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约前三六九年到前二八六年),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极其穷困,但下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一生淡泊名利。
庄子一生着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们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章专家学者们就认为肯定下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恆的,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与这种宇宙观相适应,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保持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就是是物我两忘的精神。因此,庄子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予我们形貌,天给予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奸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像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在精神上,庄子主张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
《庄子》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书香传家系列的《庄子》选用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版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务求权威、准确,并配以详尽的译文。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专家和着名设计师联袂打造,原文字体採用清干隆武英殿版刻书体,版式设计复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华;遴选数幅版画珍品插图,审美独特;纸张全部选用安徽泾县宋代工艺的纯手工宣纸,承袭千年历史工艺,具有历时弥珍的保值、增值特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近道堂书香传家系列庄重典雅,雅致精美,集历代之精华,致力于编辑当代经典的珍稀善本,传之于后世。
近道堂
乙未年春记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