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原典选读Ⅴ:佛教文明经典

世界文明原典选读Ⅴ:佛教文明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世界文明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宗教
  • 哲学
  • 选读
  • 原典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大文明经典
宗教系列|犹太教.佛教.天主教
古国系列|中国.希腊.印度

精选原典、专业註解
遨游人类心灵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远流长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选读》编有两大系列,共六册。「古国系列」:I 中国文明经典、II 希腊文明经典、III 印度文明经典;「宗教系列」:IV犹太教文明经典、V 佛教文明经典、VI 天主教文明经典。

  全书由傅佩荣教授总策划,所选六大文明皆起源于二千年之前,源远流常,典籍丰富,研究繁多,影响遍及古今中外。各册皆委请该领域学者专家主编,选择适合的经典以白话文重新阐释,各章前皆有明晰导读,除介绍着作背景,更提点了阅读该书时需具备的问题意识,令读者在阅读时能更贴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书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们习惯阅读的白话文。傅佩荣教授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文字载体,而在其智慧结晶。」使用白话文编撰,消弭了古今用语的隔阂、降低异国语言的门槛,而透过专家的导译,让我们可直接与中外圣贤哲人的心灵交流,徜徉其伟大的思想系统中,不仅能丰富个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视野。

  《世界文明原典选读Ⅴ:佛教文明经典》由蔡耀明教授主编。佛典浩瀚,印度佛教随着修行讲究上的差异,发展出二大道路:一为解脱道,另一为菩提道。本书由解脱道典籍为始,以生命体从世间的捆绑得到解脱为目标,进一步伸展到菩提道典籍,其目标则在全方位成就无上菩提与广泛地利益有情,并选录佛教论典、密咒。

  全书编排以个别的佛典为基础单位,辅以佛典的类别、侧重的课题、深浅的程度、或修行的道路为衡量准据,透过选译,传达出佛典引人兴趣的多样且丰沛的内涵。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蔡耀明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佛学研究所博士(1997年12月),现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其专长领域为佛教哲学、印度哲学、生命哲学。已出版四本专书,分别为《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内在建构之道的佛教进路论文集》(2001)、《佛学建构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学与如来藏的理路》(2006)、《佛教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资讯》(2006)、《佛教视角的生命哲学与世界观》(2012),以及上百篇的中文与英文之期刊论文与专书论文。曾经担任华梵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通识教育组组长、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长、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台大佛学研究》主编。研究上,首重内在建构之道;写作与译注,坚持深思细想,不假手他人。

总策划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逢其原书院院长。着有《哲学与人生》、《柏拉图》、《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孔门十弟子》、《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文化的视野》、《西方哲学心灵.全三卷》、《傅佩荣庄子经典五十讲》、《傅佩荣生活哲思文选.全三卷》等近百种,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译有《四大圣哲》、《创造的勇气》、《人的宗教向度》等书。

图书目录

总序/傅佩荣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图
导言/蔡耀明

1 佛教解脱道之典籍
汉译阿含经典
巴利语分部经典

2 佛教菩提道之典籍
有关最后生菩萨诞生的记载
般若经典
解深密经
首楞严三昧经
说无垢称经
具备安乐庄严
大宝积经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方广如来藏经
佛说不增不减经
入楞伽经
密严经
大般涅槃经

3 佛教论典
中论
唯识三十论颂

4 佛教密咒

跋/蔡耀明

图书序言

总序/傅佩荣

  本书所谓「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响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国、希腊、印度、犹太教、佛教与天主教。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远流长而有丰富的经典,其影响则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数人。正确认识这些文明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现代人共同的心愿。

  在中文用语上,「文明」与「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类运用智慧以因应自然、安顿自己的成果。对照西方语系,可知「文化」一词源于「耕种」,「文明」一词出自「市民」,同样与因应自然与安顿自己有关。《易经‧贲卦‧彖传》说得恰到好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为自然界的规律,今日科学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为人类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语仍遥遥无期。学习及了解六大文明,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道路。

  现在简单说明选择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来,皆有领先之处与杰出成绩。更何况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为中国人,怎能不率先阅读自己的经典?其次,希腊文明直接影响了欧洲与北美,而欧美不仅是现代化的领先国家,同时也主导了世人对全球事务的关注焦点。不认识希腊的文学与哲学,将难以欣赏西方文明的后续发展。然后,印度也是文明古国,其传统所塑造的神明观、社会观与人生观,至今对广土众民仍有深刻的引导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复多样、色彩缤纷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为普世宗教之一,我们自然不宜错过其经典。

  接着上场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体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体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为源头,才有所谓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犹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与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二是出身犹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极多,如耶稣(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标竿人物)等。在此补充一句,就是本书所论未及于伊斯兰教,主要因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后第七世纪才登上历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于印度,但成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朝廷支持而有长期及大规模的译经事业,使许多佛经以优美典雅的文体出现,得以广为传颂而深入人心,进而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出大乘佛教。此时回溯其源头,明白其原本教义,或许可以相互参照、启迪新解。

  最后,值得学习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谓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稣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组成的团体。其出现时代较晚,约在西元前后一百年间。耶稣的门徒所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纪分裂出东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时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称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议教,所针对者即为天主教)。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稣、同一本圣经与同一位上帝。因此,认识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体涵盖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义,以及大约二十五亿基督徒的想法。好学之人怎能错过此一机缘?

  本书共有六卷,分别介绍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编具备相关的学术专长,可以自负其责,选择合适的经典,并为各卷作序。在所选经典之前,皆有扼要说明,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们所习惯阅读的白话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文字载体,而在其智慧结晶。文字不应构成障碍,我们的时间也无比珍贵,所以就请借由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徜徉遨游于人类心灵在初期阶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们相信,愈能深入理解过去,也愈能站稳现在的脚步,并以坚定信心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图书试读

导言蔡耀明
 
佛教典籍选译之构想
 
一、引言
 
准备着手一件事情之前,或可前前后后去思索,为什么要从事这样的一件事情。准此而言,若问为什么要出版一本「佛教典籍选译」,大致有三大理由:首先是兴趣,其次是目的,第三是贡献。

首先,「兴趣」,是在长期且广泛地接触和阅读佛典的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佛典可引人感兴趣的,其实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中的人物风格、实修进程、宗教境界、切入角度、思想义理、遣词用字、文献集成、历史流传。准备落实一本「佛教典籍选译」,可以说就是在兴趣上充当传输的桥樑,一方面,增强自己浸润在佛典所培养出来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将自己感受的趣味,进一步往周遭延伸出去。基于这样一份兴趣的感染,不仅接上活泉源头,不断推动自己致力于克服在阅读、思维、理解、查证、述说上的种种困难,把契入佛典的工作一路做下去,而且也较能透过选译,传达出佛典引人兴趣的多样且丰沛的内涵。

其次,「目的」,意指所为何事,可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二方面。个人这一方面的目的,尽可以说到如何又如何地切身、高远或甚至崇高,但是一旦要公开出版,即必须考虑且配合社会这一方面的目的,也就是到底为了助成社会的什么事情、利益、用途或理想。其中,用途一项,特别值得在此提出。一本「佛教典籍选译」的用途,大致可包含如下二种,并且应以满足这二种用途或在这二种用途之间取得平衡为较佳的策略:其一,做为大专院校或佛学院所开设的佛典课程的教材;其二,做为有兴趣的读者平时阅览或参考的读物。

第三,「贡献」,重点完全不在于只是拿出一堆东西来,而在于有值得拿出来的东西,讲究的是东西的特色、眼界的拓展、水准的推进、使用的方便,以及需求的满足。若没什么贡献,应该就没什么出版的价值。公开出版所着重的,不在于替自己留下什么足迹或记录,而是毫不回避去面对一大片公共领域。就一本「佛教典籍选译」而言,面对的,不仅是佛典编选的学术圈或出版界,而且是广大的读者群或使用者。准此而言,即有必要检视贡献何在,才不至于找不到在学术圈挥洒自如的舞台,或徒然浪费读者宝贵的金钱或时间。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