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

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体论述是晚近华人哲学界一个颇受瞩目的议题,相对于近代哲学的议题往往来自于较单一的源头,「身体」的论述或来自于人类学,或来自于性别研究,或来自于欧陆哲学,其来源显然较多元,相关研究亦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局面。

  本书内容围绕「体知」、「身体观」、「气化主体」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身体概念展开,施用范围则扩到当代的性别、民主政治、家庭关系等伦理学议题,兼具纯粹哲学的解析与实务的应用,也显示出一种新的具体哲学的走向。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杨儒宾


  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爲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着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

张再林

  1951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哲学比较、身体现象学等。着作有《中西哲学比较论》、《中西哲学的歧异与汇通》、《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身道研究》等。

图书目录

「身体与自然」丛书序言╱杨儒宾
序言
导论 身体主体的回向╱杨儒宾、张再林

第一篇  身体与伦理

壹、道德感动与儒家伦理中的自然情感本位╱王庆节
一、引言
二、从底线伦理的困难说起
三、道德感动之为道德意识的起点
四、道德感动之为道德哲学的重要范畴的几个特点
五、道德感动与儒家伦理传统中的自然情感本位
六、儒家伦理之为自然情感本位的德性伦理

贰、「性别」在中西哲学里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张祥龙
一、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无性别的哲学
二、中国古代哲理思想的性别特征
三、有性哲学与无性哲学的不同趋向
四、女性的地位
五、结语

参、父子伦理,还是夫妇伦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元伦理」之争╱张再林
一、周人的「家族伦理」的一体两面性
二、「父子伦理」的历史独尊
三、「夫妇伦理」的重新崛起
四、结论

肆、中国传统身体观与当代堕胎难题╱王珏
一、当代西方语境中的堕胎难题
二、「一体」的中国传统身体观
三、从中国传统身体观出发对堕胎问题的可能解决

伍、身体现象学与实践形上学╱吴俊业
一、导言
二、从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到两种实践
三、两种肉身性:实践与制造作为身体行动
四、总结:实践进路的形上学与制造进路的形上学

陆、试论「中国思维」中的「身体隐喻」╱萧延中
一、「身体隐喻」的认知意涵
二、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身体」基础
三、「身体」有机体的政治意涵
四、「身体隐喻」的政治认知后果

第二篇  体感与体知

柒、论日本近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觉」为例╱黄文宏
一、问题
二、共通感觉的两个意义
三、共通感觉的精神病理
四、日本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

捌、身体与山水──探索「自然」的当代性╱何乏笔
一、微观形上学
二、在无余中拯救平淡:林寿宇的抽象山水画
三、自然与超自然
四、体任自身的自然:蒋三石的石上水墨

玖、味觉的意义──中国哲学的视域╱贡华南
一、物味与味物
二、道味与味道
三、「咸」:从「味」到「感」
四、心在窍为舌、开窍于舌
五、一身皆感焉: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拾、「体知」解意──兼及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议题╱张兵
一、「体知」语辨
二、「体知」之「知」的现代元素
三、「体知」之「体」的名词用法
四、修身:身体自然知「道」
五、结语

拾壹、「恻隐之心」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陈立胜
一、「恻隐之心」的「识痛痒」之机
二、「识痛痒」诸环节中的形而上学疑难
三、「识他人痛痒」何以可能的常识阐释及其不足
四、来自「疼痛镜像神经元」的支持
五、结语:镜像神经元阐释的有效性及相关问题

拾贰、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李明辉
一、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
二、康德形上学中之「通常的人类知性」
三、康德伦理学中之「通常的人类知性」
四、「通常的人类知性」与「体知」

拾参、回归与重设──格物在民主与科学联合脉络中的新意涵╱邓育仁
一、导言:古典菁华与当代意涵
二、实践与身境观点
三、身境合宜的道理
四、观点比较下身境之理的意涵
五、科技与科学的深度
六、身境观点下的科学律则
七、结论:天地之间的新位置

第三篇  身体与语文

拾肆、《庄子》身体观的三维辩证──符号解构、技艺融入、气化交换╱赖钖三
一、老庄整全之身的原型来源:神话的流动变形身体
二、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支离:礼教之身与名言交缠的洞察
三、技艺身体的融入与觉察
四、气化身体的感通与交换
五、结论:气化之身与符号之身在人间世重新遇合

拾伍、由「指」看人的符号活动的身体性、公共性和创造性╱张曙光
一、「物莫非指」:生存活动中符号的身体性
二、「以身观身」:身体交往中符号的公共性
三、「身道不二」:修身成德中符号的创造性

第四篇  前瞻与反思

拾陆、当代欧美学界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综述╱陈景黼
一、前言
二、自我与身体
三、心理活动与情绪
四、古典医学与身体
五、工夫与身体
六、精神、身体、国体
七、结论

拾柒、华文学界身体研究概述╱赵雪君
一、前言
二、三种身体观
三、身体感
四、结语

图书序言

参、父子伦理,还是夫妇伦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元伦理」之争(摘录)
 
张再林(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家」是一切社会的真正的生命母体。而任何民族的伦理取向,都可以从其所侧重的一定的家庭成员的关系中找到其生命原型。如果说西方式伦理以其对平等的推崇,更多地是以「兄弟伦理」为其原型的话,那么,中国式伦理则以其对「孝」、「忠」的强调,似乎更多地是以「父子伦理」为其原型。然而,一种对中国思想史的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入的考查将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在突出「父子伦理」的同时,亦始终存在着「父子伦理」与「夫妇伦理」二者孰优孰先之争。这一「元伦理」之争,不仅使中国古人伦理理论较之西人的单维的「男性伦理」或「无性伦理」,以其对两性之际的深涉和包举而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具生态学意义上的自发性和自返性,而且从中也进一步地为我们彰显了其伦理观的「根身性」、「属家化」的深刻特征。
 
一、周人的「家族伦理」的一体两面性
 
古代中国素被人们视为一种「家族主义」的国度。而追溯其历史,这种「家族本位」,是伴随着西周宗法制的建立和完善,而由周人率先奠定的。
 
西周宗法制要么以其对权位继承的强调,而被视为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政治制度,要么以其对血缘关系的认定,而被视为是一种纯天然的亲属制度。其实,究其实质,该制度以其亦人亦天的性质,以其社会行为高度的「自律性」、「自治性」,既非单纯的政治制度,也非单纯的亲属制度,而是一如王国维所说,「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而为一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伦理道德制度。在这里,之所以称其为「中国式」的,乃在于一如《尚书.尧典》所谓「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一语所指,这种伦理道德与那种西式的唯心化的伦理道德不同,其并非是超然于血缘之外,而恰恰相反地是内在于血缘之中。中国早期「德」的概念作为一定的血缘共同体的成员资格,而与生、性、姓、族、类相联系,同德即同类即其明证。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