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十五讲

宋明理学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了解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
快速读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

  宋明理学的兴起在根本上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主体性自觉,而北宋五子与朱子正是这种自觉的确立者。这一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确立儒学自身的边界意识;对内,凝塑出一种不离日用的哲学洞见。而诸子的概念建构,如周敦颐之太极、邵雍之体用、程颢之天理,又为理学范畴系统搭建了基本框架。作为理学的典型形态,北宋五子与朱子的思想代表了整个理学的哲学高度。

  本书填补了宋明理学通识教育与文化普及方面的着作空白。在结构安排上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在内容的讲授中突出了不“强生事”的儒学品质,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体现出作者“深入哲学理脉,体贴哲学洞识”的中国哲学治学精神,同时也给予儒学研究与儒学复兴运动诸多有益的启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立华


  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

  出版专着三部:《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着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讲 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 中晚唐的文化氛围 
二 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三 韩愈的贡献 
四 韩愈的思想 
五 小结 

第二讲 北宋士大夫精神与宋初三先生 
一 北宋的开国规模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 
二 胡瑗的着作与思想 

第三讲 诚体与太极:周敦颐的哲学 
一 太极与诚 
二 人与万物 
三 圣人 
四 教化与治理 
五 志学

第四讲 《易》兼体用:邵雍的思考 
一 观物 
二 体用 
三 体以四立 
四 用因三尽 

第五讲 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上) 
一 对佛教的批判 
二 道学话语的建构 
三 天理 

第六讲 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下) 
四 生之谓性 
五 以觉言仁 
六 定性 

第七讲 气本与神化:张载的哲学建构(上) 
一 虚与气 

第八讲 气本与神化:张载的哲学建构(下) 
二 形与象 
三 参两 
四 感
五 人性论 
六 性与心 

第九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上) 
一 形上形下 
二 体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无无对 

第十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下) 
五 公与仁 
六 人性论 
七 主敬 
八 格物致知 

第十一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上) 
一 体用 
二 太极 
三 理与气 

第十二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下) 
四 人性 
五 心性情意 
六 涵养 
七 致知

第十三讲 自作主宰:陆九渊与朱陆之辨 
一 陆九渊的生平 
二 陆九渊的思想 
三 朱陆之辩 

第十四讲 无善无恶:王阳明的心学 
一 心外无理 
二 心外无物 
三 格物 
四 知行合一 
五 致良知 

第十五讲 理只是气之理:罗钦顺的思想 
一 异学驳论 
二 理只是气之理 
三 论性 
四 格物观…

图书序言

第一讲 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
 
中晚唐的文化氛围
 
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宋学或者说宋明理学的发生,其实都是从儒学复兴这样一个整体脉络当中来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讲明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儒学复兴是怎么来的,为甚么会有这次儒学复兴运动。而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运动的中坚,同时也是古文运动的核心。总体说来,儒学复兴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古文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意味着一种非常清晰的理性思想风格的复兴。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种高度理性的思想风格,为甚么会在这个时代突然出来?
 
整个李唐王朝,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特别是在中国固有哲学的发展上,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东西,这个时代的思想高度主要体现在佛教上。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国化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佛教的这一数百年的中国化过程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点是学界普遍的共识。然而,从中国固有文化这个角度来讲,很难看到这个时代有甚么了不起的思想家。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唐代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这样的认识恐怕有夸大的成分。实际上你仔细看唐代,真正稳定的时间有多少,真正安宁的时间有多少,真正兴盛的时间又有多少?跟我们的观念不同,宋人,尤其是像北宋的二程、张载这样的思想家,对唐代并没有我们现在那样的崇敬。李唐一代在思想文化上,总体上是以佛道二教为根柢的。
 
如果从大的历史阶段讲,我们一般把秦汉之际的历史转型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转型。秦汉之际的最大变化就在于废封建、立郡县, 一个郡县制国家的规模在这个转型中开始建立起来。这里所讲的在郡县制之前的封建制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所讲的五阶段论当中的封建制,这里的封建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这样的封建制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贵族制,与这种贵族制相对照,我们可以把秦汉以后的制度称为官僚制。按照我的理解,郡县制本质上就是官僚制。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重要的权力核心的位置,已经不是世袭的了。这样一种官僚制度在汉代初年就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选官原则、选才机制的问题。也就是究竟怎么选择人才,让甚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