的五堂课真言:
  第一堂、自知之明
  第二堂、坚守根本
  第三堂、大智若愚
  第四堂、要有信心
  第五堂、强大处下

  「守弱学」解卦路径:
  从〈比〉卦看35岁后的苏轼,如何与好友佛印道潜亲密比辅
  从〈贲〉卦看24岁的郑板桥,如何从扬州卖画到反璞归真
  从〈归妹〉卦看64岁的刘墉,如何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稜取容
  从〈睽〉卦看39岁的冯道,如何在后唐四位皇帝间生存
  从〈巽〉卦看34岁的赵匡胤,大宋开国后如何展开统一大业
  从〈小畜〉卦看23岁的李隆基,如何从潞州小地方累积实力
  从〈困〉卦看49岁的张巡,如何在安史之乱困守一座孤城
  从〈井〉卦看32岁的王守仁,如何悟道、讲学、剿匪、靖乱
  从〈震〉卦看20岁的朱耷如何逃亡、山隐、出家和创作

英雄推荐

  ★严长寿(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叶明桂(奥美广告副董事长暨奥美集团策略长)
  谢哲青(作家、主持人)
  祁立峰(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敏镐的黑特事务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道新知:易学智慧与现代心灵探索》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易经》的哲学思想如何应用于理解和应对现代人的心理困境,同时结合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探索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之间的动态平衡。 --- 《古道新知:易学智慧与现代心灵探索》图书简介 导言:在变动中寻找安稳的锚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焦虑、迷茫、身份认同危机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现代人的心灵。我们习惯于用线性的、机械的眼光审视世界,却常常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瞬息万变的职业生涯中感到无力。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简单的“成功学”口诀,而是试图重拾一种古老的智慧——以《易经》的辩证思维为核心工具,深入剖析人类经验的本质,并将其与当代心理学的深刻洞见相结合,为寻求内心秩序与生命意义的人们提供一套系统、深刻的探索路径。 《古道新知》的核心,在于重新激活“变易”的哲学力量。它并非将《易经》视为迷信的占卜之书,而是将其视为一套精妙的“系统论”和“过程哲学”。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的阴阳、太极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六十四卦所描绘的生命场景,最终落脚于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决策制定和人际互动。 第一部分:易学基础与心理学视角的交汇 本部分致力于搭建起理解易学的认知框架,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接。 阴阳对立与心理动力学: 我们将“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视为荣格“情结”与“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概念的东方对应。阴代表潜意识、内向、接受;阳则代表意识、外向、行动。真正的心理健康并非消灭其中一方,而是在动态的张力中寻求整合。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识别自身主要的阴阳失衡状态,例如,过度阳刚(过度控制、缺乏共情)如何导致倦怠,而过度阴柔(过度依附、自我压抑)又如何引发无力感。我们引用了弗洛伊德和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来解析这些内在力量的起源。 太极与自我同一性: 太极,作为万物的本源和未分化的整体,是本书探讨“自我同一性”的基石。现代人常因社会角色(如职场精英、完美父母)的期望而导致“伪我”的产生。《古道新知》借由太极图的圆融性,引导读者超越二元对立,认识到自我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我们将此与认知行为疗法(CBT)中关于“核心信念”的重构相结合,探讨如何从根本上校准内在的“圆心”。 象、数、理的解析方法论: 本书摒弃了繁复的占筮步骤,专注于《易经》的“象”——即对特定情境的直观描摹;“数”——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理”——即背后的哲学原理。这套解析方法被转化为一种“情境分析模型”,教会读者如何像古代智者一样,捕捉当下情境的本质特征,而非被表象所迷惑。 第二部分:六十四卦的现代人生课题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深入剖析了部分关键卦象,并将其映射到现代人最常遭遇的心理困境。 乾、坤卦与领导力与接纳: 乾卦象征主动的开拓与刚健,但过度刚健可能导致傲慢与断裂。本书探讨了“君子终日乾乾”背后的自律与边界感,并将其与变革型领导力的心理基础进行对比。坤卦则代表柔顺、承载与内在的滋养,这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现代人而言,是重建安全感和恢复力的关键。我们深入分析了“厚德载物”在面对创伤与逆境时的心理修复作用。 屯、泰、否卦与人际关系的张力: “屯”象征开创之艰辛,对应初创期或重大转型期的焦虑。“泰”与“否”这对相反的卦,完美阐释了人际关系的顺畅(泰)与阻塞(否)状态。在“否”卦的解析中,我们引入了冲突解决理论和依恋理论,指出关系受阻往往源于双方核心需求的错位与表达障碍,并强调在“否”卦中保持内在的“中正”是突破困境的前提。 井、革卦与适应性与自我更新: “井”卦代表稳定、持续的供给,但在现代语境下,也暗含了“固步自封”的风险。本书探讨了如何保持“井水”的清洁性——即持续的自我反思与环境适应。而“革”卦,则是关于彻底变革的勇气。我们结合积极心理学中关于“心流”的理论,论述了“革”的动能来源于对僵化模式的清晰认知,以及对未知的建设性探索。 咸、恒卦与亲密关系的维护: “咸”卦(感应)与“恒”卦(持久)是亲密关系的两个维度。本书关注“感应”中的非语言沟通和共情能力,这与共情训练和情绪调节策略紧密相关。而“恒”则探讨了长期承诺背后的心理契约与共同意义的建构,避免亲密关系中的“倦怠期”。 第三部分:时间、命运与个人能动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从个体情境提升到对生命整体的观照。 时位之变与决策心理学: 《易经》的精妙在于其对“时”和“位”的把握。每一卦的爻辞都暗示了行动的时机和位置的重要性。我们探讨了如何运用这种“情境敏感度”来优化决策——即理解何时应该积极进取(进位),何时应该审慎退守(守位)。这与决策心理学中的“情境偏见”和“时间折扣”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凶”与“咎”的心理重构: 易学中常有“咎”或“凶”的警示。本书强调,这些并非对未来的绝对预言,而是对当前行动模式的反馈信号。我们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负面提示”转化为成长的机会,借鉴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的理念,将困境视为心灵重塑的契机,而非宿命的判决。 圆满与不圆满的接受: 最终,本书回归到“圆”的哲学。人生如棋局,总有未尽之处。通过对易学中“损益”思想的体悟,读者将被引导接受生命的无常与自身的局限。这种接受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不执着”,是现代人摆脱完美主义陷阱、实现内心持久宁静的关键。 《古道新知:易学智慧与现代心灵探索》旨在为那些在复杂世界中寻求清晰航向的探索者,提供一个既深远古老又极具现代意义的思维工具箱。它邀请读者放下即时满足的诱惑,潜入人类经验的深层结构,借由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自我成长的每一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浩一


  学的是数学,喜欢的是建筑,醉心的是历史。对于知识的输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从一个点钻入之后,一直深入到最根底处开採。对于文字的输出,则像是一位数学家的横向思考,习惯把不相关的东西,找到新关系。

  杂学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过动儿;写古蹟建筑,总先拭去历史尘痕,寻访古人的风水与文化密码;写食材美食,喜欢带着筷子,用胃来上地理、历史课;写城市旅行,总从菜市场小农的夏瓜秋果开始,记录古庙老街和文创小店;写珍贵老树,往往另辟蹊径,探讨昔日种树人的心思;写历史笔记,则是把各种英雄的智慧,对照《易经》每个卦的心理情境;写心理哲学,孤独心事总在一个人的旅行之后,开始飞翔。
 

图书目录

自序、未曾痛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辑一、坎坤比:苏轼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辑二、艮离贲:郑板桥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辑三、震兑归妹:刘墉
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

辑四、离兑睽:冯道
道可道,非常道

辑五、巽巽巽:赵匡胤
天下从此安定了

辑六、巽干小畜:李隆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辑七、兑坎困:张巡
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

辑八、坎巽井:王守仁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辑九、震震震:朱耷
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

附录、易经的基础知识
 

图书序言

自序

未曾痛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王浩一


  六十一岁的苏东坡被发配到「广南西路的昌化军」,那里就是称之「儋州」的地方,现在的海南岛。当他到了当时的「夷岛绝域」之后,照例得向朝廷汇报谢恩,他先说了一堆臣罪该万死的话,之后,他又道:「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

  这位四川老人是旱鸭子,过海的时候,已经吓得半死,被海上风浪吹打得魂飞魄散,上了岸,举目四顾,正是徘徊无依的开始,什么都没有。他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但是,这位旷达的苏东坡,开始动手在荒地挖野菜,而且还把那些草叶草茎夸奖成延年益寿的美味。没有药,没有医生,他就笑说「这里没有医生,所以不会医死人」。长日无聊,就和儿子在屋里打坐,要不就上窜下跳抓老鼠、蝙蝠,烤了吃当是蛋白质来源。日子像苦行僧,也像野人,很快就瘦骨伶仃,他还自嘲「身轻如此,以后可以骑在鸟背上飞回家了」。

  所谓「旷达」就是如此,必须体验过人生残酷,才能看到这一种风度的不凡。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为潇洒,多半是装模作样的乐观。旷达的人懂得老子所说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人活的时候身体是柔软,死了后就僵硬了。草木生长时柔软而脆弱,死时则枯藁干硬。所以「坚强」属于死的特质;「柔弱」属于生的特质。因此,用兵逞强会不得胜,树木长成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甚至常常躺在地上,柔弱的却常摇曳在上。

  人的一生,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处于弱势,长短不一,重点是「强弱之间如何转换?」

  世上本来就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但是,大部分的人往往追求「强」,枉顾「弱」。因为这样「不屑当弱者」的心态,当然对「弱」的妙处所知更少了。大多数的人们,即使知道自己处「弱」,往往遮掩自己的弱者身分,冒充强者姿态。正因为贪恋虚荣,定位失真,结果让自己处境更糟,甚至陷入险境。「守弱学」正是要我们学的:弱者并不羞耻,羞耻的是不敢面对现实,粉饰,甚至自欺。掩饰弱者身分的人,便会永远是弱者。「守弱学」的第一堂:生存之道,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不喜欢「弱」,那是因为弱者有很多短处,但那绝对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们比较不易察觉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坚忍、宽容、真诚……甚至旷达。这些优点其实是「成事的根本」,坚持这些,弱者就充满希望。「守弱学」的第二堂:坚守自己的根本,只要气节不失,便不是最贫弱的人。

  由弱至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待是必须的。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弱者,总是宠辱不惊,也明白「聪不外露,愚宜外显」,因为显现弱小,可以愚弄强者。另一方面,要懂得: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说自己愚笨的人。「守弱学」的第三堂:有时候智计难以做到的事,愚笨却可以解决它。

  「守弱学」的第四堂:要有信心!上天不会亏待有仁心的人,同时也要明白:一肚子苦水的人,不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因为有信心,所以能坚定信念。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则有大成。

  最后,「守弱学」成功逆转之际,要深刻明白「回过头来,扶助处于困境的人,是智者的行为」。声望以气量为贵,并不是名声显赫。所以,「守弱学」最后一堂课:真切明白老子所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即使是强者也要谦卑,富而泽贫,无损其富。

  二○一七年十一月深秋,我在西安城外的户县走访一株一千四百岁的银杏,甚是壮观,金黄灿灿,辉煌灼灼。之后前往周至县的楼观山峰下东北麓,寻觅「老子墓」。墓园窘促,寂寥中显得清闲,碑前石桌,供有乡人所拜的数枚水果。墓前烛灯仍然敞亮,我双手合十,默祷。

  比卦,〈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是黄庭坚的诗,这篇说的是苏轼他一缸子的好朋友,他们诚心交往苏轼,钦佩、仰慕、欣赏、学习、追随……其中佛印禅师却是亦师亦友,与他亲密比辅,站在与苏轼等高的位置。某些时候,佛印向苏轼守弱示缺,却是禅机「缺陷是世界的本相,过度追求完美不智」。这个卦,是阐明有见识的人是不求独美。

  贲卦,〈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如果郑板桥一直待在扬州画画,不曾有十年的县令生涯,他是无法领悟「难得煳涂」的哲学观的。郑板桥用他的气节,显示弱者的青山。

  他以「一官归去来」显现弱小,却愚弄强者。贲卦说的是「文饰」,必要的装饰、修饰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郑板桥的十年仕途,是他生命中的「文饰」,「而今再种扬州竹」则是生命的昇华。

  归妹卦,〈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六十四岁的刘墉以静默自守,也以滑稽模稜取容,生存于和珅的迫害之下。他深刻理解「轻佻,不是幸福的路;难得煳涂,却是最智慧的长久路径」。他处处显示大智若愚,「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归妹卦,是君臣相处之道,也是本分与本事的潜智慧。

  睽卦,〈道可道,非常道〉,从冯道所处的时代:五代十国,那个无药可救的大乱世,更能看得清楚冯道不平凡的身影。〈睽〉卦,象征「乖背睽违」,说的是冲突、背离的时刻。人与人相互见外,彼此泾渭分明。同床异梦、各走各的路、道不同不相为谋,都可以用来说明睽卦。冯道「必须与不喜欢的人周旋」,我们可以借此探索人性的灰色地带。

  巽卦,〈天下从此安定了〉,说的是宋朝开基皇帝赵匡胤。〈巽〉卦,上卦巽风,下卦巽风。卦象是一阵风接着一阵风,有「和风连连相随」的意思。赵匡胤创建宋朝,他是如何拨乱反正?又是如何以「巽道」统一满目疮痍的天下?建国之初,肌肉尚未壮大的他,深谙「松懈对手的意志,减轻将至的打击力度」,他也明白「羞辱虽伤人,愤怒却致命」。

  小畜卦,〈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说的是年轻的李隆基,从兴庆坊的年轻王子,到任职潞州别驾的忧郁临淄王。二十三岁的李隆基,展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新人生。从小畜卦,看年轻的李隆基如何从零开始,如何累积他的政治实力。他懂得「保愚」,知道历史上许多人遭遇横祸,不是因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愚钝不足。

  困卦,〈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说的是四十九岁的张巡,在安史之乱困守一座孤城,他以一身忠胆笑傲死亡,不畏惧自己是兵力的弱者,却懂得「弱者要学会化劣势为优势」。他的故事极为悲壮,但是他的智慧却是惊人,从「自知之明」到「抓住强者的弱点,弱者也能取得胜利」领悟,张巡是「守弱学」的最佳教材。

  井卦,〈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说的是三十二岁的王阳明,如何悟道、讲学、剿匪、靖乱……全卦六爻把「井」人格化,以「干净清冽的井水」可以「养人」的种种美德,譬喻「君子」应该修美自身,如同井水一样「惠物无穷」。王阳明一生进修不懈,如同清理自己生命中的一口清洌水井,供后人饮用。他的努力,一样有「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则有大成」体悟,这是「守弱学」的精髓。

  震卦,〈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说的是八大山人的故事,二十岁的他,从大明王朝亡国前,到亡国后的痛苦、迷惘。震卦上下卦俱是震,接二连三雷色震动,象征灾难来临。八大山人的本名是朱耷,亡国后他「山隐五年」,期间他发疯、出家、学佛。三十一岁时成了传綮禅师,努力参禅,理会佛理,诗画亦灿然有成。五十九岁时,画作里开始签名「八大山人」,哭之笑之,对于亡国,他一直是孤独的守弱者。

图书试读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回到四十五年前的中学,偶然听到了黄庭坚前世的故事
 
今年春末,我重回已经毕业四十五年的国中校园,忝获杰出校友奖项。十二岁青涩乡下小孩,当年负笈嘉义市,就读天主教辅仁中学,开启了我的人生视野。重返学校,许多迷煳记忆掀开了,拿着麦克风说道:当年校外那摊阳春面的薄薄两片香肠肉,是我浓烈的美食初印象(几位学长也频频点头同意,露出笑容);至于住校三年,餐厅每天都是一样的黄豆芽大骨汤,那是我的美食梦魇,略带青菜腥的汤汁,永远只飘着几块豆腐,几轮玉米载浮载沉,汤色清澈汤味淡如水。我也说因为校园临近八掌溪,没有夜间设备的球场,晚上总是漫天的萤火虫伴着我们打篮球……
 
轮到校友会理事长致词,闲谈中,他却说了一个关于宋朝文学家黄庭坚的故事,第一次听说,意涵悠远,印象深刻。回家后,我急急查看了黄庭坚那则神祕的前世今生。
 
根据江西《修水县志》的记载:二十六岁的黄庭坚出任黄州(芜湖;湖北省东部)知府,一日午觉做梦,梦见自己走出衙门,前往一个村庄,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倚门而立,口中还叫着女儿姓名,门口有一张香案,供着一碗芹菜面。黄庭坚觉得饿,就端起来把面吃了。不多时梦醒,嘴里竟然真的有芹菜的香味。接连两天都是同样的梦境:吃了面,醒来嘴里有芹菜味香。
 
黄庭坚感到纳闷,觉得此梦非比寻常,于是循着梦中的路径走去,果然来到一处乡村,一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吻合,梦里所见到的白发老妇,也正站在门前,香案上供着芹菜面,老妇口中喃喃着女儿的名字。
 
黄庭坚上前问了缘由,老妇说道,前天是她女儿的忌辰,女儿生前最爱吃她做的芹菜面,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摆面祭奠,喊她回来吃面。黄庭坚自忖,事情也真巧,前天正是他的生日,遂又问,那女儿死去多久了?老妇说,二十六年了。黄庭坚一惊,自己正是二十六岁,她的忌日正是自己的生日。
 
「她的闺房在哪里 我可以看看吗?」进了屋内,房里有座尘封多年的大柜,因为不知道钥匙放在那儿,所以一直没打开过。黄庭坚想了一下,轻而易举找到了钥匙,柜里全是这个女儿生前读的书,还有写的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居然和他自己历次考试的试卷一字不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叫做《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每一处转角都藏着新的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有艺术感,他不是直白地讲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委婉、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易经》深奥的哲理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之中。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点着昏黄的灯,用他的人生阅历,慢慢地向你讲述关于“变”与“不变”的道理。他并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邀请你去思考,去感受。我在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对照,发现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似乎在这个框架下有了新的解释,也找到了更平和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关于“守弱”这个概念,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强大”的理解,让我开始反思,也许真正的强大,恰恰在于接纳和理解自己的“弱”。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理性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博大精深,蕴含着无数人生智慧。但《易经》的解读往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深入的体悟。而“心理情境”这个词,又把我拉回到了现代的心理学范畴,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如何从《易经》的卦象、爻辞中找到指引,学会如何在弱势中寻找力量,在顺境中保持谦卑。也许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人们如何在具体的心理情境下,应用易经的智慧来化解矛盾,调整心态,甚至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无疑会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易经》,也可能为我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让我能够真正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评分

《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我一直对《易经》的神秘和深邃感到好奇,但它所承载的古老智慧,有时需要一种巧妙的翻译才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而“心理情境”的出现,仿佛为这翻译提供了完美的桥梁。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易经》的卦辞爻词,而是用一种非常贴合现代人心理体验的方式,去解读这些古老的符号。也许书中会深入剖析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内心的纠结、挣扎与期盼,然后,再从《易经》的哲学体系中,提炼出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接纳甚至超越这些情境的智慧。特别是“英雄守弱”这个概念,它暗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强者为王”的生存哲学,可能是在逆境中寻找韧性,在顺境中保持警醒,并在自我认知中找到一种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的对话,它能启迪我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对《易经》的智慧一直心向往之,但觉得它的古籍风格有时会让人望而却步,而“心理情境”的加入,似乎为这古老的哲学注入了现代的生命力。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引导者,他并没有直接搬出《易经》的晦涩理论,而是通过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状态和情境的细致描摹,巧妙地引入易经的启示。比如,在遭遇挫折、感到迷茫时,我们如何从易经的卦象中解读出“守弱”的策略,而非一味地寻求表面的“胜利”;又或者,在人际交往中,如何通过理解“变”与“不变”的哲学,来化解误会,增进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成长的指引。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总是棱角分明,而是在懂得审时度势,在接纳不完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节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英雄守弱:易经与心理情境》听起来非常有趣,我一直对《易经》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的语言有些古老,不易理解。而“心理情境”这个词,又让我觉得它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一直在想,作者会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如何运用《易经》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比如,当我们在事业上遇到瓶颈,或者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我们是应该选择强硬对抗,还是应该学会“守弱”,等待时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问题。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易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等概念在心理学上的应用,让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